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21世纪的融界文化

2021-01-06□凌

探求 2021年4期
关键词:跨界媒介

□凌 逾

跨入21世纪后,“跨界”“融界”“融媒介”等均成为热词,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现象。当今世界的特点是相互依存、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而融界文化则是今世的一种应对之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更多网络信息链接唾手可得,供求信息流通空前释放,互联网经济的融媒介时代给予跨界、融界更便利的条件,技术、行业、媒介等全方位的统合催生出新文化、新产业、新业态,势头生猛,“互联网+、智能+”的融界创意将使世界改头换面。跨界文化成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现象。本文拟从成功的融界者个案分析入手,探究融界的原因、融界的类型、融界的方法、融界的意义、融界的前景等问题。

一、何为跨界、融界?

跨界,英文可以是transboundary,crossborder,crossover,原指从某一属性进入另一属性,主体不变而事物属性归类变化。而今跨界更多指融界,即整合融合文化,convergence culture:自身资源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随机搭配应用,放大相互资源价值,融合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面世;或者原本独立的个体或行业主体不断互相渗透,文艺跨界、文理跨界、学科跨界、网络跨界、地域跨界、文化跨界……进而创造出大量新型的专业、行业,如量化历史、法律工程师、计算机社会科学……大学的交叉学科、跨专业学院设置正在悄然兴起,寻求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2021年4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彻底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疆界,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以应对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的严峻挑战。如今新文科建设、文理打通已经成为时代前沿,势在必行。

过去学科立界,是为了专业的精深发展,但是如今时代巨变,边界有时会成为阻碍,就像古城墙“昔为保障今为梗”,如晚明上海的古城墙原为防卫海寇,但是,开埠后租界飞速发展,老城墙成为对抗的前沿,面临被拆的命运。融界其实就是拆界、化界。

二十余年来,笔者一直都关注跨媒介叙事、跨媒介文艺、跨界和融界文化等课题,见证着跨媒介、跨界行业、融界文化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时移势易,从不常见转为常见,从冷门转向热门,时至今日,跨界已经广泛地渗入日常,渗进各行业的应用,与时俱进。跨界更常见且易得,大到全球企业,小到个人修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不同的跨界故事。最近网络流行“跨界达人”“斜杠青年”“酷越”等新词,时人追捧在本职工作之外寻求适合自己的副业,发现不一样的可能。

融媒介、全媒介是时代大势,当今文艺更讲究打通文学与媒介、科学、艺术的边界以开拓全新创意。人类媒介史从物媒(绳、甲骨、竹片、羊皮等)发展到纸媒(印刷、报刊),再到网媒(影视、网络)和今天的智媒(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融媒介文艺长于把握当代科技革新催生文艺新变的机遇,一直走在前沿。融媒介文艺勃兴,不仅因为专业自律阻碍艺术创新,面对日益复杂的变革社会,跨界创意有助于创造新的审美表达,也因为当下受众尤其网生代年青人的阅读口味有变,不再仅限于印刷体、纯文字、线性平面故事,而呼唤跨媒介、立体多元、沉浸互动的故事。融媒介传播之道亦有变,更注重网络粉丝跨层传播、海内外跨域传播。审美共通性带给人共同体存在感,研究融媒介文化特质如何从过去的各自发展走向互鉴发展,开发融通互动的共生效应,深有意义。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时代,从“互联网+”向“人工智能+”转化的时代,“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脑联网”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将走向何处?跨界融合如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作为时代的冲浪者,跨越边界可以行走到哪里?融界创意可以飞往何处?万事万物融界的极限何在?文字是不朽的,融界无拘的文字尤其如此。文化研究有很多新领地、新思路,特别是在跨界、融界实践上,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等待后辈学人去探索。

二、融界结硕果

本文以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少君为例,分析跨界融合的现象。专业跨界、行业跨界、地域跨界、网络跨界催生出少君的创作跨界,已出版50余部书籍,横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时评杂文、学术研究等文类,题材包括留学生、旅游、人生百态、政治经济时政评论、诗人研究、古今历史对比、东西文化对比等议题。少君在台港澳刊物也多有亮相,活跃于海内外文坛。

