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05李静
李静
摘 要:知识产权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從以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越性为切入点,指出在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实务操作训练以及师资配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建立开放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1)30-0113-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talents is a realistic topic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superior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training in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of engineering advantag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scheme, practical operation training and teacher staffing in the proc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multi-leve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training and establishing an ope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in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of engineering advantages.
Keywords: universit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talents; talents cultivation
《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指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企业知识产权高级管理人才、知识产权运营人才、专利信息分析人才、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了知识产权紧缺人才。如何全面利用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的校内校外资源,培养一支高层次复合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是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1 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优越性
新工科建设中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大学和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同任务。事实上不乏综合性大学具备工科优势的深厚背景。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具有独特优越性,首先是培养对象选择便利,工科优势大学聚集大量的理工科知识背景的学生,除了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培养外,可以在理工学科知识上搭载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利用学科建设的先天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排除同质化培养;其次是培养路径特色化,工科优势大学依据自身的特色与基础进行差异化探索,搭建优势学科与知识产权法学、管理学共同学科平台,逐步形成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
2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理解和实际培养方案的偏差
知识产权复合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包含科技、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多学科背景。根据实务部门的要求,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知识配置不同,企业主要要求精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主要要求精通理工科知识、知识产权司法执法部门主要要求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在峰创智诚发布的《2019年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分析报告》中,学历需求上本专科学历占85.0%,有41.1%职位不强调工作经验或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作为教育部的特设专业,法学类知识产权专业是我国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据统计,目前全国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有100所,共设立知识产权学院56所。知识产权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校高达200多所,知识产权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学校有32所。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学校,大多培养的是法学专业学生。实地调研发现,各校知识产权专业,除法学课程外,大多开设了管理学课程,个别院校开设了部分理工科的课程,如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现代生物基础、机械识图等不同学科的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理论体系不同,不同理工学科仅开设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难以在四年的时间里以要求的最低毕业学分来完成法学和其他学科在知识上的交叉融合。各法学院毕业的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熟练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单学科人才,远不能达到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需求。
2.2 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实务操作训练的错位
在核心课程中,知识产权专业实务操作训练的代表是“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按照知识产权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任何职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人才,都应该具备熟练的知识产权文献检索技能。但检索技巧并非是信息检索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必须熟悉相关技术的专业术语,能顺利查找并理解专业文献,这是法学类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所不具备的短板。据了解,部分知识产权专业为了开设该门课程斥巨资购买了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模拟系统,但大多没有充分利用。且在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中,综合性大学普遍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在知识产权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也多为课堂讲授,少系统实际操作,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严重不足,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和实务需求脱钩。
2.3 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整体性结构失衡
