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2021-01-05魏锟
魏 锟
(固始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固始 465200)
猪蓝耳病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该病主要引起病猪生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又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而高致病性病例是由猪蓝耳病病毒(PRRSV)的变异株引起,该变异株致病能力强、传播速度快,以妊娠期母猪以及刚出生的仔猪为易患猪群。
1 病因及流行特点
该病的自然宿主为猪和野猪,在出现显性症状前,病毒一直在猪体内潜伏感染,一旦感染很难清除。该病传染性强,可通过水平传播途径在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群内传染或通过感染的妊娠母猪垂直传播给仔猪。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营养不良、全身情况较差的猪群较容易感染。以围产期母猪以及刚出生的仔猪居多。该病除了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外,还可引起猪的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猪群内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
2 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
2.1 发病诱因
2.1.1 应激
短期高强度的应激可诱发已感染猪蓝耳病的猪群出现流产、猝死等情况,而长期低频的应激,如猪舍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卫生环境差、长距离运输等多种外界危险因素,可引起猪群大面积发病。
2.1.2 持续排毒
一部分蓝耳病毒活跃的母猪可通过胎盘、乳汁等途径传染给仔猪;发病仔猪大量排毒,若清洗空栏不足导致饲养环境中蓝耳病毒长期存在,感染后续批次仔猪,育肥猪同样存在反复感染情况。
2.1.3 引种
在蓝耳病毒阴性猪场引入阳性带毒种猪,则可导致猪场大面积暴发蓝耳病;在蓝耳阳性稳定场,引入蓝耳病毒感染活跃种猪,则可打破之前的感染平衡状态,若同时伴有隔离失调,则可导致猪群暴发蓝耳病;蓝耳病阳性猪场引入阴性种猪,在隔离不到位时同样也会引发蓝耳病。
2.2 临床表现
该病感染后潜伏期为5~30d不等,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由于主要侵害生殖及呼吸系统,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猪群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母猪以生殖功能障碍为主,育成猪以呼吸系统功能损害表现为主,仔猪则表现为出生后喂养困难、高死亡率。
发病母猪以精神不振、食欲废绝、逐渐出现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妊娠母猪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流产、早产等;仔猪则以呼吸困难,运动失调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产后1月内死亡率最高。1月龄仔猪有时可出现腹式呼吸、进食困难、高热、腹泻、共济失调等。少数仔猪可见浅表皮肤发蓝发紫,全身肢体末端皮肤发绀;断奶前死亡率较高,断奶后生长缓慢并易继发其他疾病。
隐性感染表现为感染猪不发病,但血清检测持续阳性,阳性率一般在20%~80%。剖检病畜可见其心脏大血管均有出血点,肝脏肿胀,有坏死灶。肺组织弥漫性出血兼有间质性肺炎。喉头充血、水肿并有填充物堵塞,气管黏膜炎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增生。多个浅表部位淋巴结肿大伴有出血,多个腹腔脏器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现胃溃疡并伴有点状出血,生殖系统浅表部位黏膜坏死并伴有糜烂性变,脾脏、肾脏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 诊断及防治
通常结合当地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病死猪剖检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在生产的任何阶段,病猪以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或围产期母猪繁殖障碍或有相关病史,猪群整体情况不理想,就要考虑猪蓝耳病,进行病毒RT-PCR检测确诊。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可根据病猪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常使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配伍糖皮质激素进行肌注或静脉用药治疗,同时补充足量维生素和能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也可以采用中草药配合治疗,治疗时间8d左右。中药治疗要结合病猪的发病情况以及病理状态,给予清热、降火、调节内环境稳态等对症治疗。
按规定实施免疫计划,一年进行2次免疫。保持猪舍环境卫生及营养状况,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保持猪舍干燥,减少应激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对仔猪的饲养,喂给消毒杀菌的清洁水,并给予充足的优质全价饲料,适时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免疫调节剂。
提高饲养人员监管水平。定期对饲养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其对该病的防范意识以及监管能力。
依法规范处理病死猪。严格按照病死猪处理规范进行处理,及时报告不明原因死亡猪群并及时处理。
做好猪舍环境卫生,调整猪舍养殖比例,减少拥挤,降低应激反应。对新购进猪要加强检疫,及时切断本场猪与病猪的接触。
提高疫情监测以及预警力度,对各地区疫情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提高预报准确率。对于已经发生疫情的病区需要重点监测,对高发地区进行集中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