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位一体”教学发展模式
2021-01-05任建庄张文广唐凡陈鹏飞许琳惠李方正邝东林黄郭灏张萌帆韩新巍
任建庄,张文广,唐凡,陈鹏飞,许琳惠,李方正,邝东林,黄郭灏,张萌帆,韩新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介入科,河南 郑州 450052)
介入医学是临床医学与影像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创新性、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临床诊疗模式[1]。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兴临床学科,规范化、专业化、创新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2]。介入医学是新时代下精准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3-4]。面对新形势下介入微创发展的机遇及挑战,通过20余年的“河南模式”介入学科发展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韩新巍教授首次提出“六位一体”介入学科教学发展模式,即建立介入学科门诊、介入学科病房、介入专科手术室、介入实验室、介入教学与介入知识普及六方面有机结合为统一体,极大促进了介入学科的发展和介入医学人才的培养。
1 介入学科门诊
专科化门诊在临床实践与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上建立介入学科门诊,从临床诊断、治疗与随访全方位服务患者。对于缺乏介入学科门诊或专科门诊体系不完善的医疗机构,急诊及临床相关科室与介入科室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针对急危重疾病不能及时、有效、微创地进行介入诊疗,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出血性血管疾病、急性闭塞性血管疾病、气道狭窄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6]。急危重患者病情瞬息多变、外科手术禁忌证等增加了诊疗过程中的危险性,介入学科门诊作为“窗口”,在积极参与门诊服务过程中,以快速、有效、微创为特点救治患者。对于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采用门诊随访,既便于患者就诊,节省了医疗资源。在门诊随访过程中,指导患者注意日常生活事项,完善术后复查与疗效评价。对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必要时门诊手术,减少患者住院花费。我科每日在“一院三区”的门诊中心及国际医疗中心均有专科专家门诊,门诊患者日益增加。
2 介入学科病房
介入学科病房在学科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无论百家争鸣的“经典模式”“华西模式”“河南模式”等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内研究者们,还是国外研究者均一致认为介入放射学作为一门独立临床学科应该拥有独立的专科病房[7-10]。对于缺乏专科病房开展介入治疗的医疗机构,其医务工作者只参与了介入手术治疗,侧重介入技术操作能力,忽视了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处理及随访,降低了介入远期疗效,增加了术中突发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3]。由于介入学科严重依赖其他临床科室收治患者,在制定个体化诊疗策略时话语权较少,在越来越多疾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过程中较被动,制约了介入学科的发展与完善。
我科在“一院三区”大格局下,已形成了河医院区介入科、郑东院区介入科、惠济院区介入科共6个病区,400张病床。科内设置多个亚专业组,有脑血管介入诊疗组、大血管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组、肿瘤介入诊疗组、腔道(食管、气道、胆道)介入诊疗组、综合介入诊疗组、妇产泌尿介入诊疗组、骨关节及软组织介入诊疗组等。通过细化介入治疗亚专业组完善院区内亚组配置,优化亚专业组病房管理,实现介入学科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根据2019年《中国介入医学白皮书》调查,756家医疗机构中有406家(53.7%)拥有独立的介入学科病房,但总病床数量仅占全院总病床数量的1.76%[2]。我国介入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3 介入专科手术室
介入诊疗在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射线有害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有介入专科手术室的必要性。介入手术室归属介入科独立管理的仅占44%,其余归属放射科、心内科及中心手术室管理[2]。我科在3个院区均有自己独立管理的介入专科手术室,有科学化的手术室环境与布局,规范化的手术室管理,完整化的手术室专业人员(麻醉师、技师、巡回护士、器械护士与医生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介入专科手术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优化手术室人员结构,更新手术室监护及急救设备。针对急危重患者的急诊手术,建立完善的快速反应绿色通道,赢得了医院同事的认同。
4 介入实验室
辩证法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介入医学作为新兴临床学科,相对于历史悠久的内科、外科,介入医学工作者在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方面较弱势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3]。在医疗技术快速进步的现状下,临床治疗指南的更新通常需要等级较高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支持,介入学科的科研短板是限制学科发展与完善的瓶颈。建设介入实验室是加强学科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的必要措施,是适应新时代下学科发展的需要,是连接临床与基础的重要桥梁。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实验室则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临床技术的创新更离不开理论的支持。
我科建立了介入专业实验室,配置专用实验设备,吸纳交叉专业的实验人员从事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基础研究。介入技术的创新、介入器械的发明、材料的更替等也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方面。2017年我科被评为“中国研究性医院建设示范学科”,韩新巍教授主持的《人体腔道内支架的临床研发》荣获“中国研究型医院转化医学奖”。近年来,我科自主研发介入支架共获25项国家专利,被遴选为国家放射与治疗(介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单位,2021年韩新巍教授更以267篇论文上榜全球学者库影响力百强。
5 介入教学
介入教学是介入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科作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是大型综合性介入诊疗中心,以介入学科门诊、介入学科病房、介入学科手术室及介入实验室为培训基地,对本科实习医生、研究生、规培医生、进修医生、本院年轻医生进行规范化、专业化培训。由于学员介入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水平差异性的客观存在,需要整合师资力量,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授课形式,采取因材施教的针对性系统化培训课程[11-16]。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大前提下和尊重患者隐私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严格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定期进行科内与科外的学术交流、业务学习、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等,强调介入医学“三基培训”并定期考核评估,培养适合时代发展和临床需求的介入医学人。
6 介入知识普及
介入知识普及对推动介入学科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介入医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兴临床学科,并不被广大群众耳熟能详,导致直接就诊于介入科室的患者较少,这是国内介入学科面临的共同问题。我科不仅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患者与家属的介入知识宣传,给患者发背面有介入科普的扑克牌,在医疗场所制作介入科普卡片树、宣传栏,还强化科室间在科研与临床的多方位合作。于相关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开辟介入知识专栏,在河南医药卫生报每期发1篇介入科普文章,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宣传介入相关知识,定点下沉到基层医院宣传、推广与扶持介入技术。此外,《医生站》与我科联手成功打造一系列《炎黄在线直播讲堂》,共直播24次精彩讲座,为国内医疗同行、广大百姓普及了丰富的介入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综上所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六位一体”的介入学科教学发展模式是历经实践验证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介入放射学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六位一体”的介入学科发展模式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促进了临床与科研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科核心竞争力,激活了学科内在生命力,拓展了学科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下精准医疗的集中体现。“六位一体”的模式将使介入学科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医学的发展、竞争和挑战,从而使介入医学在“健康中国2030”远景规划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