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文“从风论治”脑胶质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2021-01-05田鑫李佩文
田鑫,李佩文
(中日友好医院 放射肿瘤科,北京 100029)
0 引言
脑胶质瘤(brain gliomas)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神经系统恶性肿瘤[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脑胶质瘤分为四级,分级越高,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2]。目前西医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根据病理可辅以放射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措施,近年来免疫治疗、电场治疗也有报道,但复发率较高[3]。脑胶质瘤组织分类复杂[4]。治疗后容易复发,中医治疗有效[5]。
中医学对脑肿瘤的认识来源于《黄帝内经》,记载了脑肿瘤的相关临床表现。古代没有脑胶质瘤的病名,古人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为“厥逆”、“真头疼”“头风”等范畴。如《灵枢·海论》也指出:“脑为髓海,其输在上……,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可见“。明代名医张景岳称:“脾胃虚弱之人多有积聚,脾主运化水湿,湿聚成痰,痰瘀互阻,积于清窍而成肿瘤”。
李佩文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到,中医药能够缓解脑胶质瘤患者症状,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6]。历经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其理论日渐成熟。现将李佩文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经验介绍如下。
1 辨治经验
1.1 病因。“凡治病。须识因。…不知其因。施治错谬。医之大患。不可不知。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李佩文教授认为脑肿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内因所致。内伤多与情志不遂、禀赋不足、饮食失调等相关。脑肿瘤发生的外因则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①情志不遂: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或思虑过度,肝阴亏虚,阴虚火旺,均可导致肝风内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日久则气滞血瘀,阻滞脑络;或肝失疏泄,津凝痰瘀,脑窍失养,浊阴盘踞;②先天不足或体虚劳倦: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脑髓的充养有赖于肾精的化生。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大脑发育健全。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导致肾精亏损,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虚风内动,脑髓不充;③饮食不调: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酒太过,或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均可伤及脾胃,致水谷精微运化、输布失常;或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或滋生内热,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阳亢于上,虚风内动。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言:“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④感受外邪:脑肿瘤的外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接触到各种物理、化学、病毒等方面的因素,例如:电磁辐射,化工原料,烟草食品,病毒感染等,导致了脑肿瘤的发生。
