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升阳通玄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021-01-06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玄府升阳内经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省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侯仙明 张 怡 贾云芳 高维娟 (石家庄 050200)

提要 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在承袭《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与方药创新,弥补了《黄帝内经》气化思想的不足,完善了其理法方药运用体系。通过深入研习,我们提出气化的最佳状态,即平人的3个标准:足、畅、衡;明确指出玄府气化理论体现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既可用于指导外感,亦可用于指导内伤类疾病的治疗。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例,笔者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玄府气化失司,因此提出了针对性治疗大法即升阳通玄法。在升阳通玄法指导下,将易水学派两大名方升阳散火汤与元戎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结合,创立了达玄饮,并在升阳通玄理论指导下对方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充分展现了燕赵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一些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外,出现以肢体麻木、疼痛、灼热、蚁行、冰凉或手套袜套型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症状,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具代表性,晚期可出现肌萎缩、瘫痪[1-2],更甚者并发意外足部创伤感染乃至败血症、截肢,部分患者还伴有重度焦虑、抑郁[3-4]。

DPN是临床较为常见且病情严重的糖尿病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史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合并DPN[5],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控制血糖、抗氧化应激、营养神经等常规基础治疗为主,但由于DPN发病机制复杂,常规基础治疗未能收到满意效果[6],尚缺乏临床疗效确切的药物[7]。相较于现代医学,中医在治疗DPN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并已被许多学者认同,但是在本病的具体治疗思路和手段方面仍处百家争鸣的状态,未找到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所以探寻本病新的中医治疗思路与治疗方药仍具有积极意义。

1 DPN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DPN属中医学“痹证”“痿证”等范畴[8]。对于本病的发生机制,学者认知角度不一。

1.1 从脏腑角度探讨 有的医家从脏腑角度[9]进行探讨,认为DPN主要涉及肝、脾、肾等脏器,瘀血阻络为其共性表现,临床可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肾亏等证型,均合并血瘀症状。许公平[10]从肺、脾、肾论治,提出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气化导致痰、湿内生,加之消渴阴虚、内热灼津成瘀,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而引发本病。对于痰、湿的产生,张兰[11]认为当责之肝、脾、肾三脏,多因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封藏,日久而生痰、湿。朱章志[12]则认为当责之于脾肾阳虚,尤以肾阳不足为主,致津液运化输布失常而生痰、湿。

1.2 从疾病整体发展进程角度解释 有的医家从疾病整体发展进程角度进行解释,白先等[13]认为DPN应归类于“消渴痹证”,消渴日久伤阴,导致气血亏虚,使血行发生瘀滞,阻滞了脉络,分析病本为虚,病标为实,病位于肌肤、筋脉及脏腑,属于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孙雪青等[14]认为疾病进展的过程就是气虚、阴虚、气阴、阴阳两虚的演变过程,关键问题是阴亏,病程长、迁延不愈的关键是气虚,而阳虚又是疾病进展的必然因素,久病成瘀伤气血,伤气阴致血瘀,形成瘀毒。徐春阳等[15]研究认为,DPN是在伤气阴、失脾运基础上发生的络脉瘀阻病变,认为发病机理是气阴两虚,发病关键是痰瘀阻络。总之,DPN发病和气虚、血瘀、痰浊关系密切,素体阴虚、久病失治、情志不畅,都会引起病变,主要病机是阴虚血瘀,主要发病原因是虚、瘀,由虚引发的瘀症,虚为本而瘀为标[16]。

1.3 从气血阴阳角度解读 有的医家从气血阴阳角度进行解读。如庞国明等[17]指出本病继发于消渴,病在脉络、筋肉,内及肝、肾、脾等脏,因气血阴阳亏虚,脉络血行不畅,致经脉痹阻而发病,其中阴血亏虚为本中之本,气、阳不足为本中之变。林兰[18]亦认为气阴亏虚是发病基础,多由阴虚内热发展为气阴两虚终至阴阳两虚,瘀血阻络是导致DPN进展的重要因素。吴深涛[19]则认为该病以气阴阳亏虚为本,病机关键在于阳不导气、肾虚督弱,致痰瘀痹阻经络。总之,该病在气、血、阴、阳之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标实之邪(以瘀血、痰湿为主),本虚标实互结,而致本病进展。其中瘀血的产生,多因本虚致经脉血行不畅而成瘀,又因痰浊阻滞而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DPN病因病机复杂,既有本虚又有标实。目前,在标实方面认识比较明确,能达成基本共识,即瘀痰而已,尤其以瘀为主。在对本虚的解读上就产生了巨大争议,有以阴血亏虚为本者、有以气阴两虚为本者、有以气阴阳亏虚为本者,总之气、血、阴、阳都有涉及。对于DPN所涉及的脏器亦存在分歧,有的强调肝、脾、肾,有的强调肺、脾、肾,纵观之除心外,肺、脾、肝、肾四脏均有涉及。因此以现有的常规中医辨证方式指导DPN的治疗,争议性颇大,必然导致辨证难以统一,方药选取杂乱,疗效参差等诸多不足之处。如此不利于中医治疗DPN优势的发挥,亦不利于临床应用的推广。因此,有必要探讨本病新的辨证思路与药物应用。

