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位论文实践中探索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研究

2021-01-06李春燕

天中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叙事文西施个案

李春燕

在学位论文实践中探索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研究

李春燕

(枣庄学院 文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1994―2004年的11年间,是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研究的起步、探索阶段,共完成个案故事研究学位论文20余篇。聚焦于历史、文学人物,选取有知名度的故事主题展开研究,是此期学位论文的选题策略;“文学文献+文化分析”的论文结构模式日趋稳定、成型,注重个案故事研究的文献基础、强调演变轨迹梳理时的动态视角,或“先横后纵”在文化主题中分时代梳理,或“先纵后横”在故事演变阶段中分析文化侧面,文化分析部分是学位论文写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叙事文化学;学位论文实践;个案选题;论文结构模式

1994―2004年是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研究的起步、探索阶段,共完成个案故事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以宁稼雨教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为主,从学生的年级跨度可见,这些论文是本时段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成果最直观、最有力的体现。它们在选题、写作模式方面体现了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研究的特点。因处于起步探索期,论文或许还有不成熟之处,但已初具规模,如雏莺初啼、乳虎啸谷,昭示着这一全新研究方法鲜活的学术生命力。

一、个案研究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个案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内容与入类情况分析

这一时段的个案研究学位论文均属于文学研究范畴,从内容上看,选题以文学价值为考量,集中在神话传说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文学人物故事三大类,以爱情与仙道故事主题最为突出,传奇色彩浓郁,且富于香艳或玄幻意味。

因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故事主题索引分类体系尚未形成,这一时段个案研究学位论文的选题相对自由,这给选题入类情况分析带来一定难度。宁稼雨教授在2011年出版的《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中,将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分为天地、神异、人物、器物、动物和事件6类①。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分析上述20余篇论文,涉及神异类的有时差故事、韩湘子故事、西王母故事、玄女故事、湘妃故事、刘阮遇仙故事、精卫故事、月老红线故事,涉及人物类的有杨妃、西施、文君、妒妇、木兰、聂隐娘、韩湘子、绿珠、李慧娘、西王母、刘晨阮肇、玄女、湘妃、月老故事,涉及器物类的有钗头凤故事②,动物类的是精卫故事,事件类的则有卓文君私奔相如、刘阮遇仙、月老红线等故事。

个案故事有类型上的交叉,总体而言,论文选题人物类占比最高,研究对象又可细分为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两大类。因这一时段处于叙事文化学的理论建构与操作实践的摸索阶段,论文选题要求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牛景丽的时差故事和章剑的妒妇故事,是包含若干个案故事在内的意象故事类型,按严格标准是无法入类的。因此,这一时段完成的20余篇论文中,19篇属于个案故事研究,减去一题两做的4篇,共计有15个个案研究故事选题。

(二)个案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特点分析

具体而言,这一时段个案故事研究学位论文选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案故事富于传奇性,涉及的文学作品知名度高,文献资料丰富,故事演变流传都有一定的时代跨度,亟待进行文学与文化的整体研究。杨妃故事、西施故事、木兰替父从军故事、八仙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以中国叙事文化学这种新方法进行知名个案故事主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将个案研究深化,也利于新研究方法的实践和探索。

张文的《杨妃故事嬗变研究》(硕士,2000年)是第一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方法写成的硕士学位论文,现就杨妃故事这一选题进行分析。杨贵妃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天宝年间宠冠后宫,却惨死于安史之乱。盛世倾颓、江山美人,爱情与死亡主题纠缠,杨妃故事引得无数文人唏嘘赞叹,在诗歌、小说、戏曲、说唱文学中均有文本传世。杨妃故事文献资料极为丰富,《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贵妃醉酒》即是其中的经典名作。当时学界也不乏对杨妃题材经典单篇作品或几部作品的研究。1994年,卞孝萱连续发表《唐玄宗杨贵妃五题》和《唐玄宗杨贵妃形魂故事的演进》两篇论文③。以此为契机,杨妃故事嬗变研究可以说是在前辈学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杨妃故事嬗变梳理的进一步深化。这对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而言,也是一次绝佳的实践。

