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编制要素论析*

2021-01-06王嵩

图书馆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十四五高质量思政

王嵩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转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将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迈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步[1]。在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过程中,地方高校必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图书馆急需加快发展步伐以适应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对数字资源服务和知识服务的高质量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性和学术性承载着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效支撑的重要使命,因此,科学擘画适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新时期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1 地方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的困境与归因

近年来,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建设、资源建设及数字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发展,但经费不足、发展理念滞后于现实所需、专业队伍建设不能有效支撑服务变革、传统资源服务模式占据主导、缺乏深层次资源服务等显性困境仍长期存在,使其转型与发展进程已经愈发滞后于高校实际发展过程中对知识服务的创新需求,也导致了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中出现认识不充分、编制不科学、文本不严谨等问题[2],其产生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1.1 对图书馆创新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面临新历史机遇提出的新要求,新技术、新理念正被不断应用于生产生活并带来可观效益和效率。地方高校图书馆需要对图书馆创新发展意识有内在的觉醒,将创新发展提高到应然战略高度,真正地把创新发展作为图书馆战略发展的核心理念予以重视,而非只是将其作为在传统服务模式下新的拓展,或是为促进传统服务发展而尝试的策略性行为,这就迫切需要图书馆以更加开放、创新的姿态来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知识创新服务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供给。

1.2 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发展观的缺失

地方高校图书馆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对其传统业务的开展以及战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有限的业务经费和职业使命逐渐旁落等因素,加剧降低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对来自用户层面、技术层次、政策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所呈现出变革的感知灵敏度。我国高等教育正以新常态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从提出以质量提升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到实施“双一流”建设和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以及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改革也势必进入追求更高质量的新历史时期。地方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必须审时度势,带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谋求与之相匹配的主动发展与变革。

1.3 规划制定过程理性观的消散

通常模式下,基于对本馆情况较为熟悉、能够掌握更多校内外信息、有相当的管理经历历练,以及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等诸多因素,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主要由馆领导及管理团队来完成,但逐渐固化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等其他因素,容易导致规划制定过程只是单纯地对上一轮规划进行渐进式修正,甚至只是临时组织人员匆忙赶制一份模板式却无更多实践意义的形式文本以应付检查。因而,对规划的理性认识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制定的前提和出发点,并贯穿于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始终。这就要求图书馆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摒弃将制定发展规划作为应付检查的普通行政事务来对待这种无益做法,而是通过诸如邀请领域专家来校进行培训研讨、参与校外交流等方式学习、掌握制定规划的本质内涵以及方式方法,真正明晰把图书馆发展规划当成学校规划的深化、细化,将其与学校发展战略有机联系,将战略思路和发展设想真正深入每一位馆员心中,集思广益,促成对战略规划制定过程的理性回归。

2 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编制的理念转变

2.1 捋清规划编制思路

发展规划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响应学校发展战略、满足社会文化服务需求、促进本馆在事业发展新突破的关键一步,在编制思路上要注意3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政策因素影响。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文本是各种社会价值取向相互冲突与妥协的过程和结果,在经历了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3]这3个阶段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十四五”期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向社会读者、社区读者开放,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知识服务,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文化服务职能之一,这既包括以图书馆专业优势和文化来服务社会,也包括用图书馆的各类设施来服务社会,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立足学校发展规划。潘懋元先生在论述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时曾强调“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要求”,因而地方高校的发展战略应该是所面向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作为地方高校发展规划的下位规划,必然要融入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和布局,使其核心价值与其服务对象的愿景和目标同轨合辙。

2.2 回归“地方”属性价值观

地方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及行业发展需求的客观实际,决定了地方高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通常受到地方及行业发展现状与战略规划的影响。当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社会服务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融合“地方”属性和学校特色的特征及标识时,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制定就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理念深化和实践外化。此外,“地方”属性不仅体现在支撑学校办学理念、战略举措行动化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在社会服务的“地方”特质,以及开展文化服务的“地方”特征等方面,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地方”定位。

2.3 围绕学校核心特色建设

特色是高校的品牌和核心资源,也是在高校发展理念日渐趋同之时的优势所在、区别所在。经过审核评估、学科评估和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本科专业类综合评价等外部评估,以及“双一流”、“双万计划”等建设的多维驱动下,地方高校在打造和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理念上获得了相当的积累,但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保持和强化特色发展,需要更加立足于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拓展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专业能力,融合已有的特色发展基础推动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关键要素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普及化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实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高等教育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重视人的发展水平和满足人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

