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心理学的生态困境、转变与进路及对体育干预研究的启示

2021-01-05丹豫晋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效度心理学背景

丹豫晋

“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进展,几乎都伴随着研究方法的重大进展,研究方法的每一次发展又总是使人类对自然规律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化一步[1]”。心理学的发展和体系形成实质上就是心理科学方法论的演进史[2]。就主流心理学而言,它极力崇尚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却又因实证主义方法论过度追求方法而极度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导致其陷入缺乏生态效度的窘境。

1 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与发展希望

主流心理学崇尚科学心理学方法论,认定任何知识唯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才具有意义[3]。秉承机械物理学,它把人以隔世的机器零件“物”的形式进行研究,不仅严重偏离了人的现实生活,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也被严重阻隔[4]。与其相反科学心理学方法论贯穿经验原则、数量原则、机械原则、因果性原则以及进步原则[5],历经心理主义、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三种范式[6],并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方法论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逻辑主义的知识论、还原主义的研究路线、客观主义的研究范式、因果决定论的解释框架[7],方法和认识论,抓住人之为‘物’的具体认识论本质进行研究,这无疑极大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

正因如此,最终,机械论自然观受到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剧烈冲击,全面走向崩塌。在进化论的深刻影响下,吉布森提出了可供性理论。这既是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共同进化,也是理解行为结构的恰当框架[8]。随即,詹姆士激进经验主义、胡塞尔现象学推进、“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为生态心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生态哲学指导和启发了生态心理学方法论的产生,并使生态心理学将研究对象定位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完成了研究态度、思维方式、研究模式的转变。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生态心理学的认识论先驱[9]。随着20世纪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态学的日益进步和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再认识,逐步进行学科渗透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思潮流。生态心理学随着创始人吉布森发表《视知觉的生态学取向》、巴克创建现场研究站、1981年成立国际生态心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Psychology,ISEP)、1989年《生态心理学》杂志创刊等实践[10],最终成为主流心理学的一种改造运动,亦是日益备受关注的一种心理学方法论[11]。生态心理学主张将人的心理和行为置于真实的情境,观照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12],方法上注重考察生态效度,即采用准实验设计技术和自然主义的方法,尽量坚守心理和行为的自然性[13]。

朱智贤[14]把生态心理学看作一种新取向,并肯定了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林崇德[15]、申继亮[16]等人继承了他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他们认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必须离开实验室,走向现实环境。认知心理学领域和环境心理学领域,郑雪[17]、俞国良[18]等都将生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将来发展的可持续方向,关注其在现实生活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2 生态心理学之于主流心理学的转变与进路

2.1 生态心理学的转变

2.1.1 机械个体还原论转变为生态整体论主流心理学直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框架解释人的心理行为规律,这被称作个体主义、机械主义还原论[19]。表现为只是从有机体内部或直接的环境刺激中寻找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动因[20]。这样的研究结果无疑是将个体人孤立地置于他所存在的自然生活环境之外。

元素还原论、生物还原论、生理还原论和形式还原论[21]是主流心理学的还原论集中体现。元素还原论以元素解释整体[22],认为人的意识和行为可以被还原为分子行为或意识元素;生物还原论则将个体人的社会行为代之以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生理还原论以神经生理取代意识和心理现象[23],将个体人的心理现象纯粹生理化;机械主义将人比作机器,并认定人是受刺激和反应规律支配的某物[24],机械主义亦被称作形式还原论。

生态世界观作为生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力倡生态整体论、批判机械的个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还原论[25]。认为动物和环境共生于交互的作用关系中。不论哪个条件发生改变,都将引发其他交互作用体的改变。生态世界整体性、功能性和层次性的统一特性,指明自然系统应包括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26]。

吉布森认为,我们必须弄清楚机体在其所处的环境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及结果,因为机体受制于所处环境。在知觉研究中,应更加重视环境关系的结构性与功能性,明确现实生活世界信息和背景对机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而明确机体如何遭遇其环境的过程和结果,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受所处环境关系的制约[27]亦是生态心理学极度关注的方面。在这里,人是行为背景中的一个要素,不能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进行研究。

