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肾同治论治复发性口疮的临证经验

2021-01-06杨云霜姚杰周晟芳

环球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肾水肾阴虚火

杨云霜 姚杰 周晟芳

复发性口疮属于中医学的口疮、口糜、口疳等范畴,其中,口疮只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若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称之口糜[1]。现代医学又称为阿弗他口腔炎,临床表现主要以口腔黏膜灼痛为主,常伴随口臭、牙龈肿痛、头痛、眩晕、心烦、发热等表现,严重时可影响患者进食、吞咽、语言、思维等能力,口腔黏膜的反复刺激还潜在癌变的风险。治疗多以局部治疗、对症处理为主,虽可在短期内取效,缓解病症,但是在远期防治方面仍无特效药物,无法避免溃疡反复发生[2],复发率居高不下,患者不堪其扰,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研究热点。

笔者临床中所见复发性口疮多由于机体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因而虚火上炎,熏灼口腔所致。因虚实夹杂、心肾同病而发,心肾功能动态平衡则水火相济,打破了平衡则阴阳失调,诸症浮现,正如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卷第七-大方脉杂医科》提到:“治肾水枯竭,不能上润,心火上炎,不能既济,煎熬而生……宜降心火,生肾水。”故认为本病常由心肾同病所致,唯有心肾同治方能迅速取效并减少复发。本文将从疾病认识、核心病机、分期论治等角度论述心肾同治治疗复发性口疮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1 复发性口疮的脏腑辨证源流回顾

1.1 古代医籍中关于复发性口疮的记载

在中医学中,口疮虽局部病位在口,涉及唇内及舌,但其发生与脏腑关系密切,根据脏腑生理功能以及表里络属关系,可知心、脾胃、肾、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均与口疮发生有关。脾主唇四白,开窍于口,连舌本,散舌下;心开窍于舌,心经支脉夹咽喉两旁;肾脏连咽,肾经循喉咙,挟舌本;大肠经入下齿,回出夹口两旁;胃经入上齿,还出挟口两旁;又任督两脉均上络口腔唇舌。故五脏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均可诱发口疮。

中医对于口疮的记录始于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记载:“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3]古籍中对于口疮病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最早提出口疮与外感热邪、心脾气滞、热郁化火导致口舌生疮;也有认为口疮与久病体虚、毒气上攻有关,《诸病源候论·时气口疮候》曰“发汗下后,表里俱虚,而毒气未尽,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疮也”;《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八》有记载“论曰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4],论述了口疮与心脾热盛的关系;另有朱丹溪指出“中焦土虚,相火冲上无制”,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口疮的重要病机;龚廷贤《寿世保元》云“口疮……如服凉药不已者,乃上焦虚热,中焦虚寒,下焦虚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5],认为肾阴亏虚是复发性口疮重要原因。

1.2 当代各医家对复发性口疮的认识

现代各医家对复发性口疮的认识逐渐深入,对于病机的认识更加系统,有学者认为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不平衡均可能出现口疮,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临床均可见[6,7]。燕玉敏[8]认为复发性口疮虽为局部病变,却与人的阴阳平衡、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关联密切,他指出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均可引发本病。

究其脏腑辨证,通过文献检索,现代医家多从心、脾论治。关于心脾两脏,各医家有不同见解,火毒、湿热、气虚、阳虚均可引发病变,颜正华[9]用五味消毒饮清热凉血解毒治疗心脾积热型口疮,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不足型口疮;严忠婷[10]等也认为复发性口疮发作主要在于“脾虚”,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辅以清火、湿、热之药物,益气健脾,化湿和胃,疗效尚可;魏玮[11]遵从路志正国医大师“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失常”方针,采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整升降治疗复发性口疮;黄雅慧[12]认为青少年复发性口疮与湿热的偏颇体质有关,以三仁汤加减治之;陈家鑫[10]等另辟蹊径,认为心脾阳虚、脾阳虚为主是口疮复发的主要病机,宜采用“益火补土”治法,温心阳、补脾阳,能有效减少口疮复发。

部分医者从肝论治复发性口疮,母桂花[13]认为肝郁脾虚为其主要病机,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健脾、理气清热,伏其所主,辨证准确获效;张韵也支持此观念,认为“火郁”为复发性口疮的重要病机,采用调畅气机,透发郁火之方剂,取“火郁发之”之意[14];田铮亮[15]等重视肝郁化火对疾病的影响,采用清肝火泻脾热之泻黄散加青黛、儿茶组成黛茶泻黄散治疗复发性口疮急性发作。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标本兼治,通过辨证论治,以经方、经验效方内服、外用等治疗方法为主,将缓解疼痛治疗溃疡与预防复发两方面结合起来,具有独特优势[16]。笔者临床中发现,心肾失司、水火不济是导致复发性口疮的重要原因,急性期心火炽盛、肾水不足,缓解期肾阴亏虚、余热未清,间歇期肾水不足、阴不制阳,不同时期体质各有偏颇,但不离心肾两脏功能失调。故心肾同治,兼顾两端、序贯治疗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心肾同病当为复发性口疮的核心病机

