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贤名相范仲淹的江苏足迹

2021-01-05◎刘

江苏地方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泰州范仲淹苏州

◎刘 芹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2020年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带我们领略了北宋王朝的人文风貌,更感受了“全文背诵天团”屏幕再现的北宋文坛。尽管故事有真真假假的演绎,却不能削减大众“百闻不如一见”的热情与兴趣。剧中第一位出场的是北宋文坛大家晏殊,第二位文坛大家出场时头戴斗笠,穿着布衣,身后还拉着一车行李,被应天府书院的门人当作农夫赶到一边,竟是写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其时,原知兴化县的范仲淹正在丁母忧期,守丧于应天府,遇晏殊守应天府,应晏殊之邀执掌应天府书院。

顺着范仲淹的出场,我们追寻范仲淹那些年在江苏的足迹。范仲淹祖籍苏州,生于徐州。范仲淹33岁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历时三载;37岁任泰州兴化知县,历时一年丁忧去职;46岁守任祖籍苏州,在职一年多召还京;50岁知守润州,十月左右改知越州;64岁前往颍州任职途中,卒于徐州。他与江苏血脉情深,守任江苏一方宦海情深,时时、处处、事事彰显名贤名相风范。

一、徐州:生命历程的起点与终点

《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范仲淹先祖邠州人氏,后因中原兵乱,其高祖范隋举家南迁至苏州。五代十国时期,其曾祖、祖父、父亲三辈都在南方的吴越国为官。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范仲淹父亲范墉跟随吴越忠懿王钱俶降宋,官终武宁军(治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富弼撰《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墉,博学善属文,累佐诸王幕府,端拱初,随钱俶纳国,终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公即掌书记之第三子也。”吴越王钱俶于端拱元年(988)暴病而亡,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屈辱生活,算是真正地捐国于宋了。范墉于同年升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第二年即989年,范仲淹出生。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载,端拱二年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淳化元年(990),范墉病卒于徐州,范仲淹随母、兄归葬父于平江(今苏州)天平山祖茔。后母贫无依,改嫁平江推官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姓朱,名说。《宋史·范仲淹传》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至此,范仲淹以朱说之名随母侍继父辗转于各处任所生活。

范仲淹的人生终点也在徐州。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以重病之身移知颍州,行至徐州途中,沉疴不起,在这里画上了人生的句号。富弼撰《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皇祐四年夏五月二十日甲子,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范公以疾薨于徐,吏走驿马,以公丧闻,天子感慨”。仁宗“嗟悼久之”,奈何病患无情,“初,范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亦是人力不可为。便也只能赠兵部尚书,谥“文正”,遣使就问其家,以表悼念。后范仲淹入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仁宗亲篆其碑“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也以祭文等方式表达对范仲淹的哀悼崇敬之情。生命历程的起点,没法选择;生命历程的终点,于范文正公也一样地力不从心。生于斯,死于斯,也算是这位名贤名相与徐州的一种缘分。

二、泰州:仕宦生涯开启之处

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范仲淹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询知世家,感泣辞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了范仲淹刻苦求学的经历,“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上《奏请归宗复姓表》,始复范姓,更其名。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记录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监泰州西溪盐仓,系衔仍旧。天禧五年,范仲淹33岁,所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即西溪盐仓的盐税督察,主要负责与盐仓、盐场官员共同处理政务,同时监察盐仓、盐场官员业绩。范仲淹泰州西溪盐仓监任职历三年,至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止。

在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期间,范仲淹写有诗文《西溪见牡丹》:“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此诗作于乾兴元年(1022)。牡丹虽名贵,阳和春暖,海角泰州之滨亦可睹其逢春绽放之美。诗人不禁忆起上林牡丹之色来,却分明禁不住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情怀在诗人《西溪书事》中表达得尤为直白且真挚,更多了对未来的期待、信心与壮心,“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昽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诗人另有一首《咏蚊》,写得颇为形象生动,寓意极巧且深刻,“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一些政客的无耻贪婪行径,恰如蚊蚋。“处江湖之远”的范仲淹,心忧朝政若此。天圣元年(1023),富弼侍父至海陵。当时泰州通判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进士,又同任职泰州,结下深厚友谊。泰州人氏胡瑗、周孟阳是一方风流名士。此五人意气相投,相交甚欢,常常相聚游会,赋诗论道。以此滕子京在泰州署内建文会堂,作为五人聚会之所,亦为一时风流雅事。范仲淹有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诗书对周孔,琴瑟亲义黄。”诗人亦在此时唱出“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的情怀,怕是后来诗人《岳阳楼记》那一句千古绝唱最早的灵感之源。诗人此期还有诗文如《欧伯起相访》《酬滕子京同年》《得李四宗易书》《题西溪圣果院》《野色》等,友情酬唱、即景赋辞之中颇多感慨,书写出诗人豪放、豁达的英雄气息,并饱含有诗人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范仲淹在泰州西溪盐仓监任职三年期间,除了文坛雅事唱诵古今家国之外,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全系在泰州各大盐场之中。通过走访,他看到兴化一带由唐大历元年(766)淮南黜陟使李承实修筑的常丰堰,因战乱年久失修,坍圮废而不治,已失去拦海护田之功。每当海潮泛滥,西水狂泻,盐场亭灶冲毁,农田涤荡,民宅受损,家破人亡。于是他向江淮发运副使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重新修筑捍海堤堰,以救万民之灾。《宋史·张纶传》:“泰州有捍海堰,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蓄潦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泰州文会堂前范仲淹雕塑

