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2021-01-06钟晓燕
钟晓燕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灵魂。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民俗和文化等多元内涵,既为农耕文化提供了传承载体,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文化资源、精神引领和物质支持。天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将农耕文化植入乡村旅游产业,借助当前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农耕文化知名品牌,进而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当前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
一、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
(一)农耕文化助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首先,农耕文化能够为乡村旅游增添文化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感受并体验这种文化,满足了游客生态、休闲的旅游诉求,通过对乡村特有生活方式、生产劳作、特色文化等的体验性,全面拓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满足游客“回归乡愁”的心理期待。其次,独特的农耕文化,不仅反映在乡村村民的生活方式中,也反映在村民的劳作方式中,赋予乡村旅游新的特色、个性化内涵。通过对农耕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特色,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乡村旅游开发,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最后,综合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层级。通过合理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赋予乡村旅游新的内涵,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二)乡村旅游为传承农耕文化资源提供载体
一方面,乡村旅游为农耕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承载体。在现代文化冲击下,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传承环境逐渐消亡,部分农事活动和风俗仪式面临失传危机。通过现代乡村旅游理念对传统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应用,以乡村旅游为载体,让游客体验风土人情,感受传统生活方式,让动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层级,实现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的创造性融合。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提高了农耕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乡村旅游坚持内容导向,通过综合地域资源、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等实际,以品牌化、市场化的理念运营、推广农耕文化,实现了农耕文化品牌塑造与文化创新的有效融合。
(三)农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首先,在产业融合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度挖掘农耕特色、耕读文化,融入现代文化气息,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使乡村旅游呈现新的时代价值和内涵品味。其次,利用农耕文化资源,开发新的乡村旅游项目,扩大农业产业价值链,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农耕文化资源丰富,对其进行旅游改造和时代创新,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精神指引”。第三,实现传承农耕文化、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与释放大众旅游需求的有效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活力。通过以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为动力,利用乡村旅游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改造和适当开发,实现以农耕文化为依托,具有多种形态的全新乡村旅游形式,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也通过乡村旅游项目传递了保护生态、人文休闲理念,进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农耕文化资源保护全面协同发展。
二、天水市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发展现状及模式
(一)发展现状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天水是我国的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大约8000多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原始农业,勤劳勇敢的先辈们用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智慧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丰富绚烂的农耕文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耕文化被逐渐引入城镇,依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升温,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日益凸显。
在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天水市一方面强调乡村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的特征;另一方面也重视提高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产品的水平和质量。发扬创新精神,使游客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拥有新的视角、新的情感和新的乐趣。一是开展乡村旅游系列节会活动。通过举办秦州区赏花采摘节、麦积区杏花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节、甘谷县大像山文化旅游节、秦安县桃花会、武山县祈福文化旅游节暨万亩油菜花海观光节、清水县轩辕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将乡村节庆活动和节庆产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提升,策划了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乡村旅游娱乐活动,通过创意注入、体验融入等方式,组织策划了“伏羲庙万人朝人宗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秦州区青鹃山冰雪文化旅游节暨雪地雄鹰计划活动”“秦州区黄金大道·魅力秦州文化旅游活动”“秦安桃花会”“武山县万亩油菜花旅游观光活动”等多项乡村旅游主题活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潜在动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启动乡村旅游市场。推动了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市场,策划“心灵四季·畅游天水”“5.19中国旅游日”,举办了“陇上花开·乡约甘肃”秦安县“云上桃花会”节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激活全市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宣传推广销售农特产品。三是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整合各县区景区(点)、田园风光、名胜古迹、风味美食、农耕民俗等文化旅游资源,挖掘自然禀赋、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性,打造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明显、人民群众喜爱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模式
美丽的农村风光和朴素的农家生活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将农耕文化引入乡村旅游,让旅游者在乡村游山玩水、欣赏风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的劳动和生活成为了当前乡村旅游的主要卖点。目前,天水市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几种形式。积极探索“景区+农户”等多元发展模式,组织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会活动,策划乡村观光、农事采摘、休闲体验、康体疗养、健身娱乐等参与型、浸入式乡村旅游活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推出以“田园风情+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模式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进一步壮大天水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景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天水市乡村旅游单个经营户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水平低等问题。
三、天水市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的开发不够深入
从内涵上看,农耕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农耕文化的物质层主要是指在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总和,具体表现为特定的农作物、耕作方式、农业器皿、乡村建筑、农业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以及田园景观、农村自然环境和特有的饮食、服饰等。农耕文化的制度层主要是各地乡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乡村事务运行的稳定、有序而约定俗成并世代相承的伦理道德以及礼仪规范,反映了不同地域乡村的权力制度和礼仪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层主要是基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状态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是乡村意识形态的总和,反映了乡村居民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观念、态度和想法,是农耕文化的核心。
