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视角下陶瓷设计专业线上课程的建设与优化

2021-01-06明,詹

陶瓷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资源库慕课专业课程

杨 明,詹 嘉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0 前言

“慕课”正席卷全球,国内各大慕课平台与高校也都推出了丰富的线上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和高校特色课程因为慕课等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实现了传播与交流。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到:“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1]表明线上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模式创新的契机。

1 慕课平台中陶瓷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1.1 课程设置方面

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该慕课平台中有111门有关陶瓷类课程(截止2021年3月),数量在各平台中居首位,但陶瓷设计专业类相关课程仅22门,多数为陶瓷材料方面的课程,课程分布较为不均。在22门陶瓷设计专业类课程中,中国陶瓷文化、考古及历史类型的课程居多,有关古代陶瓷设计、现代陶瓷设计、中外陶瓷设计与艺术互鉴、陶瓷贸易中的文化输出、陶瓷工艺与审美等方面的专门课程涉及较少。当然这除了慕课平台和学校对接存在滞后性外,各高校部分教师线上教学意识不强,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各高校陶瓷设计专业线下课程设置上较为成熟,会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进行先修和后续课程的安排,但慕课平台中课程设置仍是粗放型“大杂烩”模式,缺乏对专业方向、课程衔接、课程偏好等方面的细化分类,暂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1.2 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各大慕课平台有关陶瓷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和线下授课内容基本一致,但较之线下更偏科普性和通识性。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内容版块设置最为全面,包括课程概述、授课目标、课程大纲及课时、预备知识、证书要求、参考资料、常见问题这几个类目。这部分课程梗概的展示,让学员全面和直观的了解课程整体框架、学习要点和考核要求。同时,慕课平台课程讲解较为精炼,一小节课程内容约为15-20分钟,为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供了保证,覆盖率和通识性较强。但就陶瓷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来看,仍有不足,即缺乏对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详细介绍,与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库(课件、试题、专题研究等)和素材资源库(陶瓷造型、装饰纹样、工艺技法等)也尚待建设。

1.3 授课团队方面

目前陶瓷设计专业课程慕课教学团队多以高校教师为主,每门课程基本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职称的人员构成,近些年吸收了较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参与,学术团队成员呈年轻化和高水平化趋势。同时诸多成员又兼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等资格,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多篇。这些都为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证。但由于陶瓷艺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故现有授课团队成员构成上仍缺乏多元化。

1.4 评价内容方面

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平台设置了课程评价,包括总评和评价内容两方面,学员可从课程内容组织和授课方式的角度评价课程。在学员考核环节(证书要求)上,包含单元测验、单元作业、考试、课程讨论四部分组成,学员可通过完成这些内容,获得合格或优秀证书。这种评价机制有效的保证了学员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考核形式内容仍较为单一和呆板,学员在考核过程中对涉及陶瓷设计、功能和装饰方面的知识内容不能直观感受,容易形成有文字印象,但没图像概念,导致学员陶瓷器物观念的弱化。

2 慕课教学背景下陶瓷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经文献搜集,输入“陶瓷”+“慕课”;“陶瓷”+“线上”的组合关键词后,仅梳理出相关文献14篇,整体研究较为缺乏。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有关慕课教学对陶瓷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陆小荣,2013年;陈宁,2020年)。其次是互联网背景下陶瓷工艺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应丛丛,2019年;饶婕,彭玉宝,2020年,刘江辉,2020年)。再次是有关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应用(许晓政,关涛等,2021年)。最后是相关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研究。(李鑫,2020年;孙秀春等、廉新宇等,2020年)。这些研究中有些观点及思路对本文有一定的启发。如陆小荣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认为陶瓷专业应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融入到平台建设中,陶瓷专业精品课程与特色资源库建设还应加强(2013年)。[2]陈宁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慕课《从china到China: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出发,认为大规模在线学习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加强课程的实效性(2020年)。[3]许晓政,关涛等以沈阳理工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陶瓷艺术一讲一做》的实践经验为范本,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跨校修读的新路径,认为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全时全域的普及型教育是艺术类课程面临的新挑战(2021年)。[4]

鉴于以上梳理研究,发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慕课教学为陶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更多有益的思考,对本文启发较大,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研究体量严重不足。慕课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平台发展势头迅猛。陶瓷设计专业课程慕课教学的研究却与之不相匹配,这确与陶瓷类课程的工艺性与实操性强有关,但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也少有涉猎。其次,对高校陶瓷类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慕课教学研究仍极为缺乏,多流于慕课教学与高校教学改革的粗放式探讨,深入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不足。自2017年教育部推出49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后,[5]各高校纷纷组织开展,有关陶瓷类课程的线上精品课程虽少,但总体趋势向好,这些宝贵经验为陶瓷设计专业课程教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契机,因此各高校需加大教研和教改力度,打造品牌课程。第三是对各主流慕课平台有关陶瓷类课程设置、参与人数、课程团队、考核机制等信息缺乏系统分析,有关陶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不足。

3 陶瓷设计专业线上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3.1 丰富陶瓷设计专业在线课程

由于目前慕课平台陶瓷类课程存在精品课程少、发展不均衡、高校参与度低的问题,加大线上课程建设力度,势必会优化慕课平台课程模块设置,促进慕课平台与高校间的深度对接,提高高校对陶瓷设计类课程线上教学的重视程度,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线下精品课程的线上推荐与平台共享,有利于线下和线上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出课程参与度与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更好的根据实时反馈进行课程改革。因此丰富陶瓷设计专业在线课程,对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格认定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便捷,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联,有效的避免了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

