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研究
2021-01-06马蓉蓉
马蓉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因此,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我国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挑战,探索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路径,对于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
科技自立自强是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国家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而采取的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方针。
科技自立自强具有自主性、系统性、支撑性、坚韧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一是自主性。科技自主可控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前提,离开科技自主可控,不可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二是系统性。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本身是一个科学体系,由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理念、主体、投入、环境、政策、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构成。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三是支撑性。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创新链、产业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发挥强大支撑作用。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趋势。四是坚韧性。是指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挑战的防御能力。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的遏制封锁、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挑战,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增强我国科技创新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挑战的韧性。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五是开放性。科技自立自强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创新。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条件。
(二)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作用
1.科技自立自强是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伴随科技自立自强必然会涌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产要素和新生产组织创新,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都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有机结合、协调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优化供给结构的动力源泉。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培育。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劳动分工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改变产业劳动生产率,通过需求结构影响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自立自强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生产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求。需求侧管理的关键在于合理扩大需求,促进消费,形成内生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促进数字类、非接触式产品的消费升级,不断开拓新的消费空间。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例,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2.科技自立自强是协调发展的战略支撑
目前,城市群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中西部主要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开发东、西、东北、中部四大地区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载体。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要素投入增加和生产要素效率提高两个方面。科技自立自强对提高区域生产要素效率发挥作用:能够促进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产部分或者全部代替有形资产;能够促进有形资产要素反复和循环使用;有助于开发新的生产要素或寻求替代性生产要素。科技自立自强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科技自立自强通过形成创新主体空间聚集、创新技术扩散和创新系统集成等效应,使区域获得技术比较优势,为区域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圳就是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成功范例。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国际大都市纷纷通过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证明科技自立自强正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功能。
3.科技自立自强是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等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资源利用空间、降低和减少污染。中国高铁就是通过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绿色发展的成功典范。中国高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不到10年时间跨越了三个台阶:掌握时速200-250 公里高速列车制造技术;自主研制生产时速350 公里高速列车;成功研制生产出新一代高速列车CRH380 型高速动车组等。中国高铁创新是一种系统性的创新。“中国高铁实现了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主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列车控制网络系统、制动系统等九大关键技术和空调系统、集便装置、车门、车窗、风挡、钩缓装置、受流装置、辅助供电系统、车内装饰材料和座椅等十项配套技术的完全自主化。”[2]
中国高铁技术自立自强为高铁充分发挥节约时间、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低污染和低排放等绿色属性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我国的绿色发展。“高铁能够有效抑制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3]
4.科技自立自强是开放发展的战略支撑
新发展阶段的开放是主动开放、全面开放、双向开放、共赢开放等。科技自立自强是主动开放的战略支撑。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有效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提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开放的战略支撑。开放的空间范围将逐渐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开放的内容将从经济、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开放转变为深化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放平台和载体将更加丰富多样等。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开放提供持续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双向开放的战略支撑。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突破在“引进来”和“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化解开放带来的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适应全球跨国科技要素的流动趋势,善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提高中国参与制定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和规则的能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共赢开放的战略支撑。发展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共同协作,合作共赢是我国与国际合作的常态化模式,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条件。
5.科技自立自强是共享发展的战略支撑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从共享主体看,发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部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来共享。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具有耦合协同发展关系,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物质条件。从共享范围看,既包括新发展阶段的全面共享,也包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后的全面共享。新发展阶段的全面共享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成果共享。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共享的外延将不断丰富,共享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科技自立自强将颠覆传统“独享经济”发展模式,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新发展阶段全面共享的重要支撑。从共享动力看,共建共享倡导主体对共享的参与,强调实现共享发展应合理构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共建秩序,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挖掘各领域的潜能和动力。从共享步骤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共享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必将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科技自立自强将促进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二、我国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挑战