2.1.2 单维心理行为研究转变为多维生态交互研究“传统心理学带有单向科学的性质”[28]是马斯洛对主流心理学的准确论断。不论从实证还是从现象而言,主流心理理论学总是把研究主题和对象定位在有机体的心理行为上。这样,受机械二元论深刻影响的主流心理学恪守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分割了人与动物、环境、自然的彼此关系。生态心理学驳斥主流心理学单维地分离行为与心理、行为与环境本因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的本体论错误。

动物生活方式和它们的环境一起组成了一种交互作用的统一的生态系统:生命功能如知觉和行为必然包含一种环境,而环境特性也包含动物的生活方式[29]。有机体与环境系统是分析单元的基础,环境和有机体相互联系且维持平衡状态[30]。里德把生态心理学交互整体论的思想解释为只有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才隐藏着人的心理[31]。生态心理学的价值即在于重新赋予环境以意义和功能,将交互作用的原则始终贯彻于心理研究当中。

2.1.3 僵死的实验室研究转变为现实生态效度“心理学家认识人类基本心理现象的分类和程度并不比一个外行多,如惩罚、敌视、友好、社会压力、奖赏、恐惧以及挫折”[32]。巴克认为科学现象的探索应基于现象最初发生的本来面目而非以研究技术所控制过的样子[33]。传统心理学研究因此而显得力不从心。生态心理理论学关注生态效度,力求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价值预测,把研究对象定位在连续变化的复杂嵌套关系中,力挽了主流心理学的境遇。自然描述、过程追踪以及生态调查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贴近现实生活的生态效度[34]。

2.1.4 线性因果解释转变为多元交互解释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受到因果决定论的影响。它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将关系公式化[35]。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两个流派堪称在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行为主义在解释行为的因果关系时,通常以行为和刺激的联系强度与强化为主要手段;新行为主义引入中介和行为目的变项,但也难以脱离基于神经特点表达和过度行为刺激反映操作外化的禁锢。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生物学上无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精神能量,行为由过去原始经验决定[36]。生态心理学运用多元交互的方法解释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马格纳松和恩狄勒提出动力交互作用,区别实验室统计学的交互作用,关注各系统之间在变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37]。

我们如何理解交互作用呢?第一,个体行为是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及时反馈,也是多维交互作用机能的表征;第二,交互作用中的人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第三,交互作用中,个体认知和动机对其行为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第四,交互环境对人的心理意义具有决定性。因此,拉扎勒斯认为人和环境的关系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人以行为的方式及时对改变的环境及其关系进行回应,而环境则在为人提供资源的同时制约着人的行为[38]。卡芮尔指出,交互作用这个动态不确定成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不存在任何前预想的知识[39]。

2.1.5 封闭性方法转变为开放式方法生态心理学坚守人的现实生活多样性,提倡方法开放并提出一系列新思路和原则展示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及其心理和行为。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研究生态效度的提高,也更容易解释和评估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实验室研究的控制与分析可能面临的难题是澄清某种行为应对是否是心理的和决定被试怎样与用什么信息调整行动。但观察与描述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40]。波特把生态心理学方法论归为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41]。有机结合经验法和实验法、定量和定性研究的运用,兼顾研究的客观性、自然性,观照被研究者主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等,从科学认识本质上来看,这些方法是对主流心理学的极大超越。

2.2 生态心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的进路

2.2.1 强调生态效度的实验法实验结果的泛化和生活情境可预测价值是生态心理学所一贯追求的。在现实的生活世界尽力贴近生活原态揭示交互作用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是生态心理学研究的旨归。因此,在接近现实生活中,它特别关注实验设计程序的各种细节。自然情境下和实验室情境下的实验研究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控制、外在效度、目标和结果等方面。

必须适应参与者的可利用性、自然场景的多样性和易变性,这使得实验者无法充分控制实验条件,但生态效度的实验外在效度及推广价值远远优于实验室实验。从研究目标来看,自然情境实验的研究目标更具有实践目的性;从研究结果来看,自然情境实验的研究更有可能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于心理过程更加具有背景特异性或典型性,因此“广泛取样”原则更具现实意义[42]。个体日常生活背景应作为取样的整体。在实际取样时则应运用经验取样法。这种方法要求当必然事件发生时,主体须及时做出反应。有可能的话,还要求主体携带信号器以备及时报告想法和经历。实验设计中,准实验和现场实验更受推崇,更适宜于被试随机抽样、随机化原则、被试间同质难以实现的情境。

