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热点要闻信息
2021-01-05
生猪存栏量已经基本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农业农村部5月14日发布,今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继续保持恢复势头。目前,生猪存栏量已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1%,连续1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3.0%,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目前生猪存栏量一直保持在4.16亿头以上,已经基本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我们大概算了一下,如果按每头能繁母猪一年能够提供16头肥猪来测算,那么现在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一年提供的肥猪出栏量可以达到6.9亿头以上,这也意味着我们现在能繁母猪的量,如果按照正常的生产效率已经基本够用。
辛国昌介绍说,目前,我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并出现了两个积极信号:一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规模猪场从去年年初的16.1万家增加到目前的18万家,规模猪场的新生仔猪数同比增长58.8%。二是养猪场户更加注重生产效率。淘汰低产母猪不断加快,4月份规模场淘汰母猪量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96%。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大家都逐渐用高产母猪来替代,这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表现。所以从目前的整个形势来看,我们现在这个生产恢复已经基本接近正常。
市场供给增加 猪肉价格连续15周回落
监测数据显示,随着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市场供给增加,眼下,猪肉价格已连续15周回落。
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集贸市场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每千克36.09元,已连续15周回落,同比下降29.3%,比1月份最高价降了18.13元,比去年最高价低了23.55元。
辛国昌介绍说,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800万头,同比增长41%。在此背景下,尽管五一假期餐饮消费持续恢复,消费需求补偿式释放,但猪肉市场价格不涨反降。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我们估计在端午节的时候,又是一个消费高峰,可能会拉动肉价有所上涨,但是从现在的这个情况判断,根据我们前期对新出生仔猪数量的研判,五月份到七月份这三个月,后来上市的肥猪量同比大概能增加50%左右,所以端午消费高峰即使拉动猪肉价格上涨,也不会有太大的幅度。
价格回落成本上涨 生猪养殖效益收窄
不过随着猪肉价格持续回落,各种养殖成本不断增加等因素影响,生猪养殖效益逐步收窄。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前,生猪养殖成本在每千克12.5元左右,目前增加了4.5元。其中,玉米价格上涨导致的生猪养殖成本,每头均增加280元左右。与此同时,疫病防疫、仔猪费用、人工费用、折旧等成本项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据我们监测现在这个出栏肥猪,它的成本价就是每千克17元,上一周,全国集贸市场监测的出栏肥猪的价格是每千克22元,那么这几天交易的报价,有些地方已经降到了每千克18元,每千克19元已经非常接近这个成本价。
辛国昌介绍说,长期来看,生猪养殖的成本项目上涨都是刚性的,一旦涨上去,就很难再降下来。加上屠宰、流通等环节的加持,猪肉零售价格必然会水涨船高。
针对当前养殖效益下滑、一些养殖场户出现亏损的苗头,农业农村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制定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方案,以促进生猪稳产保供。
猪粮比或退出生猪养殖盈利评判指标
对于生猪养殖业来说,猪粮比曾是生猪养殖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养猪业成本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猪粮比已经不能再客观反映养猪盈亏。
猪粮比,通俗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猪粮比越高,说明成本相对较低,养殖利润越好,相反则越差。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猪粮比,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时提出的,那个时候,全国养猪行业90%以上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户养殖,既没有折旧也没有贷款利息,同时也不存在雇工,防疫成本也没有现在这么高。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已发生巨大变化,正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推进,养殖成本结构也与过去完全不同,包括仔猪费用、人工费用、环保治污、圈舍建设、疫病防控等等多项费用,其中仅疫病防控、环保治污的成本每头猪就超过了150元。因此,猪粮比已不适合衡量生猪养殖盈亏,检测和评判养猪盈利与否的指标已经与时俱进,更为科学客观。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我们现在对全国只要是年出栏够500头这种规模的养猪场,都进入了我们的直联直报系统,每个月进行一次生产统计,我们一共15项指标,所以现在直接可以监测到它的产能变化,就不用再用猪粮比价再来间接推断是增养还是少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我们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全国每年有望减少4500万吨玉米和1200万吨豆粕用量