就整体创作而言,少君文学作品可分成几大类。一是以物理、计算机、码农专业素养写就网络小说集《人生自白》。二是以经济学家、文学家素养写就如《人在旅途》《凤凰城闲话》《台北素描》《阅读成都》《食色锦里》等旅游散文集。三是以跨界杂家素养写就随笔集《人生笔记》《怀念母亲》等。四是关注民瘼苍生、社稷时政,抒写入世情怀,写就《毁坏与新生:当代启示录》《来自大陆的报告》《第三方势力》等,像金庸一样“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如小说人物周伯通一般左右互搏,入世与出世较量交织。五是博士论文结集为《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从1999年至2012年期间,发表了15篇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方面的文学论文。六是以青春情怀写就诗集《未名湖》中英文版本等。七是以传记爱好者的身份写就历史题材作品《美女与熊猫》。八是以记者素养和传播学精神,写就纪实作品《少年偷渡犯》《大陆留美学生档案》。由网而报而书,这是少君的网络文学之路:因网成名,再得到纸媒刊物的青睐,邀约写稿,从网刊专场报刊,进而成批出版书籍,少君作品发表之路与传统作家不太一样,而具有网络文学作家的鲜明特点,最初多刊发于网刊和报刊。

情结,在心理学上,指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里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少君自小热爱集邮,搭建系列集束,善于以专题取胜,以量取胜。荟萃集锦,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可能是这种思维意识萌生出其“百”字情结:写一百篇“人生自白”,一百篇“人生笔记”,一百座“城市游记”,这些基本已经完成,未来还规划写一百篇“作家作品评论”等系列作品。百字情结,也许隐喻着少君追求圆满的心理渴望?有些人计划100,行动为0,而少君计划100,行动也几乎100,得以实现。所以百字情结也彰显出少君的韧劲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

少君不仅自己勤于笔耕,还甘作伯乐,慧眼识珠,较早挖掘出严歌苓、张翎、陈瑞琳、沈宁等海外作家作品,共主编过华文文学作品集和研究集27部,如《海外新移民文学大系——北美经典五重奏》五本,《海外新移民文学大系——文学社团丛书》八本,于2006、2007年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推出。少君对文坛学界有推荐之功,对开拓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学界研究论述少君文学的评论专著已有不少,论述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多元。归纳起来,评论集四字标题又成系列集束:《阅读少君》《解读少君》《网络少君》《素描少君》《小说少君》《融界少君》等。自1981年至2021年,少君已经写了40年,著作等身,研究少君的著作不断出版,但《少君年谱》还有待整理出版。几十年来,少君的名字在文坛不断出现,没有断层。

少君并不愿意自称为职业作家,因为不愿意接受传统作家身份的各种束缚,将自己归为某一类作家。少君出版过多学科书籍,其中英文资料运用得心应手,善用平实的语言,进行百科全书式写作。其按需写作,随心写作,并不局限于某文类,而是横跨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因为跨界,而更显时间宝贵而有限,因此不写长篇小说,而多写短篇小说,更多写诗歌散文。作为理工男,少君写网络文学,出道早,故事引人入胜,题材直切当下,少君善于看人、看景、看大势,写人鲜活,写事曲折,写世界有大局意识,文笔流畅鲜活,就像痞子蔡、刘慈欣等一样,都是文理通杀的畅销书作家。少君作为经济学人才,懂得文学与市场接轨之道,善于策划、推销、包装,作品列入畅销书排行榜似乎早已是应有之义。

对少君而言,跨界是必然的常态。其典型体现出理工男和文学男的互相激发,多面开花结果。所学专业丰富,文理打通,学科跨越,多专多能。经历人生的诸多跨界,既是作家也是学者,既是经济学专家、也是电脑码农,还是城市形象策划师、智慧城市开发者,跨界无拘。寰球行走,自由跨越全球地域时空,从行走中南海到行走国际线。爱好广泛,文艺不拘,五行不缺,有情有趣,超强大脑,能量巨大,跨度之大,非同一般。少君像天马行空的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变化多端,花样多,而这背后,是超出常人的付出与血汗。以跨界为最大特色,少君已自带鲜明的个人标识,就像自带流量的网红大咖。

