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地区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2021-01-05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义勇军辽西文物保护

杨 小 梅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随着“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落实,有关辽宁抗战史的研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抗日战争的14年,遗留在辽宁广袤土地上的大量抗战遗址遗迹,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奋勇献身的动人事迹。尤其是今辽宁西部(以下简称“辽西”(1)辽西,人文地理学区域概念,本文所述“辽西”仅指辽宁西部的朝阳、锦州、阜新、葫芦岛和盘锦5市。)的锦州、阜新、盘锦、朝阳、葫芦岛等几座城市,曾经是辽宁抗战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战场,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址(2)抗战遗址,一般指自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发生的与抗日战争相关的遗址遗迹的现实存在物。1949年10月1日以后建立的纪念碑、纪念馆等抗日纪念设施不属于抗战遗址。,它们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对辽宁的侵略和侵占的过程,也见证了这里的民众奋起抵抗和英勇献身的壮举。

一、 辽西地区代表性抗战遗址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1]。加强对辽西地区抗战遗址研究,就是深入挖掘抗战的历史和史实,实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根据学科需求和调研目的的不同,对抗战遗址分类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文物普查分类、建筑年代分类、历史学(专题)分类等。”[2]本文采用历史学(专题)分类的方法,从抗战遗址的内涵与功能的视角,将辽西地区抗战遗址分为4类。

1. 抗日战场遗址

辽西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发源地,“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这里就展开了抗日斗争。抗日活动开始早,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作为重要的战斗发生地,留下了许多与日军直接交火和进行抗争的遗址。

北镇县什字口沟遗址,位于锦州市北镇县罗堡乡医巫闾山脚下的什字口村。1932年1月,北镇县被日军占领。1932年8月,王海峰、齐全山、张金山等人来到什字口沟发展大刀会组织。大刀会后被第十二路抗日义勇军改编,命名为铁血团。“大刀会虽然接受改编, 但对外仍保持大刀会的名义,独立活动,仅是和第十二路抗日义勇军协同作战,后来发展到200多人。”[3]这支队伍在什字口沟、桃园、高起堡一带的山区不断展开抗日武装活动,与敌人进行殊死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但可惜的是这片战争遗址目前尚未得到有效保护。

五台子大捷战斗遗址,位于黑山县英城子乡北五台子村。五台子大捷是由著名的抗日英雄高鹏振指挥的一次对日战斗。高鹏振是黑山县英城子乡朝北营子人,绰号“老梯子”。他少年习武,精通骑射,善写诗文,且性格豪爽,早期被乡民推选为民团首领。“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就举起抗日大旗,创建了第一支抗日义勇军——镇北军,后改名为东北国民救国军。1932年1月12日清晨,高鹏振率战士300人,与日军在五台子展开决战。双方激战数小时,共击毙日军73人,活捉了7名军官,打死打伤日军多匹军马,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著名的五台子大捷。“高鹏振率领抗日义勇军,从1931年至1937年,一直转战在辽西各地,队伍最盛时期达1 000多人,同日伪军先后进行过几十次战斗。据不完全统计,消灭日伪军500多名,俘虏100多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汽车等各种军用物质。”[4]1937年6月,高鹏振被害,时年39岁。五台子大捷战斗遗址目前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邱下菜园子大院遗址,位于阜新市新邱区的下菜园子,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影响的“下菜园子抗日暴动”。1942年8月25日,日军将石门(石家庄)劳工教习所的300名特殊工人押送到阜新新邱采炭所充当劳工,他们大多数是冀中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指战员、地方干部,也有国民党军队官兵和少数老百姓,当时他们被押解到了新邱西部下菜园子的一个大院里。9月2日夜,在取得中共新邱特支负责人朱韬等人的同意下,由原八路军连长刘贵任总指挥,领导劳工发动了一起反抗日军的暴动。劳工们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但最终暴动以失败告终。参加新邱下菜园子暴动的共计292人,只有67人逃出,5人当场牺牲,45人身负重伤。暴动后,中共新邱特支负责人李振军、朱韬和210名特殊工人被关进“海州工人辅导所”。新邱下菜园子抗日暴动是阜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抗日暴动,这次暴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该处遗迹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尚未提上日程。

清风岭“中国地”遗址,位于朝阳市朝阳县的常在营子乡。清风岭群山耸立,沟壑纵横,有九沟十八岭,无沟不秀、无岭不奇。其中有一条十几华里长的大沟,即石明信沟,直通山外,这里即为“中国地”。抗战14年里,石明信沟百姓击退日本侵略者大的进攻有5次,零星战斗不计其数。现在的清风岭因拍摄电视剧《中国地》成为一处影视基地而远近闻名,但是作为一处抗日遗址的石明信沟,目前尚未被很好地保护起来。

