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准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的几点想法
2021-01-06朱彩红
□ 朱彩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不断增强,户籍人口和当地生产、生活的人口数量偏差也逐渐增大。常住人口作为一项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查清常住人口数量是人口普查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本文就如何搞准人口普查常住人口谈几点想法。
|常住人口统计口径和方法
常住人口是指一定时间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域(不包含服役人员)的人口。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人普”)统计口径,时间标准为半年,空间(地域)标准为本乡镇(街道)。
七人普常住人口由指导员和普查员(简称“两员”)采集的普查时点2020 年11 月1 日零时(含临时外出人员,不含临时居住人员)居住地信息、户口登记地信息和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等三个指标计算确定,计算方法为:普查时点居住在本户、户口登记在本村人口+普查时点居住在本户、户口在乡镇(街道)其他村人口+普查时点居住在本户、户口登记在其他乡镇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户口在本户、居住在其他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下人口+户口在本户、居住在港澳台人口+户口在本户、居住在国外人口+户口待定人口。
|影响常住人口准确性原因分析
根据七人普常住人口计算方法,常住人口与公安户口整顿资料的质量、普查对象有无重漏登、离开户口登记时间准确性等息息相关。影响常住人口准确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户口整顿资料与人口普查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户口整顿户籍资料中空挂户、一房多户、应销未销户、口袋户、重复户、失联人员等仍占一定比例,加大了核查工作量。二是户口整顿资料中的行政区域存在已撤并、拆分,代码又与普查区域代码标准不一致,影响户口整顿资料拆解至村。三是户口整顿资料缺少联系电话,特别是全户外出和一些仅有留守老人、儿童的外出人口信息很难掌握。四是户口整顿资料中的流动人口信息准确度低。
(二)部分“两员”总体业务水平不强
一是选聘高素质“两员”难度大。选聘会操作智能手机的和有普查或统计经历的“两员”难。二是因普查量大、时间长、报酬低,村级抽调借用人员人心不稳,“两员”稳定性差。三是“两员”业务学习不深入,复杂区域询问不到位,如因疫情滞留在家的人登记成未外出。
(三)部分普查对象配合程度不高
一是普查对象个人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增强。存在因戒备不开门或不提供真实情况、不愿出示户口簿、身份证等情况。二是有的普查对象因多次入户、电话访问,以及某原因对政府有抵触情绪等产生厌烦不配合。三是普查员入户询问技巧不佳、语言生硬、不懂礼貌、业务不够熟练等因素,未获普查对象认同。
(四)有些普查对象查找难
一是流动频繁如随建设项目长期离开户籍地的人员查找难。二是部分空挂户、出租户、寄挂户、全家外出户、早出晚归户等调查对象查找难。三是松散型管理的无物业小区和未正常入住的新建小区因物业难掌握住户居住规律而查找难。
|搞准常住人口的几点想法
(一)将户口整顿工作纳入“两员”工作职责
“两员”在户口整顿开始前完成选聘并参与其中。一是优先做好含近一年因死亡注销的户籍资料,特别是常住人口有关的居住地、离开户籍地时间等信息核查。梳理应销未销户、空挂户,由公安部门同步做好销户、迁户;按照普查区域代码对户籍地和居住地进行编写,精准分解到普查区。二是根据卫健部门出生人口与民政部门死亡人口核查有无应登未登、应销未销等。三是梳理疫情期间获得的健康码信息,有效补充户口整顿资料。
(二)把好“三关”提升“两员”素质
一是把好“两员”选聘关。借助部门力量,优先选聘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懂电子设备操作,对辖区熟悉、人员熟络的人员,同时向社会、学校选聘优秀青年才俊和经验丰富“老将”。二是把好“两员”培训关。“学、练、考”有机结合,采取面授和在线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微信群、钉钉群、云课堂等媒介开展培训。三是把好“两员”管理关。制定两员管理规章制度和追责机制,对任意变更“两员”的情况及时通报处理,保障“两员”稳定。
(三)注重宣传和入户方式提高普查对象配合度
一是要注重宣传。针对年轻普查对象,制作活泼、有趣的短视频,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渠道点赞、评论、转发;针对年老群体,可借助宣传车、社区广播、横幅、地方电视台等载体,在所在普查区域公示包括照片、姓名、性别、联系方式及入户登记时间等“两员”信息。二是要注重入户方式。制作上门登记预约卡,方便普查对象调配空余时间;对于极不配合的普查对象,寻求其所在小区的物业或派出所协助入户登记等。
(四)大数据与普查数据处理平台融合
一是户口整顿资料融合到普查数据平台,分解到村级平台,通过身份证号读取相关信息供填报时核对,提升数据质量和效率。二是将社保在保、电力有消费住户、移动用户、健康码等信息共享到普查数据平台,解决人口查找难问题。三是增加已登记信息提示功能。根据身份证号即时显示已在其他区域采集的信息和普查员电话,减少重登、错登。四是增加人脸识别信息共享。在手机端增加人脸识别大数据搜索功能,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