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
2021-01-06柏路
柏 路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使网上网下、虚拟现实、国际国内、体制内外的界限愈发模糊,各种信息、舆论都聚集到互联网,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舆论场,意识形态争锋日益激烈,网络空间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提高网络舆论综合治理能力,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让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成为新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的关键,是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回答了网络空间治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多次强调网络舆论治理的性质和方向,提出了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的“三共同”理念,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舆论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战略部署。
近年来,学术界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与研究,其中不乏将制度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重要组成的研究。此类研究中既有基于现实样态[1]、风险挑战[2]、价值意蕴[3]等方面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有从治理体系[4]、应对机制[5]、监督监管[6]、主体履职[7]、保障机制[8]等维度论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思路举措,还有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探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内涵、意蕴及其路径[9]。总体而言,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已有了初步探讨,并逐步形成争鸣之势。但现有的相关研究多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某一具体领域或具体情境的制度建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多散见于文章的某一部分,未能从整体上、根本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核心要义、现实瓶颈,缺乏富有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实施策略。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节点上,学术界亟须在现实中把握、在理论中探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力图从学理层面澄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涵,把握其基本样态与内在逻辑,提出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网络舆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既是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还是引领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题中之义。可以说,这一问题的出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与战略指向。
1.1 为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方法论支撑
当前,网络舆论空间复杂多变,各种价值观念共生共存,多元社会思潮交织交锋,网络舆论治理迫切需要代表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灵魂的主流价值观念引领网络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彰显网络阵地的价值追求,维护网络舆论阵地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10]将其作为引领网络舆论治理体系、治理过程、治理效能的精神内核,能够有效引领网络舆论空间的价值方向。而制度化建设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律、规范、规章、公约等可操作化、可持续化的运行方式统领网络舆论治理全过程,以强力规制、动态调节、共识凝聚的方式方法回应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确保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是以“强力规制”的方式确保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平衡有序。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在网络空间的折射,而网络空间则是民众利益诉求得以彰显的公共场域,也是众多思想意识竞逐、各种思潮涌动、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法占据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就会导致现实社会价值秩序的混乱与错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强制力和约束力,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规、约”的形式嵌入多元共生的网络舆论生态,有效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凝聚、抵御等功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占据网络空间主导地位的普遍准则与价值共识,并以制度规约的方式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多元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是以“动态调节”的方式推动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形成。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实质上就是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进而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网络舆论与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平衡与确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反复的斗争中加以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的“化”,就是要随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需要而不断“变化”“深化”的持续发展的过程,高度耦合了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内在需要。