范公堤遗址

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37岁,因发运副使张纶荐,知兴化县事,主修捍海堰。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役既兴,会大雨雪,惊涛汹汹且至,役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众哗言堰不可修,诏遣中使按视,将罢之。又诏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同仲淹度其可否,令仪力主仲淹议。”天圣四年(1026)八月,“仲淹寻以忧去,犹为书抵纶,言复堰之利”,请张纶无论如何定要修成捍海堰,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责,一人独担其咎。《宋史·张纶传》载,纶“表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天圣五年(1027),张伦与胡令仪负责修堰,逾年堰成,《宋史·张纶传》:“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张纶及胡令仪因此重修捍海堰之功皆得迁官。此即电视剧《清平乐》第一集中所提范仲淹修堰因丁忧去官之事,原来重修捍海堰首倡和实际促成者恰是范仲淹。明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当年的忧民之心与此利民工程,即将阜宁至启东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清人高岑有诗《范堤烟雨》“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四围碧水空蒙里,十里青芜杳霭中。踏遍芳龄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范仲淹虽无复修捍海堰之实,然功绩自在民心,至今为人称道。

范仲淹在兴化知县任上,还有一件重要功绩:兴办学宫。自隋唐科举以来,兴化考中进士者寥寥无几。儒者出身,明白读书修身之重;名相之质,常念朝廷饱学人才之需。兴化南城外,沧浪河畔,兴化学宫,应运而生。范仲淹聘请名师前来授课,当日泰州文会堂挚交好友滕子京、胡瑗、周孟阳等自是回不起面子,承邀必当前往讲学授课。还有海陵名士许元、查道亦于兴化学宫“论道谈艺”。一时俊杰名流,皆因范仲淹得齐聚兴化。因此范仲淹在兴化学宫也特意兴建了一所文会堂,与滕子京泰州所修文会堂遥相呼应,将往日那份“君子不独乐,有朋来远方”的情怀传唱至兴化。兴化这片土地上“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有262人中举,105人中进士,文武状元各1人”,与范仲淹兴建兴化学宫有很大关系,文正公兴化教育之功诚不可没。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守母丧于南都应天府,晏殊出守应天府,邀范仲淹掌应天府书院。天圣六年(1028)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

三、苏州:宦海沉浮起落之所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46岁,从睦州(今浙江桐庐)移守苏州。电视剧《清平乐》中有范仲淹谪守睦州的情景,赤脚下河饮水赋诗“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虽因废后一事被贬,心情却无半点难过。《萧洒桐庐郡十绝》之山清水秀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离任睦州移守苏州,剧中未有交代。其时苏州正值水灾,《宋史·范仲淹传》“州大水,民田不得耕”。范仲淹刚上任,便立即投入救灾,思考水患治理之法。此前昆山、常熟有三十六浦,其中茜泾、下张、七鸦、白茆、浒浦最大,潮水泥沙逐渐淤塞,于是他提出“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的方案。“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这一次苏州的治水工程,范仲淹算是赶上了。在疏浚五河同时,他提出“新导之河,必设诸闸”的建议,原因在《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谘目书》中写得非常明白:“常时扃之,御其来潮,沙不能塞也”“旱岁亦扃之,驻水溉田,可救熯涸之灾;潦岁则启之,疏积水之患”。范仲淹对苏州水利地势了然于心,方得这些治水的真知灼见。又如“设置屯兵,专治浦闸”等建议,对于朝廷而言都是极为受用的非常好的水利经验。范仲淹在苏州的治水工程,既解决了水患又兼顾了农田水利,妥善处理好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矛盾。范公恩德功绩,百姓自有评定,当地人将浦闸名为“范公闸”,修筑的圩堤叫作“范公圩”。元代任仁发在其《水利集》中论道:“范文正公,宋之名臣,尽心于水利,尝谓修圩、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三者备矣,水旱岂足忧哉?”

