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安全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2021-01-05郑恒山韩枭戈
郑恒山 平 易 韩枭戈
刍议大学安全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郑恒山 平 易 韩枭戈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
大学是文化的制高点,大学强调文化育人功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新人。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强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有利于建立平安和谐的大学校园,有利于大学根本职能的实现。本文在解读大学安全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构成“四位一体”大学安全文化形态的四种存在形式,论证了大学安全文化的育人功能,并提出校园安全文化育人功能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加强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大学;安全文化;育人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1],201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第一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与高等学校的三大经典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行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新民。大学是文化的制高点,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新人就是大学的文化育人功能。而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有稳定的校园环境作保障。校园安全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高校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的重要体现。
一、大学安全文化的概念
(一)大学文化
文化的定义众多,而学校文化的定义也纷繁不一。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阐述,往往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是人们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环境系统的硬件、软件、心件等符号表征的理解。而其核心要素则是“人”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人才有文化,文化需要为人所创造和认同。对于什么是学校文化?一般认为,它是校园内各成员所认同的一种符号系统,是融合了学校核心价值观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通常来说,学校文化的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2]进一步讲,大学文化也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极其宽泛的多维概念。它是大学成员(包括师生、工作人员及校内居住人员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既包括大学的精神气质、习俗传统、规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等,也包括大学的建筑物、道路、校徽等可以直接感知的“器物”。[3]
(二)安全文化
有研究认为,“安全文化”这一概念发展起源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1988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安全文化”一词,明确其定义为“组织的或个人建立的特性和态度的集合,它确定安全第一的观念,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4]由此可见,“安全文化”这一概念自其发轫之初就特别强调对待安全的认知与态度。此后,对安全文化的研究与定义层出不穷,研究对象也从核领域扩展到石化、交通、食品等其他生产领域。比较著名且被广泛使用的如英国健康与安全委员会(HSC)的定义:“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组织的价值、态度、认识、能力、行为模式的产物,决定组织的健康和安全管理的职责、风格和效率。”[5]安全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领导力、制度体制机制、培训教育宣传、授权与成员参与、绩效考评与奖惩等。
(三)大学安全文化
结合对大学文化和安全文化概念的梳理,我们认为,大学安全文化就是指植根于大学,以大学校园为主要辐射空间,以社会发展和师生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长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中所传承、积淀、借鉴、创造、共享的,以预防、避免、控制和减少校园灾害、意外事故及案事件的发生为目标,以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个人及学校合法利益为核心,长期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物质成果、制度规范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大学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和服务走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安全文化的紧要性、信念性、熏陶性、控制性等特质,又具有学校文化所独有的教育特征,其本质是一种育人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二、大学安全文化形态
大学安全文化包含精神财富、物质成果、制度规范及行为方式四种存在形式,共同构成了“四位一体”的大学安全文化形态(详见图1)。
图1 “四位一体”的大学安全文化形态图
就其精神层面来讲,是指广大师生员工在观念中切实将安全摆在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第一要位,安全意识不断得到提升,安全隐患不断排除,从而使得大学校园环境平安、和谐,维持教学科研秩序。这是大学安全文化的内核。
就其物质层面来说,它是大学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是通过学校为保护广大师生安全所建立的各种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如物防、技防、消防)以及安全教育环境(警示牌、安全提示、心理咨询中心、宣传栏等)等表现出来的、通过其物质显性状态来折射高校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这是大学安全文化的载体。
就其制度层面来讲,是安全管理各种行为准则或安全规章制度,包括对体系与职责、教育与培训、检查与整治、奖励与惩处、沟通与报告、应急与处置等多项内容的规定,这是大学安全文化的形式。
就其行为层面来讲,是指在安全观念指导下,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所采取的关于安全的行为方式表现。这些表现包括对安全学习的强化、对安全规范的执行、对必需的应急自救能力的掌握以及对安全隐患和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预防预备等。这是大学安全文化的表现。
三、大学安全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意义
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往往不知不觉无声无息地熏陶感染着师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集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多元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意义。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在校园中塑造一种安全意识,通过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构建多元校园文化育人途径,不断助力平安校园提升工程。
(一)大学安全文化通过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学时代,是学生走向社会、独立成人的过渡阶段。在大学时代,许多学生开始脱离家庭和父母的关照与约束,重新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并通过增强各种必要的意识与能力而试图适应未来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因此,一方面,学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会遇到各类危险,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与教育来不断增强对危险的规避及处置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在步入社会、独立承担责任之前,大学生也有必要系统地接受安全文化,重塑个体安全意识与能力体系。