歼灭日军古贺联队战场遗址,位于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钢南村(原锦西县冮家屯)。“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1月3日,日军第二十师团占领锦州。1月9日,二十师团所属的第二十七骑兵联队在联队长古贺传太郎率领下,向当时锦西县城以西的村庄进犯。抗日民众在刘存起指挥下,与日军展开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日军联队长古贺传太郎毙命,日军人员与物资损失惨重。本次战斗是辽西抗战乃至东北义勇军抗战的经典战例,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歼灭日军古贺连队战场遗址于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日本侵略中国罪证遗址

日本侵略中国14年,对中国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经济侵略。辽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日本侵略者在此实行“人肉开采”政策,视劳工生命为草芥,在这里留下了屠杀中国劳工、民众及其他罪行的遗址。抗日战争结束后,在遣返日侨俘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彰显了中国人以德报怨的善良品质。

阜新万人坑遗址,位于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南山。阜新万人坑是日本侵占阜新时期,在阜新留下的4处大规模的劳工墓地。分别是兴隆沟万人坑、城南米家万人坑、五龙南沟万人坑和孙家湾万人坑。经多方调查考证,此4处万人坑总占地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埋葬的死难矿工至少有7万人。其中很多是被日本人从河北、热河、山东、山西抓来的大批劳工和特殊工人,他们大多死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迫害之下。对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始于1968年。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吉万人坑遗址,位于北票市台吉南山洼,这也是一处埋葬矿工及劳工的墓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攻热河,关东军早川支队和田中部队进驻北票。从1938年开始,日本侵略者对台吉煤田进行疯狂掠夺,数万名劳工因劳累、饥饿、疾病、瘟疫和受迫害致死,他们的尸体不断堆积起来便形成了“万人坑”。北票煤矿共有5处万人坑,只有台吉南山万人坑至今保存比较完好。2019年台吉万人坑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五家子惨案遗址,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北4公里处下五家子村。因缸窑岭地区民众曾在1932年1月9日参加了歼灭古贺连队的战斗,从此日军对该地区民众记恨在心。1935年11月16日,为了报复缸窑岭地区的抗日义勇军,日军出动该地区的所有部队,由两个汉奸带路,挨家挨户地把村民逼到西河套集合。随后日军用三挺机枪同时扫射,顷刻间村民纷纷倒下,顿时血流成河,全村378人被杀害。下五家子惨案是日本侵略者在辽西地区制造的规模最大、集体杀戮人数最多的惨案。1972年,在遗址所在地建成下五家子惨案遗址陵园,2009年下五家子惨案遗址陵园被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葫芦岛大遣返遗址,是指现葫芦岛境内的5处百万日侨俘大遣返遗址和纪念地,分别是马杖房火车站日本侨俘停留地旧址、茨山日侨俘居住地遗迹、龙湾公园“恩”字碑、葫芦岛百万日侨遣返纪念碑(旧碑)、葫芦岛大遣返纪念碑(新碑)。葫芦岛大遣返,又称“百万日侨大遣返”,是指1946年5月至1948年9月,先后有105万滞留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和战俘从葫芦岛港被遣返回国的事件。关于在华日本侨民和战俘问题,自1945年10月开始,美国、苏联、当时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共产党三国四方就此问题进行磋商,最终决定东北地区的绝大多数日本侨俘将从各地集中到葫芦岛分批遣返日本。“自1946年5月7日至1948年9月20日,共分3次经葫芦岛港遣返日侨俘。第一次共158批,遣返1 017 549人(含日俘16 607人);第二次共12 批,遣返29 627人;第三次共3批,遣返3 871人。先后三次经葫芦岛遣返的日本侨俘总数为1 051 047人。”[5]葫芦岛大遣返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人道和善良,创造了战后单一港口遣返敌国侨俘人数的世界之最。

3. 日本军事设施遗址

日本侵略者是靠武力侵占东北的,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侵略者在其所到之处修筑军事工程设施并设置管理机构。

