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型疾病的经验及思考

2021-01-06吴冬月徐帅刘宁

环球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厥阴干姜乌梅

吴冬月 徐帅 刘宁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和《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原书记载:“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据此,现有方剂学教材将其归结于驱虫剂范畴,擅治久利、蛔厥。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尤其是清代以来,乌梅丸适应症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医家认为其适应症不只拘泥于久利、蛔厥。笔者发现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寒热错杂、肝旺脾虚,且在凌晨1点至7点加重的疾病疗效明显,现将其简述如下。

1 功能性腹痛

患者,女,62岁,2018年12月6日初诊。主诉:间断腹痛1年余,加重2周。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上腹部明显,呈间断发作性疼痛,疼痛剧烈时需急诊注射山莨菪碱缓解症状。2018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后文简称“我院”)消化科,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提示:轻度慢性炎;肠镜提示:全结肠无异常发现。腹部+盆腔增强CT提示:肝内血管瘤,左肾囊肿,左肾结石。患者平素担心腹痛发作,神经内科曾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半年左右疗效不佳(具体不详)。近2周无明显诱因腹痛加重,2周内先后4次就诊于我院急诊,查生化、血尿淀粉酶、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腹痛间断发作,每周发作2~3次,每次发作持续约3~4小时,疼痛性质为灼痛或绞痛,近一周内4次于急诊注射山莨菪碱缓解症状,均为凌晨就诊。伴口干口苦,欲纳凉,反酸烧心,腹胀脘闷,饥不欲食,反复口腔溃疡,大便溏,3~4次/日,四肢冷,足冷为甚。舌淡苔黄厚腻,脉弦沉。西医诊断:功能性腹痛。中医诊断:腹痛;辨证:寒热错杂,脾气亏虚;治法:清热祛寒,健脾益气;方予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30 g、细辛6 g、桂枝10 g、黄连9 g、黄柏6 g、当归10 g、党参15 g、干姜10 g、附子先煎10 g、蜀椒6 g、海螵蛸15 g,5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18年12月11日二诊:药后腹痛大减,未再赴急诊就诊,但觉腹痛不显时腹部下坠感出现,舌淡苔白腻,脉弦沉。上方去海螵蛸,加生黄芪30 g、升麻6g,再服7剂。

2018年12月18日三诊:腹痛未作,乏力、腹部下坠感减轻,以乌梅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用1个月,诸症减轻,情绪紧张明显缓解。1年后于我院体检时随访,腹痛未再发作。

按 功能性腹痛是指频繁或者持续发作的腹痛,病程常在半年以上。腹痛与进食排便无关,多伴有全身不适或者有焦虑状态,西医治疗常觉棘手。本病患者间断腹痛发作1年余,情绪紧张,初见病人时考虑使用痛泻要方或经典腹痛方当归芍药散,但患者表现出寒热错杂症状明显,且查阅病历时发现其每次急诊就诊均在凌晨1点至5点之间,正是厥阴病欲解之时。《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言:“厥阴,两阴交尽也。阴尽阳生,由阴出阳,子时为一阳来复之时,厥阴欲解则为丑至卯上(凌晨1时至7时)”,本病患者证候及发作时间与乌梅丸主证相符,故坚定应用乌梅丸。二诊时患者腹痛减轻,但腹部下坠症状浮现,乌梅丸脏腑辨证多在肝脾,足厥阴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在乌梅丸重用乌梅缓解肝气横逆之症后,脾阳亏虚,中气不足之症随之凸显,故加用温阳健脾、补益中气之方巩固疗效。

2 干燥综合征

患者,女,56岁,2020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口干3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2年前与家人剧烈争吵后出现口干,伴有唇干、双目干涩。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风湿免疫科,诊断干燥综合征,患者不能耐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遂至中医科就诊。刻下症:口干明显,每于夜间1点以后加重,喜热饮,夜间需常备保温杯于床边以便随时进水,伴纳食后舌体刺痛,烧灼感,唇周皮肤干燥渗血,双目干涩,上半身皮肤干燥,但腹股沟及脚心常有冷汗出,乏力,口干影响睡眠,眠浅易醒,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可。舌红少苔,舌体裂纹,脉弦减。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证;辨证:上热下寒,木壅土滞;治法:清上温下,条畅气机;方予乌梅丸化裁,处方:乌梅40 g、细辛3 g、桂枝9 g、黄连9 g、黄柏12 g、当归20 g、人参3 g、蜀椒3 g、川楝子6 g、红花10 g、牡丹皮15 g、菊花15 g、石斛15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20年11月17日二诊:诉服用第3剂时夜间饮水欲望明显减轻,7剂后舌尖灼痛感消失,原方续服。

