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玄府理论探析辛润法在慢性湿疹治疗中的运用
2021-01-06毛钟莹柴铁劬
毛钟莹 柴铁劬
慢性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其皮损主要以干燥、粗糙、鳞屑为主[1],病程迁延,久治不愈且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中医药在慢性湿疹的治疗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目前中医治疗慢性湿疹多以清热祛湿、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为主[2]。近年来,以“玄府理论”为基石治疗内科及皮肤病的研究日益增多,且部分研究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3-8]。该理论认为,玄府分布于全身各脏腑、组织,是气血津液、营卫精神赖以升降出入的通道。玄府郁闭是致病关键,而辛味药能开通玄府以输布津液。因此,本文以玄府理论为基础,探讨辛润思想在慢性湿疹中的运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玄府理论
1.1 玄府理论的渊源
《素问·水热穴论篇》[9]最初有关于玄府的描述:“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调经论篇》也有“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的论述。由此可见,玄府最初被认为是皮肤上具有宣散、泄越卫气作用的孔道,属于狭义“玄府”。
1.2 玄府理论的发展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进一步阐述和扩展了玄府的内涵:“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之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不能为用也。”[10]这赋予了玄府相应的功能,将其延伸为分布于全身各脏腑、组织,以赖气机升降出入的玄微结构,属于广义“玄府”。金元及明清医家对玄府学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承袭和发展。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卷上·疟》曰“夏暑舍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遇秋之风,玄府受之”,明初医家楼英《医学纲目》云:“诚哉河间斯言也,目盲耳聋,鼻不闻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运用者,皆由玄府闭塞,而神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利。”现今,多数医家认为玄府从构造上讲,是分布于周身至细至微、无处不在的结构,从功能上讲是气血津液、营卫精神升降出入的通道[11]。既是通道,其喜通恶阂的特性便不言而喻了。营卫的调达、气血的流通、津液的敷布、神机的运转,均有赖于玄府的通利。
2 “辛通玄府以润之”可用于慢性湿疹的治疗
2.1 玄府郁闭为慢性湿疹的致病关键
现代医家对玄府理论日益重视,认为其与皮肤病发病密切相关[12-15],而玄府开阂失司是皮肤病的根本[16],在慢性湿疹则多表现为皮肤皲裂干燥。历代医家多认为慢性湿疹由风湿之邪导致。《诸病源候论》云:“瘑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17]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而皮肤为人体卫外之屏障,故风邪侵袭机体后伤及肌表腠理,导致玄府郁闭,津液运行受阻,皮肤失于濡养而出现干燥、粗糙和增厚。湿邪客于肌表,浸淫肌肤,玄府郁闭,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而出现色素沉着、瘙痒等慢性湿疹的皮肤表现。综上,无论何种致病因素,终致玄府郁闭,气血渗灌失司,肌肤失于荣养。同时由于玄府郁闭,阻碍了邪气经皮外出,邪气壅滞,又进一步影响玄府的开阂,进入恶性循环,形成迁延难愈的慢性湿疹。
2.2 辛药开玄以润肌肤为慢性湿疹的治疗大法
辛润法源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曰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此处所指的肾苦燥是指因肾气不足,导致其蒸化布散水液无力,而发生干燥的症状。这种燥象的产生并非由于机体津液绝对缺乏这一直接因素,而是由于气化无力所间接导致的。所谓致津液者,是使津液得以布散,能濡润肌肤,从根本上解除水津不布导致的皮肤干燥脱屑现象。《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曰:“辛走气。”所谓走气者,指其具有辛散开宣的作用特点,能宣通人体之肌表,使邪气得散,阳气得通,气津得布。宋代伤寒学家成无己在论桂枝汤姜、枣性味时也指出,“姜枣味辛甘,故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这进一步阐明了在开通腠理的基础上使人体气化有力,从而使津液布散这个辛润的机理。刘河间曾阐述:玄府为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升降之道路,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对玄府郁闭之证,主张使用“开通玄府法”,用药强调“辛以散结”“令郁得开”“复其开合”,治疗多用辛味药宣发玄府[18]。《本草从新》言“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19],指出辛润兼具辛行和润补之功能。由此可见,辛味药,并非直接起到生津液以润之的作用,而是藉其辛香宣通,使玄府通畅,使阳气振奋,从而促进气化之功能,帮助消除体内之病理产物,间接起到辛润的作用,此所谓辛润法之宗旨。慢性湿疹是因玄府郁闭,气血渗灌失司,肌肤失于荣养所致,故用辛味药开通玄府,使气血津液保持正常运行,以荣养肌肤是慢性湿疹的治疗关键。