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以“共识凝聚”的方式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惯于在网络舆论空间使用符合“西方话语框架”的话语来解释“中国社会问题”,炮制带有西方价值烙印的“网络舆论风暴”,企图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传播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是以“最大公约数”的通约性、广泛性规范网络舆论的话语指向与价值共识,在制度的层面规定“哪些话可以讲”“哪些话不能讲”以及“何种价值标准”符合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诉求,使网络舆论的话语指向与价值共识朝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1.2 为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不仅是对当前网络舆论治理现实困境的深刻回应,也是区别于传统治理理念和思维,旨在以价值引领、制度保障和治理效能的协同发力,打通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强调以战略性、全局性和人民性的制度眼光为网络舆论空间治理谋篇布局。传统网络舆论治理模式多聚焦于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拟定,忽视了网络舆论作为民意表达渠道所具有的民意反馈、协商沟通等功能维度的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强调将网络舆论治理立足国家治理全局的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制度调整和创新,着力推动承载主流价值理念的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转型,在网络舆论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方法等多维度构建制度、体制和机制,有效解决原有网络舆论治理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协调、缺位、滞后等问题,以系统完备、协调配套、联动互补的制度建设全方位加强网络舆论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和源头治理,为健全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新格局注入深厚的道德底色和坚实的制度底气,不断构筑支撑“中国之治”的网络舆论制度密码。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创新性和持久化,为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目标遵循和持续动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以党和国家对网络空间治理的战略部署为总体目标,有计划、分步骤、持续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舆论治理全过程,既有效回应了网络舆论治理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破解之法,也聚焦于网络舆论治理的发展问题,确立了长远规划,“破”“立”并举为常态化的网络舆论治理提供了价值支撑与制度保障。同时,制度化建设的灵活性和发展性,使其能够根据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诉求不断丰富完善,因而能够有效凝聚网络成员最广泛的价值共识,成为普遍认同的网络舆论治理模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向心力和规制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最大公约数”作为治理理念和价值准则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和制度评价,为网络舆论提供统一且稳定的判断标准,有效约束制度执行主体和对象在网络舆论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解决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失灵、执行变形等现存问题,为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持久常态的思想保障和行为规范。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能够夯实网络空间的思想道德基础,有效发挥网络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效能。以科学权威的制度来统领治理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系统完备、长效定型的制度体系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成熟、完善、定型、管用的制度形式加以规定,将党的意志和网民诉求上升为网络舆论治理的国家理念,充分彰显了制度设计的普遍约束力与科学权威性,能够有效发挥价值层面的导向作用,激活网络行业自治和网络平台自律的道德力量,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协商共治,共同保障网络舆论安全,切实发挥规避舆论风险的价值力量,进而不断将制度的权威优势转化为网络舆论治理效能,以更完备、更深厚、更科学、更权威的制度力量打通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
1.3 为实现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提供价值遵循
实现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1]336显然,网络空间已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要场域,实现人民美好精神生活,必须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既在价值层面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人民美好精神生活勾勒了价值坐标;也在现实层面以制度规约的形式,为人民美好精神生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场域环境。
何谓美好精神生活?这是主体在价值层面的判断与选择。尽管人们对“美好”的理解莫衷一是,但是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有一个“最大公约数”,为人民提供共识性的价值坐标,使个体之美好与整体之美好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则是在“官方—媒体—民众”三方舆论场之间构建起富有共识性与联动性的制度规约,消除因结构性障碍带来的价值分歧,以硬性制度规范与柔性价值牵引的方式框定各方的权利界限与价值边界。人们在相对稳定的网络舆论场,自身的价值理性更容易被激活,也更易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随之,有助于使舆论主体的身份实现正向有效的置换,即以价值规约的标准,在舆论生产者、舆论消费者、舆论分解者中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身份。在此过程中,人们实现的是自身的诉求与美好精神生活要求的高度吻合,个体的美好精神生活追求在人民整体性价值逻辑中得以达成。
环境影响并塑造着人的精神生活,外在环境的规制约束力,一定程度上会使社会成员认可、接受、认同某种意识形态[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一方面,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制度化、系统化形态塑造网络舆论的“好环境”。在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壮大主流网络文化声音,保障网络文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以“主旋律”凝聚人民群众共同的信仰、情感与信任。另一方面,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制度化、系统化形态治理网络舆论的“坏环境”。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既有充斥着商业味道的泛娱乐景观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有各种资本逻辑下的赤裸诱惑物化着人们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正是以主流价值观念常态化、科学化地规约人们精神生活,避免人们在“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的不良导向中迷失自我,沦陷于虚假的精神美好之中。