2020年11月25日三诊:口腔津液自觉较前增多,乌梅减量至30 g,嘱其条畅情志。服药2月后口干,双目干涩完全缓解,夜间已可安睡,不需常备水瓶。

按 干燥综合征是以口中干涩、唾液减少、双目干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西医属于风湿免疫范畴,并无根治疗法,多数患者拒绝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类药物,但该病症状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属中医燥证范畴。患者口干明显,每于凌晨1点以后加重,加之患者表现出燥热在上,寒湿在下的症状,符合乌梅丸主证。但本方使用大剂量乌梅并非取其酸敛生津之意,患者在发病前诱因为情绪暴怒,致厥阴肝经气机壅滞,郁久生热,叶天士《叶方发微》提出治肝十二法,其论乌梅有言:“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少阳之生气,非酸敛之收药,得连、楝苦寒。”应《内经》所言:“酸苦泻热也”,郁热内除,气机通畅,则津液自承。临证最值得体会的还是本病患者脉象为弦减,李士懋对乌梅丸运用颇有心得,他提出乌梅丸虽症状变化多端,然其本质为脏寒,其脉必当失于阳气温煦而拘挛不舒,弦而无力,即张仲景所言“弦则为减”。辨乌梅丸证只要抓住其特有脉象和肝虚寒热错杂证即可[1]。

3 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女,51岁,2020年9月21日初诊。主诉:潮热、汗出3年余。患者3年前出现潮热、汗出,情绪急躁,后于外院诊断:更年期综合征,曾口服坤宝丸及知柏地黄丸后症状减轻。刻下症:潮热、汗出,五心烦热,但频率较发病初期减少,多于夜间出现症状,汗出后怕冷、欲盖被,口干欲冷饮,夜眠不安,眠浅多梦,大便溏,2次/日,纳可,小便调,平素情绪急躁、易怒,月经周期不规律1年余,近半年未行经。舌边红,舌体胖,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经断前后诸证;辨证:寒热错杂,肝旺脾虚;治法:调阴和阳,疏肝健脾;方予乌梅丸合二至丸加减,处方:乌梅30 g、细辛3 g、桂枝12 g、黄连10 g、黄柏15 g、当归12 g、党参15 g、蜀椒6 g、附子先煎6 g、牡丹皮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酸枣仁30 g、煅龙骨先煎30 g、煅牡蛎先煎30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20年9月28日二诊:夜间潮热、汗出明显减轻,手心、脚心不再想贴冰袋,夜间可安睡,桂枝减量至9 g,续服14剂症状消失。为避免病情反复,嘱其坚持服用1个月。

按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又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在女性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含量的减少导致的一系列精神及躯体表现,属中医“经断前后诸证”范畴。更年期女性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容易出现阴阳失衡,寒热错杂的症状。本案患者更年期时间始于2年前,在疾病初期,辨证以阴虚火旺为主,潮热盗汗症状明显,此时应用知柏地黄丸有效。目前患者半年未行经,潮热盗汗频率较发病初期减少,症状于夜间加重,为厥阴病欲解之时;在潮热、盗汗的同时出现了便溏、怕冷症状,符合寒热错杂病证之一二。刘兴山教授曾认为先立证,后遣方,临证时抓住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若符合乌梅丸主证之一二即可运用[2],遂笔者坚定使用乌梅丸跟进治疗。二至丸可补肾养肝,加入酸枣仁、煅龙牡养血除烦、敛汗;患者出现汗出后怕冷,营卫失和,桂枝用至12 g,病缓后应减量,避免过量耗伤阴血。女性更年期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持续时间长,应注意适时延长用药时间,避免病情反复。

4 咳嗽

患者,男,9岁,2021年1月8日初诊。主诉:阵发咳嗽2周。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无发热,无咽痛,我院儿科查胸片仅提示:双肺纹理增粗。刻下症:咳嗽,咯白痰,质稀,时有痰中带血,夜间咳甚,影响睡眠,口干,鼻易出血,乏力,纳食喜油腻、冷饮,大便干,平素情绪急躁,口周皮肤颜色青暗,舌淡胖舌边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咳嗽待查。中医诊断:咳嗽;辨证:寒热错杂,脾虚湿蕴;治法:清热祛寒,燥湿化痰;方药予乌梅丸合二陈汤加减,处方:乌梅20 g、桂枝6 g、细辛3 g、黄连3 g、当归10 g、干姜9 g、蜀椒6 g、杏仁6 g、苏子10 g、法半夏9 g、陈皮12 g、炒山楂10 g,5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21年1月15日二诊:诉夜间咳嗽、乏力减轻,咳痰消失,睡眠质量改善。嘱避免辛辣、油腻、生冷之品,原方干姜减至6 g,续服5剂,咳嗽基本消失。