课程设置上,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均设置了实践教育课程。知识产权属于新兴专业,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可以借鉴。师资力量方面,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都以法学为主,部分高校引进了管理学学科背景的师资,但理工科和法学背景结合的师资力量屈指可数。即使开设了理工科课程的学院,也会因为学院属于法学或管理学科,职称晋升时会因高难度的跨系列要求而阻碍了学院直接引进理工科学科背景的师资。比较适合的操作方式是在上报培养方案时直接将理工课程的开课学院设置到相关专业院系。但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招生多为文理皆收,由于高中阶段理科知识缺乏,文科生理解大学理工科知识十分困难。此外,理工科学院教师来讲授知识,基本不会兼顾法学及管理等,容易给学生在知识上造成两张皮的现象,难以支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 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3.1 本科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3.1.1 知识产权专业培养。“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过程中,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理工学+法学的学科融合。一是采用上海大学的专业分流方式,招收理科实驗班,在大一阶段接受宽口径培养,大二再按照学生的兴趣、高考成绩、第一学年的绩点排名进行专业分流。分流至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会比大一直接学习知识产权专业学习的学生具有更高的理工科素养;二是采取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设立创新实验班方式,和理工科学院设置了三年理工一年法学的“3+1”双学位课程,毕业之后经考核合格,获得理工专业学历学位证书以及法学学士学位;三是在知识产权专业培养方案中,单一设置本校优势学科方向的多门基础课程,如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设置了机械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高数、工程制图、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等。该类培养方案能让学生更系统掌握某一理工科知识,优于多学科基础课程开设。但以上三种方式的同一缺点是都会出现在大学四年时间里学生将相对系统的学习大量跨学科知识,在学分数量的限制下极易导致学科体系出现残缺。
3.1.2 知识产权辅修双学位培养。根据2019年《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向本校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专业的学位仅在主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中标明。高校辅修双学位大多从第二学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辅修学位课程。辅修知识产权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多是知识产权专业所在学院招收理工科辅修学生,采取“主修理工科专业+辅修知识产权专业”模式,或是鼓励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走出去,采取“主修知识产权专业+辅修理工科专业”模式。学生通过高强度的2~3年辅修专业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科交叉能力,从学科知识结构而言,基本能满足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3.1.3 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培养。1987年《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颁布后,知识产权专业起始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学位招生。两年学习毕业后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第二学士学位招收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法学类课程。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高校的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大多被上述辅修双学位所替代。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第二学士学位培养作为大学本科后教育,是在本科阶段最适合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四年的第一学士学位和两年的第二学士学位学习,利于构建具有完整系统的具备法学、管理、理工科等学科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
3.2 研究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研究生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学术学位主要集中在法学和管理学两个方向。法学学科类别法学下,共有18所高校分设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学专业;学科类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下1所高校设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专业。管理学学科有4所高校在学科类别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下设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学科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下1所高校设知识产权专业。个别高校在新闻与传播或出版二级学科下设置版权运营与管理专业。由于没有设置知识产权类专业硕士学位,知识产权方向专业硕士均依附于法律、工商管理等专业领域。研究生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知识产权知识,但学术硕士大多注重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培养重心在于学术研究,难以体现跨学科知识的特征,同样忽视了作为交叉学科的复合型应用型特征。
在培养需求定位上,硕士阶段培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法学类知识产权研究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学研究生大多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此阶段也必须对理工科研究生进行知识产权素养培养,建议开设知识产权及专利检索及代理的培训课程。理工科研究生是企业研发的重要生力军,知识产权检索是研发全过程必备技能。但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本硕阶段都是高校内部人才培养的短板。
3.3 协同培养模式助力高校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高校必须引进开放式教学,形成多方协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建立实践实训基地,高校和平台、企业、政府共同投入资金、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进行本硕学生订单式培养,共同讲授课程,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逐步消除校内培养和市场知识产权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在协同培养模式中,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启动的校企对接工程可谓成功范例,该工程面向培训试点城市的在校大学生开放,通过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学习考试进行第一阶段选拔,邀请了腾讯、360、小米、海尔、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和知名服务机构进行第二阶段的面授,让参与者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产权培训。重庆理工大学构建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通过订单式培养、嵌入式教学、移动课堂、“沙盘模拟训练”、实战课堂等多种模式培养高素质实务人才,亦是企业实际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平台。
通过协同培养,高校可以聘请知识产权国内外知名法学和管理学学者,各级知识产权行政主管人员、各级法院知识产权主审法官、知识产权知名律师、知名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专家等为本校兼职教授,积极邀请优秀知识产权人才进入高校课堂,借助实务界丰富的实战经验,校内师资与校外专家配合,打造理论与实务并进的专家型多学科师资队伍,弥补高校知识产权教师实务操作不足的短板,有效解决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困境。
参考文献:
[1] 苏平,赵怡琳.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企业知识产权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研究[J].知识产权,2020(7):26-41.
[2] 锁福涛,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探讨:以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创新实践班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2):78-83.
[3] 张婷,肖峰,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校企对接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2):148-150.
[4] 何培育,聂菊,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9(1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