第二,个案故事文化意蕴深厚,有待在梳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相关文本的基础上做纵深层次的挖掘。上述学位论文选题中,有60%在题目中标举“文化”,具体提法无论是文化探源、文化观照、文化心理透视,还是文化意蕴、文化底蕴,无一例外表明个案研究选题在文献具有一定规模、演变跨越一定历史年代的基础上,都有着深厚而复杂的文化内涵等待挖掘。从叙事文学文本的演变轨迹梳理中发现异同,并给这种异同寻找合理的文化阐释,是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研究选题的一个原则,也是重要的操作标准。

上述个案故事的学位论文选题,都至少可以从两个以上的文化主题切入进行内涵分析,如杨妃故事嬗变中表现出的帝妃爱情与美人祸国主题,木兰故事的演变受儒家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影响;聂隐娘形象嬗变中,可以从市民化与文人化、理想化与现实化的两组二元互动中分析侠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比如西施故事这一选题,从研究背景看,1995年有西施题材的小说《浣纱王后》问世,黄梅戏《西施》、越剧《西施》相继推出,1996年古装20集电视剧《西施》剧组全国选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针对旅游经济引发的西施文化热,顾希佳有论文《西施的传说、史实及其他》④。梁晓萍在述及西施故事研究现状时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围绕旅游经济开发,出现了一股‘西施文化热’,引发了‘西施出生地’、‘历史上有无西施’的争论。虽然西施故事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属于史实考辨之类,较少涉及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领域,与四大传说故事的研究相比,仅可以说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1]1在系统整理西施故事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西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探源》一文分析了吴越文化的异质性与华夏文化的趋同性对西施故事流变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并从历史意识、美女祸水、生命情绪、美人幻梦等多个文化主题切入,对西施故事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可谓别开生面。

第三,个案故事选题时代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但都有创新性,富于研究意义,研究潜力巨大,后续研究接连不断。

关注个案故事选题及其产生年代可见,有产生于先秦时期的玄女、湘妃、精卫故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施故事,有汉代的文君相如故事,也有魏晋南北朝产生的绿珠、木兰、刘阮遇仙故事,杨妃、聂隐娘、月老红线、韩湘子故事产生于唐代,李慧娘和钗头凤故事则产生于宋代。在故事主题的文献规模、演变时间段以及文化内涵分析的难度方面,学位论文都有一定考量。个案选题虽产生时代不一,但不出知名历史人物、经典文学人物和文学典故三类,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研究这些故事主题,角度新颖,有的放矢,便于开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开拓学术增长点。正如杨奉勤《木兰故事演变及其文化观照》开篇所说:“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该故事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流传演变情况及其文化内涵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把握。”[2]

选择有知名度的故事主题,进行新研究方法实践探索,是中国叙事文化学在起步和探索期的选题策略。循着这一思路,个案故事学位论文写作发现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选题,由此开拓了新的主题研究领域。比如侠女聂隐娘形象研究这一选题,在2001年之前相关研究资料不多,仅卞孝萱《〈红线〉、〈聂隐娘〉新探》⑤、王立《重读剑仙聂隐娘——互文性、道教与通俗小说题材母题》⑥等几篇。而在2002年李承禧的《聂隐娘形象嬗变及其文化心理透视》硕士论文完成之后的十多年间,聂隐娘故事被拍成影视剧,研究论文层出不穷,仅硕士学位论文就有2014年辽宁大学刘佳宁的《聂隐娘研究》,2018年扬州大学郭可可的《唐至清代聂隐娘故事流变及文化意蕴研究》,2019年西藏大学郭丁菡的《聂隐娘形象嬗变研究》等,热度持续至今。杨妃故事研究、木兰故事研究、文君相如故事研究等,情况也是如此。

二、个案研究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在中国叙事文化学方法指导下完成的个案研究学位论文,在论文写作模式方面有章可循,其基本模式是围绕一个个案故事主题,进行打破文体、跨越时代的文献搜集与整理,由此归纳故事的演变轨迹,进一步比较个案故事的历代文本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变与不变,进行文化主题方面的阐释。故事、文献、演变、文化分析是其中的关键词。

