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真正的人”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2021-01-06杨雪英
杨雪英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手稿》中“真正的人”思想的产生
马克思“真正的人”思想的形成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继承发展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相关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第一,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认识和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批判是“真正的人”思想的现实基础。《手稿》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认识和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批判是建立在对异化劳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的。“异化”原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而“异化劳动”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不但不属于劳动者本人,反而成了束缚、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形态。工人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劳动,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最终在自己手中的却很少,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结果带来的是贫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1]这就是劳动产品和劳动者向异化。而劳动者参与劳动过程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被迫来满足需要的手段,这是劳动者和劳动相异化。同时,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而实际上的劳动却是人维持生存的手段,不是自由自觉的,这便是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最后,当人和自己都对立时,也就与他人对立了,这就是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论述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方面。正是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工人生产的产品不仅不归工人所属,更反过来被产品所支配,人成为了非自由的人、被压迫及剥削的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人的不幸、痛苦状态。透过劳动的异化,马克思看到了人的生产活动和类本质的异化,进一步剖析了私有财产的产生,指出资本家与工人间的剥削关系,这为马克思阐述“真正的人”的思想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二,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改造是“真正的人”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异化劳动着手,得出了私有制这一结果,而其异化劳动理论及对人的本质的分析是建立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和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基础上的。首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黑格尔虽然正确分析了人的异化,将劳动当作人的本质,但是他把劳动看作是抽象精神的、唯心主义的劳动,是将抽象的精神当作了人的本质。“在黑格尔那里……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2]。而且黑格尔对人的异化的论述也是建立在精神异化基础之上的,这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显著表现,也是脱离了实践的表现。“真正的人”的思想正是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批判的基础上,从精神异化关注劳动的异化,进而剖析私有制的剥削本质逐渐形成的。其次,对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改造。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的探讨是对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继承改造而来的。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沿袭了“类本质”“类特性”等概念,也从人自身及所属的类去分析人的生命生产活动。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又有新的改造,马克思不仅提出把人的本质和所属的类当作对象,还分析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类特性,人可以全面生产,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此外,费尔巴哈还把理性、意志和爱当作人的类本质,只有建立“爱的宗教”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而马克思却认为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才是消解人异化的根本途径。总之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对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手稿》中,也在其他著作中有多处涉及。
二、《手稿》中“真正的人”思想的内容
(一)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作为对象是“真正的人”的基本前提
按照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观点,自然界给工人首先提供的是劳动的生活资料,其次才是维持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即只有先作为劳动工人,才能成为自己肉体的主体,才能维持生存。这就与人进行生产的首要目的相背离,人也就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要生存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把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作为对象。
首先,把自然界作为对象。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人,有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个需要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而劳动的工具或材料要从自然界中获取,也就是说,自然界为人进行劳动提供了物质资源。另一方面,人的生产不仅包括维持自身的生产,还生产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借助自然界媒介进行生产的同时反过来又促进自然界的发展,可以说自然界是人的产品的表现。从人和自然界发展的需要来看,“真正的人”必须要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的对象。
其次,把自身当作对象。这里的人自身不仅包括单个人也包括人所属的类。人要维持生存就要从人自己出发,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具备了意识,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当作自己的对象处理,人可以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的同时改造自身及改造自己所属的类,创造出自己所需的东西。马克思说作为完整的人,是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人,不仅是对自己生产产品的占有,还包括对自己身体器官和衣食住行需要等的占有。人成了主体,不仅可以创造物品,更可以从创造的过程中享受。
(二)自由自觉和有意识的劳动是“真正的人”的必然要求
首先,“真正的人”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3],说明他在这里认为劳动即人的本质。而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并没有给人带来享受和乐趣,反而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与贫穷。人出于维持生存的需要被迫劳动,这是不自由的劳动。“真正的人”的劳动应该是自由的。其一,劳动的意愿及过程要是自由自觉的。工人的劳动要出于自己的自愿而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感到自在与乐趣。其二,劳动所带来的产品和结果是自由自觉的。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受自己支配,劳动结果要能够提升和服务工人自身。
其次,“真正的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4]这里的有意识,一是人可以将自然界当作“科学”的对象,借助自然所提供的资料创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人所特有的。二是人可以将自然界当作“艺术”的对象,借助劳动手段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改造和实现自己。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生产自己及动物所属的类所需要的对象,而人可以在劳动过程中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还可以按“美的规律”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自然界和自我的整体提升。
