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1-01-06林畅方宇

关键词:宜昌斗争抗战

林畅, 方宇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学术界对宜昌抗战进行了多维审视,但总体看来,国内外对于宜昌抗战研究的关注度并不高,宜昌抗战并未进入广大群众的视野。然而,宜昌抗战使日本法西斯止步于宜昌,不仅保卫了重庆和西南后方,成为抗战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而且形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宜昌抗战精神。宜昌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弘扬宜昌抗战精神,需要我们穿透历史的硝烟迷雾去把握其形成逻辑。

一、宜昌抗战精神的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激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武汉失守后,宜昌“三峡门户”的战略地位凸显,艰苦卓绝的宜昌抗战在全民族抗战巨幅历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宜昌抗战概述

宜昌抗战何时起?何时止?有学者认为宜昌抗战起于1939年,止于1945年。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是从军事上对宜昌抗战所做的孤立理解。从全局来看,1938年10月发生的“宜昌大转运”在时空与逻辑上与宜昌抗战紧密关联,应属于宜昌抗战的范畴,不可割裂。因此,宜昌抗战以1938年10月“宜昌大转运”为序曲,以1943年6月鄂西会战为尾声,历时近五年[1]。宜昌抗战包括“宜昌大转运”、枣宜会战、反攻宜昌作战、鄂西会战等战役。

武汉会战后,日军觊觎重庆,“川鄂咽喉”宜昌成为日军侵略的目标。“宜昌大转运”使中国近代工业基础得以转移保全,为战时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枣宜会战是日军继武汉会战后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占领宜昌,直接威胁重庆。石牌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占领重庆、灭亡中国的野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被誉为中国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此,这些胜利及影响使宜昌抗战从区域性的战略中心上升为影响全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影响全民族抗战成败的关键转折点。

2.宜昌抗战精神的形成

命运攸关、艰苦卓绝的宜昌抗战凝聚成感天动地、气冲云霄的宜昌抗战精神,其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宜昌抗战精神得益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相承。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精神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2]。宜昌抗战中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战斗拼杀异常惨烈,战士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热爱使他们走向战场、奋起抗争,置生死于度外。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3]!因此,中华民族精神是宜昌抗战精神的源泉,它沉积于中国人的秉性追求中,彰显于艰苦卓绝的宜昌抗战中。宜昌抗战精神将爱国报国、团结奋斗的精神因子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其次,宜昌抗战精神得益于三峡区域文化的熏陶养成。宜昌抗战精神浸润着巴楚文化的历史底蕴,根植于湘鄂西革命文化的肥沃土壤。宜昌,古称夷陵,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这块土地上演绎了巴祖廪君智灭盐水神女、吴蜀夷陵之战、赵云大战长坂坡、张飞擂鼓练兵等故事;屈原在这里行吟《天问》《离骚》等诗篇;肩负民族团结重任而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从这里踏上北上和亲的征途;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在巴山楚水留下壮美诗文。英雄豪杰、古圣先贤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峡儿女的道德情操。大革命失败后,三峡儿女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土地革命风暴,先后创建了荆当远、湘鄂边、巴兴归和枝宜等根据地,最终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董必武、贺龙、段德昌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撒播下革命火种。淳朴的民俗民风与勇毅的革命文化逐渐凝聚为忠诚爱国、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所以,灿烂的巴楚文化和浓郁的革命文化为宜昌抗战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文化基因。

最后,宜昌抗战精神得益于宜昌抗战斗争的实践生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4]。宜昌抗战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孕育和形成与宜昌抗战实践紧密相连。武汉会战后,“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这些论调给时人造成极大思想混乱。中国会亡国灭种吗?中国会不战而败吗?中国将何去何从?彷徨困惑的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答案。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持久战”的正确战略思想。随枣会战、枣宜会战、反攻宜昌作战、鄂西会战相继打响,为了夺回宜昌而展开的争夺战达11次之多,坚决而持久的抗争行动迟滞了日军侵略的步伐,更打掉了日军骄横狂妄的气势[5]。敌后战场上,日军遭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拼死抵抗。面对日军惨绝人寰的反人类罪行,中国军民决不妥协,毅然决然、慷慨赴死,在血与火的拼杀中践行着“保家卫国”的铿锵誓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谱写了一曲共御外侮的绝地战歌。宜昌抗战的斗争实践构成了宜昌抗战精神的现实根基,宜昌抗战精神在宜昌抗战的烈火中淬炼成钢。

二、宜昌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6]。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转危为安的转折点,宜昌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奠基石,其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浓缩具象。