首先,这一写作模式在学位论文题目的命名中有直观体现,最早的两篇论文为南开大学文学院1999年学士学位论文《西王母故事的演变》和南开大学文学院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杨妃故事嬗变研究》,已旗帜鲜明地突出个案故事主题和演变研究,之后随着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选题不断的探索与完善,越后出的题目,越能全面体现上述写作模式,如《刘晨阮肇遇仙故事演变及其文化底蕴》《韩湘子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绿珠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李慧娘故事情节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等。由此可见,“个案故事+演变+文化意蕴”已经逐步成为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研究论文命题的标准形式。

其次,在每篇学位论文的摘要或前言中,有对这一写作模式程度不同的表述,如张文在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杨妃故事嬗变研究》摘要中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为:“杨妃故事的文献叙录。分别介绍历史典籍和文学典籍中的杨妃故事”;“杨妃故事的主题思想演变。以时代为纲,研究此故事,并揭示发生嬗变的缘由”;“杨妃故事的情节演变。透过故事情节演变,分析故事嬗变的文化内涵”[3]。

芦茜在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故事流变》前言中说:“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追寻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流变,并主要探究这流变所折射出的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婚姻观念(主要是贞节的观念,不仅涉及婚前的贞节,也涉及再嫁问题)、婚姻形式、择偶标准、男子负心等婚姻问题,兼及其他一些时代因素。”[4]

朱恩贞在2001年学士学位论文《湘妃故事嬗变研究》摘要中说:“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其一是引言,介绍湘妃故事研究现状及拟写本文的目的、意义。其二是列表,列出湘妃故事有关的文献叙录。其三是正文,湘妃故事的情节演变。透过故事情节演变,分析此故事嬗变的缘由与文化内涵。其四是结语,时间的不同,审美距离发生了变化,使湘妃故事由单薄向丰满发展。”[5]

由此可见,即便论文标题中没有明写“文化探源”“文化观照”“文化意蕴”之类的字样,文化分析也是中国叙事文化学学位论文写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次,从个案故事学位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看,作为文献综录、演变轨迹梳理与文化主题分析这一基本写作模式的结构呈现,这一时段有两种论文结构模式初显端倪:一种是按时代顺序综述文献、梳理演变轨迹后,选择若干文化主题进行故事演变原因分析,简称为文化分析主导型,文献材料梳理和文化主题分析都按时代的顺序展开;第二种是故事演变阶段主导型,即论文主体构成是个案故事演变的几个时段,每个时段先列故事文本文献,再做文化内涵分析。

纵观1999―2004年学位论文的结构安排可见,绝大多数论文采取了文化分析主导型的结构模式,如《西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探源》《木兰故事演变及其文化观照》《绿珠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韩湘子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等,文化主题分析的章节占到了全文50%以上的篇幅,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仅《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故事的流变》采用了第二种结构模式。文化分析部分是叙事文化学个案故事类型学位论文写作的主体,无论是在文化主题中分时代梳理的“先横后纵”,还是在故事演变阶段中分析文化侧面的“先纵后横”,其首要任务都是把该故事类型在不同时间和文学载体中所发生的形态变异情况梳理清楚。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文学文献+文化分析”的论文结构模式在这一时段基本稳定、成型,现就其中的文献综录、演变轨迹梳理与文化主题分析三个方面,对这一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在个案研究学位论文写作模式的探索期,有的论文将文献单列为一部分,如2000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杨妃故事嬗变研究》第一部分为杨妃故事的文献叙录,2001年的学士学位论文《湘妃故事嬗变研究》中第二部分通过列表梳理了湘妃故事的历代流传文本及故事细节演变情况。

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在梳理故事生成演变时列举文献成为论文写作的一种惯常处理方法,如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西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探源》的第一章中,通过划分演变时段、梳理历代流传文本,概括出“西施故事的情节是一个不断增生、附会的过程。它滥觞于先秦西汉,定型于东汉六朝,繁荣发展于唐后(沿着四条主线演进),呈现出金字塔型的结构”[1]8–9。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木兰故事演变及其文化观照》第一章下分三个部分:一是早期木兰故事产生及广泛流传;二是金元时期木兰故事的发展变异;三是明清时期木兰故事的繁荣鼎盛,以此为框架,勾勒出历代流传文本的规模。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绿珠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第一章分四节,将绿珠故事分为初步流传期(魏至南北朝)、发展期(唐代)、成型期(宋元)和繁荣期(明清),每节下按文学体裁先雅文学、后俗文学的顺序,列举绿珠故事文献资料,对故事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有小结。