3.1 融入立德树人协同格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面向师生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资源和服务优势,转变图书馆在传统思政教育的旁观者姿态,积极主动改变过去因对思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资源和业务还不能适应思政工作新要求以及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思政工作要求[4]等问题的制约,以参与者的姿态有效融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的协同格局之中。

3.1.1 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

图书馆在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具有鲜明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围绕本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高质量开展“四史”教育总体要求等主题,进行课程思政及“四史”教育等系列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资源内容建设上,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教学资源为主要对象,深入挖掘本校校园文化和特色专业发展的历史闪光点。通过思政教学资源库与共享平台,将为本校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各级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素材和有效的课程建设共享机制,弥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资源不足、特色不明显等困境。此外,建立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将代表本校大学历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各类资源汇聚成本校馆藏资源,满足教师对课程思政资源的需求,加深学生对本校历史及本校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所构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思政教学共享平台为载体,协助其找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方向的着力点,将思政引领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之中,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校文化,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思政教育理念引领下,形成与学校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同向同行模式。

3.1.2 联合研发系列通识课程

以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基础,紧扣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理念,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积淀,联合相关院系、部门共同研发并开设“中华优秀文化+大学文化”系列通识课程,在逐步明确其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实施环境、课程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开设“中华优秀文化+大学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同时,将我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学校发展史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文底蕴,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将其外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通识性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以大学文化的形式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3.1.3 深化信息素养教育改革

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以培养学生如何获取、评价、利用所需有效信息为最终目标,以提升学生在数字时代的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高质量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有调研发现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保守、教育模式落后等问题,需要对传统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育活动和新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5]。新冠疫情期间,健康危机表现为信息危机的泛化,因而包括舆情监测、虚假信息识别、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在新冠疫情期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深化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在阐释和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的同时,将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内涵融入信息素养教育,进一步深化信息素养课程改革,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3.2 助推学校特色强化

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特色要求高、质量程度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发展导向,体现为以高校自身推动的、突出理性的内生发展模式,来实现比较平衡、充分的发展[7]。基于此,重点聚焦如何将知识服务有效融入一流(特色)专业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社会文化需求,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和管理的新突破点。

3.2.1 凝练比较优势促进学校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强化特色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全面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新时代要求。地方高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积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符合地方、行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学校特色优势强化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辨明比较劣势和比较优势,克服盲目追求创新发展的实践误区,转变知识服务自我寻位过程中偏离学校强特色的服务误区,在与学校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过程中实现资源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精准寻位。如契合一流本科教育的知识服务和时空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教学特色资源服务和知识服务能力;在信息素养教育、学位论文跟踪与监测服务、学生科研与创新项目支持等方面作出新的有益探索;在立德树人协同机制共同作用下,凸显图书馆在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

3.2.2 嵌入产学研创新链的系统性建设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普遍趋势,利用地方高校与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密切联动的比较优势,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阶段的多元创新要素的集聚、交互、协同的产学研创新链[8],将促进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适应度。于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应关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地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的科研基地建设,以及促进产业转型等创新链的系统性建设。一方面是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做强深层服务。联合科技处、科研团队,集中地方高校图书馆有限的专业技术人员,面向科研团队开展专利分析、定题服务、成果转化、政策文本分析等服务,进一步深化嵌入式学科知识服务支持科研的方式和内容的实践探索和支撑程度。另一方面是做优基础服务。联合学校发规处、教务处、学科办等部门,开展学科竞争情报分析,分析掌握学校学科专业排名及优劣势,为学校发展规划及资源、绩效分配提供决策依据。

3.2.3 涵养以特色为目标的大学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在立足区域文化环境和办学历史过程中,沉淀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作为高校无形的精神资产,大学文化对教育环境的形成或改善而对教育产生正向作用,学生的成长不仅限于课堂的普通说教,更重要的是在大学文化影响和熏陶下的成长[9],而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文化展示的重要渠道。地方高校图书馆以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契机,发挥图书馆的时空优势,以举办新生入馆教育、学校历史沿革展演、经典诗文鉴赏会、阅读推广、地方文化、红色教育、“四史”教育等活动科学设计载体,充实学生心灵、涵养性情,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学术素养、阅读素养等,也进一步丰富图书馆文化。此外,建设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队伍,将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有效作用的重要保障。