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是以德法共治、奖惩并举等手段优化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重要场所,使广大人民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滋养与精神洗礼的过程中,正视自身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追寻,锚定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坐标。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现实省思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不断发展,在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系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经验成效与现实难题,深入剖析与澄明困境成因,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治理制度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制度设计的构架初步形成,但适切度与实操性不足
制度设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逻辑前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在制度设计上,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整体构架。
从纵向上看,经过多年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设计已基本实现了覆盖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政策文件、部门规章、行业自律公约的多层级构架。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制度多达45部,主要包括“法、规、约”三个层面:一是以国家立法奠定制度构架的根基保障。即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制度建设的“刚性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内在要求融入国家立法。我国首部网络空间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13]在某种意义上,此部法律的出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具有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作用。二是以行政法规丰富制度构架的内容体系。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互联网行政法规,在规范网络视听节目制度、加强社交媒体言论管控、提高网络广告价值导向、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范和具体要求。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等,这些行政法规制度的密集出台对于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营造晴朗网络空间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方法指引,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从业人员职业规范、大众网民的媒介素养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三是以行业公约拓展制度构架的视野空间。为规范网络行业行为、加强网络舆论治理以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近年来,我国成立了“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一大批网络行业规范组织,这些行业协会的组织规定与内部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旨在引导从业者坚定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明确规定了从业者的职责使命与行为准则。
从横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设计已基本实现了“网、端、微、屏”的多终端融入以及“策、采、编、发、评”的全流程覆盖。在终端融入上,针对不同的终端平台制定制度规范,如在互联网舆论治理制度设计的整体层面,《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制度规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树立群众观点,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和低俗内容”[14];在微博客舆论治理制度设计的具体层面,《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了“微博客服务提供者应当发挥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大众的积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倡导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15]。在流程覆盖上,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派发再到受众评价均有相应的制度条例对各个环节进行要求和规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总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设计已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本构架,但从现有制度文本内容来看仍存瑕玷之处,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舆论制度的融合度不够,尚处于机械相加的初级状态。现行制度未能深层次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只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地放置于制度文本,但网络舆论治理环境复杂多变,简单化理解与叠加化设计,可能会造成制度失灵、引领失效、治理失控的不良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隐患的根源在于在设计过程中未能充分考量普遍与特殊、相加与相融、应然与实然的多重关系,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的适切度与实操性缺乏。
2.2 制度执行的底线得到保障,但引领性和驱动力缺乏
制度执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操作实践的迫切需求。纵观现行制度执行情况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现状是底线得以保障、标线基本达到、高线仍有不足。
一是底线得以保障,惩处机制较为健全。近年来,政府部门中针对各种网络舆论乱象,实施了系列专项配套整治行动,“剑网行动”“净网行动”“秋风行动”等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落实,重拳整治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要求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了网络低俗文化与违法行为。2020年10月10日,根据《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依照《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黑名单”管理制度》《黑名单认定工作流程》规定,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表演(直播)分会向社会公布了第7批主播黑名单共计47人,被列入黑名单的主播5年内将在行业内禁止进行注册和直播。可以说,现阶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针对触及底线的事件以及个体,均根据相关制度予以惩处,并明确了治理的底线边界,落实责任体系较为健全。
