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痉挛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外治法概况
2021-01-06李琳王黎明
李琳,王黎明
(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四川 绵阳 621000)
0 引言
小儿肠痉挛临床极常见,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好发于2-10岁儿童,其本质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腹痛。这种腹痛具有阵发性、无规律性、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时患儿腹痛剧烈,行相关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缓解期无任何不适表现。小儿肠痉挛虽对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命无损,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需及时干预治疗。
小儿肠痉挛发病原因不明,针对其发病机制,目前西医治疗以解痉止痛为主。笔者以“儿童肠痉挛”、“小儿肠痉挛”等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截至目前的所有相关文献,经手工筛查,排除实验和基础研究类文献,共检索到西药治疗类文献17篇,发现研究的解痉类药物有:阿托品、山莨菪碱、颠茄酊、硝苯地平、复方氢氧化铝镁、硫酸镁、屈他维林、维生素K1;镇痛类药物有:苯妥英钠、哌替啶;助消化、调节肠道微生态药物有:乳酸菌素片、沙棘干乳剂、酪酸梭菌散;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药物有:维生素B1、谷维素;抗过敏药物有:息斯敏;肠道保护剂:思密达、复方氢氧化铝镁;增钙吸收剂:维生素D3;通便药:开塞露。上述西药品种繁多,但临床应用效果总体欠佳,且多数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笔者对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痉挛的文献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肠痉挛属中医“腹痛病”范畴。研究其中药辨证论治的临床文献共22篇,概括其证型有寒凝气滞、中焦虚寒、肝郁脾虚、虫积、气滞血瘀、乳食积滞、脾胃积热7类。其中居前三位的证型是寒凝气滞9篇文献(40.9%),中焦虚寒4篇文献(18.2%),肝郁脾虚3篇文献(13.6%)。
1.1 寒凝气滞证—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多数学者认为小儿肠痉挛系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邪内阻,以致寒凝气滞血瘀而痛。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凝气滞证腹痛的证候特点为腹部冷痛较剧,拒按。总的治疗原则当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闫平等[1]运用自拟中药方(乌药、小茴香、高良姜、白芍、甘草、木香、制香附、延胡索)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小儿肠痉挛82例,痊愈61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12%。邢丽辉等[2]在西药基础上联合中药解痉散(木香、茴香、延胡索、乌药、厚朴、陈皮、白芍、当归、甘草)口服治疗小儿肠痉挛52例,总有效率98%,高于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79%。郑国雄等[3]对比观察了温中理气汤(青皮、干姜、肉桂、小茴香、乌药、木香、甘草)和西药治疗小儿肠痉挛的疗效,结果中药总有效率高达98%,西药仅58.56%。综合其他文献,不难看出,治疗寒凝气滞证的小儿肠痉挛处方中乌药、小茴香、木香、高良姜或干姜等中药使用率高,总体以辛开温通、理气散寒止痛为用药组方原则。
1.2 中焦虚寒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稚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脾胃薄弱,饮食稍有不节,便易损及脾胃,脾阳不振,中焦虚寒,脏腑失养,脉络凝滞而致腹痛。中焦虚寒证腹痛的证候特点为腹部隐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总的治疗原则当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赵丽侠[4]运用自拟中药方(党参、山药、白术、砂仁、香附、木香、白芍、陈皮、大枣、生姜、甘草)随证加减治疗小儿肠痉挛34例,与口服654Ⅱ片西药组对照,结果中药、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64.7%。徐震等[5]用小建中汤(桂枝、芍药、饴糖、炙甘草、大枣、生姜)加减治疗小儿肠痉挛19例,治愈14例(73.9%),好转3例,2例无效,总有效率89.5%。中焦虚寒之腹痛,用药与寒凝气滞型同中有异,在温中散寒止痛基础上当配伍健脾补脾之品,如党参、山药、白术、大枣等,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方能获取良效。
