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经远取动法联合艾灸大椎穴治疗落枕的疗效观察

2021-01-06郑姗姗马志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1期
关键词:大椎穴压痛颈部

郑姗姗,马志毅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落枕”亦称为“失枕”,在现代医学中应归类于急性颈椎关节周围炎或颈肩部肌肉筋膜炎的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夜间睡眠不良,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或者过度伸屈的位置导致颈椎小关节错位,发生静力性损伤,同时颈背部肌肉、筋膜和韧带组织受到不当的牵拉,造成局部组织肿胀、淤血、出血,刺激相应的神经末梢,产生颈部肌肉的局部疼痛,引起颈部肌僵硬和痉挛,活动严重受限。从中医理论来说,落枕还与受风寒有关,如颈部受凉,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患者大多伴随有颈部怕冷的症状,即使在夏天,颈部也不敢吹风,用手触摸患者大椎穴,与周围肤温相比,大椎穴多有明显凉感。笔者临床应用及观察,循经远取动法联合艾灸大椎穴治疗落枕,针刺取穴少,见效快,患者满意度高。

1 辨证论治

(1)病在手太阴经者,疼痛多在锁骨上窝、肩背部肌肉,有时可涉及胸部,甚则呼吸均痛,循手太阴经触诊,鱼际穴多压痛明显,皮下可有条索状物质。取穴应正中鱼际穴附近皮下条索状物;(2)病在阳明经者,疼痛多在胸锁乳突肌,其下端多有明显压痛。循手阳明经触诊,三间穴多压痛明显,取穴应正中此穴附近皮下条索状物;(3)病在太阳经者,疼痛多在后项背部膀胱经循行部位,斜方肌及肩胛骨内侧缘、肩胛冈上缘多有明显压痛。循手太阳经触诊,后溪穴附近多压痛明显,取穴应正中此穴附近皮下条索状物;(4)病在少阳经者,疼痛多在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少阳经循行部位。循少阳三焦经触诊,中渚穴附近多压痛明显,取穴应正中此穴附近皮下条索状物;(5)病在督脉者,疼痛多在后项背部正中线上,俯仰受限明显,取穴后溪。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将本院风湿针灸科门诊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5例落枕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本组15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9例,30岁以下者7例例,30至50岁的6例,50岁以上者2例,年龄最小者8岁,最大者56岁。大椎穴肤温明显低于周边者13例,肤温无明显异常者2例,颈部怕风、怕冷12例。疼痛牵引至颈项、肩背,左右转侧不利者12例;疼痛牵引至脊柱正中,左右转侧俯仰不利者3例。患者就诊时均有一侧颈部疼痛及不同程度的颈部活动障碍,严重的因俯仰、转侧困难呈现痛苦表情。

2.2 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订: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肿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使头部歪向健侧;③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及条索状改变;④颈椎X线可见退行性改变或无明显异常。

2.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落枕诊断标准;(2)发病后未予药物及其他治疗。

2.4 排除标准

(1)排除外伤史;(2) 排除严重骨质疏松、颈部骨折、颈椎病明显根性症状或压迫脊髓、骨结核、孕妇、精神疾病史等。

3 治疗方法

3.1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

让患者采取坐位姿势,对需要针刺治疗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以0.30×40S毫针进针,同时嘱患者咳嗽,进针后采取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针刺部位,以患者实际体型情况、针刺部位为依据。同时嘱患者按照医者口令小幅度、缓慢、反复进行主动颈椎屈伸、旋转活动,活动幅度由小至大,至颈部能忍受的最大幅度,待活动至最大限度后再反复多次,时间约5分钟,留针3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重复上述步骤。

3.2 艾灸大椎穴治疗

选取同仁堂24g/支五年陈艾,留针期间,医者手持艾条,于针刺部位施以温和灸,约10-15分钟,大椎穴凉感明显者时间可稍长。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落枕疗效标准:①痊愈:颈部疼痛、酸胀等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且随访半年内症状无再发。②显效:颈部疼痛明显好转,颈部活动自主,且随访半年内发作少于2次。③好转:颈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改善,且随访半年症状发作大于2次但小于5次。④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随访半年内症状时有发作。