少君的跨界文艺具有大众化、网络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等特色,不局限于一种可能性,而是随时准备无障碍跨栏,不断跨越向新未来。其学识教养、从职经历、人生轨迹等因素自然而然决定了其立体多元、交叉矛盾的跨界特色。少君成为跨界者,一方面是时代使然,赶上了急剧变化的大变革时代。另一方面,也因其能从心出发,听从内心的感觉,从由衷的热爱出发,又能与时俱进,在人类共享的互联网上提前冲浪,自由徜徉;因为在各行各业从职,所以看问题思考角度不一样;因为全球自由行走,时常做空中飞人,所以眼界视界与常人不一样。所以,走得比别人更投入更深远。他是口若悬河的北京侃爷,其文风特点是汪洋恣肆,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少君既有入世情怀,也有出世心态,不仅有理想主义色彩,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影响,也有超然物外的心态,笑傲江湖,看淡云烟。陈瑞琳评少君“有时入世,有时绝尘,有时温暖,有时冷艳,热爱与批判、情感与理性、放纵与收敛,一起涂抹在他斑斓的生命画布上”[1],实为解语。因为跨界,少君的文学世界也因此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采。

遗憾的是,至今少君已有十多年未再批量写作、成批出书,而是零敲碎打、偶尔动笔写作,其将主要精力放在高科技行业,为之贡献才智,这是科技界的福音,但又是文坛的一大损失。身为跨界者,或许更有不少烦恼: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太多,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跨界难以随时随地自由无拘,实在也是无奈的事情;越跨界越觉得知识不够用,跨界的领域多了,跨界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创造力不够,智慧不够;在专业壁垒森严、非此即彼的社会,既此又彼的跨界者很容易落入边缘境地。越是非同一般的跨界者越有不一般的焦虑。其实,从事高科技开发,未尝不是一种潜在的跨界积累。不管如何,如少君在《人生笔记》中云:“抬头遥望星河的那一刻,你感觉到生命的短暂,而目光是不朽的。”少君写作也是兴趣使然,或许数年后再提笔,又多了科技跨界,这也不失为一种期待。2020年,全球疫情期间,少君深宅凤凰城家中,又开始动笔写作,拟评100名作家或学者的作品,是为“阅读笔记”,与此前的“人生笔记”对照呼应。暌违多年,少君或许又将与写作再次山水相逢。

跨界,对很多人而言都难若登天,但于少君而言却好像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由文到理的跨界难,由理到文的跨界易,少君的数理、电脑、经济学根基是其得以跨界的最坚实基础,其学识教养、从职经历、人生轨迹等因素自然而然决定了其跨界特点。少君自称是不自觉的跨界者,从“被跨界”转变为主动寻求跨界,每一步都是命运使然,很多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降临,而又善加把握,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及时转换,触类旁通,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如此成就了一个独特的跨界者,偶然天成,水到渠成,不必刻意为之,这是最好的状态。刘再复说,把一个人的传记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只有通过梁启超才有可能。由此可以说,解读少君的跨界之路能看出中国当代史的各个侧面。

三、越向何方:融界可能性

学科之间跨界、以及跨界者之间都会产生共生效应。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生物学的共生效应,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共生效应,指人们在从事日常的劳动、工作和学习时,受到群体中成员的智慧、能力及以往的劳动成果的影响,在思维上获得启发,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群体成员之间潜移默化成为发展与发挥个人潜能的社会激发因素之一。通往跨界的道路有很多种可能性,相关典例不少。

(一)一个人就可以搭建跨界王国

古今中外的跨界达人有达·芬奇、达利、Laurie Anderson,少君、西西、也斯等。达·芬奇、达利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跨界者,在各行各业自由穿越,能量惊人。达·芬奇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领域都有所成就,研究手稿有一万五千多页,如《哈默手稿》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绘画论》研究绘画与解剖学、几何学、物理学、光学透视的关系。达利,这位20世纪出类拔萃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悠游于文学、宗教、哲学等学科,将超现实的触角延伸到各领域,开拓影像新境界,设计服装被时尚界追捧,设计珠宝有震慑心灵的魅力。达利以超现实的想象串联起各类艺术创意,像永动的热点制造机。巧合的是,达·芬奇和达利的父亲都是公证员,都自小家底殷实,都受过扎实的专业童子功训练。劳瑞·安德森年少学小提琴,大学就读美术史系,后教授艺术史和埃及建筑学,多专业背景激发音乐创作灵感,其表演地点多选在各国博物馆、音乐厅和艺术节,其音乐重语言雕琢也重观看形式和剪辑技术,1982年首张专辑因非常规的实验风格成为音乐史里程碑之一。

