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研究伤寒学术流派的历史沿革及学术特点

2021-01-06陈博唐镔镔郭忠伟王海云竹剑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5期
关键词:仲景温病钱塘

陈博,唐镔镔,郭忠伟,王海云,竹剑平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7)

0 引言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一部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1]。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浙江治疗伤寒医家遵循古训,沿用古方,尤其是宋明清时期,由于大批儒生加入医家队伍中,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从临床实践出发,浙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同时还形成了各种研究《伤寒论》侧重面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守正出新的浙江伤寒派、维护旧论的钱塘伤寒派以及伤寒温病合论的绍派伤寒等学术流派,促进了伤寒研究的学术发展[2]。

1 浙江伤寒派的历史沿革与学术发展

浙江伤寒派代表人物有北宋的朱肱、元末明初的吕复、明代的陶华,清代的柯琴、徐彬、高学山、吕震名、沈明宗、沈又彭、屠人杰及邵餐芝等[3],近代章太炎、范文甫以及当代的王邈达和潘澄濂。该学派始于归安(今湖州市)朱肱,他是浙江全面系统地研究《伤寒论》较早的医家。朱肱于宋崇宁元年(1101年)因进谏被罢黜,侨居杭州大隐坊,潜心医学,精研伤寒,费时20 年,在宋政和元年(1111 年)撰写《伤寒百问》3 卷,后增补至22 卷,更名为《南阳活人书》,又名《类证活人书》。全书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明,分四部分对伤寒各证和其他一些杂病予以详细的论述。卷1-11 以问答体例剖析126 首;卷19-21 介绍妇人和小儿伤寒及治疗方药,并论小儿疮疹;卷22 为伤寒十劝[4-5]。朱氏在书中首先提到温病,尝谓因春温之气而发也,治温病与冬月伤寒、夏月病不同。后人基此发展温病学说。以后余杭人陶华受其影响,于明正统十年(1445 年)将所撰写的《伤寒锁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证脉药》《伤寒明理续论》合辑为《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六书》)6 卷,在治法、方证较《类证活人书》有所发展,流行较广[6-7]。陶华对于伤寒非局限于伤寒,认为温病也是伤寒,其中,陶华曰:“太阳伤风,风为阳邪。阳邪传卫,阴血自燥。热入膀胱,壬病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心火上而逼肺金,所以神昏也”,初步阐明了温热病病变的规律在于营卫气血传变,卫气营血也可以在传变过程中出现危重证候的“逆传”,对启发叶天士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是有启发意义的。元末明初的吕复,出生年月不详,鄞县(浙江宁波)人,著有《伤寒十释》,对于仲景学说有不少的发挥,可惜由于战乱失传,颇为可惜,是研究《伤寒论》传承一大损失。清代嘉兴徐彬(字忠可),出生年度不详,对张仲景的学习很有研究,提纲挈领,分析形证,阐发病机,言简意赅,辨证立法,丝丝入扣,于清康熙六年(1667 年)撰写出版了《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又名《伤寒方论》1 卷,另外还有《伤寒图说》《伤寒论注》等专著[8-9]。清代医家慈溪人柯琴。生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撰写《伤寒论注》4 卷、《伤寒论翼》2 卷、《伤寒附翼》2 卷,后人汇为《伤寒来苏集》。柯氏首次采用六经分篇,以证分类,以类分方之方法,对伤寒及杂证,据六经加以分类注释,使辨证论治之法更实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10-12]。另外近代医家范文甫(1870-1936 年),名赓治,字文虎,浙江鄞县西乡人。执医四十余年,蜚声杏林,门墙桃李,遍及江浙,为近代著名医学家。推崇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当年曾为之注释。认为:“柯氏以证名篇,而以论次第之”,“此实得经旨,乃有纲目”。六经方证,多有案例,用古方取纯,不加增损,每收立竿见影之效[13-14]。另外清初期高学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喻嘉言《尚论》的基础上批判创新,编写了《伤寒尚论辨似》既适合临床,又有所创新,同时所撰写《高注金匮要略》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清代吕震名(1796-1852),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编撰有《伤寒寻源》,吕氏调整了《伤寒论》编排次序,纠正前人诸多错误,阐发自己对六经的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研究仲景学说著作。清代沈又彭,嘉善(今属浙江嘉善)人,出生年月不祥,编有《伤寒卒病论读》简称《伤寒论读》,补充仲景《伤寒论》前人可能遗失的编次,补充前人版本的不足,其注释务求符合临床而不失简洁实用。清代沈明宗,樵李(今浙江嘉兴)人,具体出生年月不详。编撰《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全书共8 卷段落组成,总计方剂94 条,条文 除去方剂外一共有364 条,重新整理王叔和《伤寒论》混乱的编次,成无己写的《注解伤寒论》 中比较晦涩难懂的顺文注释,清楚明晰阐释《伤寒论》关键的要义。清代屠人杰,浙江嘉善县人,具体年月不祥,编《伤寒经解》十卷,本著作集前人仲景学说之大成,论述颇有见解。还有清代邵餐芝邵餐芝撰写的《伤寒论新诠》,颇有前人大家之风。近代大家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中西医汇通,对仲景学说研究颇有见解,如论太阳非局指太阳论断就非常有创新之义。当代中医大家王邈达(1878-1968),名孝检,号若园、盎叟、覆船山农,嵊县普义乡(今嵊州甘霖镇)白泥墩人。代表作有《汉方简义》《伤寒论讲义》《学医十步骤》,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辨伪存真,补阙考订,有不少独特见解,王邈达不仅依据古本所载以补《伤寒杂病论》文献之阙佚,并且实践古方于临床,从临床上验证了仲景佚方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详校补订高学山《伤寒药论辨似》与《金匮注》,1955 年由新医书局出版[15]。潘澄濂(浙江温州人)进行传承创新,著有《伤寒论新解》《伤寒论通俗讲话》。推崇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以三阴三阳作为判断发病的总纲,认为《伤寒论》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辨证规律,另一方面是论治法则;基于“识证辨性”地对《伤寒论》六经辨治精髓的透彻领悟,对仲景论治经验的倾心传承,主张在临床广泛运用仲景方基础上,组织力量,选择病例,有目的地进行系统验证,从而选出疗效确切的方药,进行有效成分分析及药理、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探讨内容实质,阐明机理,从而伤寒学派学术思想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度[16-17]。

