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研究概况

2021-01-06刘黎敏卢昌均邓春蕾李苑硕王广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5期
关键词:西医中风缺血性

刘黎敏,卢昌均*,邓春蕾,李苑硕,王广亮

(1.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柳州市中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

0 引言

缺血性脑中风,现占我国各类脑中风的70%[1-2],因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血流受阻出现软化及坏死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症状,多数患者治疗后仍遗留言语、运动、认知等障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3],因此其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格外重要,如今西医在疾病预后主要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容等治疗,有着药力强、见效快等优势,但在远期疗效和副作用上仍不够理想,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发展,已将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纳入传统医学的优势病种,因其治疗方法多样性、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被广泛接受,开辟了新路径。

1 历代医家对“中风”认识

因其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主症的一类疾病,起病急速、变化多端、古代医家将此象称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黄帝内经》中虽没有中风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有记载,在病因方面认为感受风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发为偏枯”。还和体质、饮食密切相关,《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病治》曰:“脉络空虚、贼邪不泻”从轻重程度来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又从脏腑中分为闭脱证。谭峰则认为缺血性中风各证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瘀”“郁”“瘫”,三者相互交错,影响中风病人预后[4],宋一峰教授认为中风病患者以正气虚弱、肝肾不足为主要病因,在脏腑功能失调下,因风、七情、酒、劳役等导致风、火、痰、瘀标邪产生,使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故而发病,虽病位在脑,但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5]。各学者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做了诸多的探讨和发挥,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不外乎为风、痰、虚、火、气、血六端,在一定条件下此六端互相作用影响,从而发病,根据有无外邪的侵袭而引发,区分内外风。

2 中医内治法

2.1 辨证施治

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上,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运用经典方和经验方来提高疗效、缓解症状,李强[6]选取90 例(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患者,对照组以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活血通络汤,(药物构成:三七粉3g,全蝎5g,胆南星6g,川牛膝10g 等),肝肾阴虚加枸杞子、熟地黄;气虚加党参、黄芪;服用28 天,治疗后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 组NIHSS 评 分 分 别 为(7.13±1.45、11.85±1.76)、Barthel 指数 为(77.93±8.54、56.79±7.33)、及ADL 评 分 为(72.64±6.93、60.47±6.82)(P<0.01),总有效率观察组93.3%,对照组77.9%。臧翠翠[7]选取60 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瘀克塞方(药物构成:黄芪、三七、川芎、水蛭、黄连等)免煎剂,开水冲服,对照组加用脑心通胶囊,均服用28 天,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医气虚证候积分(7.25±2.67、9.57±2.83),中医血瘀证证候积分(8.26±1.47、10.04±2.2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87±4.65、13.42±3.05)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6.67%、对照组13.33%,黎凤娇等[8]选取(阴虚风动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60 例,将对照组30 例予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桑麻地黄汤加味服用组方包括:(桑叶、当归各15 g,黑芝麻、生地各20 g、牡丹皮、桃仁各12 g,红花、地龙各10 g,甘草6 g等),根据病情进行辨证加减,每日1 剂,早晚分服,治疗15 天后及30 天后研究组和对照组NIHSS 评分分别为(15.01±3.02*、16.88±3.23*)、(10.51±4.62*、14.23±4.04*),SSTCM 评分(16.51±4.44*、19.23±4.68*)、(10.66±4.37*、15.23±5.22*),总有效率研究组达93.33%远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中医在调理同时提高患者的整体抗病能力,使得从治疗到预后康复疗效均突出,也弥补西医的毒副作用等不足。

2.2 中成药治疗

杨树芳等[9]的将65 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以观察组33 例给予复方地龙胶囊,对照组32 例则给予血塞通片,服用4 周后,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及对照组NIHSS 评分分别 为(7.65±0.12、13.67±0.87)、Barthel 评 分(85.65±7.23、75.56±6.34),比较伴有头晕、头胀、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均远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 90% 远高于对照组71. 87%,徐珍珍[10]将12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1 例,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脑络通胶囊,成分药物组成(当归、桃仁、红花、僵蚕、地龙各10g 、水蛭6 g、全蝎4 g,黄芪30 g、共5 付研磨做胶囊)3 粒/次,3 次/ d,服用3 周,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2%显著高于对照组85.25%,娄飞等[11]将131 例患者随机分为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5 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及康复理疗措施,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培元通脑胶囊,3 粒/次,3 次/ 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2 周,分别在治疗后分三个时间阶段对两组进行比较,治疗4 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 评分(10. 86 ± 2. 51、10. 02 ± 2. 09),8 周后(9. 66 ± 1. 731、8. 05 ± 1. 681),12 周 后(6. 82 ± 1. 65、5. 17 ± 1. 471) 以及ADL 比 较(72.45 ± 11.64、82.68 ± 12.75),BBA(9.07±1.63、10.55±1.79),FMA(68.74±10.43、77.52±11.39),中 医证候(7.69±1.94、4.25±1.58),通过各炎症因子比较白细胞介素-6(17.14±2.52、11. 35±2. 06),肿瘤坏死因子-α(20.15±3. 24、15. 59±2. 83),同型半胱氨酸(14. 15±2. 64、11.08±2. 35),血清胱抑素-C(0. 97±0. 17、0. 84±0. 15),以及各血液流学指标观察组都远优于对照组,事实证明中成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流供应及粘稠度,降低缺血组织受损程度,减轻血管阻力,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改善缺血性中风临床症状。