2.2.2 行为样本记录法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分析解释并获得行为变化原则的方法[43]。在巴克的生态心理学中,十分重视自然观察法。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经使用了行为样本记录法(behavior specimen record),其来源包括样本每日记录和样本行为背景记录两类。记录可根据行为片段、社会接触、环境压力和社会活动等不同单元来进行活动的选择。他们不仅采用纸笔对被试背景与行为进行精良持续的记录,还常常凭借摄像机、录音机等影音设备辅以分析。

2.2.3 行为背景调查法在中西场站,巴克等人对儿童每日活动行为进行样本记录观察和对比,发现存在三种显著不同模式:一是儿童跨区域时行为改变;二是同区域不同儿童行为相似性高;三是儿童行为整个进程与特定场景中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大于来源于场景的特定信息和行为部分之间的一致性[44]。由此可见,特定行为背景应界定为自然生成的个体行为围绕物。行为背景有力制约了它的占用者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而个体行为是行为背景的一个构成要素。

行为背景调查法(behavior setting survey)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并形成具有三个基本过程的有效方法[45]。区分并列举潜在行为背景所有项,寻找相互匹配的行为——环境同形体;去除K-12量表检查未通过的行为潜在背景;描述行为背景。实际上,行为背景调查法已包含自然观察法、测量法、描述法等开放的多种具体方法,充分显示出生态心理学兼容开放的研究态度。

2.2.4 档案法“当叙述性记录被一个精通语言且有技能的观察者采用时,他对行为和即时情境的多元归因将具有重大意义[46]”。巴克的研究中,对样本记录的编号非常精细,对每一次、每一个样本的记录都会明确规定连续编号,以备后续研究之用。由此,生态行为研究中,收集、积累、保存、分析以现象为中心的非理论化生态数据,并合理建立和运行于特殊边界的情境和机构十分具有应用价值。

3 生态心理学对体育干预研究的理论启示

生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而存在,为体育干预研究提供了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理论支撑[47]。从行为与背景的关系入手,体育干预研究中被试的因变量指标及行为总是和他们所处的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并构成有机的、持久的动态结构。在这其中,被试者之间及其与各个要素构成更为紧密。他们所在的结构成为一个可调节的自组织系统。被试个体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着日常的体育行为活动,体育行为活动意义的建构与理解因此必须从他们自身与行为背景的互动中去获得。

除此之外,我们在考量不同尺度的客体时,应整体性视其为不可分的整体。如Barker的行为背景的基本特征,即不同的行为背景存在着差异性的行为模式(behavioral pattern)。这种行为模式具有行为背景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后形成的整体性特点。生态世界观的统一性具有层级性特点。多层级的网络交互复杂关系中,也不排除基本的线性因果关系。正如Reed所说,生态心理学的方法是无限开放的[48]。不同个体的体育行为或体育干预在其与独特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动态的迥异风格。针对不同的目标问题,整体性体育行为评估和决策,动态连续的过程性精彩生活与体育的关系才能全面展示。

个体的知觉具有智能共性特征,有效的环境反应性知觉能快速地提高个体适应环境、控制自身行为活动及操纵客体的能力。体育干预研究中,被试者对熟悉的生活环境的知觉能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中所发生的多数变化,在行为上才有可能较好地与交往的事或物进行合理的联系。因此被试的因变量指标及其行为的分析应置于他们自然、生活化的空间、时间背景中充分理解。被试的个体自我在自身经验与生活环境交互作用中逐渐累积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独特风格的心理特征。在以上提到的实体性与关系性相结合的动态、发展的“组织结构”中,体育干预研究需要走进被研究者的现实生活情境。

猜你喜欢

效度心理学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效度验证模式系统整合与效度研究发展策略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作为数学教育研究质量分析的效度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
语言测试效度研究的另一视角:考试的因子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