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皇氏、柏国与柏氏起源考辨

2021-01-06

天中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平县西平

李 乔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关于柏氏起源,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说柏皇氏之后以帝号为氏者,有说柏翳之后以名为氏者,有说帝喾师柏招之后以名为氏者,有说柏国之后以国为氏者,还有伯州犁之后避祸改姓为柏氏者,凡此种种,在民众思想中造成了一定混乱。因此,对柏氏起源问题加以考证、辨析,以清源正本很有必要。本文仅就柏皇氏的传说、柏皇氏与柏国关系、柏国地望、伯州犁之后避祸改姓等问题加以考辨。

一、柏氏为柏皇氏之后,但不直接得姓于柏皇氏

柏氏为柏皇氏之后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 · 姓氏篇》中,可惜该书在宋代就已散佚,不过其观点多被唐宋时期的史籍所称引。颜师古在为《急就篇》“柏杜杨”做注时就说:“古帝有柏皇氏,其后为柏氏焉。”[1]林宝《元和姓纂》“柏氏”引《风俗通》曰:“柏皇氏之后。”[2]1580宋代邵思《姓解》说:“柏(氏),古帝柏皇氏之后。”[3]48郑樵《通志 · 氏族略》云:“柏氏,子爵。《风俗通》说:柏皇氏之裔。”[4]67罗泌《路史 · 前记六》曰:“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榑日之阳,驾六龙,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其后为柏,有柏氏。”泌子罗苹注曰:“《风俗通》云,柏皇氏后。”[5]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柏氏,《风俗通》:柏皇氏之后……”[6]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柏,《风俗通》:‘柏皇氏之胤。’”[7]

明清时期的姓氏书亦承袭应劭之说。明代陈士元《姓觿》记载:“柏氏,《姓考》云:‘古帝柏皇氏之后。’”[8]305廖用贤《尚友录》引《风俗通》云,柏氏为“古柏皇氏之后”[9]。清代史炤《资治通鉴释文》“柏耆”注曰:“柏,上,博陌切,姓也。柏皇氏,古帝号,后为氏。”[10]张澍《姓氏寻源》引《风俗通》云:“古帝有柏皇氏,其后称柏氏……(柏皇氏)为伏羲下相,以博通万物,曲识人材,居皇人山,其后为柏。”[11]553由此可见,柏氏为柏皇氏之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相传,柏皇氏为上古帝王之一。《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羲之号。”[12]柏皇氏主张顺应自然,推行无为而治,他所处的时代民风淳厚,社会和谐,被认为是至治之世。《庄子 · 胠箧》曰:“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13]114西晋司马彪注曰:“此十二氏,皆古帝王。”[13]116

关于柏皇氏部落活动地域,宋代以前史籍不见记载,《遁甲开山图》称:“自无怀氏已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12]宋代罗泌认为,柏皇氏居住在皇人山,“柏皇氏……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5]。元代陈亦谓:“柏皇氏之在世也,为而不有,应而不求,居于皇人之山。”[14]清代梁玉绳亦曰:“柏皇氏……姓柏,名芝,亦曰柏皇,亦曰皇伯,亦曰上清真人,伏羲下相,居皇人山,其后为柏。”[15]张澍也说“(柏皇)居皇人山”[11]553。柏皇氏所居之皇人山,罗苹谓之伏羲山、皇柏山,他在给《路史》“皇人山”做注时引《方志华夷图》曰:“谓之伏羲山。”[5]又引《舆地广记》曰:“皇柏山在开封陈留县。”[5]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谓陈留“有皇柏山”[16]。《金史 · 地理志》记载:“陈留有皇柏山。”[17]皇柏山在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一带,柏皇氏建都之地当在陈留附近。而民国《西平县志》则认为西平县为柏皇氏封地,“西平为柏皇氏肇封之域,计已四千余载”[18],并将“上古,柏皇氏”[19]列于其“封建”篇之首。由此可见,柏皇氏部落生活在中原地区当无异议。