3 中医外治法

3.1 针灸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特色治疗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改善局部症状大有裨益,付慧玲等[12]将60 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对照组分30 例予以基础药物口服+中医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则予将对照组基础上改用回医脑经针刺法治疗(脑经针刺法诊疗常规定位取双侧脑红液经、脑白液经通过捻转200 次/min,每次持续捻转1~2 min,留针60 min,期间行针2 次),分别治疗后7 天、14 天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血清bFGF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7 天后6.32±0.96、2.96±0.88,14 天 后12.65±1.63、7.83±0.93),说明通过回医特色诊疗技术,在防治脑系疾病和慢性疾病方面可取得了确切的疗效,杨刚[13]将对照组40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例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40 例其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取穴病灶侧颞三针、肩髃、肩贞、支沟以及下肢风市、足三里、太溪、解溪等穴位)以10 次为1 个疗程,治疗5 个疗程,结果显示:2 组患者观察指标NIHSS 、ADL 、Fugl- Meyer评分,观察组更为突出,且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2.50%,对照组62.50%(P<0.05)。沙彦娟等[14]将98 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以对照组49 例常规治疗,观察组49 例加用温针灸治疗(取穴:肩胛骨、阳陵泉、足三里、风石、厥骨等穴),治疗4 个疗程后两组FMA 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得分(48.42±3.58、54.37±3.19)、下肢运动功能(21.73±3.26、26.54±3.07)、关节活动度(61.48±4.85、67.62±3.6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70.16±4.85、78.59±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针灸对中风患者疗效确切,能更好促进的认知及身体功能的恢复。

3.2 其他外治疗法

葛明娟等[15]通过选取100 例伴有手功能障碍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以对照组50 例给予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络柔筋汤内服和熏洗治疗(药方组成:枸杞、黄芪、鸡血藤、木瓜各20g、姜黄、桃仁、丹参各10g、甘草8 g),通过内服加熏洗,30min/次,每日一次,治疗8 周,研究结果:两组Lindmark 评分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的运动协调功能分别(12.07± 3.10、15.64±3.77),感觉功能评分(5.48±0.88、6.67±1.21),改良Ashworth 肌力评分(1.66±0.4、1.17±0.3),Fugl-meyer 评 价 量 表 评 分(14.04±1.81、18.51±2.50),Brunnstrom 手运动功能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达94%远高于对照组72%,杨深云等[16]选取110 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 例以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55 例在其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通过按摩护理,熏洗方组成(怀牛膝30g、杜仲、当归、川芎各20g,乌药15 g、地龙10 g),煎至成500 mL 后,通过熏蒸患肢,并结合推拿手法(拿、捏、滚、揉、拍等手法)使得肌肉及经络放松,30min/次,1 次/日,疗程为4 周,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生理领域(15.42±2.01、13.34±2.33),心理领域(16.01±2.27、14.44±2.09),社 会 领 域(18.33±2.15、15.52±2.08),环 境 领域(15.43±1.86、11.06±1.04),症状改善情况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低于观察组94.55%(P<0.05)。

4 中医内外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方法诸多,各具特点、疗效可观,汪建利[17]将74 例( 痰湿证) 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分成2 组各37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其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即服用化痰祛湿方,药方组成(天竺黄、猪苓各9g、石菖蒲、藿香各10 g、赤芍、生苡仁、泽泻、茯苓、陈皮各12g 等)和针灸治疗(取穴:丰隆、金津、玉液、四神聪等穴)通过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治疗14d 后,研究结果显示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对照组3.962 分,观察组4.114 分,存在明显差异 (P<0.05),杨苗[18]选取对照组50 例恢复期患者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方法,包括脑保护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50 例予(清醒涤痰汤、温胆汤、星蒌承气汤等方)随证变换加减服用,取穴(丰隆、膻中穴)结合“益髓醒神”法,随症状加减取穴,治疗2 个月后观察疗效指标,结果显示:2 组NIHSS 分值、Barthel 指数、痰湿证候分值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张长伟[19]选取84 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以对照组42 例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42 例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包括针灸穴位(内关、水沟、极泉等穴),推拿(头、肩、颈部、背腰部、、四肢等部位),口服中成药丹芪偏瘫胶囊及康复训练,治疗30 天后,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 得 分(2.53±2.81、4.32±2.19),生 活 质 量 指 数QLI 得分(24.58±12.27 、31.16±12.98),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能在最大化提高疗效,可提高康复率。

5 讨论与不足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缺血性中风发病率倾向年轻化发展,不少中风患者治疗后,会遗留部分相应神经缺损的神智、肢体表现,因此在恢复期其治疗及预后深受重视,目前西医对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还是以抗凝、溶栓、降纤等药物治疗,长期服用对胃肠道损害较大,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现如今随着祖国医学基础理论发展进步,人们对其认识日趋完善,在中医治疗上通过不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得出丰富多样、经济且有确切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不良反应相对更小等优势,以至于在恢复期时越来越多各年龄阶段的人都开始倾向于接受特色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祖国医学本着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从而使各学者对其诊断标准、中医证型、病情分期等无法做到规范统一,缺少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可比性较差,大多数还是以自己的临床经验为主,不便于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从而导致疗效上可存在因人而异的可能,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希望能制定出统一的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及疗效方案,通过循证医学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从诸多中医治疗方案中筛选出最有成效的方法,使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相关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造福患者。

猜你喜欢

西医中风缺血性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