3.2.4 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为目标的新时代本科教育总体要求,是新时代新常态下对发展高等教育的新研判、新要求,振兴本科教育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把我国高等教育从现阶段发展推向新高度的重要举措。从国内高校案例调研情况来看,阅读推广服务、资源建设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支持服务、文化育人服务及空间建设服务[10-11],依然是高校图书馆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支持服务的主要模式。

但基于当前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支撑的现状,振兴本科教育、提供高质量知识服务必然需要图书馆服务变革,需要在人才培养、教学资源、教学实践等方面实现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创新。随着各地高校先后发布了《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图书馆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须深入领会本校行动计划的主旨要义,以协助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创建一流课程资源、深化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为主要抓手,在学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3.3 提升知识服务用户满意度

用户对资源需求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及对知识服务的准确性和多样性的永恒追求,是促进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但深化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知识服务供给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一直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建设的短板。

3.3.1 调适知识产品服务模式

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下加速了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成为用户信息交互和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促使图书馆教学与科研的服务模式产生适应性转变。首先,进一步完善知识服务交流平台的服务功能,实现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交流、推送和订阅,以强化知识服务过程中的交互性、便捷性和时效性,提高普通用户对基础知识服务的满意度。其次,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驱动下,科研用户的研究范式向数据密集型范式转变,其知识创新服务面临数据源多样易变、数据量浩繁、供给过载、知识碎片化等问题的制约[12],针对科研用户对知识创新服务的需求,因此,主动、准确了解科研用户在科研过程中的知识服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精准化、多样化的知识服务产品,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深化知识产品服务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

3.3.2 重构知识服务的社会职能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要举措。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通常采用直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面向社会提供信息参考咨询、与公共图书馆或社会机构资源共享等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但总体上社会化服务意识不高、社会参与程度较低[13],导致的社会化服务效果不明显,拓展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专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2019年5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要求省内11个高校图工委常务图书馆开展面向社会开放试点。但从对开放试点后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服务内容仍然停留于馆藏纸质资源服务及参考咨询服务等方式,且存在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性动力不足、协作意识欠缺以及个性化服务缺失等服务困境[14],显然上述问题还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扮演着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角色,主要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师生。因此,开展社会化服务,首先要增强社会化服务意识,就需要图书馆跳出固有的服务模式禁锢,结合学校及图书馆自身优势探求开展社会服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实现文化传承、支持地方发展等社会服务价值。其次要强调融入过程中的主动性,把开展社会服务融入图书馆日常业务规程之中,切实提升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再次要注重服务方式和内容,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专题服务、知识服务等形式提供基于内容的服务,以科普讲座、阅读沙龙等形式提供文化传承服务和知识推广服务。

3.3.3 实现必要的空间再造

图书馆不但是知识和文化的沉淀交融之处,更应该是它们被汲取和升华的理想场所。而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并不能淡化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基本特性,大学图书馆仍然是促使学生进行系统阅读和互助学习的重要场所,未来图书馆实施战略重构的有效手段之一便是灵活运用图书馆的空间[15],而推动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源动力,便是注重对读者人文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塑造[16],这就需要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多种类的空间环境,构成以学习空间、研究空间、交流空间和创新空间为主体的实体图书馆[17],来满足用户不同的特定需求。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完成馆藏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继续为读者营造满足必要阅读和学习所需的活动场所,缓解空间使用集中性所带来的高负载;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在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专题信息展示区等方面提供满足多种特定需求的空间服务。

4 结语

发展规划是办馆理念实践化的路线图,也是凝聚馆内外智慧和人心进行科学设计的科学活动和系统工程。对于经费、专业队伍、资源建设,乃至流通服务模式仍存在较多发展短板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化解不利因素的长期掣肘,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外部驱动下,进一步围绕基础服务和创新服务明确更加清晰、可行的定位,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以及智慧服务变革中新技术的有限应用来加强条件和环境建设,逐步摆脱更加边缘化的发展窘境,也将是摆在地方高校图书馆面前的选择与挑战。

猜你喜欢

十四五高质量思政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思政课“需求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