史籍记载,柏皇氏后裔名人辈出。春秋以前比较著名的人物有颛帝师柏亮父、帝喾师柏招等。唐林宝《元和姓纂》记载:“柏,《风俗通》:柏皇氏之后。又柏亮父为颛顼师,柏招为帝喾师,柏同为周太仆。”[2]1580宋郑樵《通志 · 氏族略》云:“柏氏,《风俗通》:‘柏皇氏之裔。’柏亮父,颛帝师。柏招,帝喾师。柏景为周太仆。”[4]67罗泌《路史》的记载更为详细:“其①后为柏,有柏氏。柏常为皇帝地官,柏亮又为颛顼师,柏昭为帝喾师,尧治天下有柏成子皋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柏成子皋辞为诸侯而耕。”[5]邵思《姓解》曰:“柏,古帝柏皇氏之后,有柏亮为颛帝师,柏招为帝喾师。”[3]48对《资治通鉴 · 贞元八年》“柏良器”,胡三省注引史炤的话:“柏皇氏,古帝号,后为氏。颛帝师柏亮父,帝喾师柏超之裔也。”[20]明陈士元《姓觿》曰:“黄帝臣柏常,颛顼师柏亮父,帝喾师柏昭,周穆王臣柏天,或其后也。”[8]305

柏皇氏后裔封于今河南西平,康熙《汝宁府志》曰:“西平县,《禹贡》豫州之域。黄帝有熊氏②之裔柏亮父父子为帝师,肇封于柏,为柏子国地,春秋为楚所并。”[21]因此,西平为柏皇氏遗封之地。王式文《城隍庙记》云:“西平为柏皇遗封。”[22]陈铭鉴修《西平县志》自序曰:“西平者,固上古柏皇氏之遗封,而春秋柏子之故国也。”[23]清代以来,有学者对柏亮父、柏招等人为柏皇氏后裔之说提出了异议。清代史学家梁玉绳说:“《路史 · 前纪六》以柏夷父、柏招诸人皆柏皇氏后,《通志 · 氏族略二》同,恐难信。”[24]近代历史学家、文字训诂学家石光瑛在给《新序》“颛顼学柏夷父”做注时更肯定地指出:“《路史 · 前纪六》以柏夷父、柏招诸人皆柏皇氏后,《通志 · 氏族略》同,皆望文生说,未知所据。宋人疏于小学,罗泌尤妄,不可信。”[25]651同书“帝喾学伯招”句注曰:“《路史》以为柏皇氏之后,不可信。”[25]652由于年代久远,柏亮父、柏招等人是否柏皇氏后裔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柏皇氏作为上古帝王已被广泛认可,柏氏为柏皇氏之后也被广泛接受。

柏氏虽为柏皇氏之后,但并不直接得姓于柏皇氏,郑樵曰:“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所谓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者也。至神农氏、轩辕氏,虽曰炎帝、黄帝,而犹以名为氏,然不称国。至二帝而后,国号唐、虞也。夏、商因之,虽有国号,而天子世世称名。至周而后,讳名用谥,由是氏族之道生焉。”[4]9按照郑樵的说法,西周之前,所谓的氏只是部落或部落首领的名号,并非后世姓氏之意,因此,柏氏以柏皇氏帝号为氏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二、柏氏得姓于柏国,系以国为氏

不少姓氏史籍都说柏氏得姓与柏国有关。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记载:“柏国在汝南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26]唐林宝《元和姓纂》记载[2]1580与之同。宋代郑樵《通志 · 氏族略》将柏氏归入《以国为氏 · 周不得姓之国》之列,曰:“柏氏,子爵……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4]67明代陈士元《姓觿》云:“柏氏,《姓考》云:‘《左传》有柏子国,后以国为氏。’”[8]305清代傅桓《通鉴辑览》注“柏良器”曰:“柏氏,古柏国之后,以国为氏。”[27]张澍《姓氏寻源》说:“(柏氏),春秋柏国为楚所灭,子孙当有为氏者。”[11]553由此可见,柏氏系以国为氏,出自柏国。

