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泥绘作品“山居图”的工艺表现与美学特征

2021-01-05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季初泥料山居

张 渊

紫砂泥绘起源甚早,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杨季初制“描金堆绘打枣图大笔筒”,近年来紫砂拍卖会上以近千万的价格成交的杨季初制“五彩堆泥绘花盆”以及“曼生十八式”中以泥绘为装饰的“却月”一壶。根据史料记载,杨季初是雍正至乾隆年间人,陈曼生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人,由此可见,泥绘在清朝就已经出现并且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彼时的泥绘技艺已经相当成熟。而后紫砂泥绘技艺逐渐没落甚至消失,纵观清乾隆之后至现代以前,无论是名家还是名作,关乎紫砂泥绘的创作者及作品可谓是少之又少,人们对紫砂泥绘的认知也是微乎其微,这门技艺一度达到失传的境地。究其原因,泥绘的工艺繁琐,风险极高,因为是不同的泥料、不同的颜色之间的调配,其泥料的质地密度、烧制温度、绘制的厚薄等都会影响成品的效果,皲裂、脱落、色差等都是常见的潜在风险,这也是自古以来泥绘作品流世不多、现代之前的动荡社会泥绘渐于失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紫砂行业的一路高歌,紫砂装饰行业亦随之得到迅猛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紫砂泥绘得以复兴。2013年,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杨季初所制“月下独酌紫砂笔筒”以586.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落槌,成为迄今为止拍卖价格最高的紫砂笔筒。2017年,在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上,杨季初所制“五彩堆泥绘花盆 ”,以977.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成为迄今为止所知的全世界最贵的紫砂花盆。数百万至千万的拍卖价格虽是个例,却一次次震惊着人们,无论是上述的笔筒还是花盆,都是极为普通的紫砂载体,这个拍卖的价位纯粹是紫砂泥绘的价值,这是对其工艺价值、艺术价值的肯定,掀起了紫砂泥绘的热潮,引起人们对紫砂泥绘这门艺术的关注。

紫砂泥绘是紫砂装饰艺术的一种。所谓泥绘,顾名思义以泥绘制,即以紫砂泥调成颜料在紫砂胚体上作画,这种泥与画相结合的技艺既是其主要的工艺表现形式,也是其主要的美学特征,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属性。泥绘是紫砂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是国画,国画的特点是用毛笔蘸取水墨或颜料在纸上作画,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技法可概括为具象与写意。可见,泥绘的创作方式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同宗同源,它是在国画的基础上,将水墨或颜料换成紫砂泥,将纸换成紫砂胚体。所以泥绘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传统绘画水平,如此才能掌握泥绘的两种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即泥色的调配与画的绘制。

首先,关于泥色的调配。以颜色分类,泥绘有同色泥绘与异色泥绘,顾名思义,同色泥绘与胚体泥色相同,即与胚体同泥;异色泥绘与胚体泥色不同,即需要选取不同的泥料调配各种所需的颜色,好比国画中染料的调配。紫砂泥绘作品“山居图”,即是异色泥绘,白色的云、黄色的山、绿色的树、褐色的木、棕色的衣等,“山居图”中所用颜色比较容易辨别的就有十余种,而这每个类别的颜色之下还有深浅之别,数十种颜色的呈现用到了段泥、紫砂、白泥等十余种泥料,根据泥色与泥性调制而成。颜色以黄、绿为主色,多而不杂,繁而不乱。其次,关于画的绘制。泥绘素材涉及广泛,比如山水、人物、花鸟等均是泥绘常见的素材,无论是明清留世的泥绘珍品,还是目前市场走俏的泥绘作品,尤以传统国画山水最为常见。紫砂泥绘作品“山居图”,取材我国名画钱选所作的《山居图》,在画面的布局中,近景中滩涂上植物掩映;中景中滩涂过度到山峰;远景中山峦交错,逐渐远去消退。画面中间不着一笔,仅是一叶扁舟,却构筑了辽阔的水面之感。在绘制上,不仅利用颜色的深浅,还利用了泥的薄厚来一起辅助呈现景的远近之感。相比较纸上的画,泥绘的立体画效果也是其美学特征之一。

总结:近处松柏苍翠,远处山峦叠张,近景与远景交错构筑的空间似茫茫的大海,一叶扁舟逆流而上驶向远方。虽然只是在有限的胚体上展现了《山居图》的一隅,但是色有深浅,泥有厚薄,景有远近,这样在紫砂泥绘这种以泥为墨、以胚为纸的手工艺下,在南宋绘画“一角”、“半边”的构图方式下,以紫砂之魅呈现了我国山水画独有的辽阔、平远的意境。

猜你喜欢

季初泥料山居
山居图
重阳感怀
山居秋暝
山居图
山居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