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
2021-01-05褚鹏程
褚鹏程
(临汾市人民医院骨科,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言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其在所有类型骨折当中发生率占比高达有4%-5%。并且该骨折类型好发于老年人群体当中,因为老年人群体通常伴随有骨质疏松症,一旦受到一定程度的暴力伤害就很容易诱发骨折。肱骨近端骨折通常分为外展型和内收型两种类型,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将伴随有剧烈的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从而将在很大程度上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情况下,程度较轻的肱骨位移可以通过非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对于程度较重的肱骨骨折则必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目前,临床对于肱骨骨折所践行的手术治疗多为手术固定治疗,包括有传统钢板固定、弓形针固定以及经皮穿刺针固定等,尽管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都还有待完善与提升。尤其是传统的钢板固定治疗,很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内翻畸形等,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而伴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在传统的钢板固定治疗上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与改善,从而提出了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这一新型治疗方式。本文将针对该治疗方式的具体应用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探明实际应用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以下便是本次研究实验的详细内容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实验的患者共计42 例,均为近两年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在遵循随机分组原则的基础上,以数字表法将该42 例患者分成为21 例一组的A、B 两组。分组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与对比,A 组:男性12 例,女性9 例,年龄55-80(67.5±4.5)岁,B 组:男性13 例,女性8 例,年龄56-81(68.5±5.5)岁。该两组患者在以上各项一般资料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以这样的分组形势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2.无陈旧性骨折的患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1.存在有精神疾病的患者;2.存在有沟通障碍的患者;3.合并有严重脏器疾病的患者;4.对研究实验配合度不高的患者。
1.2 方法
使用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的方式对B 组患者进行治疗,其具体操作方式如下所示:首先,以全身麻醉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辅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并稍微将患者侧背部抬高。选取胸大肌和三角肌间隙手术入路,以喙突为起点,沿着胸大肌和三角肌间隙体表投影切开皮肤,切口长度约11cm,轻柔分离皮下,显露胸大肌和三角肌间隙,自此间隙钝性分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仔细,注意保护头静脉、腋神经以及旋肱前动脉。使用轻柔有效的方法,牵引复位骨折端,复位满意后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之后,将锁定钢板置入,尽量贴合患者的骨折部位解剖形态,注意钢板应安置于大结节下5mm 和结节间沟外侧约4-8mm 的位置,最后在骨板近端利用锁定螺钉以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对钢板进行二次固定,以及在骨板远端利用皮质螺钉以集中的形式对钢板进行固定。固定完成之后,行C 型臂透视,确定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钢板位置及螺钉深度满意,被动活动骨折端固定可靠后,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彻底止血,清洗与缝合,术毕。
使用常规钢板固定的方式对A 组患者进行治疗,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与B 组患者相同,包括术前的麻醉与体位选择,和术中的切开方式等,所不同的就是其在患者骨折部位所固定的钢板为常规钢板(三叶草形钢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包括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Neer 功能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90 分为优、<70 分为差、介于之间为良;同时还需要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有切口感染、术后内翻畸形、肩峰撞击症和螺钉切出四种类型。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5.0 软件对两组患者在实验中所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其中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数据以()的形式进行统计,同时以t进行检验分析,而疗效数据与不良反应数据则以%的形式进行统计,以及以χ2进行检验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为手术期指标对比
B 组患者在各项围手术期指标上均显著优于A 组患者(P<0.05),具体指标类型及对应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2.2 临床疗效对比
在A 组的21 例患者中,有6 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表现为优、有8 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表现为良,同时还有7 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表现为差,其临床疗效的总体优良率为66.67%;而在B组的21 例患者当中,有11 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表现为优,有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表现为良,同时仅有1 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表现为差,其临床疗效的总体优良率为95.25%。由此,在临床疗效上B 组显著高于A 组(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A 组的21 例患者当中,共计有6 例患者出现有不良反应,分别为1 例切口感染、1 例术后内翻畸形、1 例肩峰撞击症和3 例骨折移位螺钉切出,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7%;而在B 组的21 例患者当中,仅仅有1 例患者出现有不良反应,为骨折移位螺钉切出,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5%。由此,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B 组显著低于A 组(P<0.05)。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这一骨折类型常见于老年人群体当中,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群体多伴随有骨折疏松的症状,所以很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而诱发该骨折。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的当今时代,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甚至在所有骨折类型疾病中已经占有4%-5%的高比例[2]。而一旦发生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将承受较为剧烈的疼痛,以及患者的活动能力将受到较大的限制,从而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伤害,还会因为生活质量的影响而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伤害。为此,需要积极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在传统治疗中,临床会采取手法复位的方式对该骨折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以有效的外固定措施来促使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这样一种治疗方式中,由于长期的外固定会导致患者出现有肌肉萎缩的现象,从而对于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如发生肱骨近端骨折时,患者肱骨近端骨折端无明显移位,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手术为其带来的创伤与疼痛。但是,若患者在发生肱骨近端骨折时,出现有骨折端明显移位或形成角度的现象,则要积极的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处理,以期得到更好的愈合功能。通过查证各类文献资料发现,临床在治疗该骨折疾病时对于手术类型的选择非常多样化,同时也存在有一定的争议,如有部分学者认为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最好,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以肩关节置换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是最佳选择。事实上,该两种术式各有各的优势,需要充分契合临床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选择。而在开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固定方式的选择又是多种多样,包括钢板锁定、弓形针固定以及经皮穿刺针固定等,同样是各有优劣。而伴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固定方式,为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其是一种充分契合人体肱骨近端解剖生理结构而设计出来的新型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并不需要对固定钢板进行预弯处理,只需要简单的将钢板与骨折部位进行贴合,同时在完成钻孔之后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并有效形成一个内固定支架,具有操作简单和固定效果良好的特点[3]。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在接骨板和骨骼之间保有一定的缝隙,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且近端多方向螺钉支撑固定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螺钉切出等不良情况发生。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减少软组织的剥离量,以及尽可能少的损伤患者的肌肉组织、神经与血管,从而充分保障患者骨折部位的血运正常,这不仅有利于降低肱骨头坏死的风险,还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和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除此之外,加压锁定钢板的近端保留有一些小孔,可以通过其对受损肩袖进行修复与缝合,同时也可以利用其在手术过程中暂时使用克氏针进行复位部位的临时固定,这都对于提升整体固定效果具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4]。
本研究显示,在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下,B 组患者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均显著优于A 组患者,包括手术时间更短、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骨折恢复时间更短以及住院时间更短。与此同时,B 组患者无论是在临床疗效上还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显著优于A 组患者,包括以95.25%的治疗优良率而显著高于A 组的66.67%,和以4.75%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显著低于A 组的25.57%。由此,综合以上各项研究结果可以充分说明,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通过查证文献发现,陈志刚、胡克敏等学者在同一项研究中获得了与本研究相似的研究结果,这就进一步证明了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5]。
综上所述,加压锁定钢板治疗不但可以最大化的优化患者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帮助患者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为此,基于该治疗方式疗效显著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其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