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荣格原型理论

2021-01-05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荣格原型集体

韩 卓

(沈阳大学 国际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是相互关联的,世界上的许多著名学者,既是人类学家,也是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1]。人类学探讨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提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的其他能力及习惯[2]。文化人类学注重实地调研的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对研究的问题提出意见。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布留尔的理论为基础,到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结构的分析研究,为荣格的无意识结构和原型具有生物性和普遍性理论提供了大量史料佐证和理论支撑。

一、 “原型”的概念

原型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被提出,原型从被提出就被视为心理学术语,可以理解为一种“原始模式”。柏拉图认为:原型是一种“理念”[3]。这种“理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想,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用于解释事物理念的本源,并且是人类共有的在人类生活之初就存在的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在柏拉图看来,世间万物都有原型。来自人类学、精神心理分析等学术领域的学者也曾提出与原型相类似的概念及假说。

人类学、文化学、神学、心理学和符号学等学科的建构为原型理论的发展带来丰富的土壤。对原型研究有杰出贡献的还有弗雷泽。他的作品《金枝》对神话、宗教等问题作出的精彩论述为文化人类学、原型批评文学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提出:原型就是指人类实践共有的具有普遍性的仪式[4]。著名人类学家布留尔称原型为“集体表象”。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布留尔认为,所谓集体表象,如果只从大体上下定义,不深入其细节,则可根据全部成员共有的下列特征来加以识别: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情感[5]。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无意识结构模式”认为:真正的社会结构是人们无法认识到的,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文化表层下潜在的“无意识模式”[6]52。乔姆斯基提出的“深层结构”认为:所有民族的语言都共有的句法规则即深层结构,不同语言的翻译过程就是把一个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共同的深层结构,然后再从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的过程[6]53。这些都为面向人类普遍性的问题带来研究基础。主要的研究著作包括弗雷泽的《金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加拿大文学评论学者弗莱的原型批评著作《批评的解剖》及荣格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如果弗莱被称为原型批评之父,那么可以称荣格是赋予原型心理学意义的奠基人。

二、 荣格的原型理论与集体无意识

作为分析心理学学派的创始者,荣格对分析心理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率先将原型的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概念。他试图借助原始人类经验和精神来解释原型,假设原型实际存在于某种先验的心理模式之内。但是荣格在阐述他自己的理论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作者,他在几部作品中都提到原型,但对原型的定义并不明确,略显分散。这使得读他晦涩难懂的作品对读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梳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荣格讨论了原型的概念,作为集体无意识的表达方式,他提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谓的‘原型’。”[7]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里,荣格提出:“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与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8]84换句话讲,人类具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源于共同的种族记忆,又称集体无意识。即从人类共同祖先传承下来的整个人类物种累积的知识、经验和记忆只有通过遗传才能继承获得。一些原型得以发展,而另一些原型则处于相对不发展的状态,这取决于原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当原型或神经回路发展为更复杂的结构或网络时,它们被称为复杂体。具有原型的经验将导致与原型相关联的联合或“聚集”。思想、回忆、情感、意象和反应都可能与正在发展的原型有关。因此,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在复杂体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整个心理,也就是所有原型的总和,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是遗传的内在或外在的产物。

集体无意识在多大程度上与原型有关?荣格认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了人类过去对物种的共同记忆,这些共享内存以原型的形式编码储存在人类共同记忆中。荣格使用“原型”一词来指一个种族代代相传的意象。他认为人类都遵循一种共同的来自精神内在的模式。自从人类有记忆以来,这些相同的模式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并在历史、艺术、文学、神话和宗教中反复出现。