1.家国一体、牺牲报国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人类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深植于中国人民的内心。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秉持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宜昌抗战涌现出不计其数的为国家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壮烈殉国的张自忠将军没有给家人留下片语只言,却给战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誓言:“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7]防守石牌要塞的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在家书中写道:“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8]军人如此,百姓亦然。当时就读重庆大学的大三学生甘和媛,放弃安逸富贵的生活,义无反顾中断学业,加入宜昌训练团救护伤员。面对日军暴行,五峰忠孝乡土家族农民送子参军时嘱咐:“鬼子没杀完,你莫回家乡。”[9]

宜昌抗战中,中华儿女抒发了强烈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主义精神。国难当头,“为国为民、舍己为国”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挺起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前仆后继”的脊梁,彰显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气节。他们本可以选择生的机会,却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浩气长存,死得其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国家面临存亡、民族遭遇危难、家园惨遭摧毁之际,爱国主义精神便在最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体现在无惧生死的流血牺牲中。所以,家国一体、牺牲报国的爱国精神是宜昌抗战精神的厚重底色。

2.同舟共济、共克难关的团结精神

毛泽东指出,“团结是当前民族和民主革命的最重要的基础……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的革命”[10]。回顾历史,宜昌抗战的胜利是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结果。

第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宜昌抗战胜利的保障。宜昌抗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关键战役,国民党逐渐暴露出反共反人民的倾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摩擦。由于军事形势的危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尽最大努力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以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在宜昌抗战的全过程中,无论是正面战场的各个战区之间,还是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之间,捐弃前嫌、精诚团结、一致抗日、协同作战始终是主流。各党派之间、各参战部队之间、军队与民众之间始终将民族大义、国家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共同御敌于“三峡门户”。

第二,社会各界救亡运动是宜昌抗战胜利的动力。抗日救亡运动在宜昌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慰劳总会妇女服务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宜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宜昌抗战剧团、宜昌抗战妇女训练团、伤兵之友等团体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仅在思想上实现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在行动上更是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宜昌抗战剧团通过巡回公演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剧院、学校、工厂、乡村处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巡演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等,热情讴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除日伪、拯救中华”的责任和担当,唤起了普通民众的觉醒,为宜昌抗战军民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第三,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是宜昌抗战胜利的根本。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了给前线战士募集过冬寒衣,缝衣工友们夜以继日地赶制军装,许多妇女英勇地担负起这份光荣的工作。鄂西大捷后,海外侨胞踊跃捐款,墨西哥和秘鲁的航建支会、芝加哥华侨救国后援会等组织纷起响应,为宜昌抗战贡献力量。为补充兵力,位于宜昌桃花岭的湖北省第三监狱选派130余名犯人奔赴战场。这批犯人虽有逃跑的机会,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洒血疆场[11]。

3.英勇战斗、使命必达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12]“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宜昌抗战的斗争精神体现在将士们的顽强意志中,体现在中国军民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的智慧中。

石牌保卫战是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白刃战。中国军队和日军在曹家畈高地血拼刺刀三个多小时,在日军精锐兵力和先进武器面前,中国军队用鲜血和意志为国门筑起了屏障。日本凭借强大的空中优势对宜昌狂轰滥炸,军需物资大量被炸毁,抗日军人只能把烧焦的大米熬成粥,放点盐,搅拌吃。日军公然违抗海牙国际公约,丧心病狂地使用生化武器。抗战中宜昌是毒弹发射最频繁、毒性最剧烈、伤亡最严重的区域。据统计,在反攻宜昌战役中,日军使用毒气弹达2500枚之多,中国官兵中毒1600余人,600余人牺牲[13]。

面对日寇的残暴、反人类罪恶,敌后抗日力量在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不甘示弱、英勇反击。为了支援前线,保障物资供应,宜昌抗战动用了大量民夫参与军运,在运输途中无数民夫为国殉难。以兴山县为例,军运中因致残和溺水殉难民夫多达148人[14]。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艰巨繁重的任务,中国军民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宜昌抗战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加速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改变了中国孤立无援、孤军作战的境地。

毛泽东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15]。正是因为中国军民在宜昌抗战中展现出英勇战斗、使命必达的斗争精神,极大地提振了抗日必胜的信心,中国抗战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这种在“苦难中凝聚、艰辛中取胜”的斗争精神是宜昌抗战精神的明亮主色。

4.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宜昌抗战中,中国军民不畏强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战略和战术上显示出高超智慧。

“宜昌大转运”期间,为了将滞留在宜昌的大量人员和货物在40天内顺利转移,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制定了“三段式航行法”——把船只按吨位分成大中小船队,分别投入三段江面,从而将往返宜昌和重庆的时间由6天缩短为2天,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在川江即将进入危险的枯水期前,卢作孚做出了开通夜航的决定。没有雷达、声纳,在险滩礁石密布的川江上夜航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但是,凭借川江船夫的丰富经验和船员的精湛技能,最终战胜了日寇的空袭和暗流汹涌的长江。