3 辛润法在慢性湿疹治疗中的运用
《素问·玄机原病式篇》认为,人身百病“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重轻也”。慢性湿疹的皮肤干燥粗糙等表现是由于玄府郁闭,气血运行失畅,精血津液不能布散所致。根据玄府以通为用,贵开忌阖的生理特性,开通玄府是慢性湿疹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正如《黄帝内经》云:“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条达。”玄府郁闭可由外感风湿之邪引起,亦可由阳虚无以化气行津所致。辛味药一可除风湿之邪,一可振奋阳气以散水湿,使玄府通畅,水津得以敷布而病自除。至于血虚不润而致病者,在大队滋阴补血药中配伍辛味药,通达玄府,运转神机,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3.1 辛散风湿,开腠布津
《医宗金鉴·血风疮》曰:“血风疮……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论述了风邪袭表,玄府郁闭,使阳气不能正常外散,郁而化热,形成外闭而燥的病理过程。清代医家周学海在《燥湿同形同病》一文中言“郁则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聚则见湿矣;积久不能生新,则燥化见矣”。再次强调了玄府闭塞不通,久郁而化燥的致病机理。治疗此种燥证,当以辛味药物宣通开发腠理,风邪得祛,玄府开阂正常,津液得以正常蒸腾敷布,肌表得以濡润而燥自除。对于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辨证属风寒表证者,治以“辛温开玄”法,用药以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等为主,使其微发汗而解。恶寒轻而发热重,咽喉肿痛,辨证属风热表证者,治以辛凉开玄法,可用薄荷、牛蒡子、桑叶、柴胡、蝉蜕等。另外,根据辨证,临床常配合地龙、细辛等辛窜之品,使药至病所,气机调和则湿疹自除。另一方面,由于饮食起居无常而外感湿淫邪气或素体脾运不健,运化失司,不能将胃所受纳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反使湿邪内生,也可导致玄府郁闭,郁结不散,津液敷布受阻,最终表现为慢性湿疹皮肤干燥脱屑的现象。脾胃处于人体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和水液代谢的枢纽,辛味药能散肠胃郁结,调达气机,有利于消除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面对此种患者,临床常运用陈皮、木香、香附、厚朴等行气祛湿,开通玄府,治疗慢性湿疹行之有效。以上两种即所谓“因风致燥”、“因湿致燥”,其外所表现皮肤燥象是由于风湿之邪所致。辛味药非能直接生津液、增津液,而是利用其“能行”“能散”的特性,使玄府得开,风湿之邪及病理产物得祛,津液得以正常的敷布和排泄,津液调而燥自除,此即所谓“散风润燥”“散湿润燥”[20]。
3.2 辛温通阳,蒸津化液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张景岳《类经》曰:“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阳气是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气化等作用,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均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气化固摄作用。反之,阳气虚则津液化生不足,津液运行输布失常。《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出气为一身之主,其升降出入,动静离合,内而脏腑,外而周身,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津液输布。玄府是气液输布运行的通道,而气液的正常运行需要机体阳气的推行和渗灌作用。皮肤的润泽同样有赖阳气生化、布散津液,若阳气不足,生化、布散津液的功能失常,则出现慢性湿疹皮肤干燥脱屑等表现。治疗此种原因引起的慢性湿疹,临床多用干姜、高良姜、丁香、花椒温中散寒以助阳。除此之外,慢性湿疹的病人常常由于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妄投寒凉之品而损伤阳气,导致气机升发障碍,玄府郁闭,气液渗灌失司、输布障碍,皮肤失于荣养,呈现变厚、粗糙、皮纹加深、脱屑、苔藓样变等典型皮损[21]。此时在运用辛温之品的同时可嘱患者艾灸皮损部位,利用艾的纯阳之气起到温经活络,疏通玄府的作用,对于伴有面色晄白、大便稀溏、畏寒、小便清长、手足不温的患者尤为适宜。