饲料原料供给是影响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就我国饲料粮而言,目前的当家品种玉米供应紧张,大豆进口依存度高。为广辟原料来源,提升利用水平,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了《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日粮配方结构,保障原料有效供给,提升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维护我国饲料粮供给安全。希望行业内共同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行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饲料原料有效供给,是提升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为广辟原料来源,提升利用水平,农业农村部立足行业内部挖潜,制定发布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引导全行业构建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使用,努力确保饲料粮供给安全。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权威专家和代表性饲料企业的有关负责人。
为什么要出台该技术方案,实施后能取得什么效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是饲料粮安全,稳定了饲料粮供需关系,就能稳住粮食安全基本面。
但就我国饲料粮而言,目前的当家品种玉米供应紧张,大豆进口依存度高。充分发掘利用本土饲料资源,推动饲料配方结构多元化,提高畜禽养殖的饲料报酬,减少饲料粮不合理消耗,对于确保饲料粮有效供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20年,农业农村部成立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组织构建我国自主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标志着饲料行业从长期依赖国外数据向构建本土基础数据的重大转变,以此为基础推出的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我们测算,该技术方案全面推广实施后,每年可望减少玉米用量4500万t、豆粕1200万t,将极大缓解我国玉米的供需矛盾和大豆对国外的依赖程度。”李德发说。
企业实际应用情况怎样,效果如何?
记者采访了数家饲料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向记者介绍了该技术方案和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情况。
正大集团中国区首席科学家石格力(GaryStoner)博士介绍,中国本土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准确的原料营养价值标杆,是加快促进饲料配方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的关键。数据库里的动态参数和技术方案中的技术措施,已经给正大集团带来了很大帮助,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饲料营养价值的稳定性,同时给客户带来最佳的饲料投入回报率。“我们应用数据库里的原料动态营养数据和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在过去两年内,有效降低了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价格暴涨带来的冲击。”
铁骑力士集团技术总监周建川博士介绍说,基于动态可消化氨基酸和净能的低蛋白日粮技术,保育猪日粮中豆粕用量从原来的23%降到17%左右,下降了6个百分点,中大猪日粮中豆粕用量则从19%降低到15%左右,下降了4个百分点。同时,在玉米替代方面,铁骑力士集团在25kg以后的生长猪阶段使用了全小麦日粮,实现了玉米的全面替代,同时配合低蛋白日粮应用,在生产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饲料生产成本。周建川介绍,下一步,铁骑力士集团还将根据技术方案和数据库平台,进一步验证稻谷的最佳使用方案,制定质量关键控制点,为库存稻谷的全面使用做好技术储备。
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邵彩梅博士说:“我国自主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采用国内养殖的动物评价本国的饲料原料,在同一套标准的操作规程下,测定评价原料参数数据并建立模型,与产业联系紧密,十分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应用数据库和技术方案,可以指导采购部门准确决策,实现买得对,让配方部门能精准设计配方,实现用得准。2020年以来,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了稻谷、小麦或加工混合原料,价格每吨比玉米低300元,已有部分猪饲料产品不再使用玉米,为公司节本增效带来了极大好处。
猪周期下半场反思:如何有效平抑?
今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发现,猪肉价格越来越便宜了。近日部分地区猪肉价格跌破每千克30元,创近19个月新低。分析认为,本轮猪周期或已步入下行通道。
不过,也有人担心价格大幅回调后会再次“猪贱伤农”,并引发下一轮猪周期。
据悉,为稳定猪肉价格,农业农村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建立生猪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集中发布生猪全产业链的信息,指导生产主体合理调整产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猪周期非中国独有
长期以来,中国猪肉价格一直经历“肉价上涨—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价格发展轨迹,业内称为“猪周期”。一轮完整的猪周期一般历时3~4年。猪肉的大涨大跌不仅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稳定保障老百姓的“菜篮子”。
那么,猪周期是否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猪周期并非中国独有”,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外也有猪周期,但中国周期性大涨大跌的特征更明显,这和中国巨大的猪肉消费量有关。国外牛肉消费量大,因此也出现过‘牛周期’”。
除此以外,郑风田认为猪周期还与中国生猪市场的四个现实情况相关。一是市场的自主调节;二是大量中小养殖户的存在;三是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非常低;四是养殖门槛低。
“价格涨了,很多小养殖户就会一窝蜂涌入,价格跌了又成批退出,进出容易,助推市场波动。”郑风田补充说。
卓创资讯分析师马丽媛指出,“猪周期的运行,是利润驱动的结果。价格直接影响产业中各个环节的利润,驱动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的行为,然后通过一定的生产周期改变市场的供需体量,最终又影响到价格。”
猪周期是否可以消灭?
