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PV/PC比值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2021-01-06严瑞瑞杨谦陈晓莉雷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期
关键词:比值直肠癌血小板

严瑞瑞,杨谦,陈晓莉*,雷琦

(1.西安医学院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68;2.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8)

1 说明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约2/3进入循环血中,称循环型血小板,在止血、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其余1/3血小板贮存在脾脏中,可用于补充循环血中血小板。循环型血小板的寿命为7-14天,其生成受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和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调节。血小板通过激活、黏附、聚集和释放四大基本功能参与血栓形成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通过调节表面黏附及免疫受体表达,刺激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辅助和调控炎症和免疫反应。

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是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标志,是血小板活化及周转率的指标,研究表明较大的血小板更具代谢和功能活性[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是反映血液循环中血小板量的参数,反映血小板生成、消耗和衰老之间的平衡,是预测或监测某些感染和炎症血栓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2]。二者作为血小板的重要参数,在血栓炎性病理生理过程中随着病情的进展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研究发现健康人群MPV与PC之间呈负相关,MPV在PC较低时变化最为明显[3],提示这两个变量应该被解释为一个比值,而不是被单独使用[4]。

2 肿瘤与血栓及炎症的关系

有报道称血栓形成是肿瘤患者的隐形杀手,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直接影响肿瘤的发展及预后。据统计,10-3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其病程中可并发血栓形成,高出普通人群中非恶性肿瘤患者的5-6倍,恶性肿瘤血栓形成机制有: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TF、CP等)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等)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肿瘤的直接侵蚀以及抗肿瘤治疗损伤血管内皮,肿瘤患者长期卧床、体弱、手术、化疗以及肿瘤压迫导致血液瘀滞。

感染、炎症与肿瘤的发病、进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据估计,至少有25%的癌症是由炎症促发的,炎症不仅能促发肿瘤疾病,还与肿瘤发展的多个环节相关,包括肿瘤细胞形成、进展、增生、血管生成、逃逸及转移,炎症细胞在向炎症部位迁移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及炎性介质,这些活性物质可诱导DNA损伤,破坏增生细胞的基因。因此有人称恶性肿瘤是血栓炎性疾病。由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及炎症反应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参与肿瘤转化,促进肿瘤转移,近年来对肿瘤患者MPV/PC的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消化系统肿瘤[5-9]、呼吸系统肿瘤[10]的诊断及预后方面的研究,然而在恶性肿瘤中MPV/PC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

2.1 MPV/PC与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11]。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许多人直到癌症转移时才会出现腹痛或肠出血等临床表现。Wu YY等人[12]研究结果认为MPV/PC是区分良性和恶性结直肠癌以及早期和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种很有前途的诊断生物标志物。他们的结果表明MPV/PC在结直肠癌组低于腺瘤性息肉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腺瘤性息肉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0),并且在TNM分期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中有着显著性差异,因此他们认为MPV/PC有助于早期和晚期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通过ROC曲线分析表明MPV/PC在鉴别结直肠癌和良性结直肠息肉方面的诊断性能优于单独使用MPV。而单独的MPV在结直肠癌的TNM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2.2 MPV/PC与食管癌

