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地区一例AIP 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2021-01-06薛天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5期
关键词:通气护理患者

薛天梅

(林芝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西藏 林芝 860000)

0 引言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海拔平均在4000 米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空气稀薄、含氧量较少、气压低,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而这里居住的民族以少数民族藏族为主,根据历史记录,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约7000 - 20000 年前,藏族就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至今为止大约繁衍了500 多代。与其他民族相比,他们是高原生活时间最长的民族,也是主要的患者人群。林芝市位于藏东南地区,截止到目前,林芝市人民医院ICU 是藏东南地区唯一一家最具规模和最先进的重症医学中心,成功开展了西藏自治区首例俯卧位机械通气技术。

急性间质性肺炎是需机械通气的间质性肺病,以肺部弥漫性浸润并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为特征,其病理特点是弥漫性肺泡损伤,常并发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1]。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规范的治疗AIP 的方法,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机械通气支持治疗为主[2]。在患者入院时,通过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考虑将患者收入ICU 治疗至关重要,而肺炎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俯卧位辅助机械通气(Prone Ventilation)是指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的方式,使患者置于俯卧式体位下进行机械通气以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3]。机械通气是救治重症肺炎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合理的机械通气治疗策略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反之则会进一步加剧病情的恶化[4]。俯卧位通气通过体位改变增加患者肺组织背侧的通气,增加患者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减少纵膈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从而改善氧合[5]。此外,俯卧位通气还会使肺内胸腔压梯度趋于均一,改善肺组织的应力和应变分布,从而减轻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ALI)的发生[6]。结合近些年国内外俯卧位通气的研究成果,表明俯卧位通气是一项比较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应用广、效果显著。然而治疗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俯卧位通气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好,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越高。俯卧位通气会带来血流动力学紊乱、导管移位、压疮风险增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其中压疮和气管插管堵塞最为常见[7]。俯卧位通气虽然方法简单,实施过程并不容易,在高原地区实施俯卧位通气,也存在很大风险,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尤其是对于ICU 带有各种管道的危重患者,翻身和护理难度较大,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护理技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20 年11 月收治一例世居藏族老年男性,该患者以“急性间质性肺炎”为诊断收入ICU,入科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出现呼吸衰竭症状,通过一系列无创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在75%-85%之间,缺氧症状明显,呼吸功能未见改善,有加重的趋势。经与家属沟通签字同意后,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辅以俯卧位。

1.2 治疗及转归

协助医生在充分镇痛镇静状态下实施机械通气,并遵医嘱予俯卧位通气,12h/次/天,血氧饱和度有明显好转,可上升至90% ;第3 天,停镇静后患者清醒,能配合相关治疗及护理操作,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第5 天,患者成功脱机,仍然需护士协助吸痰;入科第二周患者各项指标平稳好转,能自主咳嗽咳痰,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转至普通病房继续观察。出院半年内,随访三次,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未见其它后遗症的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病情观察

在俯卧位通气的全过程,责任护士需加强对患者的全方位整体护理,协同值班医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导管反折堵塞或脱出等危险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持续为患者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及血压,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功能的变化,注意观察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尤其是潮气量和气道峰压的改变。心电导联线可对应粘贴到背部相应的位置,也可反应心率及心律的变化,经常观察颜面部等受压皮肤情况。此外,高原地区,冬季气温低、含氧量更低,空气稀薄,加之患者处于镇静状态,基础代谢率降低,外周循环减慢,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暖以及观察四肢末梢循环情况,避免引起体温不升及末梢皮肤损伤。另外,高原环境红细胞增多是人类在高原适应代偿过程中发生的改变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外周血会出现红细胞计数升高等变化,血液学的检测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均明显增高,骨髓RBC 系统显著增生使血液流变学具有“浓、聚、黏”的特点[8]。因而,世居高原的患者,血液粘稠度较高,在俯卧位期间,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进行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尽可能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遵医嘱行血气分析,监测患者血气生化指标,尤其血糖、电解质变化,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告知医生,及早处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2 管道护理

经常整理和检查输液管道、人工气管导管、鼻胃管、尿管、各种监测管道是否通畅、固定妥善,确保无受压、滑脱、扭曲、移位等。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做好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定期更换各种管路。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应交接清楚管路的部位、长度、留置时间、通畅度、使用情况等,做好护理记录。高原冬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呼吸道分泌物更容易干燥结痂,增加了患者气管插管堵管风险,要及时调节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至50%-60%,及时调整呼吸机湿化参数,保证患者吸入的氧气是加温加湿的状态。患者有躁动倾向时,予以适当的约束和镇静,镇静能明显减少意外拔管,注意定时检查约束部位皮肤情况。