2.1 复发性口疮发作与“心火”关系密切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认为各种痈肿疔疮均与心的功能失调有关,《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口疮与热邪乘心有关。《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再曰:“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指出火热之邪为本病基本病因,舌为心之苗,心火循经上炎,气冲上焦,发为口疮,除了口腔黏膜溃烂,多伴有心中烦热、口干口苦、少寐多梦等症。情志抑郁化火、或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炙煿之味,内火自生,心火亢盛,火热煎熬津液,脉中血液浓缩,运行不畅,血败肉腐则生疮疡,故本病发作与中医五脏之“心”关系尤为密切,口疮初期治疗可以考虑从心论治,根据心的主要病理性质及病理产物给予相应治疗。

2.2 复发性口疮发作与“肾阴”密切相关

《景岳全书·口舌》云:“口疮,多因上焦实火,治宜清热,若因房劳过度,六脉虚弱而相火妄动又非寒凉可医,久用寒凉终不见效者,察其所由,当或以敛虚火或滋肾水。”久病可耗损真阴,致阳失阴涵、火不归原,火性上炎,需滋肾水与清虚火联合应用方可奏效。《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肾中精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耗,研究表明,口疮缠绵难愈与老年人肾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火上攻于口唇,反复发为溃疡相关[17-19]。然肾阴耗损不止是老年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青壮年身挑重担,长期熬夜伏案工作,生活起居不符合中医养生规律,子时不睡损伤真阴,阴不敛阳,致虚火上炎发为口疮,时有反复。

2.3 心肾失交、阴阳失衡为复发性口疮的主要病机

生理状况下,心火与肾水相互制约,互通有无,彼此相济,维持这种动态平衡。心为火脏,肾为水脏,心火不能下行以温肾水,肾水失其上行不济心火,水火既济失司、心肾失交,虚火浮于上焦,寒水客于下焦,虚火上炎,心阴不足,阴不制阳,阴阳失去平衡,阴虚火旺体质一旦形成,环境气候、饮食劳倦、病后体虚、情志等均可作为诱发因素[20-22]。朱丹溪《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中记载“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心属火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而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心有火,而肾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为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23]。无论心火自身失常,还是相火妄动,二火相煽,最终均可致心火偏亢,口疮反复发作,形成难治性口疮。

3 复发性口疮以心肾同治为法的分期论治

口疮以口中灼痛为主,具体表现为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数量较多、色红的口内疮疡[24],严重可影响进食、睡眠和语言,多处口疮患者痛苦不堪,心烦起急。治疗采用泻南补北法,清心火与滋肾水并行,根据急者治标、缓者治本的原则,各有侧重,分期施治。

3.1 急性期“心火炽盛,肾水不足”,治宜“直折心火,引火下行”

急性期口疮,疮面红肿热痛、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心烦急躁、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全身一派热象。此时迅速缓解疼痛为治疗第一要务,灼热感为火邪所致,以清热泻火、引火下行为主,宜直折心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引火下行,使热从小便而去,诸症可缓。

此期采用心肾同治法处理,疗效显著。笔者自拟滋阴降火方,该方由导赤散合六味地黄丸“三泻”药物化裁而成。具体药物组成为:通草3 g,灯心草3 g,生地10 g,淡竹叶10 g,甘草梢3 g,知母10 g,黄柏10 g,茯苓10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白及3~5 g(视溃疡严重程度选择)治疗5天。

导赤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主治心经火热证,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考虑原方中木通的肾毒性,采用通草代替。通草清热利水、通乳,味甘淡,性微寒,气薄质轻,具升而复降之性,《长沙药解》:“通经闭,疗黄疸,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本草正义》:“通草,性与木通相似,但无其苦,则泄降之力缓,而无峻厉之弊,虽能通利,不甚伤阴,……盖皆色白而气味轻清,所以亦能上行,泄肺之热切,宣其上窍,则下窍自利,说亦可取。”灯心草清心解毒、利尿通淋,味甘淡,性微寒;归心、肺、小肠、膀胱经,与通草功同,《本草纲目》记载其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因而可助通草清心热之功。两者合用,上则清心降火,以除心经蕴热,下则利水通淋,以泻小肠之火,小肠既通则心中之火随之下行入膀胱,从前阴出,为君药;生地黄入心肾经,甘凉而润,可增液润肠利大便,火随大便以泄,与君药相配合,引热从二便出,为臣药;淡竹叶甘淡,清心除烦、引热下行;甘草梢,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利水并导热下行。方中加六味地黄中“三泻” 茯苓、牡丹皮、泽泻加强清热化湿、利尿通淋、凉血化瘀效果,可以排出病理产物瘀血。笔者认为复发性口疮久病入络,血液浓缩,瘀阻脉中,血瘀肉腐,又会加重口腔黏膜糜烂,因此“三泻” 药物凉血化瘀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方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