柏国为柏皇氏后裔的封国,(康熙)《西平县志》曰:“柏子,柏皇后,黄帝时柏亮父为颛帝师,招为帝喾师,景为周太仆,传国在春秋并于楚。”[28]雍正《河南通志 · 封建 · 春秋时见经传诸国》云:“柏,子爵,柏皇氏裔。亮父为颛帝师,招为帝喾师,景为周太仆,皆柏族也。今汝南西平县即其地。”[29]王树楠在民国《西平县志序》中称:“西平为《禹贡》豫州大陆之地,柏皇氏遗封于此,春秋时为柏子国,左氏《传》所谓‘柏与江、黄、道并睦于齐’者也。”[30]陈铭鉴修《西平县志》自序曰:“西平者,固上古柏皇氏之遗封,而春秋柏子之故国也。”[23](民国)《西平县志 · 疆域篇》说:“西平县为柏皇氏遗族徙居地。《禹贡》为豫州大陆之域,春秋时为柏子国。鲁僖公五年,左氏《传》曰,江黄道柏方睦于齐。杜预注:‘柏,国名,汝南西平县有柏亭。’”[31]同书《建置篇》云:“西平为柏皇氏封地,春秋为柏子国。”[32]陈铭鉴修《西平县志》亦云:“西平,古柏子国也,系出柏皇,春秋时为楚所并。”[33]上述文献所记表明,柏子国为柏皇氏后裔封国,二者之间存在承续的关系。

柏国的地望,汉代以来各家都一致认为在今河南西平县境内。在《汉书 · 地理志》中,应劭曰:“故柏子国也,今柏亭是也。”[34]《后汉书 · 郡国志》记载:“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35]3424《水经注校证》舞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句后注曰:“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36]《后汉书》“西平并汝南郡”句后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西平县,故柏子国也。”[35]16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西平县,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37]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柏国,在汝南西平县,柏亭,今蔡州西平县。”[38]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西平县“本汉旧县,春秋时古柏子国之地”[39]。欧阳忞《舆地广记》记载:“西平县,故柏子国。”[40]明李贤《明一统志》记载:“西平县,在(汝宁)府城西北一百三十里,古柏子国。”[41]李弘植续修《西平县志》时作序说:“西平疆域,为古柏子国。”[42](雍正)《河南通志》记载:“西平县,周,春秋为柏子国。”[43]新编《西平县志》记载:“西平,春秋时期为柏国……柏国故治在今县城西35公里小洪河(也叫洪溪河)南岸。”[44]杨伯峻在给《左传 · 僖公五年》“江、黄、道、柏方睦于齐”做注时说:“柏,国名,其故城当在今河南省舞阳县东南。”[45]307实际上,杨伯峻的观点与前述说法并无二致,仅是采用的参照物不同而已,柏国故城的位置就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舞钢、舞阳一带。

柏亭为柏国故地,其地在清代西平县城西南,今西平县西南。(嘉靖)《河南通志》记载:“柏亭,在西平县城西,即柏子国地。”[46](康熙)《西平县志》记载:“柏亭,在县西,即柏子国也。”[47]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记载:“西平,汉县,属汝南郡。应劭曰,有柏亭,故柏国也。隋属蔡州,今属汝宁府,柏亭在县西。”[4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记载:“柏亭在县西南。应劭曰:‘西平县有柏亭,故柏国也。’杜预曰:‘春秋时柏国,县之柏亭是。’”[49]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记载:“柏国在西平县西,有柏亭。”[50]《清一统志》记载:“柏亭,在西平县西,故柏子国。”[51](民国)《西平县志》记载:“柏亭,在县西南。应劭曰:‘西平县有柏亭,故柏国也。’杜预曰:‘春秋时柏国,县之柏亭是。’按,今西门外里许,玄武庙即其故址。”[18]明清时期,“柏亭春霭”为西平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常临柏亭,留下众多吟咏怀古的诗句,如明代知县卫善诱诗曰:“父子相传作帝师,柏亭封国此遗基。”[52]明代邑人王诰诗云:“帝子封疆古柏桥,可怜春色兴偏饶。”[53]清代邑人陈庭兰诗曰:“故国今何在,登临尚有亭。遗封传柏子,春色霭西陵。”[54]民国时期,柏亭依然存在,陈铭鉴有《柏亭桥怀古》诗云:“流波如带绕文城,故国犹留柏子名。”[54]