侵华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旧址,位于盘锦市双台子区胜利街东段13号。1932年4月,为了保障沟营铁路物资供应补给及调转兵力的需要,日本关东军在盘山火车站前设立了关东军护路守备队分队部,与此同时修建了碉堡式炮楼兼营房,因建筑全部用红砖砌成,所以俗称“小红楼”。许多抗日志士曾经在小红楼受到过严刑拷打和关押,甚至牺牲在这里,小红楼见证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2019年,侵华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庄台日本水上警察一分队旧址,位于盘锦市大洼县田庄台镇辽河岸边,原是日本关东军水上警察派出所,由于墙体刷成白色,所以俗称“小白楼”。田庄台是明朝中叶以来因河运兴盛而建立的。1931年12月,日军进入田庄台。1932年,成立营口海边警察总队田庄台水上警察一分队。1935年,建警察一分队办公楼,即小白楼。该遗址是日军掠夺辽河流域资源,控制辽河水道航运的历史见证,目前是盘锦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北交通大学旧址暨抗战纪念遗址,位于锦州市古塔区人民街敬业东里64号。1927年,东北交通大学建成并开始招生,张学良任校长,整个校舍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交通大学被迫关闭。9月23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将辽宁军政中心西迁至锦州,并成立辽宁省政府行署和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行署,此两机构办公地点即设在当时的东北交通大学。锦州沦陷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东北交通大学。不久,关东军第8师团司令部进驻东北交通大学。1932年10月25日深夜,由东北国民救国军总监部总指挥兼参谋长宋九龄任总司令率军攻打日军的两个据点,即东北交通大学和北大营。战斗持续两个多小时,日军损失惨重。所以曾经承载多种职能的东北交通大学也是关东军第8师团司令部旧址和东北抗日义勇军创建地旧址。现东北交通大学旧址暨抗战纪念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努力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攻打日军驻地北大营战斗遗址目前也是处于被保护状态。

4. 抗战人物纪念地遗址

面对日军的残暴统治,辽西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这场抵御侵略且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抗日勇士。他们气壮山河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树立了一座座令人敬仰的丰碑。

马子丹牺牲地,位于锦州义县刘龙台镇水口子村。马子丹是锦州义县刘龙台人,家庭富有,为人仗义。曾在热河省当巡官,因不满官场黑暗,不久便辞官还乡。“九一八”事变后,马子丹认为必须组织抗日武装,才能救国救民。1931年11月,他与周成扬等人在联庄会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有100多人参加的义勇军,后发展到400余人。从此马子丹开始带领义勇军与日军战斗于辽西的山川之间。1933年4月26日,由于叛徒告密,马子丹壮烈牺牲,时年39岁。2005年10月14日,锦州义县刘龙台镇的村民在为村里的一座寺庙修建围墙时发现一具遗骸,之后经辨认确认此具遗骨就是抗战英雄马子丹。2007年,马子丹牺牲地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铁汉故居,位于盘锦市盘山县羊圈子镇才屯村。1905年,王铁汉出生于此。据史料记载,王铁汉祖籍山东,其家族于清代末期迁徙至盘锦地区定居,该故居为王铁汉曾祖举家迁至辽宁后的自建房屋,至今已有100多年房龄,王铁汉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后外出求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王铁汉任东北军陆军第七旅团长,当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步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时,虽然接到了“不准抵抗”的命令,但他毅然下令还击日军,打响了“抗日第一枪”,给日军以有力还击。2014年10月,王铁汉故居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桂林指挥部旧址,位于绥中县沙河镇矾石山村的孔家大院。孔家大院是光绪年间所建,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九一八”事变后,孔家大院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团第四十八路军司令郑桂林(后为第五路抗日义勇军司令)部队的矾石指挥部。1932年1月10日,郑桂林带领400余名义勇军战士,从矾石山出发,打响了绥中地区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此后他曾多次指挥攻打绥中县城的战役,誓死保卫家园,郑桂林部义勇军人数最多时有10 000多人。

聂耳慰问义勇军旧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近年来,有关专家通过考证,认为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发源地。理由是国歌创作者聂耳曾到朱碌科镇慰问义勇军将士,一方面是有感于辽西义勇军前线的情景,激发了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国歌也是在辽西义勇军创作的《义勇军誓词歌》基础上创作而成的。1933年2月,由于日军的进攻,热河抗战迫在眉睫,辽宁义勇军转移至朱碌科。2月25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等人组成慰问团,筹集大量物资,从上海出发赴东北热河慰问。聂耳等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也随团来到前线慰问义勇军。慰问中聂耳听到了悲壮激昂的《义勇军誓词歌》,并用小提琴亲自为官兵们伴奏,离开时还带走了写有《义勇军誓词歌》的传单。1935年,聂耳创作完成的《义勇军进行曲》,其曲调和歌词与《义勇军誓词歌》有很多相似之处。2014年,当地政府把这里确定为“聂耳慰问义勇军旧址”。

二、 对辽西地区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对各地区抗战遗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保护与利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多有论述,在此不重复赘述。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提4点建议。