(三)实现自由和解放是“真正的人”的价值旨归
“真正的人”的自由解放包含了观念解放和现实解放两个方面。如果说劳动及其产品导致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现实的异化”,那么人对自己更高意义上的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及观念的缺失就是“观念的异化”。“真正的人”实现解放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劳动解放及财产自由。人正是因为贫穷导致生存困难,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求生存;而在私有制下人的劳动仅成为谋生手段,将人获得的生存感觉代替了获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感觉,除生存外其他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发展。贫穷及需求受限不是“真正的人”应有状态,人要实现自由和解放首先要保障自己的生存和需要不受束缚。“真正的人”实现解放还要实现观念的解放。“它总是要通过自己的‘本质活动的感性爆发’,通过‘激情’来突破一切阻挠它发展的束缚力量,不断地‘涌向’一种更高的存在,指向一种更高的目标,最后实现自己的感性的彻底解放。”[5]从人的存在状态来看,人是被束缚的,要获得更高意义的生存和发展,要人内在具备发展和解放的意识,不满足现状,打破观念束缚,以朝着最后全面解放而努力。
要由被压迫的人转变为自由自觉和解放了的人,就必须要消灭私有制,“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6]而消灭私有制的途径就是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才能真正解决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消灭私有制,使人变成主体,实现人的解放。
(四)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真正的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人的本质异化的论述和对私有制的否定,指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才能属于人自身,才能使人成为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人。“共产主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7]。在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私有制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处于不平等状态,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调和,自然人和社会就处在了对立状态,最终状态下的人连维持生存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实现发展目的。只有个人和社会相统一,人成为社会化的人,在此社会中建立团结互助关系以消除对立,最终使人本质属于自身,这样才是“真正的人”。而这样的目标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否定了以往的私有制社会,人占有了自己的本质;同时,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这样一来人自身的社会性本质也归人所有,人成了个人和社会相统一且具备全面性和丰富性的人。
三、《手稿》中“真正的人”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为当代人的价值追求提供目标导向
“真正的人”应该是自由完整的人,不仅要占有自己的劳动及其产品,更要借助劳动手段改造和提升自己,即人既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生存以外的需要——努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下,“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当前人们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诠释。人的全面发展或当前的美好生活向往,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满足,也包含其他方面的获得。学习和把握“真正的人”思想,有利于重构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为其提供奋斗的目标导向,激励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提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质。同时“真正的人”思想也鞭策人们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推动当代人不断朝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而努力。
(二)为新时代的育人目标提供价值指引
“真正的人”的思想蕴含了对人发展状况的展望,这与我国应当如何培养人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真正的人”的思想为新时代我国培养人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依据。
第一,要注重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在《手稿》中表明,人之所以被迫劳动是出于生存需要,而“真正的人”的劳动应该是获得幸福的。无论是生存还是享受幸福,都是人的基本需要。这就表明人应当从自身生存和需要出发,参与到自然界中并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生产资料满足自身,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获得幸福与享受。而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就有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改善人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对人进行积极的规范和引导,帮助人们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
第二,要重视培养人的享受能力。根据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述,人的劳动对人来说本应该是给人带来幸福与享受,但因为私有制导致人的劳动异化,劳动不仅不是享受,更是剥削与痛苦。所以马克思强调“真正的人”的劳动要是自由自觉的。人不能受他人和外界支配,更应该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作为对象,占有自己创造的产品及其他东西,从劳动中获得进一步提升。这其实是表明人不仅具备创造无数产品的能力,更需要具备享受所创造的产品以及社会已有的财富的能力。所以,我国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人学会享受和体验幸福的意识,同时要完善人的精神品质,在促进个人道德素养提高的过程中培养人的享受能力。
(三)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真正的人”是自然与社会、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相统一的人。人一方面只有从自然界中不断获取生产资料才能创造产品维持生存,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自然的改造来创造出构成自身本质的社会关系,因此人对自然是依赖性的。同时,创造人类的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是将自然界作为对象从而作为主体与自然界产生多方联系:人是自然界中的主体,人可以利用自然提供的材料并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实现自然与人的同步发展,在实现自然界朝着更加和谐、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自然界的发展就不再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自然对人也应当是依赖性的。
“真正的人”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实现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来达成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依附自然到控制甚至是主宰和奴役自然的转变过程。几次工业革命所解放和发展出来的生产力,让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将自然奴役化。从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生态危机到最近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无一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破碎的恶果。
究其原因,还是源于当前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人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都是遵循其自觉意识来进行活动的,是通过发展自然来实现发展自我而不是通过摧毁自然来发展自我。然而人的异化状态最终蒙蔽了人的自觉意识,人不再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谋生、享受欲、求金欲而发展,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超越了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导致人与自然关系走上了新的对立之路。“真正的人”应当努力促成自然的发展并以此促进自我发展,这是“真正的人”维持生存并谋求发展的前提,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要义。马克思“真正的人”思想为我们突破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狭隘偏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高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