早在1902年,荣格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学现象的心理学和病理学》中就提出了原型假设。直到他的《本能与无意识》于1919年发表时,他才对原型进行更为细致的定义。 荣格将原型与本能联系起来,指出原型与本能一样具有生物学性质。无论在人类还是动物身上,没有人会质疑本能的存在。众所周知,本能并不能通过后天学习行为而获得,而是通过DNA遗传得到的。荣格认为原型与本能非常相似,是建立在生物体的DNA中通过遗传获得的。“本能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现象,也就是说,是一种普遍的、反复发生的现象,它与个人独特性没有任何关系。原型也和本能有着同样的性质,它也同样是一种集体现象。”[9]

荣格的原型与本能之间联系的假设得到了美国著名学者卡尔文·霍尔的支持。霍尔提出:“如果不考虑原型,可以从心理上解释本能。”[10]从某种意义上说,荣格认为接受原型作为一种心理行为模式应该像接受本能作为一种身体行为模式一样容易。也就是说,就像每个人都有本能一样,每个人也拥有大量原型图像。荣格的类比可以验证原型的生物学性质,即它们是遗传继承的。

1922年,荣格在论文《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提出:“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它们为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它们为日常的、分化了的、被投射到神话中众神形象中去了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幅图画。”[11]226人类无法直接获得的经验以故事情节、图像或字符的形式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11]226神话和童话也是原型的表现形式。这意味着神话为原型表达提供了场合,并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帮助。荣格理解的神话是原型不仅在梦中而且在个人意识中得以展现的一种方式,原型是人类的经验心理模式,旨在阐释文学的心理含义。原型是一种未经过滤的心理体验,有时以最原始和幼稚的形式(在梦中)出现,有时经有意识地精心创作(神话)而以更为复杂的形式出现。反复出现的原始图像即原型,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递下来。

三、 荣格原型理论的生物性

19世纪和20世纪人类在精神探索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泰勒的原始文化心理、弗雷泽的仪式、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想、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神话思想和象征都在这一时期繁荣发展,荣格将自己的原型与其他研究领域中提出的原型相联系。学者对人类进化问题的探索从未间断过,走出非洲假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在试图探索人类共同的起源,达尔文在其著名的自然选择论中首次给出答案。《美国传统英语词典》对“自然选择”作出的解释如下:“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有最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并向后代传递其遗传特征,而适应性较差的生物往往会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12]

达尔文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物质有机体的进化发展过程。1859年,他在革命性著作《物种起源》中收集了大量的有说服力的有关自然选择的证据,详细阐述了进化论。他说:“单个创造中心”——“针对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在我的理论上一定是从一个父源传来的”[13]。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物种不是被各自创造出来的,一个物种是从原有的另一物种演变过来的。达尔文举例说明了各种生物受自然法则限制的地理分布。也就是说,散布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相关生物物种起源于相同的祖先和地区,并通过迁徙和改造逐渐进化成现在的物种。

1871年,达尔文将进化论进一步应用到人类进化中。他提出的关于人类起源于共同祖先的大胆假说具有无与伦比的远见。他提出的共同祖先学说是符合逻辑的推测,即地球上的所有物种起源于同一个祖先的细胞。虽然比较解剖学及古生物学都为共同祖先学说提出了佐证,但直到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的出现才为共同祖先学说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些都可以从世界所有生命体都遵从一套共同的生物学法则,使用同一套随机性强但极具普遍性的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中得到体现。如果达尔文的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人类必然也要遵守这样的自然法则。如今,虽然“走出非洲”理论已被广泛接受,但确凿的证据来自科学的支持,即DNA的证据。

科学可以通过研究人的DNA找到人类的祖先,证明了人类源自共同的祖先及人类迁徙的假说。埃塞俄比亚露西尸骨的发现,使得“走出非洲理论”的假设得以发展并在西方被广泛接受。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和表现,证明了无形的心理模式的存在已得到普遍认可。原型概念是荣格在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提出:存在于人心理最深层结构下面的原始的被人类共享并得以遗传的那一部分就是集体无意识[8]83。