多才多艺跨界者都有自己专属的跨界密码。如果说,西西属于“文艺跨界”,为“书斋内跨界”“想象力派”跨界;那么,少君则属于“文理跨界”,为“书斋外跨界”“行动力派”跨界。同为跨界者,西西擅长于文学艺术之间的跨界,从绘画、电影、建筑、音乐、布偶等艺术中取经,开辟“西西体”跨媒介叙事:脚本体、比兴式影像体、图文互涉体、蝉联想象曲式体,巧妙融合文学与影视、绘画、音乐叙事,突破文类和艺术界限,别具一格,主创小说,偏文。西西多数时间静居香港,偶尔国外国内旅行考察。少君擅长于文理跨界,主要从事经济、IT、大数据一类的产业,行业自由切换,切实地实现了各行各业打通的一些可能性,有新拓展,文学于其是副业,虽开创网络文学,但是更为偏理。少君现居美国,但其实国内国外居住时间大致各半,寰球游历频繁,国度自由切换。其环游世界的游踪远比中国古人的仗剑游侠更为宽广,行业跨界的跨越也更为广阔。也斯擅长于地域和艺术领域的跨界,以香港为根,全球流转,从饮食、地理、游历、舞蹈、服饰、摄影中取经,主创诗歌,长篇小说代表作为《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偏艺。三季美剧《千谎百计Lie to Me》的主角测谎大师莱特曼是神一般的存在,这典型就是跨界雕琢的精品:跨界融通心理学、刑侦学、人类学、脑科学、人性学等学科基础。莱特曼侦破各类案件不仅靠肉眼,且加摄影分析手段,侦破微表情;更靠攻破心理防线,让罪人自供,甚至不惜以身涉险、亲历困境、还原现场;而且团队合作,互相帮衬,集思广益。其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成为跨界者、融界者,尤其多见于网络文艺行业、科幻文艺行业、IP行业界,融界已经蔚然成风,人才辈出。

(二)一部作品可以滚雪球式地跨界生长

一部作品越是经典,跨界生长的可能性就越大,不仅有印刷文本,也有绘画插图、连环画或者绘本漫画,还有歌曲、歌剧、音乐剧、舞蹈剧、话剧,更有影视改编,如“一千零一夜、哈利·波特、黑客帝国、卡门、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几米、麦兜、茶馆、雷雨、白毛女、南泥湾”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不同跨媒介展示同一文本题材各有独特之处,但故事是各门艺术的基础,叙事艺术早已从文学延伸到绘画、电影、戏剧、雕塑、舞蹈、建筑等领域,叙事的媒介不再局限于语言和文字,而增添了画面、声音、动作和空间等非语言的形式。少君自身的作品也在不断地跨界生长:在各大出版社反复再版,被不少国家翻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在全球不少网站被反复转载,如新浪网开辟有“网络作家少君文集”栏目,收录部分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集《人生自白》,可谓是被跨界再造最多的作品,被多家广播电台反复录制,并在“跨界经纬”公众号转载,文字与音频同步推出。少君作品除了被广播电台录制为音频节目,有小说还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也有导演录制过其纪录片,但是,后两者都因各种原因没有上映传播,殊为遗憾。其实,少君作品很适合改编为影视,如《人生自白》《少年偷渡犯》等,成都系列和世界游记也适合拍成纪录片。最近有些有心人将其诗歌制作成文字诵读影像一体的短视频,短小精美雅致,适合手机微信传播。

(三)一个家族可以造就跨界世代传承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创始人乔凡尼·美第奇因开设银行而崛起,晚年资助宗教与公益。该家族于14世纪由平民阶层崛起至17世纪由贵族阶层没落,家族成员有三位教皇,两位法国王后。该家族三百年间用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强大的权势,引领文艺复兴上层建筑,资助大批艺术巨匠如雕塑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金融家、画家、建筑学家齐聚一堂互相学习,打破学科和文化之间的界限,在宗教压迫和战争杀伐中以人文主义精神坚持创造崛起。弗朗斯·约翰松论著《美第奇效应》专门分析此家族引发的跨界效应,探讨创新思维的元素和方法:立足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科学、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将已知的概念联系或混合,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想法,发现具有交叉思维的想法,开发人类的交叉思维方式,将之转化为现实。

中国江南钱镠(852年-932年),其建吴越国领两浙共41年,制定家训为“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一千多年来,吴越王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家族成员进士院士扎堆,如钱大昕、钱穆、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等,有大儒、大文豪、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跨越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闻名遐迩:“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分别代表杭州钱氏、无锡钱氏、湖州钱氏。钱学森是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都是居里夫人的学生,何泽慧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氏家族在清朝300年间考取了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