4.2 治疗效果

15例患者中,治愈12例,显效2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其中病程最长者5天,病程最短者1天,1次治愈者8例,全部病例治疗1-3次。

4.3 典型病例

陈某,女,56岁,来诊时诉晨起后出现右侧项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头颈右偏时疼痛加重,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悸等不适。查体:头右旋及低头时,颈部疼痛难忍,可见两侧高低肩(右侧高),右肩胛冈上缘压痛明显,触摸大椎穴及其附近,肤温明显低于周边。辨证属太阳经及少阳经病,予按压双侧后溪穴及中渚穴附近,发现右侧后溪及中渚穴附近压痛明显,右侧后溪皮下有条索状物,遂嘱患者咳嗽一声,同时针刺后溪穴附近压痛点,后以同样的方法针刺右侧中渚穴附近压痛点,两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行针的同时嘱患者活动患部,逐渐加大幅度,以能耐受为度。每间隔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予大椎穴温和灸。患者诉起针后疼痛明显缓解,右侧肩部抬举明显好转。第二天再予针刺加艾灸一次,方法同前,诉治疗后上症进一步好转。嘱颈部保暖,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半年后随访诉两次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且落枕未再复发。

5 讨论

落枕起初被称作“失枕”,首次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堬臂齐肘正,灸脊中[2]。”肩上横骨间”即是肩胛骨和锁骨之间,是失枕的疼痛部位。取曲两臂,并牵引两肘尖相合在一起,在肩胛骨之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椎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法,此穴即大椎穴附近,落枕病人触摸此穴多有凉感。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穴,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3]。颈项肩痛不适,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利,则阳热之气无以温煦此穴,发为凉感。艾灸大椎穴可温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治疗颈项肩背疼痛。

《灵枢·刺节真邪》有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经脉》中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针刺同时咳嗽一声被称之为“随咳进针法”,高树中《一针疗法》中,多次提及。此种针刺手法作用有二:其一,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进针时疼痛感;其二,提振气机,有利于经气运行[4]。循经远取动刺针法的精髓是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以催促经气的运行。虽然后项部的落枕属于太阳经,但严格的说还有偏于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之分,如果落枕的症状主要在后项部,距离正中线较近,甚至迁及后头或项背者,属足太阳经;如果落枕的症状主要在颈项部的后外侧,距离后正中线较远,甚至迁及耳后及肩胛者,属手太阳经。《灵枢·杂病》说:“项痛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所以主要治疗手太阳经的落枕。但由于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手足太阳经脉气又相通,所以只要是后项部的落枕,不管是在督脉或太阳经,后溪穴都是常用效穴。《灵枢·始终篇》中有:“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5]”,《难经·六十八难》则说“俞主体重节痛”。中渚、三间分别为手少阳经,手阳明经输穴,对治疗颈项强痛不适有很好的疗效。太渊穴正当桡动脉搏动处,不适宜针刺,同时笔者临床发现,落枕属肺经病者,鱼际穴多压痛明显。冯远征等人研究发现: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者,病手太阴取鱼际;病手阳明取合谷;病手太阳取病太溪;病手少阳取中渚[6]。

近几年针灸和筋膜网的研究凸显了人体结构形式与功能的联系。在《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一书中,著名的针灸研究者和神经科学家Helene Langevin博士与其他科学家发现,当针灸针在穴位上捻转时,结缔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之亲水性糖蛋白-会缠绕在针的末端,产生可测到的组织机械性作用,这些变化可以达到针刺点4厘米外的位置(受可见区域的限制)[7]。这表明,针灸在一定距离外的动作和清晰的“信号传导”通过一种新的力学信息通道在细胞和组织水平被连接起来,为针灸“上病取下,左病取右”提供解剖上的可能依据。将来有可能在针灸、运动康复和教育以及徒手治疗领域出现一个“统一”理论。

猜你喜欢

大椎穴压痛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两种全口义齿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刮大椎穴可辅助退烧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咳白痰,搓搓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