守任苏州,对于范仲淹而言,相当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祖茔天平山,必是要去祭拜的。天平山恰有那号称“吴中第一水”的白云泉,石壁上刻有唐代白居易手书“白云泉”三字,乐天居士曾吟此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你想,范仲淹这样的名贤,少不得是要去观瞻的,兴致极处,亦当如乐天居士一般,如此《天平山白云泉》一首便也出炉了。诗人任守期间,走了苏州很多地方,如泰伯庙、木兰堂、洞庭山、虎丘山、阊门、灵岩寺、太湖、伍相庙、观风楼、南园,每一处都让诗人诗兴大发,终成《苏州十咏》,有景、有故事、更有各种交织不清的感情,确也呈现出文正公名贤名相的风骨。政务之外,名士儒雅风流韵事依旧,酬诗和唱之文不断,有如《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留题常熟顶山僧居》《送常熟钱尉》等。范仲淹守任苏州的第二年,灵岩寺高僧定慧大师宗秀于五月来访,谒请诗序,范仲淹应请为其作《朝贤送定惠大师诗序》。文中称赞定慧大师才华、节气以外,更对大师超然世外之隐逸风范多有称颂并表仰慕之情,“来则谈空实相,号天人师;去则指霞岭,啸风林”。范仲淹自我感叹个人贬谪途中虽亦有隐情,然见定慧大师“上人之隐,盛于吾人之隐远矣”。他的一腔家国情怀,使他在那或贬或迁途中,得以永葆平和泰然之心以待万事万物,而宠辱不惊。

苏州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

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在苏州知府任上第二件大事开启。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范仲淹择南园地建苏州郡学,延胡瑗等为州学教授。名贤之资,加之家国之心,范仲淹一生热心教育。电视剧《清平乐》中执掌应天府书院的师者风范,守边御夏时授教狄青《左传》的爱才之心,对夏之战论过贬知耀州时规劝张载“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且赠《中庸》一书的儒者仁爱育人之心,在《宋史》中亦有真实的记录。他一直主张“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史料中可以见到范仲淹但凡到某地任职,必建学兴教,惠泽乡民。此前知任兴化县上,亦曾兴办学宫,轰轰烈烈。今日范仲淹在自己的故乡,购得南园之地,便在此南园之地上建成学校,聘请好友胡瑗“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同时作《与孙明复书》,邀请他到苏州“讲贯经籍,教育人材”。他还屡次奏请朝廷立郡学,得到欧阳修等朝中重臣支持,最终仁宗庆历四年(1044)朝廷颁发州郡立学的诏书。元朝郑元祐《吴县儒学门铭》中记载:“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范仲淹于吴中首倡郡县之学,厥功至伟。吴中子弟享其遗泽,自宋以后,有“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之荣。据统计,从这里曾走出了八十几位状元和四百余名进士。及至今日,当年府学所在,今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仍是吴中学子向往的学习之所。范仲淹《岁寒堂三题·其一岁寒堂》说“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故乡之地“于以聚诗书,教子修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师者情怀,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儒者风范,文质彬彬,日月可表。同年十月,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京,判国子监。

四、润州:宦海沉浮过渡之地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向仁宗上“百官图”。“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吕夷简不悦。他日,论国朝建都之事,二人意见不合,朝堂争论激烈,范仲淹言辞急切有失,遂贬知饶州。电视剧《清平乐》中有范仲淹因上“百官图”而被贬一事。景祐四年(1037),京师地震。据《续资治通鉴》载,直史馆叶清臣上疏言:“顷仲淹、余靖等以言事被黜,天下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奏疏递上去几天后,仁宗下诏,范仲淹等皆得近徙。范仲淹便由饶州调至知润州。

宝元元年(1038)二月,范仲淹50岁,到达润州后,便去了道教圣地茅山,有诗《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诗言“竭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初”,范仲淹感怀平生仕途多舛,不如潜心悟道来得痛快,“不更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山居”,诗人当是寻找一种自我的心理宽慰。《赠茅山张道士》“有客平生爱白云,无端半老尚红尘。只因金简名犹在,得见仙岩种玉人”,皆因一时感怀,身临其境之处,情不自禁。他在给宋仁宗的《润州谢上表》上说:“徒竭诚而报国,弗钳口以安身”,一面还不忘劝谏仁宗“总挈纲柄,博延俊髦”,以使“人心不在于权门,时论尽归于公道。朝廷惟一,宗庙乃长”。虽三黜,报国忧国之心从未改变,茅山道君自敌不过。