3.3 辛香醒脾,助运防滞
湿为阴邪,氤氲黏腻,易壅遏气机,如油入面,缠绵难愈。而湿属脾土,《皇帝内经》谓“香入脾”“土爱暖而喜芳香”。《说文解字》言“芳也,从黍,从甘”,甘入脾,香药则多入脾经。可见,辛香药物以其疏散之性,能够开玄启闭,流利气机,醒脾化湿,最终达到气化则湿化的目的。《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表明血液具有内养五脏六腑外濡肌肤毛发的作用。慢性湿疹后期,风湿热伤阴化燥,或渗液日久,津血同源,伤阴耗血,或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气血生化乏源,终致血虚而玄府闭塞,影响气血在皮腠的渗灌作用,皮肤失于濡养,日久出现局部皮肤枯槁不泽、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等。临床运用辛香之品如佩兰、苍术、砂仁、藿香等不仅能醒脾以助其运化水谷精微,使其源源不断地化生气血,还可制约大队滋阴养血药的凉遏壅塞及滋腻凝滞之性,使其补而不滞,以利玄府津液的敷布。由此可见“辛润”之妙用。
4 验案举隅
患者,男,63岁,2019年12月6日初诊。主诉:胸腹部反复瘙痒伴干燥脱屑7年余,复发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自诉7年前因外出作业淋雨,加之受风后出现胸腹部红色丘疹,瘙痒剧烈,搔之有渗液。于外院就诊,曾多次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及激素外涂治疗,效果不佳,仍反复发作,每遇秋冬季及阴雨天气加重,气候回暖时可好转。近一周由于运动后汗出感寒,上述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刻下症见:胸腹部可见暗红色皮疹,部分皮损连合呈片,脐周抓痕明显,有血痂,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触之粗糙肥厚。平素畏寒肢冷,喜热饮,面色晦暗,纳差,便溏,寐不安,舌体偏胖,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辨证:寒郁湿阻,玄府闭塞。治法:开通玄府,散寒除湿。处方:麻黄15 g、桂枝15 g、炒白术20 g、小茴香10 g、干姜15 g、肉桂后下3 g、厚朴10 g、陈皮15 g、木香10 g、荆芥10 g、防风10 g、羌活15 g、藿香10 g、砂仁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避风寒,调饮食。
二诊(2019年12月16日):皮肤瘙痒感较前减轻,大部分皮损消退,无新增皮疹,但汗出后偶有针刺样感觉,粗糙之处皮肤已渐转光滑。自诉畏寒肢冷较前减轻,食用海鲜、水果等寒凉之品后,大便稀溏。处方:麻黄10 g、桂枝10 g、炒白术20 g、小茴香10 g、干姜15 g、肉桂后下3 g、厚朴10 g、陈皮15 g、木香10 g、藿香10 g、砂仁6 g、黄芪30 g、淮山药3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避风寒,忌食寒凉之品。
三诊(2019年12月24日):瘙痒明显减轻,色素沉着处皮色变淡,触之光滑。四末温,大便日1行,可成形,纳眠可。嘱其忌食寒凉之物,并注意保暖。续服前方2周后无瘙痒,皮疹基本消失。停药2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 该患者患湿疹多年,曾反复服用清热解毒之品,且在天气转凉时病情易加重,伴畏寒肢冷,便溏,平素喜热饮。当属寒湿凝滞,玄府郁闭,导致水津不布,肌肤失于濡润。治疗的关键为散寒除湿,开通玄府。初诊时,方用麻黄、桂枝开腠理、解郁闭,荆芥、防风、羌活外散在表之寒湿,小茴香、干姜、肉桂辛温通阳,鼓舞人体阳气以蒸化津液,厚朴、陈皮、木香流利气机,藿香、砂仁辛香醒脾,助脾运化水湿。诸药共奏开玄布津之效。玄府开,寒湿去而肌肤瘙痒、干燥、脱屑之象自除。二诊患者瘙痒症状减轻,则在原方基础上去荆芥等偏于走表之品,并减轻麻黄、桂枝的用量。患者在食用寒凉食物后仍出现大便稀溏,结合其曾经使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的病史,考虑寒凉之药伤脾阳,病程日久导致脾虚水湿内生,终致寒湿凝滞而玄府郁闭。故在二诊时加大固护脾胃阳气之力。三诊时疗效已较明显,守方以巩固之,并注意饮食调理。综上,本案针对寒湿郁闭玄府这一核心病机,对在外之寒湿采用辛开腠理以散之,对在内之寒湿采用辛温通阳以化之,配合辛香醒脾以运之。三者共同发挥作用,使玄府得开,津液得布,肌肤得养,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5 结语
慢性湿疹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这给临床诊治带来了挑战。目前,针对其皮肤之燥象的治疗更偏重于滋阴以润燥的正治之法,而忽视了辛润法的运用,淡化了中医的整体观。正如喻嘉言《医门法律·伤燥门》云:“凡治燥病,不深达治燥之旨,但用润剂润燥,只名粗工。”本文从玄府理论的新视角阐述了慢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充分发挥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的优势,揭示辛以润之思想在慢性湿疹中的治疗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