3.2 加强陶瓷设计专业线上课程的系统性

由于慕课平台中各高校陶瓷设计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课程的系统性也无从谈起。但随着陶瓷设计专业课程上线力度的加大,专业课程间的承接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将成为高校慕课发展的趋势。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和线上课程建设融合的新契机,有利于学员全面的接触陶瓷设计专业类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演进式学习循序渐进的掌握该专业的知识,以避免“盲目学习”的状态。让学员逐渐从兴趣通识化学习向专业课程化学习方向转变。有利于慕课平台更好的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机制优化、资格学历学位认定等方面的工作中来。

3.3 优化慕课平台陶瓷设计专业课程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建设

陶瓷设计专业课程资源库与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将会更好的充实现有线上陶瓷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完善学员在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习思考与研究,诸如提供课程课件的阅览或下载,为学员在课后复习提供文字性参考。专题研究版块中有关课程内容的一些独家见解和问题聚焦也可为学员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思路。素材资源库中的相关陶瓷实物、窑口和交通线路等图片的阅览或下载也有利于学员直观感受与课程相对应的陶瓷造型、装饰、工艺等图像或相视频记录片,弥补线上课程教学中陶瓷实物展示地不足。

4 陶瓷设计专业线上课程建设策略

4.1 加强高校陶瓷设计专业与慕课平台的对接力度

目前,针对线上陶瓷设计专业课程开设较少的现实问题,加强高校与慕课平台的合作与对接力度势在必行。陶瓷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应首先纳入到慕课课程建设计划中,按照陶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线上课程的设置,严格把关课程目标与课程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让学员通过线上完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习,获取相应学分或资格证书。并通过线下考核,巩固学员有关陶瓷设计与艺术相关知识,最终获得线上线下成绩,完成对学员该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评定。同时,陶瓷设计专业也应积极参与慕课平台建设,根据专业特点积极优化现有慕课平台类目及相关资源库设置的不足,诸如对陶瓷设计专业通识化课程与专业化课程进行严格区分,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课程设置可对陶瓷通识化课程和陶瓷专业方向性课程进行区别,陶瓷通识化课程里以陶瓷设计类基础课程为主,以满足人们对中外陶瓷历史、文化、艺术与工艺的基本了解。陶瓷专业方向性课程中陶瓷设计专业课程模块主要以满足陶瓷设计专业学员专业性学习和资格证获取为目的,其课程内容涉及较多,教学严格遵循学员所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促进慕课平台陶瓷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4.2 打造陶瓷设计类“精品课程”

线上或线下与线下混合式“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打造对于陶瓷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17年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陶瓷类的课程在逐年增加,福州大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课程团队的打造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学校一直致力于校级精品课程、省级以上资源课程的打造与孵化,2013年《走进陶瓷艺术殿堂》获批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陶瓷产品设计》获批省级资源共享课程,2019年《从china到China: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获批省级精品在开放课程和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立项课程,2020年《陶瓷概论》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其中课程团队的打造是核心要义,应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变”的发展局面,团队成员应以梯队化和多元化为基本原则,吸收更多年轻骨干教师,融合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年轻教师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尝试邀请一些从事陶瓷创作的工艺美术大师、青年创作者、海外陶瓷专家等组成教学团队,为课程内容的实践板块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知识结构。

4.3 建立线下和线上课程互联互动机制

慕课线上教学在国内兴起时间不长,并作为大规模全民学习最好的平台和方式,受到瞩目。但多数时候仍被认为是线下教育的一个补充,究其原因其一是师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其二是教师对线上教育质量的担忧。因此,线上和线下应建立稳定和长效的互动机制,真正实现高校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有关陶瓷造型设计、装饰艺术、工艺技法等方面理论可在线上进行教学;从学习效果上看,有关拉坯、成型、装饰贴花、釉料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线下教学模式更为合适。学员可在线上通过视频回看、图片鉴赏、课后答题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之后再进行陶瓷的设计与创作。该教学模式将会让教学模块与思路更为清晰,教师授课时间和方式更为集中和便捷,学员学习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课程结束后,可集中进行线上课程理论考核,并和线下陶艺作品共同完成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评价。

4.4 推进慕课课程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建设

以陶瓷设计专业为例,课程教学资源和素材资源中文字和图片往往出现在教师课件中,而这些素材资

源也无法得到全部展示,故学员想直观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是十分困难的,也影响学员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慕课平台中课程资源库模块应亟待建立,并提供教学课件的阅览或下载,学习重难点的分析,相关文献的下载等。素材资源库模块可提供陶瓷造型图片(博物馆展品)、装饰纹样、工艺技法、考古挖掘、窑址及结构、交通和贸易路线地图等素材,供学员在课程考核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完善。同时,在素材资源库模块中,慕课平台可为成绩优秀者提供免费下载服务,还可通过学员上传和分享功能丰富素材资源库,实现课程的交流与互动。

4.5 试行慕课平台在职业资格认定、本科学历学位辅助认定方面的标准

慕课平台除了进行课程通识化学习外,也应尝试承担起更多有关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为中国线上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革新提供支持。随着高等学校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学员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学分认定等方面的回馈,在理论素养与应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因此,高校陶瓷设计专业可依据陶瓷行业标准通过慕课平台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辅助相关部门进行陶瓷工艺师、陶瓷产品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认定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高校间陶瓷设计专业课程学分互认机制,辅助进行本科学历学位认定方面的工作,满足学员知识获取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5 结语

后疫情时代下,随着高校线上教学机制的逐步完善,陶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慕课平台的融合将更具广度和深度。高校应积极参与到慕课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通力打造线上精品课程和混合式一流课程,把线下和线下课堂作为精品课程的孵化区,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慕课平台应加强陶瓷设计专业课程资源整合力度,避免重复杂乱,建立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课程资源库。在此基础上,辅助高校完成课程考核、资格认定等方面的工作,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便捷性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资源库慕课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共享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