柏国为子爵国,因此常被称作柏子国,其事迹仅见于《左传》:“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45]306春秋初期,楚国北向扩张,柏子国遂与江、黄、道、弦等邻近小国联婚,又和齐国联盟,以抵抗楚国的侵略。后楚国趁淮颍诸国放松警惕之机,出其不意,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是消灭了位于最前线的弦国,接着又将黄、江等国灭亡,柏国也在公元前642年至前626年之际,即鲁僖公十八年至鲁文公元年间,被楚成王所灭[55]。亡国之后的柏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即柏氏。

三、伯州犁之后改伯氏为柏氏的说法不可信

伯州犁之后改伯氏为柏氏的说法,最早见于唐李翱《唐故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平原郡王赠司空柏(良器)公神道碑》:“柏氏系自有周,叔虞封晋,其支子有受邑于伯为采地者,因以为姓。后世生宗,宗以直显景公、厉公之时,三郤恶宗,共谮杀之,其客毕阳以其子州黎奔楚,于是改伯为柏。”[56]郭捐之《唐故中散大夫守卫尉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魏郡柏(元封)公墓志铭》亦记载:“公讳元封,字子上,其先晋伯宗之后。始伯宗祖父食菜于伯,因伯为氏。及三郤害伯宗,伯宗死,其子周黎窜于楚,易人从木。”[57]上述两篇墓志铭都说伯氏因伯宗祖父食采于伯,因以为氏,后伯州犁避祸入楚改伯为柏。此说不见史籍记载,且《史记》等史籍记载伯州犁的孙子并未改姓柏,仍以伯为氏,称为伯嚭。比如,《史记 · 吴太伯世家》记载:“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58]1465同书《伍子胥列传》亦记载:“楚诛其大臣郄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吴亦以嚭为大夫。”[58]2174伯氏改为柏氏的说法,与古字“伯”与“柏”相通有关,先秦史籍中有很多伯与柏通用的例子。《新序校释》说:“古柏伯字通,《舜典》伯舆,《左传 · 庄十九年》边伯,《文十八年》伯奋伯虎,《襄四年》伯因,《二十年》逢伯陵,《二十八年》伯封,《列子》伯益,《尸子》伯阳,诸伯字《表》③皆作柏……《左氏成十五年传》‘伯州犁’,《吕览 · 重言》作‘柏’。《襄四年传》‘伯明’,《潜夫论》作‘柏’……《论语》伯达、伯适,《汉表》亦作‘柏’。此类不可胜举。”[25]651-652《急就篇》写道:“(柏氏),一曰晋伯宗、伯州犁之后,古通用字,‘柏’与‘伯’同,故为柏氏。”[1]除此之外,其他史籍均未提及,可见伯州犁之后改“伯”为“柏”的说法是不被认可的。比如,清代姓氏学家张澍驳斥伯宗、伯州犁之后改“柏”为“伯”的说法,道:“或以柏为伯州犁之后,非也。伯虽与柏通,不容州犁独有子孙。”[11]553

综上所述,柏皇氏作为上古时期氏族首领,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其族裔于“三皇五帝”时曾担任重要官职,被封于今西平一带,西周时于此建立柏国,传至春秋时国除,子孙以国为氏,因有柏氏。由此可见,柏皇氏、柏国、柏氏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今河南西平为柏氏祖根地。

注释:

① 即柏皇氏。

② 当为柏皇氏。

③ 即《汉书 · 古今人表》。

猜你喜欢

西平县西平
西平小麦
西平小麦
驻马店西平县推进教育云平台应用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张西平
西平县卫计系统召开以案促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推进会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筹资模式研究
西平县师灵镇“三夏”和计生工作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