按 该患儿初始问诊时既有咳嗽白痰,又有痰中带血,鼻衄口干,顿觉寒热皆备难以入手,后家长诉其咳嗽导致整夜睡眠不佳影响学习,正是厥阴病欲解之时,遂考虑应用乌梅丸。虽然乌梅丸在古方应用中虽多以久利为主,但多数医家认为其适应症逐渐宽泛,内、外、妇、儿杂症皆可应用。儿童使用乌梅丸应注意化裁,防止辛温过燥,可减少药味或药物用量。故方中去掉附子;考虑幼童平素情绪急躁,喜食油腻、生冷,克伤脾胃,遂干姜用量9 g,儿童本身阳气旺盛,不宜过量使用温热之品,故症状缓解后干姜用量调整至6 g。

5 讨论

5.1 主证演变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明确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后世对其主治病证可按时间进行划分,在清代以前,多数医家认为乌梅丸主治疾病与仲景原文相符,即蛔厥、久利。自清朝以来,乌梅丸的应用发生了变化。清代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叶天士运用乌梅丸治疗疾病范围更为广泛,视其为多种疑难杂症的验方,如泄泻、呕吐、胃痛、头痛、咳嗽等,涵盖了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乌梅丸开拓了思路。现代有蒲辅周先生认为:“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3]尽管厥阴病复杂难辨,但结合各家学说,当今乌梅丸主治证候可总结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肝旺脾虚、于厥阴病欲解之时加重之证[4-5]。

5.2 临证用量及配伍变化

乌梅丸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组成,方中乌梅为君药,其酸入肝,既可安蛔、涩肠止泻,又能敛阴柔肝以制木火;蜀椒、细辛、黄连、黄柏为臣药,其中蜀椒散寒通阳,黄连、黄柏苦寒降泻下蛔,亦可清泄胆胃火热;附子、干姜、桂枝辛热扶阳以制下寒,人参、当归甘温而补养气血,为使药。乌梅丸在《伤寒论》原文中记载为三百枚,东汉时代,1两约13.8 g,使用现代度量衡进行折合计算,发现原文中乌梅的用量约为522 g。结合历代经典方剂及现代名家经验,总结出汤剂中乌梅的临床用量范围为5~80 g[6]。乌梅丸主治病证为寒热错杂,应用时还需注意辨别寒热轻重,并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进行药物化裁:若热重于寒,则需注意附子、干姜及桂枝的用量;若寒重于热,黄连、黄柏用量应慎重;若久病体弱,病邪入里,如肿瘤患者,可用肉桂易原方中之桂枝,以温中祛寒。根据疾病类别可配伍相应中药,如敛肺止咳配伍五味子、半夏、橘红等化痰收涩药物;治疗各种增生、息肉配伍僵蚕、象牙屑、鳖甲等。

5.3 现代应用拓析

随着对乌梅丸主证更全面的认识,针对现代疾病谱,各医家对其所治疾病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首先,乌梅丸被公认可治疗久利,因此现代临床开展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明确[7-8]。此外,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主方,从肿瘤转移角度出发,厥阴风动挟痰瘀毒流窜是恶性肿瘤转移的相关病机,且多数恶性肿瘤中后期往往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故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肿瘤。目前针对乌梅丸治疗胰腺癌研究显示,乌梅丸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不劣于单药吉西他滨化疗,并能缓解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较少[9-10]。同时,《伤寒论》第326 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明确提出“消渴”一词,消渴在中医辨证角度多为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出现阴阳俱虚、上热下寒之证,因此乌梅丸可治疗消渴。有临床研究表明乌梅丸能显著改善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糖等指标,减轻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脂代谢[11]。

结合上述验案及现代临床研究,说明乌梅丸绝非仅治疗蛔厥、久利之方。临床使用乌梅丸不应拘泥于病,应谨守病机,随证治之,凡六经辨证属厥阴病,八纲辨证属寒热错杂,脏腑辨证属肝旺脾虚,发病时间于凌晨1时至7时加重的疾病,皆可考虑应用乌梅丸。本文为进一步扩展乌梅丸适用范围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厥阴干姜乌梅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刍议俞根初对厥阴病证治的认识与发展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