(二)大学安全文化通过育人功能助力平安校园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的开放程度日益加强,校园环境日趋复杂化,大量校外闲杂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进入校园,给校园治安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对校园特别是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威胁。而在校外特别是学校周边,受整个社会的管理赤字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无序性增加、城市化等带来的问题也难免对学校产生影响。各种社会问题出现了指向校园的趋势,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权利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面临的校园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是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根本保障,大力建设大学安全文化,将校园安全问题提升到大学文化的层次加以建设,不仅是将平安校园建设提上了制度层面,更是将平安建设理念融入到师生的教育生活中,不但可以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到校园的安全管理,人人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者,消除各种不利于校园和谐的因素,从而保障校园安全环境有序铺建。
(三)大学安全文化通过育人功能影响全社会安全文化
大学安全文化是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陶冶广大学生,使他们从中获得全面的安全知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素养。这种育人的持久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生活时代,更能影响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方向。大学是文化的制高点,大学生是文化制高点的攀登者,一举一动,言行选择,都可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大的辐射能量。大学生未来将走上社会工作岗位,通过安全文化的育人功能,我们不仅希望每一位大学生能够安全快乐地度过大学美好时光,也期望他们能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安全的尊重,走向社会,将安全意识和技能传递给更多人。大学安全文化,不仅仅塑造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更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为营造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校园安全文化育人功能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大学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确保安全文化建设有序开展
将大学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纳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框架之中,纳入到平安校园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中去,将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分解到平安校园建设的目标中;强化校院两级领导体系和一把手责任制建设,引导各支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和师生广泛参与校园安全管理,有效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推进建设工作由点到面全面展开;通过学校管理层进行分级管理,将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纳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协调建设工作机制,确保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安全管理目标绩效评价机制,提高大学安全文化育人功能的长久性
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作为学校涉及师生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与现行决策过程有机衔接,明确评估的参与部门与依据,深入分析研判可能在学生群体导致的结果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并完善全校安全稳定工作年终表彰机制,并与学生工作年度考评挂钩,加大权重,切实落实奖惩措施;要在本单位及二级单位安全考评标准设置与过程中强调育人功能的实现,将育人过程的开展与育人结果的呈现作为必要的考查项目与指标。
(三)升级校园安全设施设备与防控措施,提升学生对大学安全文化的信任
信任作为有效交流的基础,被看作安全文化的特征之一。安全文化的建设要不断发挥信任的作用,并将其渗透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之中。公信力是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大学作为学术科学单位,也要走在安防科技的前沿,通过不断更新安防设施设备,升级校园智能化安全防控系统,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教育水平和师生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建设,切实增强师生获得感,丰富安全文化物质成果,让师生在信任态度之中自觉接受安全文化。
(四)拓展安全宣传教育模式,推动安全文化入脑入心
安全教育与宣传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要以安全宣传教育实效为指向,不断创新开拓安全宣传教育模式,强化课堂安全教育。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体系,实现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以点带面,让大学生掌握校园安全知识与技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要抓住新生入学、开学、假前、安全日、安全事件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专项安全活动;不断拓展校园安全文化宣传的渠道,充分活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媒体来提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力;认真开展师生的安全实践教育,让师生在实操、演习、体验中切身感受安全事故的威胁,并学习应对策略;可统筹整合校内资源,积极开展“安全文化月”系列活动,使“安全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五)建立大学生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机制,提升安全文化全员接受度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岗位、治安保险、举报奖励等方式,引导师生参与到安全稳定工作中来,按照实际需要发展壮大各类志愿者队伍;努力建立健全以民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健全落实调查研究、走访联系学生、领导干部联系点等工作制度,健全推广重大建设事项“听证会”机制,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会机制,加大师生意见在学校及各部门安稳工作绩效考评中的权重;建立“安全信息员”工作体系,使他们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师生员工安全培训的指导者和讲解员、安全隐患排查的组织者和技术员、安全档案及信息报送的管理者和联络员,进一步扩展校园安全工作铺开面,激发学生参与安全稳定工作的热情,以点带面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维护稳定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六)支持安全文化研究,发挥大学业务优势,营造安全氛围
在学校各单位中开展安全文化课题申报工作,建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各单位将精力投入到安全工作科学化研究之中,推广优秀经验,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本着常态、共享、联动、共赢的原则,创建校内教师及学生工作数据库,并推动数据共享。
总之,大学安全文化既体现“增强高校师生幸福感”的宗旨,又是大学文化的题中之义。加强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有利于建立平安、和谐的大学校园,有利于大学根本职能的实现。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推进大学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1]陈国恩.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04):270—282.
[2]张东娇.论学校文化管理策略[J].中小学管理,2010(09):46-49.
[3]王丹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4]FLIN R., MEARNS K., O’CONNER P. & BRYDEN R.Measuring Safety Climate:Identifying the Common Features [J].Safety Science 2000,34, 177-192.
[5]Glendon A.I.,Stanton N.A.Perspectives on Safety Culture [J].Safety Science,2000(1- 3):193-214.
[6]黎一鸣等.以推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契机加强安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1-2.
[7]尤丽芬等.大学安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8]Robert J. Fischer等.安全导论[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