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熏洗法辅助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2022-01-13杨青谢满香康建琴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5期
关键词:熏洗体温小儿

杨青,谢满香,康建琴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广东 梅州 514700)

0 引言

小儿发热是指机体被六淫邪气或疫疬之气侵入,使发热、流涕、鼻塞等症状出现,为儿内科临床常见病。发热患儿中,首发症状为发热的占据50%左右,因病毒感染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未能有效控制病毒的情况下,发热症状会反复出现,对患儿生长发育会产生极大的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小儿发热时,常用抗病毒、抗炎、退热药物治疗,经治疗后患儿症状可明显改善,但有部分患儿并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2]。近年大量研究指出中医外治法在发热患儿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且已有研究证实其在该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确切的疗效,不过应用中医外治法期间还需给予患儿适当的护理,保证治疗安全,使患儿疾病尽早痊愈[3]。本院治疗外感患儿时,采用中药熏洗法辅助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供临床参考。本文将于2020 年1 月至2021 年2月接收的36 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熏洗法辅助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探讨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2 月接收的发热患儿36 例,男22 例,女14 例;年龄7 个月~9 岁,平均(4.6±2.8)岁;体温37.7℃~40.6℃,平均(38.5±0.9)℃;发热时间1~2d,平均(0.6±0.3)d。纳入标准:(1)与西医、中医相应诊断标准相符;(2)体温37.5℃以上;(3)家长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2)入院前已经使用退热药物,且已经开始降低体温;(3)重度营养不良;(4)发生高热惊厥;(5)重要脏器伴严重原发疾病。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 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护理:(1)常规治疗:包含抗病毒、抗炎等;(2)常规护理:包含宣教疾病知识、指导家长熏洗和擦浴等。

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中药熏洗+护理干预:(1)常规治疗:与对照组相同;(2)中药熏洗:方剂组成:麻黄、紫苏叶、防风、荆芥、石膏各10g,药材先用6000mL 水浸泡15~20min,之后大火煮沸,转小火,继续煎煮15min,药渣去除,留取4000mL药液,倒入木制浴盆,熏洗5~20min,期间药液温度维持在37℃~40℃,熏洗过程中全身利用小毛巾擦浴;(3)护理干预:①熏洗前,熏洗液温度适当调节,防止患儿皮肤被烫伤,擦浴力度要符合患儿年龄和皮肤柔嫩度,避免皮肤被擦伤,在大血管部位擦拭要反复多次进行,促进退热,擦完后利用干燥浴巾包好患儿,并嘱咐患儿在病床上平躺;②开窗通风定时进行,但要禁止风直吹患儿,也要避免形成对流风,夏季时空调禁止使用;③保持清淡饮食,最适合的为绿豆粥,蛋白摄入量要低,指导家长多让患儿喝温开水,利于体温降低,夏季时西瓜可多食用;④口腔利用银花甘草液清洗,或用淡盐水漱口,每天3次;⑤患儿体温定时测量,并观察病情,及时向医生报告体温不降等异常现象;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床单等。⑥温水擦拭:使用温水毛巾对患儿的全身进行擦拭,该种降温方法适宜应用于所有发烧的宝宝中,需要将水温控制在32-34℃,将每次擦拭的时间控制在>10min。重点对皮肤皱褶,如腹股沟、肘部、腋下及颈下部位进行擦拭。同时,还可以给小儿洗温水浴,水温应比患儿的体温低3℃-4℃,每次洗温水浴的时间为5-10min。

1.3 观察指标

记录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评估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h、2h、4h 两组体温指标。

1.4 疗效判定[4]

(1)显效:治疗后24~48h 内显著降低体温,腋温多次测量未见高于37℃,显著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

(2)有效:治疗后24~48h 内显著降低体温,腋温多次测量未见高于37℃,有所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

(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检验,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退热时间(26.5±7.3)h、住院时间(1.2±0.5)d,对照组退热时间(34.7±9.4)h、住院时间(3.8±0.6)d。观察组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前后各时间段体温比较

治疗前、治疗后1h、2h、4h 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 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各时间段体温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各时间段体温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n=18) 治疗前(℃) 治疗后1h(℃) 治疗后2h(℃) 治疗后4h(℃) 治疗后72h(℃)观察组 38.82±0.52 38.32±0.74 38.02±0.84 37.54±0.86 36.74±0.53*对照组 38.46±0.74 38.25±0.63 37.96±0.63 37.65±0.72 37.32±0.65

3 讨论

儿科临床中,发热为常见症状之一,正常小儿的肛温会在36.2℃-37.8℃之间,腋温在3℃-37℃之间,当肛温>37.8℃、腋温>37℃时,即刻判定为发热。引发发热的产生与遭受到支原体、病毒及细菌感染所致有直接关系,当机体中侵入病原菌之后,机体中的防御系统为了能够完成对机体的保护,会自动做出保护机体的反应,来对病原菌进行抵御。发热本身属于一种抵御反应,并不是一项坏现象,可说明机体正在与病原菌作斗争,从而导致人体力出现大量的消耗,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及嗜睡等。引发小儿发热的原因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中毒型菌痢及伤寒有直接关系。如果相应治疗未能及时开展,可导致惊厥等并发症发生,严重时患儿机体功能受到影响,造成不良结局[5]。临床治疗发热患儿时,多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含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抗炎药物等,并联合温水熏洗,经治疗后患儿症状可明显改善,但有部分患儿治疗期间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低,且多数患儿抗拒服药,用药难度较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6]。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主要致病原因为感受风邪,同时,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薄、气血未充为发病的病机,再加上尚不具备自理温寒的能力,因而容易发生该疾病[7]。经中医辨证后,多数患儿为寒热错杂证,治疗时应主要坚持退热、疏风解表的原则[8]。本研究中药熏洗所采用的方剂由麻黄、紫苏叶、防风、荆芥、石膏组成,麻黄属于发散风寒药,具有发汗散寒、利水消肿、宣肺平喘的功效;紫苏叶疏风散热、祛除风寒,利于患儿鼻塞症状尽快消除;防风的功效包含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荆芥可对汗腺做出刺激,增加汗液分泌,还能加快皮肤血液循环;石膏也称之为寒水石,作用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全方共同发挥疏风散热、解表、和解少阳的功效[9]。中药熏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具有物理降温的功效,同时,药物经皮肤渗入机体内,促进中药方剂药效的发挥,对于服药配合程度较差的患儿,尤为适合。此外,在患儿治疗期间,护理也具有重要作用,辅以护理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熏洗药液温度格外注意,避免了烫伤事件的发生,熏洗开始后对患儿表现密切观察,温度及时测量,合理调整熏洗次数,促进熏洗作用充分的发挥;熏洗过程中,护理人员还会密切注意患儿情况,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h、2h、4h 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 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熏洗辅助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配合护理后可使患儿体温在短时间内恢复症状,缩短了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避免体温反复,体温水平明显下降,使打针吃药之苦从根本上解除,增强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推荐在临床上大力使用。

综上所述,小儿发热利用中药熏洗法辅助治疗,并在熏洗期间给予护理干预后可使患儿发热症状尽快消除,让体温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治疗效果较好,利于患儿尽早康复出院,改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熏洗体温小儿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扭伤、痔瘘、荨麻疹…… 中药熏洗疗法 在家也能进行
夜盗小儿(下)
细菌性阴道炎应用中药熏洗联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的效果研究
夜盗小儿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