2 升阳通玄法解析

针对DPN,我们依据多年来对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著作的研读与体悟,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升阳通玄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确的治疗效果。

2.1 上承内经气化之旨 升阳通玄的理论基础是《内经》的气化思想。《内经》在很多篇章对气化思想进行了论述,由于内容未能集中呈现,所以很容易被忽视或弱化其理论指导作用。《内经》强调气化正常是人健康的基本保障。气化的核心是气的运动。对于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概括为升降出入。气的运动形成了有形与无形2种存在,故而对气化的描述必须引入阴阳概念,即“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反映了人体气化,时刻处于升降出入聚散的运动变化之中,即有阳升阴降、阳散阴藏,同时阴阳之间又时刻保持相互维系、平衡的状态,正如《内经》所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平阳秘”“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另外,气化思想指导下的治疗目的是“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内经》亦将正常人称为平人。何为“平”?据《内经》之旨,“平”有三层意思,一为充足,二为和畅,三为平衡。充足,原文即有明示:“阴者,藏精”需达“阴平”状态。此平乃平满之义,强调了精气的充足。和畅,强调了处于升降出入状态的气必须平和通畅,无有滞碍。平衡即升降出入聚散平衡,可概括为2个方面,即升降衡、敛散衡。升降衡,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心肾相交,左肝右肺、肺之宣降等均是升降衡的具体表现,升降相因,相互促进,升降衡则头脑清晰,睡眠安和,纳化有度,二便通调,全身舒畅。一旦失衡则常见“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敛散衡,即《内经》所谓“阳化气,阴成形”“精化为气”“气生形”“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等,强调了气化过程中阴阳二气凝散的转化关系。在升降衡与敛散衡的基础上还可引申出寒热衡。气分阴阳,各主寒热,阴阳之气各守其位,相互制衡,则人无寒热之偏。升降衡、敛散衡、寒热衡在人体的综合表现就是通透,通即全身气道畅达,无有障碍,透即所有孔窍开阖有度,无有闭塞。通透从天人一体的整体观角度反映了人体的功能状态,即人体内之气通过升降出入聚散与自然之气进行交通,保持生理功能正常。一旦失于通透,则诸病峰起,如便秘、外感等便是。 综上,《内经》以气化思想对健康人进行了界定,谓之平人,平人的标准是足、畅、衡3个方面。具体言之,健康之人需要气血充足、流行通畅,且时刻保持通透能与外界进行交通。

2.2 下宗河间易水之论

2.2.1 河间玄府新论:《内经》不但明确了玄府的概念,还将其用于阐释病机,如《素问·调经论》曰:“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这实际就是对气化思想的直接应用。刘完素在深研《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完善了气化思想,将《内经》中的玄府概念扩大化,定为气化的具体场所,即《素问玄机原病式》的“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并明确了玄府在阐释病机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旦“玄府闭密”即可导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病人就会表现出“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等一系列广泛的病理改变。

河间的玄府理论将哲学层面的气具化为气、血、津液、神等,并明确了它们进行升降出入的通路均是玄府。由于玄府理论可全方位概括人体,反映了天人关系的一体性,所以玄府理论既可用于指导外感类疾病,也可用于指导内伤类疾病的临床实践。

2.2.2 易水升阳妙论:易水学派开创者张元素在苦研《内经》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气、阴阳、五行为体系的天人关系,从用药方面对气化思想进行了着重发挥。将气味阴阳厚薄升降取法于天地升降之气交,首创药类法象和气味补泻法。提出气厚者属阳中之阳,法清阳上升为天,故能助阳生热;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升中有降,故主发泄。味厚者乃阴中之阴,法浊阴下降为地,故主降泄;味薄者为阴中之阳,降中有升,故能通[20]。在此基础上建构了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行用药理论模型。其高弟李东垣对风升生进行了重点发挥,重视运用风药升阳以调升降,助气化。其主旨是利用木能疏土的五行理论来强化脾胃升降。通过运用风药来升脾阳,助脾运,促胃降,气血得生,五脏安和。另外风药辛散温燥又可行气、散血、祛湿,故可安周身气、血、津液,使各循其道。气化的基础是元气充盛,气化的常态是包括全身诸窍在内的玄府通透。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因此脾胃是影响全身气化的核心与关键。此理奠定了李氏脾胃论的基础。

2.3 “升阳通玄”释义 《内经》倡导了气化思想,为后世医家应用中医中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应用思路。但由于篇幅所限,内容不够细化,影响了具体应用。比如气化的场所,药物的具体应用等,在《内经》中均未明确。至河间学派提出了玄府理论,确定了气化的场所,补充了方药的应用,使气化思想的应用变得具体而详实。河间学派虽然在方药应用上已开始弥补《内经》气化思想之不足,但仍不够全面与完善。易水学派的兴起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内经》的气化思想日益完善,最终形成了理法方药齐备、对外感内伤均具有指导价值的实用体系,摆脱了“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的尴尬局面。