很显然,猪周期“价高伤民,价贱伤农”,会导致居民必要物资供应不足或产生资源的浪费。国外是如何平抑猪周期的?猪周期可以消灭吗?
据郑风田介绍,国外是通过规模化、集中化来平抑猪周期的,但中国的集中化程度还不够高,通过这种方式还无法很好地平抑猪周期。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达53%。不过,郑风田认为这还不够。“我们统计的规模化生产,可能几千头、几百头的规模也算,这基本还是属于小规模的养殖,必须是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比如年产几千万头、上亿头的这种大企业达到一定比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54419万头。中国排名前三的养猪企业温氏、牧原、正邦2019年生猪销售量分别为1851.66万头、1025.33万头、578.4万头,合计约占全国产量的5%。
“一个国家排名前十的公司如果占到行业80%以上的市场比例,基本上就可以把猪周期的问题解决了。现在看,要彻底解决猪周期,我们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郑风田说。
马丽媛也指出,猪周期短期难以彻底消除。“以美国为例,美国大概用了30年的时间,对国内的生猪养殖业进行了规模化变革,中小散户快速退出市场。现阶段美国排名前三的养殖企业出栏占比已在60%以上,其周期性现象日渐弱化,价格波动幅度较小。”
平抑猪周期核心还是提高规模集中度
对于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推出的生猪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郑风田表示,“只是缓解猪周期的其中的一个手段,如果以为只靠一个制度就能平抑猪周期,就太乐观了。”
事实上,为了平抑猪周期,相关部门采取了大量措施。比如,公布全国每年的生猪存栏量,进口猪肉,建立储备肉制度,推出生猪期货,从政策层面扶持推动规模化养殖等。“最核心的手段还是要提高规模集中度。”郑风田强调。
马丽媛则建议,除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之外,还可以加入部分客观、中立的第三方来共同引导,让从业者更加理性地来看待市场。
在国外,平抑猪周期的价格波动,除了规模化经营,期货产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1月8日,中国的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据大商所农业品事业部负责人介绍,运行以来,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开始逐步发挥。
马丽媛指出,对生猪养殖企业来讲,随着生猪期货在国内的发展不断成熟,可充分利用生猪期货的发现价格功能,有计划地进行生猪产能规划,有利于生猪产业的稳定性。
培育特色猪种需要具有品牌基础的企业来牵头
4月28日,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介绍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表示,要“培育以风味独特、肉质鲜美为主,兼顾生长速度的特色猪种”。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杜长大”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饲养成本低、市场价格低,继而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本土种猪确实沦为了陪衬,导致地方猪种的养殖规模不断萎缩,资源群体也在缩减。
但是,本土猪种仍有不可取代之处。本土猪具有高繁殖和哺育能力,耐吃青饲料,而且免疫机能更佳,能胜任‘无抗’的饲养标准。另外,外三元口感瘦肉柴、肥肉腻,只能满足老百姓“吃上肉”的基本需求,而要想吃上不柴不腻的好肉,还得看本土猪种。
因此,培育特色种猪也是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重任。其实,目前一批黑猪品牌加快进入市场,逐步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的需求。另外,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品牌化运作让市场认可猪肉的特色与价位,将助“特色种猪”培育走出第一步。所以,培育特色猪种需要具有品牌基础的企业来牵头,打开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地体现特色猪种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