1. 提高抗战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级别

目前辽宁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处,其中抗战遗址21处,占比近15%,说明一直以来辽宁的抗战遗址还是备受重视和保护的。辽西锦州、朝阳、盘锦、阜新、葫芦岛等5城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其中抗战遗址仅有阜新万人坑、侵华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旧址、台吉万人坑遗址3处。“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库(2011年)及辽宁省革命文物遗迹保护工程调研报告,辽宁省内与抗日斗争相关的遗址遗迹共有283处”[6]。这说明辽宁抗战遗址资源比较丰富,尤其辽西地区是抗战的主要战场,抗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因此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抗战遗址资源。以目前仅3处抗战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看,数量未免太少,因此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与组织申报。实践证明,为了加强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力度,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抗战遗址的文物保护级别。因为根据目前抗战遗址现状看,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保护状态良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次之;那些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遗址,多数未得到有效保护,甚至部分遗址已经消失。因此,应该把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抗战遗址,目前还没有确定保护级别的尽快核定公布保护级别,已经核定公布保护级别的尽快提升保护级别。这方面可以借鉴相关城市的做法,比如,沈阳市在2019年第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中,把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和北大营营房旧址两处抗战遗址上报并获批准,该两处遗址是近几年获得重视并加以保护的抗战遗址。同时,通过查看其他城市上报的抗战遗址,基本都获得了批准,表明国家对抗战遗址越来越重视。随着抗战遗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的提升,在政策、经费等方面都将获得巨大的支持,这将使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2. 讲好抗战遗址背后的故事

“抗战遗址是缅怀抗战英烈、唤起抗战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每处抗战遗址的背后,都有着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足迹,有着中华儿女敢于拼搏的身影,有着感人的抗战故事和伟大的抗战精神,并由此构成了鲜活的抗战历史。”[7]抗战遗址是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辽西地区不仅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发源地,而且在14年抗日战争的前6年辽西的抗日队伍遍地开花,不仅分布广,而且纪律严明。“据不完全统计, 到1932年3月,仅在辽西境内有据可查的义勇军队伍至少有30路(支),人数达10余万。”[8]他们坚持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在辽西的广袤山川,留下了他们顽强抗日的足迹,流传下来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已经载入史册,有的在民间口耳相传,还有的没有及时整理处于随时可能消失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1]所以,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挖掘、挽救、整理这些资料,把每一个抗战遗址背后的故事真实、具体、形象、全面地表达出来。承载着这些动人故事的抗战遗址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和“红起来”,让抗战精神、抗战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享誉海内外。这将扩大抗战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支持抗战遗址提高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这项工作;对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的素材支撑,也必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并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3. 把抗战文化打造成为城市名片

源于众多抗战遗址的存在或一系列抗战事件的发生,把抗战文化打造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国内诸如宜昌、重庆等城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辽宁沈阳因抗战文化资源丰富,且留有大量抗战遗址遗迹而聚焦抗战文化研究,并把抗战文化作为沈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大主体文化之一(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近几年,更是在努力打造抗战历史文化名城,使抗战文化成为城市宣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和历史场景中,各个地方的民众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到了这一伟大的洪流中,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辽宁西部5座城市有惊心动魄的抗战过程、有为数众多的抗战遗址、有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但是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打造抗战文化这张城市名片。比如阜新曾经打造“十大城市名片”,阜新拥有万人坑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抗战遗址,却在“十大城市名片”中没有抗战文化、抗战遗址、抗战精神的内容。5座城市中,锦州在辽西抗战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尤其是穆景元等专家有长达20余年从事辽西抗战史研究的经历。把抗战文化打造成为城市名片,既可以有效保护抗战遗址,又可以扩大城市影响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4. 保护和利用抗战遗址必须要有持续的政策支持

由于过去对抗战遗址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重要遗址消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将军在锦州的故居旧址,现如今只是看到一块“朱家大院旧址”的标志牌匾。原址旧居早已不复存在,已经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淹没在高楼大厦中,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另外,由于当年战斗的需要,有些抗战遗址处于深山老林中,根本没有进行保护。为了避免抗战遗址再从我们手中遗失,还需做大量有效的工作。我们要通过对辽西抗战遗址全面的调研、考察和研究,准确掌握辽西抗战遗址的分布、数量和保护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抢救、保护和利用的方案。目前虽然政府和一些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也做了大量相关工作,但是还远远不够,且这项工作并不是某个部门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必须调动一切力量共同合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自1961年以来,定期申报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是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持续且重大的政策支持。近几年,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9月,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此后又于2015年和2020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75周年之际,国务院分别公布了第二批100处和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标志着我国抗战遗址的保护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入选的26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辽宁入选12处,其中包括辽西3处,分别是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第一批)、赵尚志纪念馆(第二批)和侵华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旧址陈列馆(第三批)。相信随着国家持续的政策支持,将有更多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入选,遗址将受到更好的重视和保护。可喜的是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2018年辽宁已经开始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对包括抗战遗址在内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实施步骤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如果这些意见能够得到完全落实,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将得到更大的推进。

加强对抗战遗址的挖掘、保护、利用,不仅是对抗战历史和抗战英雄的缅怀,更能够从中获得警示与启迪,进而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义勇军辽西文物保护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史前勤求索 辽西秀芬芳——纪念索秀芬先生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青年义勇军军歌
在辽西遇上一场雨
救治患病文物的医院 文物保护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