在此基础上,还有的论文在列举文献、划分主题故事历代流变分期后,从人物形象等方面归纳故事的演变轨迹。如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聂隐娘形象嬗变及其文化心理透视》第一章按时代顺序,将聂隐娘形象演变分为形成期、沿袭期、发展期和集大成期四节,每节第一部分为作品介绍;第二章分析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聂隐娘形象的演变。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韩湘子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第一章先总括后分述,梳理韩湘子故事演变情况,以时代为顺序,分为初步流传、形成、发展、繁荣四期;第二章分析韩湘子人物形象的演变,分析其神异化与世俗化的走向。2003年学士学位论文《刘晨阮肇遇仙故事演变及其文化底蕴》第一部分为文本流传情况和时代背景特征,将故事演变分为形成期、发展期、沿袭期与没落期;第二部分分析人物形象流变轨迹。

故事演变的文化分析见于这一时段的所有论文中,但重视程度和挖掘深度等不一。从论文主体构成看,《西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探源》《木兰故事演变及其文化观照》《聂隐娘形象嬗变及其文化心理透视》《韩湘子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蕴》《刘晨阮肇遇仙故事演变及其文化底蕴》《绿珠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等,在文章目录的一级标题中,都有单列的文化主题单元,可见文化分析在这一写作模式中的核心位置和不可或缺性。

表现尤其突出的是西施故事个案研究,梁晓萍的硕士学位论文《西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探源》共五章,分别为“西施故事与吴越文化”“西施故事与历史意识”“西施故事与美女祸水”“西施故事与生命情绪”“西施故事与美人幻梦”,文化探源有广度、有深度,充分彰显了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的价值。木兰故事文化分析从孝文化、贞烈观念和两性平等观念切入,分析了儒家文化、市民文化对木兰故事的改造与重新审视。绿珠故事研究从殉情、报恩和美女祸水三个文化主题切入。韩湘子故事研究从修道主题和济世主题切入文化分析。刘晨阮肇遇仙故事从“信仰天命”与“修神练道”观念的矛盾切入文化分析,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概括而言,“文学文献+文化分析”的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注重个案故事研究的文献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是演变轨迹的归纳,还是文化分析的深入,都离不开故事载体——文本。中国叙事文化学以故事个案主题为研究中心,打通文体,贯穿时代,务求“竭泽而渔”,收集所研究故事主题的所有文献材料,体裁上包括史志文献、诗文等雅文学和小说戏曲民间说唱等俗文学。这一时段的学位论文,每篇都至少有一章在梳理文献,充分体现了对基础文献的重视,学生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学研究功底。

第二,强调演变轨迹梳理时的动态视角。这需要文学研究观念的转换。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以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为主,关注同一故事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从中抽丝剥茧,提炼出隐含其中的思想文化动因。这一时段的个案研究学位论文,关注故事情节演变、人物形象演变、故事主题演变,就是动态视角的体现。

第三,个案故事演变的文化内涵分析,是学位论文的重点,文字篇幅占到全文的50%以上,也是论文中最为出彩的部分。文化分析注重在宏观文化视野中把握个案故事的演变动因,在具体分析的把握上,已完成的论文关注到了地域文化与华夏文化、儒家文化与市民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以及道教文化的相关内容。

