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整链式”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021-01-05汤孝全陈敏生王道民姜廉益贾万梁傅申
汤孝全 陈敏生 王道民 姜廉益 贾万梁 傅申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提出了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确保了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维护了经济社会正常秩序,保持了社会稳定。本文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所反映的老年人群自我防护、健康颐养、隐性孤老等诸多问题,就如何建立政府、社区、家庭的个人链以及政策、方案、实施的行动链的“整链式”老年人服务的思考与建议报道如下。
1 应高度关注与积极应对老年人的健康公共卫生问题
按照WHO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10%或≥65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据国家2018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老年人口1.67亿,占总人口的11.9%。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1]。
1.1 老年人群诸多公共卫生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年)显示,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状况确实得到非常显著的改善,但广大边远地区、包括城市“边缘”人群和相当一部分早年退休的高级技术人员,依然面临诸多问题,除了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失能问题日益突出,宜居、宜行、宜乐等设施滞后外,至关重要的是老年人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让老年人健康而老、舒心而寿、颐安而走,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目标之一。
1.2 新冠肺炎疫情下暴露的老年人公共卫生问题 本次突发新冠疫情中,老年人群受到影响最大,新冠肺炎死亡病人中≥60岁老人占80%以上,老年人呈现易感染、呼吸道症状明显、治疗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2]。可见,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老年人的健康保障系统是非常脆弱的。在新冠肺炎防控过程中的老年人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无遗,老年人普遍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能力不足,面对疫情无法与外界联络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恐惧感和焦虑感,易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和心理卫生问题,而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疫情期间也因居家养护能力不足给老年人健康带来隐患。
2 应建立精准与可及可行的老年人健康解决方案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老年人在社会生活、精神健康、体能锻炼、膳食营养、慢病管理和疾病治疗、用药安全等方面,都有特殊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需求。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2019年7月,国家制定并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是继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确定后,具体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又一个重大决策部署。其中的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是老龄化社会和国家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尽管系统地提出了促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社会和政府主要举措,但个性化的老年人健康问题解决方案仍然需要全社会努力。
2.1 老年人健康解决方案需要形成共识 目前所有统计数据、所有政策制定、所有社会服务,均将老年人定义和界定为≥60岁、≥65岁。把这两个年龄段扩展到社会所有领域,正向理解是社会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但客观上把老年人“隔离”于社会之外。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又常常忽略了这两个年龄段的“适宜性常态需求”。因此,除了≥60岁、≥65岁两个年龄段定义以外,需要重新梳理和定义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与自主生活完全能力、社会活动与自主生活半失能力、社会活动与自主生活完全丧失。
2.2 细分老年人群健康服务的梯次需求 基于以上老年人定义需求,一般而言,可以建立心理、生活、医养等不同的梯次需求。
2.2.1 延缓脱离社会贡献的心理需求:60~70岁老年人是人生的第二黄金时期,对老年科技工作者而言,其知识经验、体力能力仍然未丧失,其黄金时期可以延伸至更长,尤其宝贵的是曾经的经历经验、失败教训,是国家与社会的重要宝贵财富。国家政策、社会服务应该给予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渠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老年科技工作者出于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这是利国、利民,服务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应有之义。
2.2.2 衣食住行适宜方便的生活需求:随着越来越快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不同程度地颠覆了老年人曾经生活或已经习惯了的状态,很多老年人正在努力适应跟上生活步伐。但看病难、交流难、出行难、下楼难等,都或多或少成为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常态”。需要像以“扶贫”、“助残”一样的思路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特殊的社会服务。
2.2.3 连贯性的可及可行的医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目标,也是当下老年人迫切的、连贯性的需求。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将继续攀升,≥60岁老年人每年平均将增加约800万。医养需求应优先着眼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等常见慢性病,制定完全性或结构性营养不良等医养需求策略的连贯、可及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3 建立“整链式”老年人服务体系