1.3 肝郁脾虚证—健脾疏肝、理气止痛
伍鸿基[6]认为小儿肠痉挛多发生于胃肠功能、免疫功能低下者,饮食不节、情绪变化易诱发本病,本病属脾胃虚弱、肝气郁滞,健脾疏肝为主要治则。姜倞[7]分别用痛泻宁颗粒(白术、白芍、青皮、薤白等)和颠茄片治疗30例小儿肠痉挛,结果中药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90%,西药组治愈4例,总有效率56.7%。痛泻宁颗粒具有疏肝缓急止痛、行气消胀理脾之功。柏燕军[8]善用酸甘化阴法从调和肝脾入手治疗小儿诸症,其代表方芍药甘草汤具有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之效,在治疗小儿肠痉挛病案中效如桴鼓。
1.4 虫积证—安蛔调中
小儿饮食不节(洁),喜食生冷甘炸,易感诸虫。虫积腹痛的证候特点为脐周腹痛,时发时止,面黄白斑,可伴排虫史或嗜食异物。郭丽娃等[9]治疗小儿肠痉挛112例,运用自拟安蛔调中汤(藿香、枳壳、木香、白芍、川椒、小茴香、丁香、元胡、黄芩、川连、乌梅等),结果治愈74例,好转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柯韵伯云“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方仿乌梅丸并有变通,切合虫积病机。
1.5 气滞血瘀证—健脾理气、活血止痛
封玉琳[10]认为本病病理因素为气滞,病理变化为气滞于脾和六腑。她以健脾理气活血止痛法治疗小儿肠痉挛性腹痛36例,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佛手、青皮、陈皮、香附、延胡索、当归、木香、乌药、甘草,随证加减,痊愈1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指出在治疗小儿肠痉挛性腹痛时加入活血化瘀药可增强疗效。
1.6 乳食积滞—健脾助运、化积导滞
《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云“如小儿之怯弱者,脾胃素虚,所食原少,或因略加,即停滞不化,此乃脾虚不能消谷,转运迟耳”。刘永业[11]临证采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小儿肠痉挛辨证属乳食积滞者,症见腹胀痛,拒按,口气酸臭,不思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食物残渣,或呕吐,夜卧不安。此法在其验案中每获良效。
1.7 脾胃积热—清热通便、行气止痛
刘永业[11]在治疗小儿肠痉挛经验分享中指出积滞日久,影响脾运,气机郁滞且宿食不消,蕴久化热,可形成脾胃积热之证。症见腹痛甚,腹胀而硬,大便不通,呃逆食少,舌红苔黄,方以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枳实、厚朴、木香、砂仁、陈皮、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等。
2 外治法研究概况
笔者用上述方法共检索到小儿肠痉挛外治法的临床研究文献26篇,共有治法9种,包括中药穴位贴敷、耳穴压丸、推拿、针刺、按压穴位、拔罐、手法动作治疗、灌肠及多种仪器照射治疗等。其中以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的文献最多,达11篇。
2.1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贴敷疗法在治疗小儿肠痉挛中临床疗效突出,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易于开展。几乎所有文献中都选取神阙穴进行贴敷,有单纯采用中药脐贴,有中药脐贴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有西药脐贴者。胡静等[12]采用神阙穴贴敷复方丁香开胃贴(丁香、苍术、白术、豆蔻、砂仁、木香、冰片)治疗婴儿肠痉挛50例,每天1贴,连贴3d,每贴不超过12h,总有效率96%,高于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5%。袁俊梅[13]用四磨汤口服液联合丁桂儿脐贴治疗肠痉挛患儿32例,总有效率90.63%,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62.5%。综上,治疗小儿肠痉挛采用神阙穴位贴敷效果好,兼具药物、脐疗双重作用,简单安全,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2.2 耳穴压丸
刘森亭等[15]采用耳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小儿肠痉挛53例,选皮质下、小肠、交感、神门、三焦、脾为主穴,辨证辅以配穴,每次取双耳,每日按压3次,每次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一疗程,总有效率94.3%。刘等认为耳压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兴奋平衡,疏通三焦气机及止痛等作用。
2.3 推拿治疗
郎俊凤等[16]在耳穴压豆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肠痉挛120例,推拿方法为:运内八卦300次,揉外劳300次,揉一窝风200次,摩腹200次,按揉两侧足三里各150次。结果痊愈117例,好转2例,无效1例。郎等认为上述推拿手法可健脾和胃,导滞通络止痛。
2.4 针刺治疗