(一)美国对华科技遏制
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根本目的是遏制中国崛起,贸易战的实质是科技战。中美科技战的根源在于美国认为中国科技发展威胁美国科技的全球领先地位。美国以“301 调查”和“337 调查”为借口,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科技发展,试图将中国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减少对美国控制国际产业链制高点以及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威胁。根据近年来《美国中国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年报》,美国对中国科技遏制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技术封锁范围从过去“聚焦国防科技”转向现在对所有新兴科技实施“全面封锁”。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范围已经超出国防科技领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17—2019年三年《年报》关注主题来看,包括中国的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下一代通信技术等领域。二是科技人才竞争战略从对美国华裔人才的防守转变为对中国引进人才政策的进攻。美国非常重视通过限制国际人才交流与招募来应对中国高新科技发展。美国对中国采取的科技人才竞争战略已经从对美国华裔人才的防守发展到对中国引进人才政策的进攻,从风险教育发展到具体的落实措施,一步一步系统布局全球人才战。三是从关注单项国际标准制定转变为全方位遏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18年只关注中国在5G 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作用。2019年开始全面关注中国制定标准的情况,并通过美国家科学基金会采取一系列手段,限制中国参与国际科技标准制定。
(二)基础研究支撑乏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源泉。基础研究不扎实,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基础研究面临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领军人才缺乏、评价体系存在偏差等挑战。一是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美国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建设,健全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多元化机制是其科技自立自强的突出特点。“据统计,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为5.69%,即使考虑统计口径不同因素,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一般为15%上下)。”[4]二是基础研究人才不足。我国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特别是世界级领军人才缺乏。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数已达38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国不到90 万人,日本和俄罗斯大概各有80 万人,但领军人才稀缺。“据统计,我国世界一流科学家仅有100 多人,占世界的4.1%,而美国占到了42%。”[5]三是评价体系存在偏差。评价标准偏离科学本质,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导致过度关注成果数量指标而忽视追求实质性科学突破。评价结果偏离科学属性,存在人才“标签化”倾向,容易导致急功近利。
(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条件。近代以来,英国的蒸汽机,德国的直流发电机、电动机、四冲程煤气内燃机、汽车等,美国的蒸汽船、电灯电话、飞机、无线电、电视、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等,日本的半导体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立自强为这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关键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是我国的最大隐忧,也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大短板。目前我国技术处于世界“领跑”位置的还不多,绝大多数技术依然处于“并跑”和“跟跑”的阶段。2014年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对1346 项技术评价显示:处于“领跑”的技术领域占比16.3%;处于“并跑”的技术领域占比30.0%;处于“跟跑”的技术领域占比53.7%。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态尚未根本转变,我国目前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一;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的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其中,最大的短板是缺少“从0 到1”的原创性成果,据《科技日报》2018年4月19日至7月3日连载“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系列报道,“我国至少有35 项‘卡脖子’技术和尚未掌控的60余项核心技术。”[6]
(四)人才活力有待激发
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关键因素。实践证明,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两弹一星”伟业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成功典范。以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等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科技领军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践者,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我国领军人才稀缺。据统计,我国世界一流科学家仅有100 多人,占世界的4.1%,而美国占到了42%。人才分布结构存在缺陷。中国约有67%的科技人员集中在公共事业机构,只有约33%在企业;同样的,国家的研究项目和投资投向公共机构的约占70%,企业只占到30%。关键产业人才稀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产品需求方,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数不足40 万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预测,2020年行业所需从业人数将超过70 万人,人才缺口将高达32 万人。“我国每年微电子专业应届毕业生不足3 万人,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严重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7]
(五)主体地位需要强化
从17 世纪到20 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 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19年,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为50.8亿元,仅占企业研发总经费的0.3%,远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根据欧盟公布《2018年全球创新1000 强》报告显示,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上来看,2018年我国大陆上榜企业中位数水平约4.5%,与美国企业14%的研发投入强度更是相距甚远。掌握资源优势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也偏低。据统计,国有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56%,差距较为明显。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引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引擎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发挥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和组织作用。20 世纪50年代以来,硅谷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是通过英特尔、苹果、谷歌、特斯拉等关键核心技术引擎企业,推动创新集群发展。
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路径
(一)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一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学习借鉴美国基础研究投入主体多元化的经验。在美国基础研究投入体系中,联邦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投入发挥重要作用、私人非营利机构发挥独特作用。根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非营利机构等投资相互协调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和引导地方增加投入,构建中央、地方、企业、社会等多元投入机制。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财政和税收激励等组合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管理捐赠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社会捐赠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定向基础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基础研究细化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前者一般和科学家个人兴趣紧密相关。后者一般由政府主导,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导向。目前,定向基础研究逐渐成为实现基础科学前沿重大突破的重要手段。建议在加强纯基础研究的同时,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借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成功经验,组织好瞄准重大基础科学前沿突破的项目,尽快在若干领域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三是完善评价体系。立足长远,完善基础研究科研评价体系,适当宽松成果评价周期,鼓励科研人员逐步积累研究水平,鼓励科研人员坐“冷板凳”,避免急功近利。形成以跨地理区间、跨领域的研发平台,以灵活便利的管理模式,促成多个研究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解决重大前沿性问题。