第四,研究成果思路清晰,表述简洁,一目了然。这得益于论文写作模式的基本定型,也与论文中使用图表有关。这一时段的学位论文,在文献叙录、故事演变及路径、人物形象流变轨迹等的梳理上使用了图表,如《西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探源》有西施故里与古迹一览表、西施故事流变轨迹图,《聂隐娘形象嬗变及其文化心理透视》有聂隐娘形象流变轨迹图、聂隐娘形象嬗变模式图,《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故事流变》有文君私奔相如故事情节流变一览表,《木兰故事演变及其文化观照》中有木兰故事中的“烈”统计表,《李慧娘故事情节演变及其文化意蕴》中有贾似道任职表、文人笔记中的贾似道生平事迹统计表等。图表的使用,将资料收集结果与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化,可见作者在学位论文写作上的态度之认真,也可见这一论文写作模式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三、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展望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立足文学文本,注重文献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文化方向探寻,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它以解决问题为追求,从中国小说史研究领域孕育,逐渐向传统文化与文学方向延展。此时期个案故事学位论文写作的实绩,证实了这一研究方法在转换学术研究范式、开拓学术增长点方面的创新价值。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成绩斐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孙逊教授曾在《期待突破: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的问题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学术研究的突出问题是文学文本研究的缺失和文学研究对象的不均衡,体现为四个“不少”和“不多”:一是重复劳动不少,原创成果不多;二是“八卦”研究不少,实证研究不多;三是已有资料汇编不少,新材料发现不多;四是文学以外的研究不少,文学本体的研究不多⑦。关于文本研究的缺失,孙逊教授说:“古代小说研究呈现了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一方面,以作者家世生平考证、目录版本研究和社会历史史料征引为代表的文献学研究依然盛行,与此同时,运用诸如神话—原型批评、符号学、叙事学、心理学、接受美学、女权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西方文化理论和方法进行古代小说研究也十分风行……”[6]14这使得文学研究脱离文学文本而走向文化学研究,“传统文献、现代理论方法和文学文本都是古代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缺一不可,缺一不成其‘学’”[6]15。研究对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则表现为扎堆研究经典作品,在发现新材料、涉足新领域上勇气不足。

早在1997年,梅新林教授在《拓展红学研究的文化视界》中提出《红楼梦》研究应将“文献、文本、文化研究三者融为有机的整体,相互沟通,相互促进”[7],孙逊教授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古代小说研究的理想境界,提出达此目标,需要研究者多方面的学识和素养。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故事学位论文写作正体现了研究者在将“文献、文本、文化研究三者融为有机的整体”方面的孜孜以求和不断进取。

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故事研究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及其意义可描述为:它以一个故事主题为中心,将各种文学体裁中的多个点连成一个面,并放置到有一定跨度的历史阶段中,进行纵深的流传演变研究和文化内涵挖掘,这样必然能够拓展对经典作品前、后文本的研究,以经典带动不知名作品,从而推动一般作品在文本整理、文献考证以及文学意味、文化内涵阐发方面研究的发展;此外,在梳理文献的同时,从文本出发,梳理故事的演变轨迹,分析故事的文化内涵,在形式上能够同时涵盖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研究者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与方法沉淀,最大限度发挥这一研究方法的优长,也指日可待。

因处在探索初期,1994―2004年这一时段的学位论文成果虽可圈可点,但也不乏可提升之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展望学位论文写作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正在走向一条康庄大道。

第一,“文学文献+文化分析”的论文写作模式持续完善,相关论文的结构方式基本形成,有待于更多的写作实践。分析两种论文结构方式的特点,以便使每一个合适的个案故事选题都能找到适合它的学位论文结构方式,从而形成多样化、较工整而又不机械的论文写作模式,实现两条腿走路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段,以文化主题为纲的论文结构方式日趋成型,并得到充分演练,成绩斐然;以时代为总纲,分析每一时段故事文本和文化内涵的论文结构方式也已出现,但需要更多的写作实践。后者在故事演变时段的宏观把握上,需要更多用力,难度较大,操作不当或把控能力不足,极易陷入研究分析虽面面俱到但浅尝辄止,抓不到故事演变或人物形象演变的主线,从而无法获得文化分析的关注焦点。在未来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探索中,这是需要突破的一个方面。今后的学位论文写作,在思索论文框架时,应有一个考量,那就是这一选题从文本文献资料的时代特征和体现的文化内涵看是否适合以时代为纲进行更为细致的文献叙录、文本梳理和文化内涵分析。