由于中日海军实力悬殊,中国海军执行灵活机动的策略,果断放弃与其正面交锋的战术,利用水雷战与日军斗智斗勇。日军受到水雷的障碍和炮火的袭扰,不得不放弃溯江而上的企图,再也无力向长江上游进犯[16]。除了水雷战、运动战外,中国军民利用天时地利优势,不断创新战术战法,游击战与运动战相配合,内线作战与外线牵制相结合,水雷防御战和交通破袭战相统一的立体协同作战体系在宜昌抗战中充分体现。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宜昌抗战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抗日战场上的最好诠释。长江“三段式航行”“石牌三道防线”“三峡水雷战”等都发扬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发挥了我方的优势,弥补了军事实力上的差距,产生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是宜昌抗战精神的最大特色。

三、宜昌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7]作为伟大抗战精神典型代表的宜昌抗战精神必将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创造“神女应无痒,当惊世界殊”的奇迹。

1.滋养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是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旨归,实现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宜昌抗战精神蕴藏的家国一体、牺牲报国的爱国精神为滋养家国情怀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传承宜昌抗战精神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指出,“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8]80多年前,宜昌抗战英雄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及家庭利益之上,为维护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绵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时代楷模张富清1954年前曾在北京短暂停留,之后他主动申请来鄂西贫困山区工作。66年后,老人第二次来北京,当看到现代化的北京和生活越来越幸福的人民,他认为当年的流血牺牲都是值得的。宜昌抗战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19]。20世纪90年代兴建三峡工程,“以江为邻、与江为伴”的百万三峡移民后靠或异地安置。尽管移民依恋故土家园,但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大计,他们毅然背井离乡。三峡移民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正是宜昌抗战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继承和发扬。

2.坚守人民立场

回溯历史,“为人民、靠人民”是贯穿宜昌抗战的一条主线。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2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数抗战将士及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是宜昌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传承宜昌抗战精神有利于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担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宜昌抗战是为了人民而战,宜昌抗战因为人民的支持才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们应从中汲取的历史经验。传承宜昌抗战精神有利于坚守人民立场,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三峡儿女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宜昌抗战精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宜昌市许家冲村以“党员公约”走群众路线,党风带政风,生态环境优化,集体经济壮大,乡风文明向好,由远近闻名的“扯皮村”蝶变为如今的三峡移民新村。今天,传承宜昌抗战精神,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磅礴力量。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亚于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侵略,所要解决的困难不低于亡国灭种的重大危机。宜昌抗战的胜利已经证明只要为了人民,只要依靠人民,任何困难和挑战都会被克服。尽管时代早已更替,斗争形态已然变化,我们仍然要继续弘扬宜昌抗战精神,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才能夺取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胜利。

3.增强斗争精神

毛泽东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积一百零九年的经验,积几百次大小斗争的经验,军事的和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流血的和不流血的经验,方才获得今天这样的基本上的成功。这就是精神条件,没有这个精神条件,革命是不能胜利的。”[21]宜昌抗战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凭借精神和意志取得了胜利,置之死地而后生。新时代我们要弘扬这种斗争精神,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传承宜昌抗战精神有利于弘扬斗争精神。宜昌抗战中勇挑重担的卢作孚、壮烈殉国的张自忠、献身蓝天的周志开等英雄是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模范。没有这些英雄模范的挺身而出、大义凛然,没有这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我们不可能战胜日本法西斯。宜昌抗战英雄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2020年初开始暴发的新冠疫情,病毒传染速度之快、蔓延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战疫、防疫斗争。武汉作为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整个“战疫”斗争全局。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宜昌人民发扬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最美逆行者”和无数坚守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志愿者正是宜昌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人,他们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进,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斗勇斗智,在任何灾难和风险面前从未退缩、从未屈服。在抗疫斗争中,这种斗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22]。新时代伟大斗争更经常发生于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要继续弘扬宜昌抗战精神,始终保持敬忠职守、敢于亮剑的状态,勇敢地向病毒和一切麻痹大意、自私自利的行为作斗争。

4.激励创新行动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世界舞台竞技,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弘扬宜昌抗战精神,激励创新行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并推进科学发展的锐利武器。

弘扬宜昌抗战精神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宜昌处于“保路风潮”的斗争前沿。宜昌人民这种勇于抗争、锐意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与武昌首义一起被历史所铭记,并成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区域治理的重心在基层。新冠肺炎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区域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暴露出特大城市在危机预警能力、危机处置能力、社区应急体系和基层治理制度等方面的短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宜昌在“一本三化”网格化治理模式基础上探索创新城乡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生命健康至上的理念,构建以基层社区网格为治理单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构建整合社区资源、共享优质服务、共建美好生活的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宜昌斗争抗战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卷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