(二)切实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口。一是根据全球科技创新的最新趋势,确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向。目前,数字技术革命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数据将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关键技术领域将形成多元化的技术标准、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竞争将日益加剧、国际技术创新的重心逐步向东转移、开放创新将加速发展、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等。建议根据国际科技创新最新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研究基础和产业发展战略需求,确定重点研究领域,为抢占前沿科学研究制高点明确方向。二是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始终使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提高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效率。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有效流动和配置,体现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市场的激励作用,使创新人才创新劳动得到合理报酬,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不竭动力。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条件。不断强化政府战略引领,遵循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规律,发挥政府调节功能,制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战略。完善政府资金保障,建立稳定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和不断创新财政科技支出形式,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财政保障。三是制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专项规划。借鉴韩国等国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求,尽快制定芯片技术、操作系统等专项发展规划。四是制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技术路线。在创新理念上,要防止“路径依赖”。在具体技术路线上,围绕关键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领域等方面,制定重要技术突破路线图、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化路线图,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三)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一是营造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环境,促进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科技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条件。多方发力,共同优化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根据建设科技强国的需求,实施一系列重大创新项目和工程,用高质量的重大创新平台为科技领军人才成长提供培养路径。二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培养力度。青年科技人才是代表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制定青年英才培育计划,从国家层面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提拔进行部署。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专项科研基金支持,稳定和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创新团队名师“师承效应”,对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扶上马、送一程”的帮助。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实践锻炼,提高青年科技人才解决科技创新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三是完善人才分配机制,促进人才创新活力涌流。完善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职务发明人的收益比例,明确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同时,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将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与知识、技术所有者的收入结合起来,制定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途径。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大而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1998年通过的《华为公司基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将研发投入超过10%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华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据《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2018年华为在研发投资方面的投入为113.34 亿欧元,位居世界第5 名。2018年华为科研经费投入占据了企业营业额的14.7%,远高于苹果公司的5.1%。截至2019年4月,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数约为6万多件,中国企业申请的5G 标准必要专利数约占35%,其中约一半由华为持有。因此,企业要学习华为的成功经验,实现加大创新研发投入、获取知识产权、实现企业自立自强的良性互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通过完善一系列的税收和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二是组建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必要性。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现状与建设科技强国要求之间的差距,决定了组建创新联合体的紧迫性。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联合体中的牵头作用。企业牵头有利于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创新机遇、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有利于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创新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联合体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建议出台促进创新联合体发展的管理办法,对创新联合体的认定、管理原则、利益分配、知识产权、政策倾斜等进行明确规定,为创新联合体良性发展提供制度安排。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创建创新联合体提供经验。此外,借鉴国内外创新引擎企业成长的经验,探索创新引擎企业的培育路径。
(五)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一是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在新发展阶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的体制安排。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科学框架。科技创新举国体制能够有效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技术落后条件下,有效配置科技创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科技创新各方力量,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根据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的需求,创新和完善研发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组织和管理模式。在确保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构建项目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学习借鉴传统举国体制的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中国高铁技术创新,都是利用举国体制成功进行关键技术创新的成功范例,深入梳理这些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二是构建促进科技自立自强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既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推动力量。建议不断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制度、产业知识产权制度和城市知识产权制度。建立高价值专利识别及培育制度,提高专利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促进科技创新赋能新发展格局。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识别和培育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效率,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
[注释]
①美国中国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简称USCC)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美国国会为应对中美贸易交往对美国经济与安全的影响,依据《2001年弗洛伊德彭斯国家国防授权法案》于2001年10月特设的立法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