二是标线基本达到,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标线”,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坚持网络内容以及传播的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纾解社会矛盾。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化建设已基本达到这一标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和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疫情就是动员令,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这一时期舆论引导的核心指向,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保障了人们群众的核心利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提供了现实保障。例如,出台《关于“新冠病毒”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通知》,提出“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及时疏导社会情绪,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良好舆论氛围”[16]的规定,使网上网下有效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筑牢了网络疫情舆论治理的防护网。
三是高线仍有不足,引领作用发挥欠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高线,就是要合力筑牢网络思想舆论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氛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依然存在主流媒体干劲十足,商业平台和自媒体“就事论事,不及其余”等问题,未能全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主要源于当前治理理念的系统性、创新性思维不足,对商业平台和自媒体的治理能动性、驱动力不足,亟须进一步省思与追问。
综上所述,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执行过程中,应聚力思考以下问题:一是“谁来治”。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执行在“底线治理”部分已基本达成了“协同共治”的理念,但在“高线治理”部分尚存在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问题。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仍是制度执行的主体,部分商业平台和自媒体的自觉自律意识不足,不能按章办事,仅把制度当口号,致使制度要求与现存样态出现两张皮,使制度悬于空中而无法落地。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一些从业人员为了获得流量,毫无底线地迎合受众的喜好而无视制度的要求,生产出与主流舆论声音相悖的内容产品。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的执行涉及多元主体,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立场、知识、信息、资源和能力,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短板。因此,仅靠单一主体无法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应构建多元治理主体的执行模式。二是“治什么”。即仅仅是治理网上问题还是网上网下联动善治。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7]286网络舆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的现实利益受到触动而在网络空间表达自我的观点、态度以及信念。因此,制度执行在现实性上必须以人的现实需要为基础,充分把握网络舆论治理过程中利益诉求规律,既要把握大德之义,又要尊重个人之利,更要回应网上舆论背后的网下问题。但当前,在制度执行中多强调对于触及底线者的惩处,重点解决的是舆论乱象与舆论危机的网上问题,忽视对产生舆论问题根源的剖析,奖励机制不健全,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驱动力不足。三是“怎么治”。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应认真思考两个问题。首先,如何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坚持“以人民中心”的治理理念是我国各项制度执行主体的价值共识,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执法者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选择粗暴的简单执法与强势管控,缺乏以德濡化的引导维度。未能充分接纳民声民意,极易造成网络舆论的二次发酵。其次,如何确保制度执行的方式方法科学有效?传统治理方式多使用“预防—监控—研判—引导—处置”应急模式,此流程轻疏通引导、重应急处置。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战略部署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执行中一直强调“主动设置议题,占领舆论阵地”的执行方式,化被动为主动,但在执行中仍存在噪音、杂音的干扰,挑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议题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政府相关部门与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2.3 制度创新的跟进速度较快,但整体性与可持续性欠佳
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网络舆论治理效能有效发挥的根本保障。当前,面对媒体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广泛应用、网络空间舆论演进变化和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的现实境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跟进速度基本能够与现实需要同步。例如,随着微信、抖音等众多移动端App的推出,人们参与网络音视频节目的制作、传播和消费拥有了更多的选择,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在网络视听节目的引导和管理上缺乏快速监督和应对的硬招。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室在短时间内便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公众的通知》,对网络视听节目的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基本做到了实时跟进。但从现实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仍面临整体性与可持续性不足的现实难题。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创新之路,需要系统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继承与发展如何平衡。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技术的变革与舆论场域的变迁呼唤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的创新发展,但制度如果想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就必须具备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创新时要以继承为逻辑前提,以扬弃的态度进行制度革新,对待旧制度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就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的创新发展而言,存在重创新、轻继承的问题,导致制度的连续性不强、可持续性欠佳。