在中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carcinoma,ESCC)是主要的亚型[13],根治性食管切除术仍然是ESCC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ESCC的预后仍然很差,而炎症在癌症的进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14],因此很多人试图寻找可以早期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炎症指标。最近,Zhang F等人[15]首次采用MPV和PC相结合(Combination of platelet count and mean platelet volume,COP-MPV)模 型 预 测ESCC的预后,他们发现COP-MPV是一个有用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不适用于MPV或PC。Sun SY等人[7]报道的一项研究显示ESCC中MPV/PC比值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且与肿瘤长度显著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MPV和MPV/PC比值的明显降低与局部ESCC的进展显著相关。Feng JF等人[8]的研究表明较低的MPV/PC比值是ESCC患者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P<0.001)。MPV/PC比值降低是预测ESCC患者预后的一个有用的预测指标,而单独的MPV或者PC不是。然而,在他们的研究中,MPV/PC比值与肿瘤长度无明显相关(P=0.087),这与Sun SY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2.3 MPV/PC与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胃粘膜炎症的主要原因[16],长期炎症会促进胃壁溃烂,并可能引发癌变。虑到炎症途径在胃癌发展中的重要性,Lukasz Pietrzyk等人[6]首次评估了七个常规测量的血液学参数,称为炎症指数和胃癌(Gastric cancer,GC)之间的相关性。他们的结果表明PC、MPV、RDW、NLR、PLR具有诊断能力,可以区分胃癌患者和非癌症患者,胃癌患者与对照组的MPV/PC比值是相当的,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于区分胃良恶性肿瘤。这与余炳峰等人[17]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MPV/PC比值较良性组高,而MPV却低,两者成负相关。造成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1)胃部良性病变患者慢性炎症刺激血小板生成以及胃内MPV增加所致;(2)癌症患者过度慢性炎症抑制血小板生成、大量消耗血小板引起;(3)由于样本量小以及地区人群差异。他们认为MPV/PC在胃癌诊断上存在一定的价值,并且MPV在胃癌病理Lauren分型中存在差异,弥漫型MPV值显著高于肠型。

2.4 MPV/PC与肺癌

Noriko Inagaki等人[10]的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组MPV明显降低,而PC明显增加。因此,MPV/PC比值明显降低,低MPV/PC比率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并且比单独的MPV或PC价值更优。但这与MPV/PC在其他肿瘤中的变化趋势不同,比如胃癌、肝细胞癌,可能的机制是因为肺是一个重要器官,由此产生的晚期肿瘤很容易因各种并发症引起慢性炎症,包括阻塞性肺炎、恶性浆膜炎,导致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TNF、IL-1和IL-6的上调。这些细胞因子诱导骨髓中血栓形成的加速,导致循环血小板计数升高[18]。此外,携带P-选择素和组织因子的肺癌细胞衍生微粒也会加速血小板的活化,导致播散性微血栓形成。由于较大的血小板对刺激的反应更强,可能会发生选择性消耗较大的血小板。因此,循环血小板的MPV会降低。

2.5 MPV/PC与肝癌

Cho等人[19]报道MPV/PC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中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且效果优于单纯的MPV,这一比率在女性个体中明显高于男性。然而,这一比率与对肝细胞肝癌诊断敏感的甲胎蛋白之间没有相关性。对肝癌肝切除术患者MPV/PLT比值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发现,MPV/PLT比值与术后整体或无复发生存率无关[20]。

2.6 MPV/PC与胰腺癌

X. Gong等人[21]首次评价了MPV/PC比值与胰腺癌的相关性,他们的研究表明,胰腺癌患者术前MPV/PC比值明显增加,术后降低。与单纯MPV相比,高MPV/PC比值是影响整体生存的独立、不利的预后因素(P<0.001)。高MPV/PC比值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可能解释可能是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这可能在调节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非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结直肠癌中MPV/PC比值越低,其预后越差;而在胃癌和肝细胞癌中,MPV/PC比值越高,其预后越差。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1)当肿瘤发生骨髓转移或合并实体瘤时MPV减少;(2)依据炎症强度及凝血指标活化程度,PC在炎症反应中可升高、降低或者变化不明显,炎症状态下大血小板的降解增加导致MPV减少;(3)样本量大小以及地区人群差异。

3 结论

MPV/PC是临床简单易得且廉价的血液学指标MPV和PC的比值,可为许多血栓和炎症状态下的病程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但在不同的疾病中MPV/PC比值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因此,从临床角度来看,建立MPV/PC截断值,表明炎症过程的强度、疾病发展的风险、疾病风险的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以及患者对应用治疗的反应是有意义的。也为在肿瘤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减轻炎症反应提供新的策略。然而,临床实践中使用MPV/PC对疾病进行评估是有限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比值直肠癌血小板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