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课程思政”的中职英语教学探究

2021-01-05王晨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中职英语中华文化

【摘要】课程思政是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发,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塑造中职校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特殊性质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沃土。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进行释义,阐明了中职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积极意义,从英语学科育人的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的切入点, 并提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注意要点,希望能够为广大中职英语教师提供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英语;学科育人;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简介】王晨(1987-),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建商贸学校,中职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

一、课程思政与中职英语教学的关系

1. 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市在2014年以高校为根据地开展了“课程思政”的试点工作,这是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发,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方案。何为“课程思政”?华东师大的邱伟光教授认为,“课程思政” 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概而言之,“课程思政”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知识体系中,内化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上海此次改革为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思政”改革拉开了序幕。随后, 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德育课外的其他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情况作为衡量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效果的重要标准。由此,中等职业学校也开始逐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2. 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作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基础模块具有受众面广、课时量多、时间跨度长、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涵盖自我与他人、学习与生活、社会服务等8个日常生活常见的主题,是中职校学生认识外面世界,去接触不一样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中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在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时,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细心栽培。因此,学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前沿阵地,若要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首先要为“课程思政”提供沃土,只有在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结出真善美的果子。

3. 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的积极意义。基于以上观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积极意义:(1)有效地避免中职校学生因过多接触英语国家文化后产生的盲目崇拜的心态,从而在意识形态上弱化了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2)有效地训练中职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正确的认识外国文化,不一味地吹捧和盲目跟风,而是用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3)有效地提高中职生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识,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课程思政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切入点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离开中国文化,中国人就没有区别于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独特身份。虽然在英语的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中是以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但是若没有中华文化在意识形态上为学生筑起防线,那么学生将很容易在眼花缭乱的价值观中失去判断能力。因此,中华文化势必成为英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思想、语言、文化,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中职生不忘本,更是筑起他们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一部分,英语文化的学习亦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差异,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感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问候”话题为例, 西方人见面喜欢问“Hello, how are you?”“Is everything ok?” ,而中国人喜欢问对方“你吃了吗?”,同样的语境却有截然不同的问候语,根源在于文化差异,对于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老外来说,中式的问候似乎不够“礼貌”,却不知是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一直吃苦挨饿,“吃”因而成為头等大事,人们也借着“吃”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不仅如此,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们对礼仪极其讲究,自周朝以来,人们见面用作揖、行跪拜礼来表示对对方尊重,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认为握手礼更能体现平等的理念,自此问候的动作才发生改变。教材里能够挖掘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医”话题里的中医诊断;“兴趣”话题里太极、剪纸;“历史”话题里的四大发明;“运动”话题里蹴鞠、投壶等中国古代民间运动;“旅游”话题里的名胜古迹,处处可见优秀中华文化的烙印。

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城市乡村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成了课程思政的有力支撑。

在“科技应用”话题中,不得不提到QR code (二维码)在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智慧应用:宣传信息、身份登记、追踪溯源,线上支付等,尤其是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收营员在结账时不是问“How would you like to pay, cash or credit card?(现金还是刷卡?)”而是“How would you like to pay, Wechat pay or Alipay?”(微信还是支付宝扫码?)。科技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英语的对话,甚至中国随着神舟十二号的成功上天,中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单词taikonaut,真正的教学源自生活,将生活中的变化与教材中的话题相结合,再加上学生自身体验和感悟,思想教育就能得到提升。

3. 百年奋斗的中国精神。在建党百年历程中,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激励人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也有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新时代民族精神鼓励人们尊重科学不屈不挠,正是这些百年奋斗的中国精神,建立起第三道也是最坚固的防线,源于人们对于国家的自信,对于制度的认同。

例如,在“节日”文化中,学生可以把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中国的国庆节和美国独立日进行对比,从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等角度去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国泰民安的共同追求。教师更可以将课本中的端午节进行扩展补充,让学生了解到这个明明与“抗疫”有关却因纪念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拳拳爱国之心而更出名的节日,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懂得实现个人价值是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同样,在面对“灾难”“志愿者”的话题中,教师要教导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从每次的抗疫、抗震、救灾活动中看到坚守一线的共产党员、训练有素的武警官兵、专业救援的民间志愿者、辛勤的医务工作者的身影,感受在危难时刻万众一心,知命运与共,视生命至上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传承爱国爱家爱同胞的家国情怀。

三、融入课程思政的英语教学注意要点

尽管课程思政与英语学科教育相结合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但英语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要注意三个点:

1. 其身要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对德育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一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至关重要,今日言传身教,他日便能下自成蹊。因此,英语教师要起码要做到三个“正”:(1)思想要正,教师自身学术上的成就不等于其政治上的取态,只有当教师信仰坚定,对于国家有深刻的情怀,对所讲内容能高度认同,才能讲得有底气,尤其是英语教师,要从思想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当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己任,端正思想立德树人;(2)言行要正,英语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外,都需要言行一致,尊重每一个学生,传播正能量,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教师人格和学识的魅力,才能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3)教法要正,英语并非母语,对于身处母语环境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因此,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不同的学生加以个性化的策略指导,充分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英语成绩,获得英语学习的满足感。

2. 方法要巧。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沟通的过程中,文化是进行隐性的双向输出,因此,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的英语课程思政更适合隐性教学。所谓的隐性教育,是指隐藏目的、没有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方式,在宏观主导下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实际上,融入了课程思政的英语课的本质还是英语课,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知识点的引导、讨论、点拨、释义,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获得深刻感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饮食”话题为例,教师在教授食物的英文名称时,可先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中西在食物名字翻译上的文化差异,在学生明确英文的菜名翻译与其主料、配料和烹饪方法之后,再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食物在英语翻译上的改变,如:steamed stuffed bun——baozi(包子)、sweet dumplings——tangyuan(汤圆)、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Chinese Baijiu(白酒)等,并研究中式菜名在翻译上的改变,进而理解国家兴起对于语言传播的影响。

3. 度要把握。“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协同育人,是在学科育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英语学科课程思政上要避免几个误区:(1)捧中贬西,狭隘学生视野,不利于中职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过度说教,模糊英语课的本质,容易引发中职校学生的逆反心理;(3)思政教育轻描淡写,没有以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为依托,无法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因此,英语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多样性看待问题,在批判鑒别中明辨是非。以“地铁”话题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将乘客都在低头玩手机的中式地铁车厢的照片和乘客都在低头阅读书报的欧式车厢的照片进行对比, 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得出:我国地铁设备先进,信号良好的优点;也可得出欧洲地铁虽然老旧,信号不好,但是寿命较长的特点;甚至可以顺着地铁的运行寿命往下挖掘,点出大多数欧洲的地铁的运行寿命都远远大于设计寿命,这是数代工作人员细心维护的结果,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要围绕工匠精神展开。当代的中国学生,不应沉溺于中国目前的进步而不思进取,而是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取力量,坚定前行。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不仅是响应时代的号召,为传播中国文化搭建桥梁,更是落实中职生英语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点,是新时代英语学科育人的价值之所在。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更多的中职英语教师拓宽思路,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乐大杰.中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5):30-32.

[3]刘飞.中国梦视阈下的当代中国文化认同[J].理论视野,2015(10): 16-17.

[4]王姝静.大学英语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1):130-133.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中职英语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浅谈“互联网+中职英语教学”革新的影响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渗透专业元素,提高职业能力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