二是速度与效度如何统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在速度上能够跟进现实发展,近5年来,出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规范性文件20余项。但系统检视这些制度不难发现其同质化程度高、系统性并不强,存在换汤不换药、量大种类少的问题,造成了速度快、效度差的窘境。此外,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仍存在着效度如何测量、结果如何反馈、如何妥当调适等问题,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制度的创新升级。没有科学的测量工具,效度就会失真;没有有效的结果反馈,制度创新就会失信;没有妥当的调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是力度和温度如何耦合。网络舆论治理的落脚点是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主导舆论的方向、纾解矛盾的冲突、凝聚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但是制度作为一种硬性的约束力是具有力度的,而在制度创新中这种力度一旦使用不当,就会使制度沦落为冰冷的铁律,出现工具理性膨胀、挤压甚至是吞噬价值理性的危害。因此,需要充分调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张力,在制度创新内在理念上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在外在形式上做到动态调整、随机应变,充分调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温度,但也需保持制度的刚性特征,统筹制度和价值的两种治理力量。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实现进路
新时代,加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需在理论层面把握其核心意涵、从现状层面厘清其问题矛盾的基础上,由基本遵循、创新原则和实践路径三方面展开探讨其实现进路。
3.1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不仅要以制度建设推进网络舆论的有效疏导和治理,更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内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传输给参与主体,进一步凝聚共识、统一意志。因此,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和制度创新的全过程,确保网络舆论治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有效运行。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网络舆论治理的生命线,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中央对互联网行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让人民听到权威的声音,看到真实的社会图景,拨开思想的重重迷雾,明晰正确的行进方向。在网络舆论治理中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治理,树牢党对网络舆论治理工作的领导权,提高把握网络舆论阵地正确政治方向的能力,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定力。面对内外环境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要坚定理想信念,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敢于并善于与各种错误的、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言论作斗争,排除网络舆论阵地上的各种困惑和干扰,提高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舆论治理的“灵魂”,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出发,加强把握好舆论治理的时、度、效,突出引导的权威性、合理性和公共性,把握好舆论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流量和流向。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并充斥着网络舆论场,公众的各种需求和思想倾向也通过网络渠道获得了更加充分的表达。在进行网络舆论治理工作时要重视公众的现实需求,通过协同各种舆论主体、设置舆论议题、创新舆论话语等方式增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实效性。同时,网络舆论场作为意识形态战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解决好网络舆论治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着力守护人民群众网络精神家园。网络舆论治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反映好人民群众的声音。同时在网络舆论治理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政治原则,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大事、方针政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3.2 以形成适度张力、建立动态平衡、实现方式转变为创新原则
一是形成政府主导与协同共治的适度张力。摒弃政府本位思维以及单纯依靠制度的行政惯习,有效审视网络舆论主体背后的价值诉求,以保证国家治理从作出决策到政策执行全过程的高度有效性,实现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多元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进而达成对网络舆论的有效治理。政府主导性体现在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舆论治理原则,以畅通民意传达通道为重点,履行好监管者的角色,依法依规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形成制度化平台建设与机制化运行体系。协同共治体现在激发多元网络参与主体的自律意识和参与意识,调动多元网络参与主体治理的能动性,引导和鼓励参与主体自觉呵护网络精神栖息地。形成二者适度张力的着眼点在于,要根据网络舆论治理需求和网络舆论治理领域的特点,保持权力收放的灵活性,实现权责配置的精准运行。
二是建立关切民意与理性引导的动态平衡。网络为公众提供了问题讨论与意见发布的便捷平台,成为公众的心理期待和利益诉求的聚集地,一定程度上是民意的集中和显现,与此同时,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往往又导致了传播信息虚假、情绪化表达、群体极化严重以及网络民意偏颇等现实问题。舆论治理的过程既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功能、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利益为原则,也要及时对各利益主体纠偏和规制。一方面,要尊重公民的表达权,在制度安排上尊重民众的主体性,营造自由、平等、公正的舆论氛围,使民众能够勇于发表意见。习近平指出:“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18]通过深入了解民众的所思所想,更好地把握不同网民群体的特性,为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抓手。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要发挥舆论引导主体的能动性,辨析舆情中包含的个体情绪、社会情感和集体意志,精确把握危机处置和社会治理的动因,实现权威性导引、合理化表达与公众关切的深层次对接和融通。