制约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农耕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由于旅游观光和游览是一种短期行为,人们更重视乡村旅游的享受和娱乐获得短期利益,因此当前的农耕文化挖掘仅仅停留在农耕物质文化上,并未真正挖掘农耕文化深层次的农耕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使得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天水市乡村旅游在形式上与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大同小异,主要是以“农村观光旅游和吃农家菜”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农耕文化的开发更多地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仅仅停留在农耕文化的物质层面,以观光休闲主题居多,在文化主题、内容设计、游玩形式上都缺乏本地特色文化的提炼,忽视了农耕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发掘、开发,未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互补性不强,特色不明显,模式不创新,低水平和复制模仿问题严重,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需求。
(二)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成熟,国人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众多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观光游览,而是希望通过旅游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只有那些特色鲜明,具有原真性的文化因素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美的旅游动机。目前,天水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企业为主体运营的乡村旅游项目;一种是基于市场需求而由村民自发形成的乡村旅游项目。前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过多地重视乡村人造景观建设,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忽视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的保护,其经营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缺乏对乡土文化的深度开发;后者由于个体经济实力的局限,难以在区域范围内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旅游项目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单一,内容较为单调,主要停留在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等较低层次,乡土文化氛围不浓,且开发建设雷同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的恶性竞争损坏了乡村旅游的品牌和整体形象,严重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三)农耕文化中融入了过多现代元素
出于旅游市场导向和参与竞争的需求,传统文化被开发为旅游产品时,就必然带有为迎合城市游客而使传统文化发生变异的特点。乡土特色、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类型旅游的主要标志,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所在。然而,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农村的乡土元素被现代都市元素取代的情况较为普遍。在物质方面,农民的衣食住行趋于城市化,农村古老的建筑也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农民的交通工具也不再是古老的手扶车、自行车,取而代之的是电瓶车和汽车,农村的耕作方式也由机械化替代人工化等。传统的农村古村落、农村家用的大锅台、喂马牛羊的槽头、架子车、耙子和犁等农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的建筑,现代化的炊具农具。在精神方面,农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城市文明,越来越排斥农耕文化。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农事活动和风俗习惯日渐消失,农耕文化也逐渐呈现出退化之势,建筑装饰、娱乐项目、住宿条件、接待设施等方面城市化倾向较为明显,使农家乐俨然成了乡村酒店的代名词,不少传统的优秀农耕文化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古老传统的农耕文化已经消失不见,现代的元素则充斥其中、俯仰皆是。这样的乡村旅游已经不具有乡村自身的特色,所以游客在这样的旅游体验中,也不可能感受到更多的农耕文化。
四、推动天水市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挖农耕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基于天水市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乡村旅游中应突出农耕文化特色,体现农耕文化精髓,搭建“农耕文化”为核的发展平台。一是重视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突出旅游特色与农耕文化内涵,通过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质。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既能够给游客带来农特产品采摘、乡间田园参观等物质文化的体验性,又能带来生活哲学、价值理念等非物质文化的感知性,其内容可以有效渗透到乡村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环节,使乡土风情贯穿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如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传统节日和民俗艺术融合的庆祝活动,把村民的田间劳作、乡村传统习俗、生产活动等这些文化内容融合开发,为游客创造一个更加舒适自在的旅游环境。二是整合天水市优质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构建农耕文化、农事活动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全新旅游格局。如通过果树满挂、柴鸡散养、蔬菜满园、茅草庵、篱笆墙、放羊牧牛、灯会、节庆等农家生活的方式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需要,通过湖泊垂钓、水上乐园、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休闲设施,让前来休闲旅游的游客亲身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也可修建农耕文化展览室,让游客参加农耕生活,体验农耕文化,通过深入挖掘农耕内涵,使游客有难忘的体验和回忆。三是坚持再现经典农耕文化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形态“新突破”。通过夯实协同发展平台,重点发展优势农耕文化项目,孕育新的乡村旅游发展动能。
(二)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农耕文化品位
在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农耕文化内涵不足、品位不高的因素中,投资力度不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加大投资力度,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投资方式方面,可以选择政府财政投资、企业社会融资、银行贷款扶持等方法,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不断优化内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此外,要充分挖掘民俗节日、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在保证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剔除掉一些落后、不良的文化信息,达到提升文化品位的目的。
(三)深化参与体验,推动乡村旅游向“特色”“创新”方向发展
一是将游客的养生、休闲等消费需求融入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全过程,提高农耕文化乡村旅游项目的参与深度。通过对天水市农耕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特色打造,为游客提供全新参与体验。二是对游客的多元需求进行挖掘、整理和科学分类,通过为游客提供“体验式农耕旅游”“文化式农耕民俗”等多种旅游项目,增强乡村旅游的“特色”体验。通过开发具有乡村生活气息的农家生活旅游项目,建设“原模原样”的乡村旅游设施,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农耕文化,体验“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三是用好“农耕文化”的特色内涵,将农耕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旅游,构建农耕文化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整体”,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增强农耕文化保护意识
一是利用AR、VR技术和传媒科技等智慧技术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现代”包装,优化乡村旅游展示效果,实现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的智慧化融合。二是发挥好报纸、电视台、广播等传统媒体主阵地作用,加大对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办专题、人物专访等形式,增进群众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吸引更多群众投身于农耕文化的发掘、传承和保护。三是创新载体和宣传手段,借助各类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农耕文化,组织邀请一些有较强影响力的网络大V、网络红人进行农耕文化项目采风,以提升网络知名度,增进社会各界对农耕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举办一些网络直播类的农耕文化赏评类节目,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加快网络传播速度,尽早形成品牌优势。四是采编一些艺术格调高的大型风情歌舞和大型民族歌舞,通过举办巡回演出,提高农耕文化的知晓度;可以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不同类型的农耕文化园,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展示活动,增强全社会农耕文化保护意识。
(五)创新农耕文化运营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当地的农耕文化品牌,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借助宣传力量,使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农耕文化资源形成品牌,随后充分发挥大品牌带动战略,打造文化名片。二是拓展农耕文化运营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从产业政策、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将各界资源引导到农耕文化的运营中来,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