另加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力强,素有“生肌治疮,外科最善”之称。刘峰等[25, 26]使用白及药膜贴敷治疗口腔溃疡患者,有效率高达80%,VAS评分也优于常规治疗。认为白及含有60%的白及胶质,可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肉芽组织新生、保护创面、促进溃疡面愈合,从而加速口腔溃疡的治愈。笔者根据临床患者黏膜溃疡严重程度酌情加入白及3~5 g,经验如下:1~2个溃疡用3 g,3个以上溃疡或多个溃疡融合成片(溃疡面积超过0.5 cm×2 cm)用5 g,能敛疮生肌、减轻疼痛、加快创面愈合。

3.2 缓解期“肾阴亏虚、余热未清”,治宜“泻火滋阴、兼顾标本”

缓解期,可见溃疡较前颜色变浅、疼痛较前减轻,偶有五心烦热、气短乏力、口干、尿赤、舌红少苔、舌中或可见裂纹、脉细数,表现为阴虚火旺之候。因患者素体阴虚,阴阳易失去动态平衡,火邪易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诱因而再生,口疮极易复发,故缓解期须用药物进行调理巩固,宜滋阴降火,使泻火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心火下炎、肾水上济、交通心肾,巩固清热的效果,防止虚火复燃。

临证中复发性口疮患者多以心肾同病为主,多由实火虚火相兼为病,在心肾同治解除了口腔溃疡急性期症状后,要根据病情进行善后调理。在口疮缓解期,宜泻火与滋阴并举,选择知柏地黄丸,兼顾标本,连用2周,将体内余邪清净、补充肾精之虚。

查阅古籍可知,自仲景的肾气丸面世,后人多以加减运用。其中尤以北宋钱乙化裁的六味地黄丸最为著名,适用病症得到了拓展。南宋陈自明《外科精要》言地黄丸可治喉舌生疮,明朝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万病回春》中均有记载地黄丸治疗口疮,同时代的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也提到地黄丸治疗口舌生疮,清朝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亦记载其治疗口糜等疾。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上加二清(知母、黄柏)而成,意在滋阴同时予以泻火,因其用量轻,四两拨千斤,适于阴虚火旺之证。

3.3 间歇期“肾阴不足,阴不制阳”,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待火邪尽去,口疮已消,偶有口干、舌淡红苔少、脉沉细,即转为滋补肾阴为主,平调阴阳,进一步改善阴虚体质,纠正体质偏颇,实现“阴平阳秘”之态,此为“治本之法”。

火邪清除后肾阴多亏虚,此时用六味地黄丸滋养肾水,补中有泻,补重于泻,进一步充盛肾中精气,王冰有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以水制火,防止口疮复发,因六味地黄丸补肾力缓,笔者临床中要求此类患者连服2月,以期降低或消除复发可能。

六味地黄丸由三补和三泻药物组成,其中“三补”以肝脾肾并补,尤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辅以三泻,补而不燥。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阴亏虚,则五脏之阴亦不足,心火失去肾水的制约,更易妄动。因此,对于复发性口疮患者,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抑制虚火同等重要,心肾同治法当为治疗关键,是治疗复发性口疮并防止复发的重要策略,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学术精髓。

随口疮不同时期转变,心肾同治各自所占的比重也略有改变。肾阴不足,五脏阴亏,肾水无法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熏于口舌生疮。急性期心火旺盛,以清心降实火为主;缓解期阴虚仍火旺,予知柏地黄丸滋补肾阴以降虚火;间歇期火已退、阴不足,以六味地黄丸徐徐图之。目前笔者临床中已形成使用滋阴降火方5天,知柏地黄丸2周,六味地黄丸2月,总时长近80天的治疗方案。

4 总结

笔者采用心肾同治法治疗复发性口疮,依病程不同阶段,分予清泻心火与滋阴降火。口疮初期时,泻火镇痛为主,采用心肾同治法,自拟由导赤散合六味地黄丸“三泻”化裁而成的滋阴降火方,直折心火,引火下行,从小便而去。因诸多因素,口疮极易复发,故缓解期予滋阴降火之知柏地黄丸,使泻火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加强清热之效,防虚火复燃。调理期,火邪尽去,宜滋肾阴以巩固疗效,平调阴阳,防止复发,此为“治本之法”。

复发性口疮与饮食、睡眠及情绪关系密切,整体调护非常重要。对于复发性口疮患者,清泻心火、滋阴降火、滋补肾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心肾同治,是复发性口疮治疗的秘诀所在。笔者采用心肾同治法治疗复发性口疮收获良效,形成较规范的治疗方案,并供本科室医务人员临床采用同样获效。

猜你喜欢

肾水肾阴虚火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辨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入冬这把“火”多是虚的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消暑需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