(四)一座城市成为跨界之城,这必定是一座国际化都市、全球移民之城、兼收并蓄的城市

一座城市成为跨界之城,这必定是一座国际化都市、全球移民之城、兼收并蓄的城市,如敦煌、土耳其、佛罗伦萨、伦敦、纽约、香港、旧金山、洛杉矶等。《跨媒介香港》论著认为,港台等地较早实验跨媒介创意,尤其是香港走在前沿,成就了范式意义。该书以新世纪前后几十年的香港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数码网络的新媒介时代,香港文艺开创出哪些跨媒介叙事创意:文学叙事如何与广播影视、数码网络、赛博符号、建筑空间、文化地理、展演艺术跨界融通;挖掘具有跨媒介性的作品,归纳其独特之处。该书论证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成因、形态、特色、风格和意义,希冀开辟新研究视野,奠下跨媒介文化研究的根基。其实,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也是跨界凝结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体的高精尖之地,各大湾区的主导行业各有特色:纽约湾区创意与娱乐,旧金山湾区创新科技,东京湾区多元组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业态正不断优化升级,谋求强强联合,拼装出海,一带一路,海陆空全带路,拓展大外贸、高科技新路线,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飞跃。越能跨界的城市越是国际化、前沿化,跨界城市多为世界名城。

其实,跨界者有意无意之间成就出跨界队伍。根据吸引力法则,优秀者周边自然就会凝结一批能人。跨界者因彼此磁场相吸,惺惺相惜,又更易激发出跨界灵感。莫言1986年小说《红高粱》在1987年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1988年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各类大奖,从此进入国际舞台。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更为国际文坛熟知,作品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与不丹高僧宗萨仁波切电影导演相遇,触动赖导创造出佛法戏剧。华人圈戏剧界大导演如台湾的赖声川、林怀民,香港的荣念曾、林奕华,大陆的孟京辉、田沁鑫,新加坡的戏剧之父郭宝坤,他们的戏剧作品都有极强的跨界性,互相之间因应互动。

融界者更像狐狸型学者。心理政治学家泰特罗克的论著《狐狸与刺猬:专家的政治判断》区分“刺猬型”和“狐狸型”学者,典出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狐狸知道很多小事情,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情。”刺猬们分析纷繁表象下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如何影响整个社会,坚守一个原则,容易成为学术大师或公共知识分子,有深刻的片面性。狐狸们不相信一个基本规律能左右整个世界,认为世界充满了反例、异常、错误和混乱,他们喜欢变化,善于向别的学科和学者学习。泰特罗克认为,狐狸比刺猬有更高的校准和区分得分,更懂贝叶斯定理,更愿意考虑自我颠覆式的情景。因此,狐狸更能促进创新,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传播思想的种子。

跨界者多具有波粒二重性,常常处于事物堆叠、意义叠加的状态。他们既是波浪又是粒子,既在这里又在那里,常常体验到悲喜交加、喜极而泣,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就像既是少女又是老妇、又是兔子又是鸭子的心理双关图说明知觉的选择性,按格式塔心理学的解释就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种两可的人生图景让人陷入双重阐释漩涡,就像赵毅衡教授说的,“所谓阐释漩涡是在同一符号的阐释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语言规则同时存在,致使符号的意义阐释出现不同的结果,它们之间可能产生冲突,形成阐释漩涡,而且两种相反的意义并不相互取消,反而共同起作用,创造一个阐释漩涡。”[2]跨界者自身就是典型的阐释漩涡体。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也跟常人不一样,能自由切换选择区分衬底与主景,能自由地跨越各种藩篱。但他们也被下了能者多劳的咒语。他们三头六臂、高度燃烧,光焰万丈;但又疲于奔命,筋疲力尽。跨界者是穿上了红舞鞋就必须永远跳舞的舞者,是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是必须永远在天上飞的无脚鸟。

就跨界内容而言,可以无界,可以融界,就像美没有界限,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无穷尽。就跨界个体而言,个人能力的疆域就是边界。跨界不能速成,而是各种技艺傍身且熟能生巧之后的自然贯通。跨界也不是跨得越多越好,而要讲究得心应手、相得益彰、水乳交融。《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八节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跨界者凭自身的能力与对外界的判断,在为与不为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外平衡点,在跨界加法还是减法、乘法还是除法之间找到合适的路径。

猜你喜欢

跨界媒介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书,最优雅的媒介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跨界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