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之“痞”临证浅析

2021-01-05邢齐树董昌武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焦泻心汤医家

邢齐树 董昌武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五常证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痞满”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1]。按部位又分为胸痞、心下痞。“心下痞”即胃脘部。《伤寒论》中有关“痞”的条文散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现整理归纳,对“痞”证的证治规律作一探讨。

1 病因病机

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应用发汗法为正治,然而临床很多医者却误用泻下法,如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则作痞”;153条“太阳病,医发汗……因复下之,心下痞”;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心下痞鞕”;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所言,从而导致脾胃中气升降失司,痞塞不通,从而形成痞证。“误下”是“痞”证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在临床中仍可见其余“痞”证形成的病因。如陈亦人在《伤寒论求是》一书中指出:临床上对痞证的成因,大多责之于误下,然不因误下而成痞证并不少见,所以误下与否,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根据。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素好食肥甘厚味之品,尤其是男性与烟酒为伴。《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腻、嗜食烟酒等可损伤脾胃,使纳运失健,食滞内停,中焦气机阻遏,升降失常,而生痞满[2]。有学者认为对痞证应首先分辨虚实,而脾胃虚弱也是“虚痞”形成的重要病因[3]。如脾胃之气受损则元气来源不足,则健运失职、升降失常、人体气机整体运行出现某一环节异常。结合临床仍可见情志不遂,肝气横逆、乘犯脾胃,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病因或虚或实,也可虚实互见[4]。因此,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5]。

2 鉴别诊断

2.1 “痞”与“结胸”

《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宜大陷胸丸”。从该条文可以看出患者有表证,却先用了下法,结果导致邪热偏结于上,而形成结胸,所以临床治疗以“大陷胸汤”主之。149条“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所以,“痞”与“结胸”的鉴别要点在于痛与不痛,心下满而痛者为“结胸”,满而不痛者为“痞”。

2.2 “痞”与“心下支结”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心下支结病机为少阳受邪,枢机不利,与柴胡桂枝汤体现的和法相适应,故以柴胡桂枝汤和脾胃、调营卫、利枢机、畅表里[6]。而“痞”证的病机为脾胃中气升降失司,痞塞不通。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故通过病机分析以及临床治法的不同,即可区分“心下痞”与“心下支结”。

2.3 “痞”为兼证

笔者研读《伤寒论》时发现,十枣汤证、五苓散证、旋覆代赭汤证、桂枝人参汤证、大柴胡汤证等,有“痞”的症状,又不以“痞”为主症,故笔者临证时把以上几个方证统称为“痞”之兼证。如152条“太阳中风……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水饮结于胁下,阻碍气机升降。凡水邪为病,横溢胸胁等处则心下痞硬、引胁下痛。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痞证误下,应该用泻心汤治疗。但是痞不解又出现口渴烦躁、小便不利等症状,为膀胱失司,水邪停滞,水气上干所致,所以用五苓散,通阳行水,心下痞自解。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旋覆代赭汤主之”。胃虚痰阻中焦,导致脾胃气机壅滞,故用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消痞。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发汗解表为顺,泻下治里为逆。清气不升则浊阴不降,中焦气机堵塞,故心下痞,但表证仍在,所以需用桂枝人参汤解表。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热邪入里,则出现心中痞鞕,同时又有呕吐、下利症状。郝万山在《伤寒论讲稿》中提出此条病因为邪入少阳腑化热,称其为“少阳腑实证”。用大柴胡汤通因通用以通腑泄热,则痞自可解。纵观以上条文均有“痞”证,但仔细分析其病因,有水邪、痰浊者,有邪热入里、表邪不解者,故临证需仔细鉴别,才能做到方证对应,效如桴鼓。