刘怡湘等[17]采用针刺治疗小儿肠痉挛70例,选足三里和中脘,天枢和下脘两组穴位交替针刺20分钟,平补平泻,每日1次,3次一疗程。70例全部治愈,47例2年未复发。刘等认为针刺胃肠经可健运脾胃,通调胃肠气机,使消化和传导功能得以恢复。
2.5 按压穴位
陈性双[18]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指压手太阳小肠之经穴天宗治疗小儿肠痉挛,调和小肠气血经络,获良效。方法为拇指按揉天宗穴至酸胀麻感,以疼痛消失为度。蔡晓刚[19]介绍了按压足三里、承山、神阙穴治疗小儿肠痉挛。方法为拇指指腹分别按压足三里、承山各5分钟,之后用掌心以神阙为中心先后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100次。蔡认为按压上述三穴具有调肠消食、理气行滞功效,可缓解腹痛。
2.6 拔罐治疗
郭琳娟等[20]应用捏脊、拔罐加耳穴压丸治疗小儿肠痉挛40例,捏脊1日2次,拔罐2日1次(选取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耳穴压丸4天1次(选取小肠、交感、三焦、艇中、腹、神门、皮质下、脾),8天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估近期疗效总有效率100%,半年后随访远期疗效总有效率97.5%。捏脊通过对督脉及膀胱经之背俞穴的刺激,补肾培元,健脾益胃,调理脏腑;拔罐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耳穴压丸可解痉止痛、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三法合用优势互补,增强疗效。
2.7 手法动作治疗
陆宇星等[21]介绍了一种儿童肠痉挛的治疗手法。患儿平爬,双腿伸直并拢,一手掌心朝上伸入小腿下上托,另一手掌心朝下压住腰部,令其憋气,上举腿与床成30-50度夹角后维持3-5秒,然后放平双腿,让其呼气,重复7-15次,直至症状缓解。杜学峰[22]介绍了屈腿、屈体、滚体、按压四个动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帮助缓解小儿肠痉挛腹痛。
2.8 灌肠治疗
皮贵荣等[23]对58例小儿肠痉挛者采用开塞露灌肠联合消旋山莨菪碱片口服,开塞露每次肛门注入10mL,1次/d,憋3-5分钟后排便,总有效率96.5%,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开塞露通过刺激肠壁,促进排气排便,保持肠道通畅,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2.9 仪器治疗
笔者检索文献后发现共有6篇文献采用不同治疗仪照射以脐部为主的区域治疗小儿肠痉挛,结果治愈率为71%-93%不等。
沈伊娜等[24]治疗130例小儿肠痉挛性腹痛采用WS101频谱治疗仪照射以脐部为中心20分钟,每日2次,3天一疗程,治愈率为75.4%。其认为该治疗仪具有调节人体生物电场,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和平衡植物神经及胃肠道功能作用。高彦果等[25]治疗1128例小儿肠痉挛性腹痛采用磁场疗法,即用旋转磁场机的磁头中心对准神阙穴或阿是穴5-20分钟,治愈率为85.7%。其认为磁疗能调节植物神经及胃肠道功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及痛觉的传递。徐秀美等[26]采用远红外线照射脐部治疗108例小儿肠痉挛,每日1次,10次一疗程,治愈率达占93%。王萍等[27]采用YSWD-1型胃电治疗仪直流脉冲波作为穴位电极治疗小儿肠痉挛80例,总有效率达100%,明显高于西药组67.5%。沈宗英等[28]治疗50例小儿肠痉挛采用永康电子治疗仪疏密波辨证刺激相应穴位,每次半小时,每日1次,5次一疗程,痊愈42例。该治疗仪应用高频疏密波引起脊髓释放强啡呔,具有镇痛效果。邢国献等[29]治疗儿童肠痉挛腹痛86例采用微波治疗仪照射脐部,每次20分钟,每日1次,3天一疗程,总有效率90.7%。微波作用于机体组织引起细胞中微粒高频振动,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促进水肿吸收,消炎止痛。
3 结语
小儿肠痉挛中医辨证论治证型较多,综合各家学者观点,其主要病因病机以寒凝气滞为主,主要治疗原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但临证中当注意区分实寒与虚寒之别,中焦虚寒证还需温中补虚。此外,还有肝郁脾虚、虫积、气滞血瘀、积食及积热等证型。临证中当根据实际情况辨证处方用药,方能获效。
小儿肠痉挛的中医外治方法多,具有疗效突出、操作简单、安全经济等优点,为本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天地,体现了“内外合治”、“内病外治”的整体观。其中以中药穴位贴敷法研究较多且较深入,针对小儿的特点,一是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起来更简单易行,二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无痛苦,患儿及家长更容易接受,三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确有疗效。其他疗法研究的文献较少,疗效评价有待更多临床研究证实,且部分疗法有痛苦,患儿无法安静接受治疗,需家长医生多方同时配合方能完成,给临床治疗带来不便。但如按压穴位、手法及动作疗法等可作为家庭中必备的基础治疗手法进行学习掌握,对于缓解小儿肠痉挛腹痛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