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基于CNKI2016-2020年的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2021-01-06周虹宇陆文妮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周虹宇,陆文妮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现状

(一)文献数量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题,以“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主要主题,同时将时间范围设置在2016至2020年进行精确检索,总共找到1113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共836篇,学位论文共107篇,会议5次,报纸83篇,学术辑刊3篇,特色期刊79篇。此外,2016年共发表199篇,2017年发表186篇,2018年发表193篇,2019年发表149篇,2020年发表109篇。

(二)主要主题分布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检索2016至2020年发表的论文主题,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到如下数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10次、影响及对策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33次、影响及对策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19次、当代大学生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5次、当代大学生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11次、当代大学生与影响对策共现2次、应对策略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20次、应对策略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2次、应对策略与当代大学生共现1次、新媒体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20次、新媒体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6次、新媒体与影响及对策共现3次、唯物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9次、习近平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4次、意识形态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2次、意识形态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3次、自媒体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1次、自媒体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7次、影响及应对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1次、影响及应对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6次、影响及应对与当代大学生共现1次、影响及应对与新媒体共现2次、文化自信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2次、毛泽东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0次、毛泽东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4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7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4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影响及对策共现2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共现2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10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2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共现1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现5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9次、历史唯物主义与应对策略共现1次、危害及对策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6次、危害及对策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3次、对策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7次、对策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4次、对策研究与新媒体共现3次、对策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现1次、消极影响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7次、消极影响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3次、消极影响与影响及对策共现4次、消极影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现2次、四个自信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8次、四个自信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3次、四个自信与当代大学生共现1次、四个自信与自媒体共现1次、四个自信与消极影响共现1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8次、新动向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8次、新动向与应对策略共现1次、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8次、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1次、网络传播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8次、研究综述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6次、研究综述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4次、媒体时代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8次、媒体时代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3次、媒体时代与自媒体共现8次、红色文化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6次、红色文化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4次、红色文化与消极影响共现1次、新媒体环境下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8次、新媒体环境下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共现4次、新媒体环境下与新媒体共现7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虚无主义共现8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共现1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现3次。

综上,近5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热点研究主要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及对策、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新媒体环境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谈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对四个自信的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综述。

(三)高被引文献

对CNKI中1113条结果进行“被引”排序,得出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列表表略。由表可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对策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五年来的热点议题,尤其是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与应对始终稳居被引高位。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视域

近五年来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传播规律、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杨建义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传播媒体,制造和衍生出各种适合网络传播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标题化、碎片化、隐蔽性、弱辨析性和时机针对性等特征。”[1]陈永刚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规律是社群化传播与裂变式扩散相结合。传播受众是辐射大众化与聚焦大学生相结合。传播内容是碎片化信息与隐蔽化观点相结合。传播方式是多元化载体与创新化手段相结合。”[2]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歪曲历史人物、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于晶晶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对历史人物性质的歪曲,对历史事件的恶搞。否定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3]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及对策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模糊大学生政治信仰。第二,消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第三,解构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李继兵、刘研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弱化大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误导大学生质疑党执政的合法性,动摇大学生走中国道路的信心。”[4]秦在东、高晨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抹煞历史主流,消解社会主义。抹煞价值标准,消解共产主义。抹煞民族特质,消解爱国主义。抹煞社会规范,消解安全主义。”[5]贾钢涛、桑万达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会消解大学生的传统历史认知和民族记忆,虚无化大学生的历史观。消解大学生对当前政治的亲近感和认同度,虚无化大学生的政治观。衍生出价值虚无主义,严重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6]陈永刚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挑战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模糊大学生政治信仰。虚无革命历史事件,消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重评历史人物,解构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

国内学者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强化党史理论学习。第二,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第三,加强网络生态环境的立法、执法。王莉、孙凯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树立唯物史观指导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建立正面防线。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培养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怀。”[7]刘明石指出:“营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大环境,夺取网络空间话语权,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8]杨万贺、任新玉指出:“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阵地的主导地位。重视教育引导,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利用网络新媒体,实施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提升青年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和明辨是非的能力。”[9]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主要是运用全面地、辩证地观点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唯心的本质。陈鹏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两个方面论证:“历史虚无主义是从零碎的片段的历史材料解构历史,虚无全局,夸大部分,随心所欲,裁剪历史。”[10]庞超则从社会发展规律、一定历史条件、主流和支流、连续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庞超指出:“首先,坚守历史真实,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总趋势为标准评价历史,反对唯心主义假设论、选择论、抽象人性论。其次,坚持将历史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反对脱离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的研究方法。再次,坚持历史辩证法、分清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反对抹杀历史的主流和本质的手法。最后,考察、分析历史必须注重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的、孤立的、僵化的方法。”[11]王衍哉、郭凤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视角:“透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其错误根源在于否定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否定了在创造历史过程中人民群众意愿、人民群众作用的客观性。在历史方法论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形而上学,混淆历史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2]马振江在理论上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论、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主体论。在方法论上要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原则、实践性特质、本质性批判。”[13]