3 辨证论治

3.1 泻心汤“辛开苦降”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是“辛开苦降”的理论基础。仲景在《伤寒论》中应用泻心汤类方把“辛开苦降”法应用于寒热错杂的痞证。从而实现了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到临床实践。随之如清代叶天士提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吴鞠通提出“苦与辛合能降能通”等论点,进一步丰富、完善“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现代脾胃病专家唐旭东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指出中焦湿热、非寒非热等证候之痞证也可用“辛开苦降”法治疗[7]。因此自《黄帝内经》以来,经后世医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生姜泻心汤主之”;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甘草泻心汤主之”。149、157、158三条“泻心汤”证,其病因均为寒热错杂,也就是脾寒与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失司则气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8]。因此后世医家都将这三条归类为“虚实夹杂痞”。结合患者症状,如心下痞、呕吐为主,考虑夹有痰邪,用“半夏泻心汤”;如除心下痞、呕吐下利外,可见嗳气夹有食物的气味,肠鸣等,用“生姜泻心汤”;如心下痞、腹泻次数多且有不消化食物等,用“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刘渡舟曾在《伤寒挈要》一书中提到:“关脉候中焦,浮为阳脉主邪浅不深,如是可判断其人心下有热邪而使气机不和作痞。”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条接154条指出患者素体有热邪,“复”出现“恶寒、汗出”的阳虚证,故用“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即附子加黄芩、黄连、大黄而成,组方寒热并用,只因阳虚之恶寒汗出,非附子莫治;热邪痞结于中焦,非三黄不除。刘渡舟曾言“故证虽外寒里热,实为上热下寒亦无不可”。所以后世医家注解,都将154、155条归类为“热痞”。

“虚实夹杂痞”“热痞”均是后世医家研读《伤寒论》后归纳总结的称呼,无外乎“心下”这一特殊部位既有心火的下交,肾水的上奉;肺气的肃降,肝气的展发;又有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而中焦胃气对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有主动的调节、促进和控制作用。当胃气虚,或者由于邪气的干扰,或者既有胃气虚又有邪气的干扰,就会导致中焦斡旋失司,升降之枢机不利,气机壅滞,因此就出现了心下痞这一主症[9]。

3.2 补中益气汤“塞因塞用”

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如《景岳全书·痞满》云:“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此而错用,多致误人。”痞满虽然是痞塞不通之证,但如为虚痞者,却需用补益之品治疗,即“塞因塞用”,以补开塞,此法在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等古代名家治疗痞满时多有体现[10]。李东垣强调“人以胃土为本”,认为胃气足则元气足,故治病求本,补中气即是治本之法,并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现代医家王道坤教授临证着眼于整体,用药紧扣病机,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痞,收效显著[11]。

4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66岁。2018年2月27日就诊。诉胃脘胀满,口干、口苦,纳谷不馨,夜寐安,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诊断为“胃痞病(痰浊中阻证)”,拟方“半夏泻心汤”加味以和胃健脾、豁痰开结。拟方:法半夏10 g、黄连6 g、炒黄芩10 g、干姜6 g、木香10 g、山药15 g、薏苡仁15 g、醋香附10 g、紫苏梗10 g、陈皮10 g、炒枳壳10 g、六神曲10 g、炒麦芽15 g、甘草6 g。患者服药1周后自觉胃脘胀满及口干、口苦症状减轻,仍纳谷不馨,大便溏,小便正常。效不更方,嘱其继续服药,2周后复查,其诉胃脘胀满症状基本消失,口干、口苦好转,胃口改善,大便成形,小便正常。舌苔由黄腻转为淡黄。

在患者就诊之初,通过观其舌脉,抓住其胃脘胀满的主证,考虑以“辛开苦降”之法遣方,故用“半夏泻心汤”,方中芩,连苦寒,清热燥湿、降泄浊逆;干姜辛散,温中和胃,兼防寒药凝滞;法半夏醒脾燥湿、温中降逆;山药、薏苡仁健脾;木香、炒枳壳、醋香附、紫苏梗、陈皮诸药理气和中;六神曲、炒麦芽消食;甘草调和诸药。

5 结语

《伤寒论》对“痞”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理法方药均有论述,对指导后世医家临床治疗“痞”证意义重大。“痞”证以中焦脾胃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时需辨寒热虚实,有是证用是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因此现代中医仍需多读经典,只有继承才能创新,正如仲景所言只有勤求古训,方能博采众方。

猜你喜欢

中焦泻心汤医家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