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I 术后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防治措施

2021-01-06郑来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亚急性球囊血小板

郑来金

(沂南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临沂)

0 引言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极其常见,而随着高压球囊、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普遍、广泛引用,能够将发病率极大程度的降低,在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期间,如果没有及时对患者展开相应的治疗,将会加大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1]。在开展药物支架治疗过程中,术前与术后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以及抗凝治疗,依然会导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形成,而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危险因素主要包含患者自身病变因素、介入操作因素、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因素等[2]。基于此,本文将针对PCI 术后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 例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病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2 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8 例,年龄为54-84 周岁,平均年龄为(66.34±5.19)周岁。稳定型心绞痛为12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为18 例;急性心肌梗死为10 例。对其冠状动脉造影的特征做出分析,并且对治疗效果做出了解。

纳入标准: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调查,自愿参加,签署同意书,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异常、缺乏依从性、无法完成调查的患者。

1.2 方法

在患者进入医院以后,应用常规的治疗药物展开治疗。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他汀类是最主要的治疗药物。针对于阿司匹林而言,急诊手术患者应该每日口服用量300mg,其余每日口服用量为100mg;针对于氯吡格雷而言,急诊手术患者应该每日口服用量600mg,其余每日口服用量为75mg。同时,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均置入雷柏霉素药物支架,在手术以后,继续应用常规药物展开治疗。

在术后的24h 以内,如果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则可将其定义为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在患者术后的2h-20d 内,则可将其定义为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依据,如果怀疑患者为支架内血栓形成,则应该即可运用300mg 的氯吡格雷,并且展开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在形成血栓之后,通过球囊扩张,从而压碎血栓,在经过反复多次高压扩张以后,如果患者依然存在较为显著的狭窄或者是内膜撕裂,则必须要在病变的位置再次置入1 枚支架。如果患者在术中反复形成新的血栓,则必须要在冠状动脉内将尿激酶注入其中,从而展开溶栓治疗,在血栓消失以后,患者依然需要在导管室内进行2个小时的观察,才能够对治疗的成功率做出精确评估。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PCI 术后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时间、发生因素、急诊PCI 治疗后成功率做出观察与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中,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时间在1h-20d 范围内,平均时间(4.0±2.5)d;前降支病变、术前心功能不全、病变血管支数、心肌梗死是导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的主要因素;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以后,绝大多数的患者存在心电图改变以及显著的临床表现;在通过急诊PCI 治疗以后,共计34 名患者治愈出院,成功率为85%(34/40),6 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5%(6/40)。

3 讨论

随着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普遍、广泛应用,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这一术后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要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3]。

相关医学学者通过研究后指出: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形成,同支架本身及聚合物涂层的影响、手术前与手术后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运用不够充分、介入操作、患者自身病变特征、临床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而危险因素主要包含患者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4]。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多是因为不稳定性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所致,在损伤血管内膜以后,暴露胶原,造成冠脉内血栓负荷重、血小板激活、聚集以及黏附,在开通血管以后,极容易出现慢复流、无复流,加之心梗后多发高血压,造成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形成[5]。通常,对血栓负荷重的患者可以采取抽吸导管将血栓抽吸,冠脉内将替罗非班注入,对低血压患者可以采取主动脉内球囊反驳,改善患者的冠脉内血流。针对于急诊PCI 而言,应该尽可能避免行支架近端高压后扩张,防止支架外出现肉眼不容易察觉的血管撕裂夹层,降低术后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形成。

同时,相关资料提出:由于支架内血栓形成所在造成的死亡率高达20%-25%,而想要降低死亡率,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是重要途径。现如今,相关医务工作者认为形成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关键因素在支架属于金属物品,对形成血栓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本文的调查患者中,发现重叠支架、多支架、长支架的置入,会造成形成血栓的概率增加。在手术过程中,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引导钢丝通过等,均会导致患者损伤血管,进而致使内膜破裂,将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导致凝血系统的激活,从而将血栓形成[6]。在形成支架内血栓以后,极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或者是心肌梗死,必须要尽快展开血栓清除,确保患者的血管能够畅通。由此可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主要。在形成支架内血栓以后,再次介入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通常的情况下,主要应用非顺应性球囊,对形成血栓的位置反复展开高压扩张,促使其能够压碎[7]。针对于已经形成支架内血栓的患者而言,在手术以后必须要将抗栓治疗强化,防治血栓的再度发生[8]。

本文的调查研究表明:为PCI 术后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展开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前降支病变、术前心功能不全、病变血管支数、心肌梗死患者是形成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的主要人群,平均在术后1 周内发病,当前最适宜的治疗方式是急诊再度介入治疗,能够将抢救的成功率提升。

猜你喜欢

亚急性球囊血小板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