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山东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2021-01-05葛永智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葛永智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军民融合是当前国际军事装备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这些国家增强了军事实力,提高了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1]近年来,山东省也在积极推动军民技术融合,提出要“坚持资源军地共享、平台军地共建、信息军地共用、人才军地共育,引导社会资源在军事领域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大力加强基础建设、科技信息、人才培育等领域建设,实现军地共赢”。

一、山东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军工市场逐步放开,山东省的民口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军品科研生产当中来,在全省军品科研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山东省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单位共有200多家,其中中央直属军工集团驻鲁单位有15家,形成了基础材料、核电装备、军用电子、特种车辆、船舶与海工装备等5大具有特色优势的领域。2019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12亿元,同比增长55.6%,全省军民融合协同科技创新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加快发展军民科技融合,是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发展,有必要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是指政府、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军队科研院所、大学、民口科研院所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目标而创新性地协同作用,并将军用与民用融合创新作为社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综合协同系统。[2]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主体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各级政府、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企业、有基础研究实力的大学与国有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等。[3]目前,说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还为时过早,还有很长一段艰苦道路要走。

(一)政策法规层面对军民技术转移的约束较多、保障不足

军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事关国防安全,因此保密要求极高,这一方面保障了国防军工科研和生产得以安全运行,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军民科技融合和技术转移。在政策法规层面上,“军转民”受到很多保密制度和纪律的限制,而民用科技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和应用又无法可依、缺乏制度保障。

(二)山东省军工科技研发和创新实力较弱、军民科技融合支撑不足

受历史因素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国家在山东省布点的大型军工集团单位较少,现有的军工企业多数规模不大、科研创新实力有限,缺乏军工科技研发和创新的实力和动力。与此同时,山东省内军队科研院校极少,普通高等院校中涉及军队科研的专业和研究部门也比较少,一些高校录取的国防生在培养过程中也是“重应用、轻科研”,这些因素导致山东省军工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整体实力较弱,缺乏对军民科技融合的资源支撑。

(三)军民科技融合促进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

山东省对军民科技融合的关注相对滞后,目前政府层面还没有出台系统性的相关激励政策文件。军民科技融合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技术和资金投入基本上依靠企业自主解决,导致企业参与军民科技融合的主动意识和原始动力不足,军民科技融合的成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受现有体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山东省的军工科研单位和产品生产单位相互分离,相互之间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合力。尤其是促进军民科技融合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很少,使得科技成果拥有者和资金拥有者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大量科技成果无法通过市场化运作得以实际利用,未能形成实际的军工产品生产能力。

(四)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整体军民融合度低

山东省的军民科技融合多数还停留在对某种产品的研发与供给的层面上,合作单位较少、合作层次不高、合作规模较小,从国家层面来看,山东省的军民科技融合也主要表现为向国内大型军工集团单位提供某种材料、部件或者专用设备等,省内军工单位缺乏独立的、成体系的军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导致山东省整体的军民科技融合度较低。

(五)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高层人才不足

总体来看,近些年山东省的军民科技融合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军民之间仍缺乏合理地流动和配置,军工科技和民用科技的融合协同缺少畅通的渠道,导致两者之间不能有效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山东省的军民科技融合任重而道远。

二、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其实,近几十年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一直注重于发展与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系统。他们看到了冷战中前苏联倾国家之力注重武器研发科技体系的一夜之间的土崩瓦解,他们也看到了美国近代走出了自己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道路,对我们构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采用“军民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4]是通过美国政府创建平台和制定科技研发计划、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或者激励政策,或者直接分包给相应的国防装备承包商、高等院校以及政府科研机构提供相应的研发与攻关支持,最终促使了美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美国采取的是“军民两用技术型”科技创新体系,美国国防部与军事装备承包商作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主体,有科研实力的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国防装备承包商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产品化。通过对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做好各级政府军民融合顶层设计,依托科技计划和重点项目规划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初期,各级政府部门的科研规划和计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根据国防装备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重点建设领域选择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民两用技术,纳入国防科技计划,力求以更高的效率实现军民技术的科技创新与军民共用。

(二)通过推动军工企业和“参军”企业重组提升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

纵向合并或横向合并都能增加企业内部技术转移的机会,也能够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省可以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本地区核心工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创新孵化,促进军民融合主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三)强化军民技术部门之间产学研合作,搭建高效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军用技术部门与民用技术部门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信息共享、技术服务等相关平台,完善机构建设,打通产学研信息链条、服务链条等环节,推进军民融合示范区、政策试验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拓展创新资源共享。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及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创新各主体合作的顺利进行。[5]

三、推进山东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实践中,无论是国防科技向民用科技转化,还是民用科技转国防科技,或者是军民双方同时攻关军民两用技术,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支持。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在宏观上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以此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健康发展。

(一)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1.建立合理的中介机构服务机制,完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中的投融资体制

为了促进科技中介的创立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推动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构建与完善,针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风险分担和融资问题,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分担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创新的风险。

2.在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创建山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平台,重点解决“军转民”和“民参军”信息不对称、信息不互通的问题,着力提升山东省军民融合创新水平。

3.鼓励国防科技工业与民营企业进行购并与重组,以解决产业链过长、科研力量分散等问题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大多产业链过长,科研力量相对分散。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与民营企业的购并重组,进行创新科技资源优化,这是我们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为此,要推动山东省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新设立的混合所有制军工企业落户山东,还要支持承担军品配套的民口企业联合打造成为地方军工集团,承接国家重大军品研发项目。

4.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我国目前有34家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但是山东省没有一家。因此,山东省必须根据军民融合产业的集中度,结合传统产业带分布,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基地的引领、聚集、窗口、辐射等作用,提升军民融合的发展水平,形成一批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整体经济和科技实力。创建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等。

5.设立军工资质受理办公室

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山东省要加强建立军工资质统一受理机制,统一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格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等“四证”办理。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代办“四证”业务。

6.定期发布和招标重大军民两用技术(军民融合)基础研究开发项目与计划

鉴于我们在基础研究投入薄弱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大重大军民两用技术(军民融合)基础研究开发项目的投入,定期发布计划。同时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科技创新的支撑。重大基础研究最适合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7.结合重大军民融合创新计划,推动设立军民融合专项创新基金。

(二)积极争取国家相应支持

1.争取国家对山东省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布局

国防科技工业是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排头兵,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也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是国家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国防工业布局较少,加大向国家有关部门对接,发挥山东经济大省的优势,承接国家重大军工科技项目落地。

探索建立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证书互认,实现军民计量融合互通。支持军工鉴定性试验能力向社会开放服务。

2.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企业协同创新机制

立足驻鲁国防科技工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或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军民两用技术和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平台服务。加强需求引导,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及应用推广,积极促进并服务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

3.加强国防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教育和发展

山东省的国防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教育相对薄弱,人才培养相对薄弱。我们可以通过与外省与国家相关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相关专业开设、人才培养等合作,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