据西方神话和《圣经》描述,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中国神话中,人头蛇身的女娲用黏土创造了人。由此可见,东西方的神话故事中都对人类的起源进行了探索。当代科学研究中,人类从非洲大规模迁徙的故事听起来很完美。如果科学家证实了这一假说,那么如何解释人类在体形、肤色、头发和眼睛颜色方面的巨大差异呢?当然,这些巨大差异的形成可以用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行解释。科学家指出,基因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人口遗传学家韦尔斯在《人类的旅程:基因的奥德赛之旅》中提到:“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携带着由我们的基因写就的历史书。”[14]117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遗传密码(基因组),科学家得出惊人的发现:“研究结果显示,他们在非洲人那里发现了线粒体 DNA序列最大的差异性,这意味着非洲人已经和其他人分道扬镳很久了。也就是说,非洲人才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人类族群,这意味着我们人类其实起源于非洲。”[14]136“遗传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9.9%。由于线粒体DNA无法重组,因此被作为研究人类基因奥秘的最佳选择。“基因突变……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检测很多不同个体DNA的同一区域,从而发现他们之间的遗传差异。这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和有效地评估不同人种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且提供研究所需的丰富的多态性资料。”[14]215科学家为这细微差异的形成提供了解释,这些细微差异的形成是由于对外部调整,如气候变化、区域隔离,以及随机DNA突变造成的。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突变的频率相对较低,人类发生的DNA随机突变会遗传给后代。通过对来自不同种族或地区的现代人的DNA进行比对,科学家可以帮助追踪他们,找到他们与祖先之间的联系。这无疑为荣格原型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普遍性、可遗传性,并被人类共享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证据。随着人类本能和原型的发展,集体无意识经历了进化,演变为所有人类共享并记录于基因的重要部分。

四、 荣格原型理论的文化性

萨义德在《理论旅行》中提出了观念与理论使用场域不同会出现理论位移的问题。当观念与理论从西方文化背景走进东方文化时,原型理论在新语境下迁移、传播和流通必然会遇到阻力。因此,跨文化阐释和跨语际阐释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荣格根据人类心理学探索原型,弗莱的文学原型是建立在整体上现有的作品上的,而非建立在每个单独的作品上。当然,弗莱的原型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西方文学。由于弗莱的局限性和偏见,文学原型的研究对象和背景限制于西方文化背景下。换句话说,弗莱的文学原型只是一种文化导向的产物。

神话虽然归类于精神文化范畴,但它反映客观对象的内容和性质。它所反映的主体物质生产活动水平,是人类文化系统内部深层结构中主导性因素与反应机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的。只有把神话放在人类文化系统的场域下研究,才能够凸显神话在原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当人们谈论诸如苹果树之类的符号时,指的是知识的文化含义。符号是一种面向文化的东西,只有那些沉浸在一种特定文化中的人才能理解符号的含义。以蝙蝠为例:在西方文化中,蝙蝠被认为是魔鬼的护卫;在中国文化中,蝙蝠象征着幸福、财富和长寿。原型通常被视为代代相传的象征,是一种心理模式。与符号不同,原型应该是公认的典型或重复出现的图像。

伟大的母亲是图腾的生动例子,它象征着生活、土地、农业和文化。 通常,伟大的母亲以圆润的事物为代表,认为这保证了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根据男性的心理学研究,男人更喜欢胖女孩而不是骨瘦如柴的女孩。 这是男人的本能,而不是有意识的认识。根据希腊神话,水和贝壳是美丽女人的发源地,她们与水和海洋有关。水和海洋是生命的标志。 在没有任何原型知识的情况下,艺术家出于本能创作了有关女人和水的绘画。 女人本身就是活着的图腾。 女人、树木和水仍然无意识地影响着人类。 在中国文化中,柳树象征着生殖和生命。水上狂欢节也是重生的过程。 此外,颜色和声音也起图腾和原型的作用,旗帜、徽章之类的现代图腾是图腾的演变。 图腾的发展过程也预示着原型的演变。 显然可以想到,真正的原型应该能够满足更新人类精神欲望的需要。 原型图像和故事模式鼓励读者在仪式上参与信仰、恐惧和焦虑。 这些原型特征不仅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可理解性, 而且反映了人类的集体欲望和焦虑。