2 钱塘伤寒派的历史沿革与学术发展

钱塘伤寒派的代表人物为钱塘(今杭州)人张遂辰于明万历、清康熙年间编写《张卿子伤寒论》7 卷。该书以《注解伤寒论》为蓝本,又集合朱肱、许叔微、庞安时、王履各家学说,提出应维护《伤寒论》原有编次,与错简重订说形成在整理《伤寒论》中树立的对立观点,成为明末清初以前历代医家中尊王(叔和)赞成(无己)之最有力者。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钱塘人张志聪著有《伤寒论纲目》9 卷、复集《伤寒论》各家集注,书为成而卒,由门人续编撰6 卷。与张志聪的同门弟子有张锡驹、高世栻、张开之、沈亮辰、杨元如、肖明俊、张天生、陈胤倩等,其中高世栻既是门人也是弟子,张志聪还有其它学生门人如王弘义、王庭桂、莫昌善、徐永时、倪大昌、朱输、朱景韩、计圣公、张二中、董唯圆、赵瑾叔、曾玉楷以及长子张兆璜、次子张应略等,都参入张志聪编撰书籍著作编撰整理。清康熙五十一年,钱塘人张锡驹撰写并出版了《伤寒论直解》6 卷。张锡驹注重以经解经,即以《黄帝内经》理论阐述张仲景的学说,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很多启示,同时特别重视顾护胃气。故后世又有“钱塘三张”之誉称[18-19]。自觉传承钱塘伤寒派学术思想的门人弟子还有仲学辂、李宝庭、程逊斋、施瑞春、樟春柏、林纾春和王绍庸等,可谓人才济济,绵延不断,使钱塘伤寒派学术思想得到很好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3 绍派伤寒的历史沿革与学术发展

“绍派伤寒”创始人为绍兴人俞肇源。俞氏生于世医之家,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撰写《通俗伤寒论》12 卷。该书融合古今有关论著,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论证治较详细。在辨证外感时病,尊张仲景之旨,兼参温病学说,结合六淫致病理论,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能异于温病学派,独能探微索奥。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近人曹炳章又补其中缺漏,徐荣斋序重订,改为《重订伤寒通俗伤寒论》[20-21]。

其他如清代的高学山,会稽(今绍兴)人,康熙年间认为喻嘉言《尚家言》不足,撰写《辩似》。康熙三十年,沈明宗,攜李人(今嘉兴)同样在《尚家言》不足上撰写了《伤寒六经辨证治法》8 卷,认为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于风伤卫,突出六经主病,有很多个人的见解。屠人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写成《伤寒经解》10 卷,是一部有研究《伤寒论》有价值的参考资料[2]。

4 小结与展望

浙江研究伤寒的学术流派是浙派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热,沼泽遍布,自古就是疫情多发之地。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南方暑湿,近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这是始见于南方有关疫病流行记载中。之后散在见于历代的典籍、正史、野史等著作中[22]。由于浙江独特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伤寒学说及温病学说在此不断交融,浙江治疗伤寒医家(如绍派伤寒)尝试将温病学说统一于六经辨证体系之下,进而形成一个较为圆融的伤寒温病辨证论治体系,这为后世伤寒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朱肱等医家顺应时代需求,精于临床,传承经典,挖掘创新,促进伤寒学术研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系统研究可以使后人研究仲景学说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猜你喜欢

仲景温病钱塘
伤寒、温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对应探赜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观钱塘
白居易写诗
关于《温病条辨》温病初起使用桂枝汤的讨论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观 潮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