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2021-01-06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35郭然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35)郭然
痛经是困扰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一大迁延性妇科疾病,是指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规律性、周期性小腹疼痛,痛及腰骶,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有晕厥、休克的征象,中医称之经行腹痛、经期腹痛[1]。痛经临床上有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者区别在于原发性痛经指盆腔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而继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出现了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妇科肿瘤等器质性病变而引发的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多发于月经初潮后几年,主要症状为行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的抽掣性小腹疼痛,持续1~3天,严重者疼痛剧烈,甚则晕厥、休克,部分患者,常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腰痛等伴随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因素可以概括为子宫生理过度屈曲、前列腺素或缩宫素等生物因素、免疫因子的影响及家族遗传等方面有关,中医则认为“不通则痛”或者“不荣则痛”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据文献报道,原发性痛经在少女中的发病率高达50%~90%,至少有25%的女性因为受到痛经的影响,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升学、就业等压力也随之而来,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亦呈逐年增长趋势[2]。原发性痛经给女性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不适,严重影响女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如何有效防治原发性痛经对广大女性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为有利。临床上,西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为前列腺素抑制剂、避孕药、解痉药进行口服药物干预,但作用相对单一,持续使用极可能会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常见症状如经期不规律,严重者可致闭经。中医则运用中药、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等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原发性痛经亦是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在临床门诊治疗过程中,使用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52例,经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2017年1月~2021年1月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城区新街口街道三条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就诊的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共52例,年龄16~34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第8版);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指南》拟定。①好发于青春期女性,多于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大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者。③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者。④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中医妇科学》(第九版)拟定。①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坠胀拒按,可伴有经行不畅,经行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②次症:伴有头晕乏力,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胸闷不适,恶心呕吐。③舌脉:舌质淡红或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注:以上所述主症中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必须满足,其余症状满足其中两项或以上,并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者。②妇科检查或者超声提示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疼痛的患者。③年龄在14周岁以下,35周岁以上者。④患者为过敏体质者。⑤治疗期间使用西药进行止痛者。⑥哺乳期女性。⑦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如心血管、肝、肾、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⑧针刺晕针者,不能接受或者配合完成针刺、艾灸中医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温针灸治疗:患者在月经来潮前一周,隔日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患者取仰卧位,取患者石门穴、关元穴、曲骨穴、中极穴、双侧合谷穴、双侧三阴交穴,在腧穴部位表皮用75%的医用酒精行局部消毒后,用0.25×5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北京科苑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垂直皮肤进针,注意进针过程中避开血管和毛孔,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得气后,选用长度2.5cm,直径为1.5cm的圆柱状艾绒(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以医用棉签柄扎孔,点燃后,在关元穴、曲骨穴、中极穴、双侧三阴交穴的针灸针上加艾灸治疗,以患者自觉艾灸穴位部有温热感为宜,及时掸去艾灸灰。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痛经症状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①痊愈:腹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②显效:腹痛症状有明显的减轻,伴随症状好转,可以正常工作者。③有效:腹痛缓解,伴随症状有好转,治疗后诸症较治疗前好转50%以上者。④无效:腹痛及其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3.2 治疗结果 每位患者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52例患者中,治愈22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
4 病案举例
李某,女,38岁,于2019年6月12日来我社区就诊。患者每于经前一二日出现小腹胀痛,拒按,伴乳房胀痛,偶有乏力,经期月经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每次出现腹痛,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后,可缓解腹痛。查舌脉: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患者既往体健,有原发性痛经病史,妇科检查无异常。诊断为原发性痛经。运用温针灸疗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腹痛及乳房胀痛等诸症基本消失。
5 体会
月经是育龄期女性生理上的循环周期,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女性生殖器官子宫是女性生理月经产生和排出的必须器官。原发性痛经是在生殖器官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育龄期妇女于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的下腹部坠胀痛或伴随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具有患病率高,影响范围广、认知及重视程度低等诸多特点。现阶段,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多与女性子宫生理功能异常、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和催产素等生物因素和人体免疫与遗传相关;中医则认为该病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与肝、肾、脾三脏有关,脾肾亏虚、肝失疏泄致使经期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者失于煦濡,导致不通或者气血亏虚不荣而致病,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虚,一般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为实证,属“不通则痛”;气血虚弱、肾气亏虚为虚证,属“不荣则痛”。临床治疗方面,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多采用口服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者可采用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多采用口服中药饮片制剂或中成药治疗,如少腹逐瘀汤、清热调血汤、八珍颗粒、金匮肾气丸等,或者采用中医外治法,如针刺、艾灸、推拿等单一诊疗方案或联合诊疗方案治疗。针刺石门穴、关元穴、曲骨穴、中极穴、双侧合谷穴、双侧三阴交穴,可有效调理肝、脾、肾三脏腑,起到理气活血,调节冲任之作用,能显著改善子宫挛缩,从而缓解女性腹痛。艾灸则是利用中草药艾蒿制成艾绒柱,通过燃烧艾绒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4]。在关元穴、曲骨穴、中极穴、双侧三阴交穴上加艾灸治疗,可以调节冲任,温通胞宫,培补元气,达到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5]。本研究运用的温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和艾灸之结合,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进一步增强外治法的穿透力,疏通经络,有效调节肝、脾、肾三脏腑失衡状态,使气血上通下达,以达到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目的。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可有效调节患者子宫生殖内分泌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原发性痛经的诸多症状,疗效可靠,且拥有临床操作简单,无药物不良反应,远期疗效较好而且治疗费用低等诸多优势,适宜在基层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