五、 荣格原型理论的普遍性

人类从自然人到文明人的进化过程是漫长而持久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空气、食物、住所、温暖、性和睡眠。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类才本能地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得到保护、安全、秩序、法律和稳定,这些可以归类为安全需求。人类对安全层次的需求为图腾、神话和宗教的出现,甚至为人类文明的开始提供了土壤。在这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的原型出现了,原始人经历了从物质体验到集体精神的重大转变。可以将图腾、仪式和对神的崇拜视为人类试图与未知的精神进行交流的行为。在向现代文明人进化的过程中,原始人表现出基本的原始意象和原型形式。简而言之,原型产生的根源在于精神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安全的需求,具有普遍性。这种需求其实是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命和重生的渴望。

实际上,借助原型,即使是特定的颜色也可以找到其表达形式。因此,有吸引力或反感的颜色可能会揭示人们意识不到的隐藏心理。 例如,在西方,皇室喜欢蓝色, 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蓝色与神圣、尊严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著名饮料生产商百事可乐在其品牌徽标上采用了蓝色作为基本色调。 有意识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复杂性,还体现了人类共享的一种常见的无意识行为。 在历史悠久的奥运会上进行的圣火取火仪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被选中的女性高举橄榄枝,以最古老原始的方式跳舞。 她们从阳光收集自然火种,使不同大陆、不同种族的人感动落泪。在这些共同性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具有普遍性的智慧。 在现代宗教仪式中, 人为获得重生而受洗时仍保留古老的仪式。对神、水和太阳的崇拜起因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这也是图腾、宗教和文明的开始。 为了寻求安全和保护,原始人在身上文上自己崇拜的动物形象, 例如老虎、鹰等。 考古人员发现,出土的盘子和碗上经常刻有鱼的图案, 这象征着原始人对生殖和繁衍的渴望。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强调神话原型在西方文学中的外在统一性, 而不考虑其在非西方文学领域水土不服, 这使文学原型成为一种文化产物。 具有文化色彩的文学符号受到特定文化的青睐。 结构特征由生死原型组成。生死原型可以看作控制原型使用和解释的“语法”, 希望能像由生命原型组成的树一样长寿和安全地生活。 死亡意识迫使人们追求生命和永恒,受死亡惊吓后所做的活动是图腾、宗教和原型模式的开始。 死亡也表明了重生。任何原型都会消失,并找到生命、死亡和重生的根源。 荣格的原型具有深层结构的特征, 该结构在心理上决定了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

六、 结 论

原型的生物性说明,原型是由思维在无意识水平之上建立起来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行为、语言模式等重复出现,使人们相信可观察到的表象(原型)是由那些潜在的规律的作用(集体无意识)带来的。“语言和原型都是人类几十万年进化的结果,他们以各自特有的心理模式承载和传递着人类先民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与解读。它们的深层结构都深藏在我们的意识底层,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沟通着远古与现今。”[15]文化人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找出文化表层下潜在的无意识模式,找到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深藏着的内在支配结构——深层结构。这种深层结构的探索模式也正是荣格原型的生物性和集体无意识论证的。人类从原始社会迈向现代,世代相传的心理经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具有普遍性的原型沉淀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处,成为一种种族记忆。这种深层结构不能被人认识到,只能通过人类学家在文化比较中分析概括得到。它也只存在于无意识,不会走进人们的意识中去,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和人类行为中具有普遍性的显现展示出来。

猜你喜欢

荣格原型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包裹的一切
赢创AEROSIL气相二氧化硅分散液荣获2020年荣格涂料技术创新奖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警犬集体过生日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荣格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