通过上述关于内经气化思想的解读,明确了内经对正常人(平人)的界定:足、畅、衡,即气血足而流布畅达,并且周身诸窍通透,与外界能保持交通。升阳通玄思路的确立即是依托《内经》所论平人的标准,参合河间易水之说而成,其目的就是使病者恢复平人的足、畅、衡状态。升阳是以“阴平”为前提,通玄是以气血充足为基础。具体言之,升阳主要强调了气化的升降,欲求阳气之升,必先有阴精之足,阴精上承化生阳气,阳布周身气化乃行,升降相因,五脏协同。通玄主要强调了气化的出入,人体气血、浊邪由内而外达,气血通达,浊邪外出;外界之精气由诸窍内入,助气血之充旺。不论升降出入都以玄府通透为前提,体现了精气的升降聚散,实现了人体的阴阳平衡。

3 升阳通玄论治思路

3.1 分析DPN的病机与治疗原则 DPN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按中医治病求本的观点,解析DPN的病机应从糖尿病入手。糖尿病表现为血糖升高,为现代医学的诊断关注点,中医虽无此认识,但可以将血糖与中医理论关联,转化为中医思维,对其进行病机分析。由于血糖属于食物所化的精微物质,并且低血糖后可表现出全身乏力等气虚的症状,所以血糖应属于中医“气”的范畴,为血中之气。血糖升高属于气的异常,故而可运用气的相关理论对糖尿病的病机进行分析。《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强调了食物化为精微的过程是诸脏腑协同的结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精微(气)在血脉中的分布应该均衡有度,不能过多或过少,否则均可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因此,血糖的升高属气有余,是气凝滞不散的全身气化异常,所以从玄府通透角度入手,复其气化之常,乃为正治。具体而言,血糖属气,血糖升高则为气滞,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故糖尿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状态,而DPN无非就是在糖尿病(气滞血瘀)的基础上附加了神经的异常。现代研究亦证实了这个问题[21]:DPN患者血管可出现微血管壁基底膜增厚、透明样变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内径变细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血管腔变窄;在这样的情况下,神经细胞存活所依赖的血供随着血管腔的狭窄而减弱,导致了神经细胞的缺血和缺氧。从气化理论分析DPN的病机:本病虽发于局部但实际是全身气化功能失常所致,出现了局部失于通透,表现为不同程度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呈现出痹或痿类症状。因此,DPN的病机可概括为玄府气化失司,治疗当以消除其气滞血瘀状态,使气血布散流畅,复其气化为主要目标。气的异常是引发DPN的根本原因,故治疗当以治气为先。DPN虽有气滞,但滞只是标,气化失常才是本,因此不能单以行气之品治其标,应注重整体气化状态的调整。气属阳,阳气以升散为运动的主体特征,助阳气升散,促精血四布,气化得复,玄府通透,病人自安。

3.2 “达玄饮”方义解析 基于升阳通玄理论,我们创立了“达玄饮”。“达玄饮”是以升阳散火汤与元戎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组合而成。升阳散火汤为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东垣所创,是李氏创制的诸多名方之一,见于《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升阳散火汤的药物组成为:生甘草、防风、炙甘草、升麻、葛根、独活、白芍、羌活、人参、柴胡。此方以风药为主体,以升发阳气为目的。元戎四物汤又名桃红四物汤,源于易水名家王好古的《医垒元戎》,药物组成为: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此方以补益精血,促其流布为主要作用。因此达玄饮是以易水两大名方为基础,合方而成。

防风、升麻、葛根、羌活、柴胡、独活,虽为风药,但辛散能助阳气蒸腾,升动阴阳诸经之气,布散周身,玄府透达,气化得行。《内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强调了阳气欲升,必赖阴精之充足,故以熟地黄补其阴精,阴精足则升化有源;同时熟地黄补阴,阴足自能收摄阳气,防其过度耗散,正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多药并用以复平人之“衡”。血为气之母,气动不能离血,故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共助血气周流于玄府。4药以复平人之“畅”。防风、升麻、葛根、羌活、柴胡、独活虽能辛散升阳,但过散则伤阴血阳气;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虽活血亦可伤血,故以熟地黄、白芍、当归、人参、炙甘草益气养血,以制风药及活血药伤耗气血,同时益气养血又可为升阳与活血提供气血支撑,气血并补亦可复平人之“足”。生甘草,有清热之功,可制风药之温热,同时生、炙甘草与白芍有酸甘化阴之效,可制风药之温燥。诸药合用,使升而有源,散而有制,病者玄府通透,复归平人。

总之,“达玄饮”通过诸药的合理配伍,补足了人体的精气血、畅达了气血运行之路,保障了气化的升降衡、敛散衡、寒热衡,最终达到了通透的状态,实现了“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

猜你喜欢

玄府升阳内经
“玄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再论玄府与干眼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