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大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

2021-01-06卢国琪

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产党规律特色

卢国琪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一目标以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更是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九大则明确提出分两个阶段分别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建设目标。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三个阶段的制度建设目标:到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总结了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制度建设目标与成就,同时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多方面显著优势。这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取得了阶段性历史成就。

学术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也展开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重大意义[1]、内核精神[2]、发展历程[3]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方法[4]等方面。这对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重要作用大有裨益。但目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会成熟定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我们继续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定型背后的动力与规律。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着内在联系,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定型。

1 共产党执政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既在探索共产党执政的特定规律,也将这个特定规律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中去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探索与认识,一方面作为认识的升华与理论结果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与价值中,另一方面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完善和走向成熟定型。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深化认识这三大规律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定型的。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核心是认识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自身建设、执政目标(奋斗目标)等问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前提。

1.1 共产党执政规律及其核心问题

“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36-37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共产党执政与哪些因素存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指把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执政活动当作客体来研究,揭示共产党在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和管理过程中诸要素以及诸环节之间客观的内在的必然联系。”[6]与共产党执政规律存在密切联系的因素固然较多,但核心因素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自身建设与执政目标(奋斗目标)问题。

首先,共产党执政规律与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存在本质的联系,执政基础也是共产党的立党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7]287共产党执政必须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党和人民群众存在着血肉联系,是来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执政就会失去依靠力量。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有多种比喻,如鱼水关系、血肉联系等。但最深刻、最形象的是毛泽东曾经比喻的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8]1162这里强调了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论到任何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人民群众处理好关系的方法就是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要主动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其实,不论是哪一种比喻都给我们同一种启示: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执政的党、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执政的党、是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党。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也是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9]367。

共产党执政规律与执政基础的这种本质联系体现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10]37。这一制度充分显示了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产党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中,协商民主制度在扩大、巩固共产党执政基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在实践中广泛协商、多层协商、制度化协商等把代表不同利益的与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纳入协商对象,通过“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10]38,共产党执政基础在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支撑下得到扩大和巩固。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由此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独特优势表现在它不仅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而且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进程。简言之,巩固共产党执政基础在于“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0]36。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

同时,共产党执政基础与实现共同富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追求共同富裕是人民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成为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0]44-45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共产党人的一种责任。新时代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巩固执政基础的伟大创举,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其次,共产党执政规律与共产党自身建设存在必然的联系。共产党为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紧密结合历史任务而加强党的建设,并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动着党不断走向壮大和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仍然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带领全国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加强党的建设,其目的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0]62。加强党的建设不仅在革命时期很重要,而且在建设、改革时期更重要。正是认识到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党中央强调要从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警惕性。为了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0]6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放松了共产党自身建设,党的事业就会出现曲折乃至出现重大失误;什么时候加强了共产党自身建设,党的事业就会出现生机和繁荣。因此,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其核心就是认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规律。

再次,共产党执政规律与共产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有鲜明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以党的二大提出的“两个纲领”为标志。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党的阶段性主要任务而变化。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共产党人正是朝着党的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而不惜牺牲努力奋斗,带领人民实现了建立人民新政权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到1956年基本实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且围绕目标进行不懈奋斗。如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为实现第三个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理念,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分阶段实施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根据时代变化始终有明确的执政目标,这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

1.2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全面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建立、改革和完善的,也是一个走向成熟定型的制度发展过程。一方面共产党执政规律需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即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规定和规范共产党的执政行为,体现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实现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另一方面在深刻认识和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又得以不断建立、改革和完善而走向成熟定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就需要全面深刻认识、把握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核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需要与共产党执政规律保持一致。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始终存在一个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其中最根本点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事等各方面的制度,都要从这个内核中找到行动指南或者指导思想,即贯彻落实和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理论、路线、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等。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从初步探索到正式形成,从初步实践到改革完善,都需要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自身建设、执政目标(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共产党执政规律协调一致,尤其是与共产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保持一致。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也需要一个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定型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以解决共产党执政规律核心问题为指向,在问题解决中不断走向成熟定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过程中,共产党执政基础是制度的制定、成熟和定型需要深刻认识的问题。不论是根本制度,还是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内容体系的构成要件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实践,在制度的制定、形成、成熟完善中找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方法,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又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贯彻执行,使制度优势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显示出来。这就以制度保障的形式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必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同样是制度的制定、成熟和定型需要深刻认识的问题。不论是根本制度,还是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都包含着从严治党的制度要求与勤政廉政的制度精神。要把从严治党制度化,从而让全体党员干部在制度的规范下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制度治党理念转化成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与社风,让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共产党执政、支持共产党执政。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需要统筹推进,不论是党的政治建设还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还是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还是制度建设,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共产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是制度的制定、成熟和定型需要深刻认识的问题。从制度理念与价值取向来看,不论是根本制度,还是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内容体系的构成要件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不论是近期奋斗目标,还是中长期奋斗目标,很多都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了,确保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与指引下逐步实现。在实现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方面按照这两个重要决策部署与奋斗目标在修改相关制度,另一方面也在制定新的制度,确保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与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正是在共产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与制度建设的交互运动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因此,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全面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