第二,全面落实“竭泽而渔”式的文献挖掘与梳理,力求在个案故事文本文献的“全”上有所突破,发现尚未被纳入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材料,在促进文学研究对象平衡上有所贡献。这一时段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下的中国小说史或传统文化与文学,扎实的古代文学研究论文需要有良好的文献功底。从小说研究起步,关注到小说中的故事主题在包括诗歌、小说、戏曲在内的叙事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流传,进而分析其传承与变异的历史文化动因,这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产生的过程,无论是文学文本的演变研究,还是文化内涵的分析,都离不开古代文学专业的看家本领——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在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是跨越时代、突破和超越文体和单篇作品范围的界限,对相关文本文献材料搜集要做到“竭泽而渔”。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此期学位论文中的文献叙录整体成规模,体现出对文献的重视,基础都比较扎实。新文献的发现和使用方面,是一个学术增长点。比如杨妃故事的流传文本,除知名的《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之外,小说尚有明代谢肇淛的《江妃传》,戏曲则有明末邓志谟的《花鸟争奇》之《唐苑鼓催花》;此外,杨妃形象在明末清初钮格的《磨尘鉴》中有一大转变,导引清代地方戏中形成贵妃醉酒故事,在子弟书中也多有传本,这是京剧经典《贵妃醉酒》横空出世的文学背景与文化渊源,在梳理杨妃故事演变时不容忽视。

第三,演变轨迹梳理和文化内涵分析,要全面贯彻动态的研究视角。个案故事有前文本、后文本,文化主题有形成演变过程,文学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探索初期的个案故事学位论文写作,对故事演变轨迹的梳理有所重视,但立足文本,以动态的眼光梳理个案故事的情节演变轨迹和人物形象嬗变过程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学研究不能脱离文本,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要深、要细,甚至要划分故事的情节单元。这将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只有在深入阅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将个案研究的文学研究价值凸显出来,将其文化价值挖掘出来。文化内涵分析方面,要立足个案故事,提炼相应的文化主题。在分析时,要对文化主题进行溯源,标出个案故事在相应文化主题演变中所处的位置。文化主题在不同时代也有演变,动态的研究视角不仅体现在故事演变轨迹的梳理上,也要体现在文化主题的分析上。

第四,学位论文的绪论、致谢、表格及附录等部分,涉及对研究方法的理解与使用,以及文献材料的有效整理等,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必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绪论部分,要综述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目标。选题的研究现状综述,是个案故事研究的起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也从而彰显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此期学位论文限于规模,对研究现状综述较为简略,所做的基本都是拓荒性的研究。中国叙事文化学的主要任务是将主题学中国化,做到研究方法贴合中国文学的实际。在后续的个案故事研究中,对选题研究现状的重视将和对研究方法的介绍联系起来,共同勾勒出个案故事的研究空间。而随着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探索的推进和理论框架的不断形成与完善,此期学位论文中介绍研究方法时多标举主题学、文学人类学、接受美学等西方理论的现状会得到改变,“中体西用”的方法论意识必将深入人心,并被充分实践,从而结出更多学术研究的硕果。

① 参见宁稼雨《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钗头凤故事从字面看是器物类,实际研究内容是从文学典故“钗头凤”切入,研究陆游与唐婉悲剧婚姻爱情故事的历代文本演变,属于人物类,也可归入事件类。

③ 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和《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④ 参见《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

⑤ 参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⑥ 参见《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⑦ 参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 梁晓萍.西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探源[D].天津:南开大学,2001.

[2] 杨奉勤.木兰故事演变及其文化观照[D].天津:南开大学,2002:1.

[3] 张文.杨妃故事嬗变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0.

[4] 芦茜.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故事流变[D].天津:南开大学,2001:1.

[5] 朱恩贞.湘妃故事嬗变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1.

[6] 孙逊.期待突破: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的问题与思考[J].文学遗产,2008(4):12-15

[7] 梅新林.拓展红学研究的文化视界[J].红楼梦学刊,1997(S1):32.

The Case Study on Narrative Culture Studies through Dissertation Writing

LI Chunyan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 China)

The 11 years, 1994 -2004, have seen the starting, exploration of the case study of narrative culture Studies with more than 20 dissertations. Focusing on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figures and well-known themes is the selection strategy of this term. “Literature review + cultural analysis” model is becoming a norm. Dynamic analysis is emphasized both on the cultural theme and the evolution of narrative. Cultural analysis is still the focus of these theses.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Studies; dissertation; case selection; dissertation structure

I206

A

1006–5261(2021)01–0077–08

2020-03-25

李春燕(1981―),女,河北衡水人,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叙事文西施个案
在相关领域吸收与剥离中自张一军——中国叙事文化学第二生长时段的学术背景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以读促写,引导初中生写好叙事文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西施舌”的诱惑
《庄子说》(十三)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叙事文的写作方法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