1.2 病机。脑居高位,易受风邪。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亦如《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中提及“风为百病之长”。“风”是脑胶质瘤病因病机中最关键的因素。同时,李佩文教授强调,脑胶质瘤病位不仅在脑,更要关注肝。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风气通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木脏,性刚直,喜条达,肝木失和,内风旋动,阳气亢逆变化为风,成为肝风内动;或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气升动无制,阳亢化风;或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郁生风或肝血不足,血虚发热生风;或土虚乘木,脾土亏虚,无以滋养肝脏,肝失所养,贼风内动;或久病至瘀,瘀血阻滞经脉,脑髓失养,瘀血生风。都可以导致内风上攻头部形成脑胶质瘤。“风”贯穿脑胶质瘤病程始终,可夹痰、瘀、虚。同时,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标、本之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1.3 证治分型。李佩文教授根据脑胶质瘤的病机特点,将脑胶质瘤证型分为“实风”“风痰”和“虚风”:①实风: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思虑太过,劳倦过度,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肝气久郁则化火而致肝火上炎,阳亢风动,肝火上扰清窍;②风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乃土脏,为生痰之源,故肝风为病,往往与痰相兼为患。内风与痰又可互生,一方面风可生痰,如肝阳化风,煎熬津液,化而为痰,致肝风痰浊相兼;另一方面痰可生风,痰热内伏,复为情志、饮食、烦劳所触动,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化火,致肝阳亢盛,内生肝风。正如《医方考》谓“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③虚风:由于肝阴虚或肝肾阴虚,阴虚水不涵木,阴血亏虚,阴不制阳而肝阳上亢,阳亢无制导致肝风内动。
2 清窍头风方方义
李佩文教授经过50余年的临床实践,拟清窍头风方作为脑胶质瘤基本方,专病专方,临证佐以加减。基本方:天麻20 g,钩藤10 g(后下),白蒺藜5 g,白僵蚕10 g,地龙10 g,川芎5 g,蝉蜕5 g,蔓荆子10 g,谷精草10 g,土贝母15 g,天竺黄5 g,制南星10 g。
全方以天麻为君药,天麻味甘、微辛,性平,入足厥阴肝经。《中国药典》载天麻具有平肝熄风,祛风定惊的功效,为“治风之重药”,素有“定风草”之称。本方重用天麻直捣其邪,随症加减它药可谓得心应手。
钩藤、白僵蚕、白蒺藜辅助天麻,加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功,还能制约天麻之辛温之性,为臣药。钩藤钩藤味甘,性微寒,入肝经,平肝熄风、止痉定眩,白僵蚕味辛咸,性平,入肝、肺、胃经,祛风解痉,白蒺藜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入肝经,平肝疏肝、散肝风,功在平肝祛风、镇惊定眩止痛。
谷精草、蔓荆子为佐药,辅助君药、臣药以加强祛风止痛功效。谷精草辛、甘、平,入肝、胃经,既能清泄肝胆郁火,又能疏散风热,为治肝经头痛要药。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肺、膀胱、肝经,功能清肝经风热、清利头目、止头痛,方中佐以蔓荆子,可加强祛风镇痛的效果。
土贝母、天竺黄、制南星同为佐药,辅助君药、臣药,加强化痰散结的作用。土贝母味苦、性凉,入肺、脾经,功效清热化痰,散结解毒。天竺黄甘、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的作用。制天南星苦、辛、温,归肺、肝、脾经。功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土贝母、天竺黄、制天南星合用,凉温并举,调和药性,且化痰之力增强。
川芎、地龙亦为佐药,辅助君药、臣药,加强活血、通络的效果。川芎活血通络,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本经》记载“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筋挛”。地龙咸、寒,入肝、脾、膀胱、肾经,功能清热熄风、通经络、平喘、利尿。川芎上行巅顶,通脑络之瘀,地龙通利经络,两药相互配合,上下畅通,化瘀解痛。
蝉蜕、川芎为使,引药上行,能带引诸药直达病所发挥作用。另外,蝉蜕味辛,轻灵透达,引导全方,散中寓收,清热熄风。诸药合用则可平肝潜阳、涤痰熄风、活血通络、止痛定眩,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 方证化裁
3.1 实风证。头胀痛为主症,可伴有耳鸣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筋惕肢麻,震颤抽搐,视物模糊,急躁易怒,甚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体歪斜,舌红苔黄,脉弦。乃肝火上炎、肝风内动之证。“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思虑太过,劳倦过度,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肝气久郁则化火而致肝火上炎,阳亢风动,肝火上扰清窍,头胀痛,头晕耳鸣,肝火上炎,面红耳赤,口苦咽干,灼伤阴津则致口干舌燥,肝风内动,则筋惕肢麻,震颤抽搐,甚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以平肝潜阳,熄风散结为治则。可以清窍头风方酌加龙骨、牡蛎、菊花等平肝潜阳。
