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衰弱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2021-01-06倪文苓
倪文苓
(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26区,江苏 南京 210000)
诱发神经衰弱因素复杂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此疾病发生率呈递增模式,这对患者生理与心理均有不利影响。临床中,为进一步确保患者生活质量,调整心理情绪,确保预后效果,可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此护理干预方式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改善患儿机体不适,还可持续性提升护理质量[1]。因此,本文针对神经衰弱患者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观察其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1~2019-9我院118例神经衰弱患者,应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以下2个小组。
对 照 组59 例: 女 性29 例, 男30 例, 平 均 年 龄(53.83±1.46)岁;
实 验 组59 例: 女 性28 例, 男31 例, 平 均 年 龄(53.92±1.51)岁;两组神经衰弱患者在资料方面互比,差距小,(P>0.05)。选入标准:①确诊为神经衰弱疾病;②家属同意本次调研;剔除标准:①严重精神性疾病;②传染性疾病;③恶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普通护理模式;根据医师要求给予患者相关护理干预;
实验组:实施品管圈护理模式:组建品管圈小组,护士长为圈长,6名护理人员为圈员,根据当前针对神经衰弱所开展的护理流程进行分析与总结,将实际所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问题:定期开展讨论会,对护理沟通问题、护理技术以及患者管理问题等认真讨论;制定护理计划:根据相关问题,优化护理流程,丰富护理内容,并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持续性提升护理质量。强化管理:加强对病房环境管理,给予患者舒适、整洁环境,并告知病房相关注意事宜。同时,对患者与家属合理需求尽可能满足,持续性提升护理服务与质量。在护理工作中,若患者出现配合性较差的情况,护理人员要保持耐心、温柔的态度,多与交流,告知其护理目的性与重要性,从而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此外,圈长根据护理实际情况,持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
1.3 观察指标
给予患者与家属调查表,让其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安全管理、护理操作技能、工作责任感以及服务态度,每一项满分100分,分数高,则说明护理质量越高。同时,让患者与家属对护理满意率方面进行评价,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护理质量比较
实验组安全管理、护理操作技能、工作责任感以及服务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 组间护理质量比较( ±s)
表1 组间护理质量比较( ±s)
小组 n 安全管理 护理操作技能 工作责任感 服务态度对照组 59 60.65±5.65 61.56±6.23 63.43±6.74 64.57±6.83实验组 59 90.86±7.27 91.54±7.56 91.40±7.43 91.36±7.46 x2 4.656 4.675 4.574 4.656 P<0.05 <0.05 <0.05 <0.05
2.2 组间护理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满意15例,一般满意32例,不满意12例,总满意率79.66%;实验组:满意22例,一般满意36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98.31%;实验组护理满意率评分98.31%高于对照组的79.66%,相互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
3 讨 论
神经衰弱是神经科室常见疾病,由于病情较为复杂,治疗时间长,为进一步确保预后效果,可对其实施护理干预[2]。基础护理服务内容过于单一,护理效果不明显,从而无法获得患者与医师认可。
我院为持续性提升护理质量,确保预后效果,针对神经衰弱患者可实施品管圈护理模式,突出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理念,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从而控制疾病发展,规避不利于疾病好转因素,有效确保预后效果[3]。品管圈护理模式是临床新研发的护理方向,不仅对神经衰弱疾病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还可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圈员相互学习与监督,这对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率有着积极作用[4]。针对实际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开展分析与总结,从而制定相关解决对策,降低疾病并发症、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助患者调整好治疗心态,解答其内心疑问,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提升其护理配合度与依从性[5]。
通过本次研究:品管圈护理模式安全管理、护理操作技能、工作责任感、服务态度评分以及满意率评分高于开展普通护理模式;这充分表明了品管圈护理模式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神经衰弱患者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不仅可保证护理质量,还可获得较高满意率,易于患者认可,符合临床护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