三是实现短期调控向长期调适的方式转变。网络舆论治理的前提是对于舆情的及时跟进和有效应对,因此,实施短期调控,及时处置好网络舆论所关注的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整改和督查,以提升网络舆论治理的实效性,能够避免相关问题长期累积、悬而不决,也可以为舆论场提供新能量,驱动舆论场的演化和发展。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在于虽能立竿见影,但很难入脑入心。因此,网络舆论治理要将社会心态的调适作为制度化思维转向的重要维度,从个人的社会心理入手,逐渐影响社会情绪基调、进而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改进公共传播话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正向内容的生产,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问题给予毁灭性打击,通过建立长期性、协同性引导民众心态的调适策略,形成网络舆论治理的长效机制。
3.3 构建“权力-议题-话语”三位一体的制度创新体系
从制度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来看,网络舆论是由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舆论主体、舆论内容和舆论环境制度建设的关键节点建设中来,构建“权力-议题-话语”三位一体的制度创新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论治理制度化建设的引领。
一是聚焦治理主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权力制约制度。网络中的个体或群体往往过于重视自身的权力,而未能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得权力处于不对称的结构之下,权力场域难以维持平衡,导致不良网络舆情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前提,体现着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具有权力调节性的天然特性,因而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形成约束与规范的网络舆论的权力机制。首先,完善网络舆论调节管控制度,引导权力价值倾向。网络舆论形成过程,是社会大众平等反映利益诉求、自主表达个人观点的过程,也是公共权力机关听取民意、关注民生、贴近群众、执政为民的过程。构建起网络权力调节制度,对双方权力进行约束、规范、调节,作用于网络话语权力形成的场域环境,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的发展状态。其次,建立网络舆论应急管理制度,确保权力制约平衡。要以制度廓清权力边界,对于网络空间的不良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同时,坚决抵制任何违背党的方针政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内容,从而遏制不良社会思潮对大众的消极影响。通过控制和掌握网络话语权,引导社会大众客观公正地认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负面舆论转化为正向引导。再次,完善网络舆论责任追究制度,推动权力运行有序。通过制度化明确网络舆论治理的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责任追究的原则、内容、程序、法律责任等,确保权力的有序运行。
二是聚焦舆论内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议题优化制度。议题设置是否正当、可控,深刻影响着网络环境和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成效。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网络舆论议题设置、引导干预以及解决落实制度是掌握网络舆论治理的关键一步。首先,建立规范的议题设置制度。明确议题设置的界限范围,健全完善议题审核制度。倡导政府、媒体及民众进行多元化的议题设置,在能够凸显主旋律的重大热点事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表达人民利益诉求的现实问题上设置议题,从而消除群体中的信息隐匿与自我沉默,推动各主体在合法合理范围内充分自由的表达。同时及时对议题进行把关,对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颠倒黑白的议题进行过滤。其次,建立有效的干预引导制度。经过审核优化的议题在进入网络舆论场后中不断被传播、讨论、解读,在网络舆论发酵的过程中不能完全避免议题偏差。因此,需要依法建立网络舆论监管制度,科学划分网络监管的责任主体,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对议题的讨论过程进行干预和调节,及时回应和澄清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失真信息和谣言,对极端性或不合理的言论进行合理地约束。再次,落实切实的议题解决制度。在精心设置和传播议题后,还要持续推进议题中所反映问题的解决和落实。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媒体、公众的双向沟通平台,能够将议题讨论中反映的现实问题和整改意见传达到有关部门,使其得到合理解决,并在议题得到解决后及时反馈给媒体、公众,使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都处于可控范围与良性互动之内。
三是聚焦舆论环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治理的话语优化制度。网络话语作为重要媒介在一系列的分析、表达、交融以及转换冲突的过程中形成了网络舆论,话语又借助网络舆论为公众提供价值立场建构的条件。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价值重塑作用,进一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对话语进行优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发挥其最优引导力,牢牢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首先,建立健全官方话语的制度化标准体系。聚焦官方话语的转向,强化对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引导。针对各领域明确规范列出一套话语标准范式,实现官方网站、政府平台话语的规范性,在对内对外官方发布的话语中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在人民群众土壤中不断采摘鲜活话语,为话语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网络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健康发展。其次,规范商业平台舆论话语制度。当前商业平台所产生的话语影响力日益凸显,商业媒体的建设影响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因此,要不断建立高标准的媒体舆论话语准则,提升媒体舆论话语信息的传播质量。一方面,建立兼具价值性与创新性的网络舆论平台,增强媒体舆论话语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媒体舆论话语必须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媒体舆论话语的质量与层次,让最优秀的网络文化能够影响大众、服务大众。最后,构建话语效度与反馈评价机制。将公众网络舆论参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使其置身于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下,切实推动话语生产与话语分析,集中反映话语在公众网络舆论参与过程中的整体状况,进而分析话语营造参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政治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论治理的价值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