(四)“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四个自信”视域下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张峰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四个否定”的本质出发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文化,打击文化自信。否定道路,打击道路自信。否定理论,打击理论自信。否定制度,打击制度自信。进而指出要坚持四个自信,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14]罗建华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转变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罗建华指出:“新一代领导人深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内在机理和理论形式背后的政治诉求,力图对其本质加以揭露并从根本上解构它,以构筑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与政治共识。经过长期的理论酝酿与现实考察,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实现了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理论升华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准定位。”[15]杨红柳、钟明华指出:“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深入人心,道路自信已成为解构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依据,理论自信发展为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指南,制度自信竖立为瓦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保障,文化自信生成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内生动力。”[16]

(五)习近平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

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习近平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归纳起来主要是从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时期、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结合“四个自信”、党的自我革命、结合“四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针对习近平发表的相关论述任贵祥从六个方面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指出:“党史研究和宣传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必须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阐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关系,结合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教训,有针对性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党的领袖人物的评价,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日本右翼势力在侵华战争问题上大搞历史虚无主义。辩证评价中华传统文化,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核心任务,反对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17]孙旭红从“四个自信”、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六个不能”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指出:“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虚化丑化,以‘四个自信’讲清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贯通历史与现实。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的本来面目,以‘六个不能’作为评价党的历史人物的标准,要求不断深化党史国史研究,用好新媒体新技术。”[18]魏晓文、秦雪结合习近平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从理论逻辑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本质与反动表现。从历史逻辑厘清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史观’理路。从实践逻辑阐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应对策略。”[19]

(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呈现新的动向,龚云从“五化”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分布地域国际化,表现领域文艺化,表现手段学术化,传播途径网络化,受众对象低龄化。”[20]黄楚新梳理了2017年发生的多起舆情事件,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愈发地表现出借时、借势、浑水摸鱼、混淆视听的趋势,并指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一是借助国际时事,全面质疑和否定党的领导地位。二是置历史发展大势于不顾,以碎片化历史细节‘否定’和‘还原’历史整体。三是网络上开始出现多种形式的‘恶搞’来亵渎历史,解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21]王仕勇从网络方面论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指出:“从传播主体上看,由知名人物向普通网民转变。从媒介渠道上看,由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变。从内容呈现上看,由显性方式向隐性方式转变。从传播受众上看,由局部小众向整体大众转变。从传播效果上看,从单向传播到放大化传播转变。”[22]田霞、杨宇从新媒体语境指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新特征表现为和风细雨渗透性、罗列数据蛊惑性、转换语境暗示性和境外媒体呼应性。”[23]

三、近五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一)近五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总结

总体来看,近五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对策、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和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等方面。通过国内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已经由局部小众转向整体大众,但是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主体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仍然是大部分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缺乏对党员、领导干部、学者、普通大众的整体研究。其次,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学科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学科,缺乏文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再次,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方法来看,大部分研究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缺乏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定量分析法、实证研究等。最后,从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专著来看,近五年来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系统性专著较少,大部分专著是文选、论丛,只是简单收录中央党史研究室、各地方党史研究室以及其他专家发表的相关文稿。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展望

国内学者在巩固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应扩大研究主体,将研究主体范围覆盖至党员、领导干部、学者、普通大众,只有全员、全方位覆盖,才能厚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群众基础。其次,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譬如,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的理论知识论述历史虚无主义,使得论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社会心理基础,用凿凿有据的理论观点抨击历史虚无主义。再次,应拓宽研究方法,譬如,运用比较研究,将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中批判虚无主义,还原历史的真相;再比如运用实证研究,通过观察、谈话、测验去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使得研究有理、有力、有效。最后,相关专家、学者应加强关于历史虚无主义书籍的撰写,使得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理论性、系统性。●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新历史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