2.3 口腔护理

俯卧位通气时为患者实施口腔护理比较困难,应尽量将护理操作集中安排在仰卧位时段。且因俯卧位时患者的口鼻腔分泌物会明显增多,每次进行俯卧位通气前,护理人员应提前做好口鼻腔护理,及时清理产生的分泌物,保持口鼻腔的清洁、舒适、卫生。注意患者口唇皮肤情况,固定气管插管及牙垫时,应松紧有度,定期更换固定部位,避免对局部皮肤的压迫。

2.4 并发症的预防

俯卧位并发症多,不易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大,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面部水肿;老年患者还容易造成受压部位皮肤的压疮,尤其是在高原地区,缺氧会使压疮的发生更严重,更不容易愈合;此外,患者处于被迫卧位,上肢摆放位置不当会引起周围神经的损伤,影响患者的预后;过长时间对眼球的压迫,会导致患者的失明;在俯卧位时口鼻的分泌物会增多,这些分泌物未得到及时清理,会损伤局部皮肤,增加面部感染的风险。由于重力作用,患者俯卧位2h 以上易出现颜面部水肿,可让患者处于斜坡卧位,将头部垫高15°-30°,以减轻水肿的症状;每2h 更换头面部受压位置,采用马蹄形的头圈,可预防眼部不受压;受压部位骨突处垫泡沫敷料或水胶体,起局部减压作用。将患者的双上肢放置于功能位,定时更换摆放的位置。口鼻腔处放置吸水纸巾,如口鼻腔有分泌物流出较多,及时更换,保持局部干燥。胸前区垫软枕或专用俯卧位垫,同时去除心电导联线及电极片,可有效避免胸前压疮的发生。

2.5 营养支持

疾病的康复和预后,除了需要外界的辅助治疗,自身机体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适当的肠内营养灌注可补充机体所需的能量及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康复。而俯卧位通气会增加鼻饲不耐受的危险,此时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曾受到质疑,但最新的研究证实俯卧位通气时肠内营养是相对安全的[9]。首先,确定鼻饲管固定在位且通畅,胃管置管长度为鼻尖 - 耳垂 - 剑突的距离,若存在误吸和反流,应适当延长鼻胃管置入长度,保证胃管末端到达胃幽门后。其次,每次进行肠内营养灌注前,需要通过抽吸胃内容物等方法确定胃管在胃内,判断是否有胃潴留。鼻饲结束后需要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0mL 冲洗管壁,确保管壁无残渣,避免胃管堵塞。再次,需要注意营养液温度、浓度和速度,我院常用的是肠内营养乳剂(瑞素,500mL),滴注时将营养乳复温至37℃左右并保温。用肠内营养泵,定量定速度泵入,由慢至快如无不适逐渐增加。定时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胃潴留的发生。保持营养液的清洁,营养液即开即用,24h 内未使用完要丢弃。如需额外配置营养液,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最后,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胀、腹泻、便秘等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尽早查找原因、尽早治疗,必要时遵医嘱暂停鼻饲或予人工辅助通便。

3 讨论

藏族是高原生活时间最久的民族,世居藏族有更长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然选择以适应低氧环境,他们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遗传适应机制被公认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高原和平原的主要区别是低压缺氧,在海拔4000m 的高度,氧含量仅为海平面的60%,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中的氧分压随之有规律的下降,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扩散到血液中的氧气也会减少,血液中98.5%的氧是以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存在,世居高原者为适应长期低气压低氧的高原环境,产生了高原适应,机体为了增加获氧量,红细胞各项指标发生明显的变化,为机体创造了适应生理性缺氧的条件,产生一系列生理性代偿反应,以满足组织器官对氧气的需求,同时也引发了肺通气功能的改变。

俯卧位通气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人群、生理、疾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计划。目前没有研究确定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最佳持续时间,高原地区俯卧位通气也没有固定的参照标准,为防止压疮、眼部水肿、患者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出现,以及不影响患者的护理、医疗评估和进行相关操作检查,俯卧位通气应尽量集中安排在一段时间,尤其是值班医护人员人数足够的时间段,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确定俯卧位的时间,及时调整方案。

4 小结

世居藏族长期生存在极度缺氧的环境中,已经进化出了基因适应的能力,这种优越的适应也可能是天生的,所以世居藏族居民更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生活和工作。

本例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藏族患者,由我科援藏主任指导,是在充分镇静镇痛的条件下,予俯卧位通气(12h/次,1次/天),该患者在此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各监护仪器均正常运转,无并发症发生。通过总结此病例的治疗过程,可以为高原地区AIP 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提供一个好的借鉴。到目前为止,俯卧位机械通气是一个相对安全、经济、有效的通气手段,国内各大知名医院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对高原地区ICU 护士进行俯卧位的规范培训,制定标准操作路径,并由医生与护士共同协作采用俯卧位气垫,让俯卧位通气技术变得简单、易施行。在俯卧位通气期间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效完成AIP 患者的俯卧位通气,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通气护理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