按照WHO提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目标。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心理、心灵、社会、智力、道德、环境健康等。同时WHO也对关于健康老龄化问题,提出要聚焦于个体需求,提升个体能力,促进自我管理,尊重其价值观、选择与喜好等优先领域方面的行动计划。其要义就是,要使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完善与老年群体服务的需求一致,从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充分考虑发展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系统,确保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对老年人友善的环境中。所谓“对老年人友善的环境”就应该是“无缝衔接、一以贯通”的“整链式”老年人服务体系。
“整链式”老年人服务体系是指能充分整合包括制度、信息、资源、社会参与力量等,协同民政、卫健、医保、中医药、交通、旅游等部门养老服务与监管机制,同时动员老年人服务链条中机构、单位、社区、家庭、居民个人共同行动,为保障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环境而形成的社会服务体系。
3.1 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用老年人健康资源的机制 在国家政策层,从政策支撑、资源支撑、信息支撑三个布局上,细化老年人心理需求、生活需求、就医需求、养老需求、颐安需求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同时着眼于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可及,包括有序的具体策略与制度。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习俗、不同能力,本着以人为本、老年人自愿、区域社区统筹的原则分类、分步实施。
3.2 提升以家庭医生制度为重点的服务能力 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得益最多的应是老年人群。问题是医疗、医保、医药依然“三龙治水”,原定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清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服务体系依然没有形成“联动”。以至于有些部门认为已经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医养需求,而老年人依然到处碰壁于“玻璃门”外。建议做实做精做成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政策链接的、服务连贯的家庭医生服务。
3.3 加强以“生命过程”为切入点的健康教育 老龄、颐安是人的全生命的一个过程。老年人除了自身需要坦然面对老龄社会与家庭生活、坦然面对自己身体逐渐衰弱和社会环境变化的不适外,更需要全社会帮助、建立使老年人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的膳食、适当的活动,主动勤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服务体系。在老年人健康教育上,政府和社会应更多予以“公益性”的关注和投入,严惩和力戒“市场化”行为,误导老年人以18~60岁人群的生理指标评估身体状况,滥用、滥购所谓“延缓衰老”的治疗药、保健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发挥老专家专业优势和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3.4 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适宜老年人生活的氛围 建立和完善“有社会空间”的老年人健康医养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个人自主自律三方面的共识和共同努力。因此要打通政府相关部门“壁垒”,包括民政、卫健、医保、中医药、交通、旅游等众多部门,强化跨部门协作。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家庭、居民个人共同行动起来,对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干预,达到提高长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平均健康寿命。
3.4.1 家庭层面:营造优化老年人安全、便利、舒适、无障碍的老年居所。了解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患慢性病、精神疾患、认知退化的老人,注重关爱和照护,及时科学诊疗,照顾饮食起居,防止走失。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云大智移”和5G技术的应用日渐普及,适合老年人健康关护与照料的“佩戴式”智能仪器,应成为家庭层面的“日常”物件。
3.4.2 社区层面:一是积极拓展和强化包括社会卫生服务和颐养服务在内的基层医养结合的服务网络功能。通过健康教育让老人掌握保健知识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养老院的卫生站都需对长寿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提供综合、连续、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进一步优化社区(或街区、小区)的半托、日托、全托老年服务。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医疗保健和康复体操的视频及康复器械等,支持社会组织为居家、社区、机构的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提供照护和精神慰藉服务。三是老年人是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的重点人群,应聚焦其多维度健康影响因素,将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策略[3]。
3.4.3 政府层面:我国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的干预研究,无论从政府还是专业研究机构大多局限于单个或几个措施[4]。从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高度,政府应该在定义老年人社会“定位”上,充分发挥老科持工作者的作用,尤其是具有相当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丰富管理经验的老年科技工作者人群。比如,每年发布研究指南,招募省、市、地方分会组织的老专家和社会各界学者,积极组织开展不同老年人生理、心理、能力的课题研究,供政府制定相应的“老有所为”路径方法,充分发挥老专家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知识贡献、技术贡献、经验贡献、价值观贡献”的作用,使老年人为社会服务。
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在管理层、供给侧、社会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服务链”建立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失能老人,这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对老年人健康服务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5]。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建立“整链式”老年人服务体系,需要思考、设计、规划、建设,是一个渐进、持续、坚持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维护、共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