3.2 风痰证。神识昏蒙,头痛、头晕为主症,可兼舌强呕吐,癫痫发作,语言蹇涩,行走不稳,视物模糊,复视或偏盲,痰多胸闷,喉中痰鸣等,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为肝风内动、痰浊壅盛之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乃土脏,为生痰之源,故肝风为病,往往与痰相兼为患。内风与痰又可互生,一方面风可生痰,如肝阳化风,煎熬津液,化而为痰,致肝风痰浊相兼;另一方面痰可生风,痰热内伏,复为情志、饮食、烦劳所触动,情志抑郁或晦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化火,致肝阳亢盛,内生肝风。正如《医方考》谓“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浊阴上蒙,所以头痛昏蒙,沉重。痰阻胸膈,肺气不宣,胃气上逆,所以恶心、呕吐,咳嗽痰盛,胸满痞闷,身重倦怠。内风与痰相搏,因此会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强呕吐,语言蹇涩,严重甚至半身不遂,谵妄抽搐,神志失常,舌强不语。如兼热象,可以兼见咯黄色稠痰,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闷气粗,舌苔黄腻脉滑数。以祛风、豁痰、通络、清窍为治则。用清窍头风方酌加白附子、全蝎、法半夏、瓜蒌、厚朴等祛痰通络药物,共凑祛风、豁痰、通络、清窍之效。
3.3 虚风证。头痛绵绵,昏蒙空虚为主症,可有神疲乏力,面色胱白,两目干涩,眩晕耳鸣,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舌红苔少或舌淡,脉细弦或沉细。证属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肝阴虚或肝肾阴虚,脑髓失养,因此头痛绵绵,昏蒙空虚。阴虚水不涵木,阴血亏虚,筋脉失养,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阳亢无制又可导致肝风内动,症见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甚则出现虚风内动,如手足蠕动、关节拘急、肌肉润动。肝肾阴虚,可见两目干涩,腰膝酸软等症;久病耗气,可见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红少苔或舌淡、脉细。以滋补肝肾、补血填精为治则。宜清窍头风方酌加生黄芪、太子参、当归、生地、白芍、桑葚、益智仁、鹿角胶、旱莲草、女贞子等益肾填精、益气养血药物。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65岁。2019年8月5日初诊,主诉头晕、头痛1年余,加重3个月。患者2018年4月开始出现头晕、头痛,伴视物模糊,当地 CT 示右额叶肿物,脑胶质瘤可能性大。2018年6月手术。术后病理:脑胶质瘤 III 级。术后未接受放化疗。2019年5月头痛、头晕症状加重,2019年6月复查脑 MRI 提示右额叶2处新发肿物,较大肿物直径1 cm,肿物周围大片脑水肿,考虑复发可能性大。当地医院予伽马刀局部治疗。刻下症:头晕、头痛,伴乏力,步履蹒跚,左上肢活动不利,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为头风,属风痰证,处以清窍头风方化裁,方药:天麻20 g,钩藤10 g(后下),白蒺藜5 g,白僵蚕10 g,地龙10 g,川芎5 g,蝉蜕5 g,蔓荆子10 g,谷精草10 g,土贝母15 g,天竺黄5 g,制南星10 g,厚朴10 g,太子参15 g,丹皮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二次服用,共服用28剂。
2019年9月3日二诊:头痛缓解,乏力有减,仍有头晕,偶有干呕,舌苔黄腻,脉弦滑。予初诊方加清半夏9 g,生姜三片为引。继续服用28剂。2019年10月10日三诊:偶感头晕,干呕得缓,舌淡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去厚朴,加全蝎3 g,蜈蚣1条。配制成水丸,每日1剂,共服用60剂。效不更方,之后一直服用上方水丸制剂,2020年4月复查头 MRI 无复发征象,上肢活动较前灵活,步态恢复,但行走缓慢。
按语:本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再次伽马刀治疗后,初诊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辨证为风痰留滞、阻碍脑络之脑瘤。故用清窍头风方加厚朴治疗。由于手术戗伐后气血虚弱、脑络受损;以及放射线伤津灼液,损伤脑络,脑神机失用,导致患者健忘,步履蹒跚,左上肢活动不利之症。故加太子参、丹皮益气活血通络。二诊虽获益,仍有头晕、干呕,且舌苔黄腻、脉弦滑均提示痰浊壅阻,遂加强化痰之力后症状缓解,尚见肢体不利之脉络不通征象。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所云:“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而血气行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在内”。三诊加大活血通络之品,并制成水丸徐徐服之,以缓图邪消正安,预防病情反复。果然凑效。通过中药的整体调节,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