2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不仅需要在思想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且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是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关键。制度作为思想与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改革、完善和发展一方面反映或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其实践,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推动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根本问题的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根本问题的历史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定型的。

2.1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问题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核心要义是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思想引领与奋斗目标,但更多地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在艰辛的理论探索和不懈的实践创新中不断走向成熟的,在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既没有回避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曲折历史,也不断总结提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从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国家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步,并逐步走向“强起来”。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理论到实践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同时,毛泽东也给我们留下了两篇极具价值的经典文献——《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实践上,党在改革开放以前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经历了艰辛和曲折。基于这段历史的成功和失败、正确和错误的反复比较,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37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种深刻论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性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1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回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即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能够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用“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是互为整体、不可分割的关系,都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不断坚持和发展,必将给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注入新的思想内容,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动力

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科学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与发展阶段,从而全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发展和完善,从而为制度成熟定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动力。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成熟定型的。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段时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3]620。自此,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论形态和运动形态的社会主义,而是开始迈进制度形态的社会主义。从进入制度形态的社会主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到了1992年,邓小平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1]372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鲜明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一制度建设的目标。从此,“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始终离不开“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有机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定形成和成熟定型的过程中,始终是紧扣“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这两个关键来进行和实现的。紧扣“社会主义”这个关键,就是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内容体系的核心精神需要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紧扣“中国特色”这个关键,就是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内容体系的可行性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把制度确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建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基础上,建立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正是在制度的建立、改革与完善过程中坚持二者的有机融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的国情实际,从而不断推动制度走向成熟定型。这其实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过程与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动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在其背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的不断深化。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这个认识的历史过程呈现一致性与随同性。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关键是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也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来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就非常明晰地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明确阐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规划等方面。到本世纪中叶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目标确定,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制度领域里的生动体现。

3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5]11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5]12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就主要是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这一规律,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关键在于深刻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它随生产力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随生产力发展而变化的正确认识与适时把握,是推动制度变革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基础上的,同时也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状态下的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

3.1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蕴含的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唯物史观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基石。”[14]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向前发展,是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推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其深化,需要区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差别与联系。这对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它不仅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尤其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根本推动作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生产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正如恩格斯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15]561这是从欧洲视野强调生产力发展在推动社会前进中的巨大作用。近代工业文明“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7]566。这是从世界视野再次强调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相比较,则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7]567-568(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关系称为“交往形式”)。同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样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其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直接依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一句话,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一历史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不相同的,在同一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的。从党的八大开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认识一直持续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全局性的和长远性的,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发生变化。“这种深刻变化具体反映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就是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16]67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内容变化的结果。而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活跃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仍然要回到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入手,一方面坚持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优化生产关系,尤其是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加快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表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熟定型。

3.2 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适时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关键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发生深刻变化,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目标。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们需要把握“变”与“不变”的内在联系:社会主要矛盾是变化了,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0]12。这就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要着力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加强上层建筑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这也意味着,对社会主要矛盾随生产力发展而变化的适时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关键,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解决也存在一致性的紧密关系。当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要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相适应相协调;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成熟和定型也要与矛盾解决相适应相协调,这样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因而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步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明确了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正确判断,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提供了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

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适时把握,也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要与目标参照物和手段参照物相一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参照物,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手段参照物。现阶段,为了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不论是根本制度,还是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内容体系需要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来改革、调整和完善。对照目标参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照手段参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发展不平衡”通过制度保障向“平衡发展”转变,把“发展不充分”通过制度保障向“充分发展”转变。这两个转变的实现标志,就是通过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标志和目标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融合状态。

4 结论

努力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要任务与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的同时实现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整合,发挥其实质性作用,推进整个制度的成熟定型[17];既注重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又注重国家制度体系自我完善与发展。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规范为行动原则和方向;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通过治理改革激发制度优势、转化制度效能、弥补制度缺陷来达成。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定型[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加成熟定型,与其自身具有的显著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其“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19]29。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也是这三大规律的体现、认识与实践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共产党规律特色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特色种植促增收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中医的特色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