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患关系角度审视儿科医生缺失之现状
2021-01-06王海英田金月李清汉孙晓洁
李 源 王海英 田金月 李清汉 孙晓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05117)
本文以泰安市为研究地区进行线上及线下调查分析,为探究当前儿科医生流失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医学生就业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调研活动。针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分别发放调查问卷,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两种形式,将问卷分别发放到普通市民和医护人员手中。通过问卷分析及文献检索,从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两个角度分析儿科医生缺失现状,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医护人员角度看儿科医生缺失现状
经过大量线上及线下问卷调查及实地采访,我们发现从医护人员角度来看,造成儿科医生数量下降的主要问题是儿科医生更容易与患者家属发生沟通上的矛盾,在问卷中凸显了儿科医生承担的巨大压力。
医患之间的信任问题。儿科医生在诊断水平上的要求比其他科室要更高,其他科室的患者可以较清楚的描述自己病情而儿童的病情描述相比其他科室更要模糊,主要通过家属的理解和描述,所以诊断完全靠医生的诊断水平。而现在家长对孩子普遍溺爱,孩子生病,家长往往对医生的要求极高,要求在短时间治疗好不允许出现失误,对医生的压力极大,并且有三分之一的医务人员表示儿童患者家属不能体谅儿科医生巨大的工作量,这也是医患矛盾的一大原因。另外,在调查儿科医生是否会在患者家属不理解工作时耐心解释时,约有三分之一的医务工作者会主动且十分耐心的解释,超过一半的医生选择若家长询问时对患者家属解释,另外还有不超过百分之十的医生表示缺乏耐心不会耐心表示,这可能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患者家属若没有足够的医学知识,面对医务工作者的做法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的欠缺而产生误会,而儿科医生可能也因为巨大的压力和繁重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一一向患者家属解释,从而激化了两者之间的不理解和矛盾,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工作量大、压力大。小孩子的抵抗力相比成年人要低,儿童病号要更多,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理解医生的繁忙,希望得到更高水平的“服务”。2018年1月23中新网报道江苏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涛23日在南京谈及儿科医生工作现状。“许多儿科医生一天要接诊100多名儿童”。2016年11月公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按照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全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约为8.6万名。在工作强度问题上,俗话说“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在儿科工作过的医师都知道,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了44个小时,即便加班了也不能轮休。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仅有不超过10%的医务工作者认为压力大和儿科医生数量减少无关,可以见得压力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生就业方向的选择。
待遇的差异。在工作压力和强度极大的情况下,与其他科室的医生相比,儿科医生收入待遇并不高,儿科医生的薪资待遇不乐观。在薪金调查的结果中显示,约有五分之一的医生一个月薪金在5500以上,且有二分之一的医生薪金不足3500。另外在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结果显示儿科医生对自己的工资和待遇并不满意。这种巨大的工作量和不多的薪金之间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儿科医生数量锐减的一大原因。
患者家属角度看儿科医生缺失现状
经过大量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认为儿科医患关系在大多数时候较为和谐,但存在紧张关系,在670份报告中,有70份显示医患关系紧张,150份报告显示较为紧张。存在紧张关系的原因有很多,根据报告数据我们认为主要有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自身的定位偏差以及在沟通态度和医疗费用上的争端。
医患关系的定位偏差
随着社会进步,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就医时往往希望“药到病除”,当期望的医疗服务质量未达到自己理想状态时,群众更多的是把不满情绪发泄到事件的主要人员(医生、护士)。由于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患者家属的期望医疗服务质量更高,矛盾产生,医患冲突产生。
很多患者把自己当成消费者,觉得花了钱就必须要达到自己的要求,把花钱看病等同于花钱买东西,尤其涉及到孩子,更是对不好的结果感到没有性价比。可医生并不这么认为,事实上看病和买东西之间的确不是一回事。很多人以为医生出来就能看病治病,拿着高工资,可是很多都看不见医生加班到很晚还要学习,看书,努力考取职称。但是一部分没有医德的人败坏了这个行好感度,没有医德的人也在消费医生的公信力。很多疑难杂症,世界难解的问题都归结于医生水平不够,造成了病人不理智的行为,从而引发一系列医患问题。
医患沟通不到位
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另外,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但有些医生只重视“病”不重视“人”等等。
当前儿科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目前儿科医生数量与患者数量悬殊巨大。儿科是一个工作压力巨大且薪资不高的科室,越来越少的医生选择进入儿科,而儿童患者的数量却十分巨大,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儿童数量日益增多。这样的局面导致了儿科医生巨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依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上的数据显示,在2011~2014年度期间,中国儿科医生数量大幅度减少,离职人数逐年递增,据统计,流失人数共达14310人[1],我国每千人口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0.46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缺口至少为10万人。70.9%的儿科医护人员日均工作9小时以上,64.3%的儿科医务人员不愿意继续从事儿科,主要原因是职业风险高,福利待遇低,医患矛盾多,工作负荷重等。
我国儿科门急诊量年诊疗人次4.71亿,占全国门急诊总量的9.84%;出院近2162万人次,占医疗机构总出院人次数的10.3%。我国医疗机构儿科医生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数约为17人次,是医疗机构其他医生工作量的2.4倍;年均承担的出院人次数近200人次,是其他医生的2.6倍[2]。截至2016年1月份,儿科医生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比上涨18%,其中“北上广”同比分别上涨19%、23%、18%,二线主要地区同比上涨22%。事实上,儿科医生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儿科医学发展和儿童健康事业的瓶颈。儿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儿童医院数量偏少,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划仅3所儿童医院。儿科床位缺口9万张。不仅数量不足,质量也偏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3%,远低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49.1%)。
另外“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虽说这只是一句在医疗界流传了多年的打趣话,但相关数据表明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儿科特殊的岗位特点,加上超负荷的工作量,让儿科专业失去竞争力。三、四线城市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时往往会选择其他医学专业,儿科专业方面的研究生数量大幅度减少自然导致了儿科医生数量的减少[3]。
解决当前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医学类院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儿科专业,培养儿科专业型人才,提升儿科大夫的专业能力。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例,学校设有专门的第二临床专业分有老年方向、儿科方向、生殖方向等,分方向培养专业性人才。
鼓励儿科医院的建立,即将儿科科室向儿科医院发展。社会已经有这样的例子如肿瘤医院,男科医院等,专科医院的建立可以使儿科医生更加职业化,专业化,提高患者的收治率
为儿科医生创造轻松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环境不仅有利于医生医疗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可以使医生的心情平稳,更有利于医生与儿童家长的沟通,有助于家属理解医生,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调整医院的福利政策,避免因儿科创收少,而造成儿科医生任务重收入少的问题。医院要改变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制度,避免优秀的儿科人才转行流失。改变医生晋升制度,避免造成因儿科绩效差、儿科医生无法晋升导致儿科对人才吸引力差,人才流失。
2017年全国人均就诊率达到5.9次,年住院率达到17.6%,其中60%左右的门诊患者在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80%以上的住院患者能够在县城得到治疗,部分县(市)达到90%以上。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4]。加速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减少医院患者,减轻医院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
对大众进行儿科医学常识的普及和教育,引导媒体对涉医新闻的正确导向,保护儿科医生的话语权,使社会公众对儿科医生工作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