年过半百的范仲淹知润州,虽短短一年时间,成绩颇可称道。名儒出身,从来看重建学兴教,培养人才之事。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宝元初,文正范公仲淹守润,新学宫,请赐以闲田,具经史、传疏、诸子书,聘江南处士李觏使讲说,以教养其州之子弟。率五日一视学,躬教以文,间设饮食,延劳奖进之。士翕然兴于学,民相劝趋于善,邦之人士深德之,立祠于学。”李觏与范仲淹相交甚厚,后来范仲淹知越州,兴办郡学,亦曾邀请李觏前往讲学。范仲淹一生心系教育,在江苏各处,早年泰州,后来苏州,现在润州,从未将建学兴教之事耽搁。今日江苏,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名校林立、名师云集,亦算不辜负当日文正公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为教育的倾心付出。

在润州,范仲淹还有一件为人铭记之事,便是重建清风桥,以利关河两岸居民通行往来。宋《嘉定镇江志》记载:“清风桥,在嘉定桥之南。宋景祐间,郡守文正范公希文重建,俗呼为‘范公桥’。”百姓以范公名桥实为记范公恩德。后来梅尧臣赞范仲淹此举“谓公天下才,非专一方惠。乃此作舆梁,力行无钜细。”一语中的,范仲淹对民生之事从来事无巨细。《嘉定镇江志》又载,南宋嘉泰、开禧间,郡守辛弃疾重修范公桥。清末画家周镐创作有《京江二十四景》,画图之一“范桥流水”,可见桥面建有廊亭,造型典雅飘逸。可惜太平天国时期,范公桥桥石、桥栏俱被拆毁,仅余门圈,却也危甚。后来,由于长江港湾淤沙扩展,主航道北移,码头东迁,江滩积淤,致使关河逐段淤塞,失去河道之形。1929年江苏省府迁镇江后,完全平废,关河之上的清风桥亦随之淹没在历史尘土中。1998年,镇江正东路拓宽改造,考古发现了宋代清风桥遗迹,宋代桥石大半保存,桥体跨度长约40余米,桥下河床遗址即在酒海街和上河边之间地下。于是在原址勒石立碑纪念,现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范仲淹知润州期间,看尽润州风光。他到甘露寺李德裕奠堂凭吊,游北固山,作《北固楼》;游金山寺,作《送识上人游金山寺》。其同榜进士兼好友滕子京、魏介之,曾相约到润州,探望范仲淹。挚友相会,少不了诗文唱诵,范仲淹写下《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访丹阳郡》,以记其事。“长江天下险,涉者利名驱。二公访贫交,过之如坦途。”“同年三百人,太半空名呼。没者草自绿,存者颜朱无。”既写出了患难至交的真情难得,又感叹物换星移,世事沧桑。滕子京后来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受友人之托,写下传世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一生并未去过岳阳楼,何以将岳阳楼四周景物描写得如此传神?情感宣泄得如此酣畅淋漓?这该与诗人仕宦辗转走过不少地、见过不少景有一定关系,诗人的才情自是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诗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实心境,彻底地打动了人心,所以至今唱诵不衰。此间,范仲淹与文士名流亦多酬唱之作,如《依韵酬叶道卿中秋对月》《送蔡挺代父之蜀》等。诗人悉心整理多年文稿最终编定而成8卷本《丹阳编》,此后有20卷本《丹阳集》行世。丹阳,原润州之名,范仲淹以地名书,足见他对润州的鱼水情深。诗人在《京口即事》中吟道:“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命薄,不思此升平。”润州是一个多么好的地方,一派太平盛世之象,可惜那六朝风云人物,无福消遣。身处其地,面对滚滚长江气势,心胸开阔,雄心壮志任意挥洒,这便是范仲淹眼中、心中的润州。

仁宗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范仲淹接朝廷诏令,改知越州。一年之后,西夏李元昊反,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还京师。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初,参与经略西北军政。庆历三年(1043),李元昊请和,西境稍宁。范仲淹调任回京拜枢密副使,后再拜参知政事。此时仁宗深感国家官僚机构冗杂,行政效率低下,有意改革。于是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拨诤臣实施改革的庆历新政,以此拉开。由于新政侵犯贵族官僚的利益,阻挠之声切切,庆历五年(1045)初,新政改革废止,以失败而终。这次失败,却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吹响了号角。范仲淹等人因此遭谤“朋党”之声再起,纷纷外放。虽年老多病,仕途辗转奔波,心怀社稷百姓终无所恨。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调任颍州,抱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

猜你喜欢

泰州范仲淹苏州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幸福水天堂——泰州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范仲淹画粥苦读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泰州古韵
官场圣人范仲淹
范仲淹苦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