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度山东省棉花质量分析报告
2021-01-05
山东省属于我国三大棉产区的黄河流域棉产区,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适中,光照资源充足,具有发展棉花产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棉花产量持续多年位居内地九省份第一,棉纱产量居全国第一,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纺织业年消耗原棉300万吨左右,是传统棉花产业经济大省。
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山东省棉花质量状况,保证市场流通棉花质量,引导棉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以2019年度新体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加工细绒棉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编制了《2019/2020年度山东省棉花质量分析报告》。
一、检验数量
2019/2020年度,山东省新体制棉花公证检验涉及产棉市6个,加工企业86家,共检验棉花48.6万包,重量10.9万吨(见表1、图1)。
图1 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山东省新体制棉花检验量情况对比图
表1 山东省棉花仪器化公检量对比
从2019/2020年度新体制棉花公检情况来看,东营、德州、济宁、菏泽、滨州、聊城等六市新体制棉花检验量之和占全省100%(见图2)。全省2017/2018年度检验量出现暂时增长,而2018/2019、2019/2020年度检验量又出现连续下降(见图3)。鲁北(东营、滨州)、鲁西北(聊城、德州)棉区检验量较去年分别降低17.5%和8.1%,鲁西南(济宁、菏泽)棉区检验量占2019/2020年度全省检验量的50.54%(见图4),但与上一年度相比检验量减少9.1%。
图2 2019/2020年度全省各产棉市检验量占比分布图
图3 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各棉花主产市检验数量变化趋势图
图4 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三大产棉区检验量占比变化图
二、指标结果
(一)颜色级
山东省棉花颜色级以淡点污棉、白棉类型居多,2019/2020年度山东省淡点污棉1级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白棉3级、淡点污棉2级,2019/2020年度白棉占比较上年度上升1.7个百分点(见图5、图6)。与全国检验结果相比,山东省白棉所占比例偏低。
图5 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全省棉花颜色级变化情况图
图6 2019/2020 年度山东省棉花颜色级占比分布图
从2019/2020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东营、德州棉区的棉花颜色级指标最好,白棉3级及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分别达到81.54%和60.47%;菏泽、济宁棉区棉花颜色级指标较差,白棉3级及以上分别仅占11.72%和11.78%,淡点污棉比例分别高达83.76%和86.75%(见图7、图8)。
图7 2019/2020年度各棉花主产市颜色级占比分布图
图8 2017/2018年度—2019/2020年度山东各棉花主产市白棉占比变化图
(二)轧工质量
从2019/2020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山东省棉花的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档,占到99.98%,高于全国中档棉花轧工质量2.99个百分点(见图9)。其中,菏泽、德州、滨州棉花轧工质量中档达到100.00%(见图10)。
图9 2019/2020年度山东省棉花轧工质量占比分布图
图10 2019/2020年度山东省各棉花主产市轧工质量分布图
(三)长度
2019/2020年度,山东省棉花长度检验结果集中在26毫米至29毫米之间,30毫米以上和25毫米以下的检验结果偏少,29毫米及30毫米占比明显低于全国检验结果(见图11)。全省新体制棉花加工细绒棉检验平均长度值为28.11毫米,低于全国平均值29.01毫米0.9毫米。其中济宁棉花最长,达到28.71毫米;其次是菏泽,为28.69毫米;德州棉花最短,为27.44毫米(见图12)。各棉花主产市28毫米及以上占比济宁达到91.4%,菏泽达到88.42%,德州最低为17.09%,除德州、东营、聊城外,各棉花主产市28毫米及以上占比较上一年度都有所上升(见图13)。
图11 2019/2020年度山东省棉花长度级占比分布图
图12 2019/2020年度各产棉市逐包检验棉花长度级占比分布图
图13 2019/2020年度全省各棉花主产市棉花长度级28mm及以上占比情况图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9/2020年度棉花长度比上一年度有所提高,其中,实际平均长度值同比上升0.19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同比上升0.19毫米,28毫米至29毫米长度级棉花占比达到57.32%,较上一年度上升了8.44个百分点,全省长度级低于长度标准级的棉花占比为42.11%,比上一年度减少了8.62个百分点(见图14)。
图14 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全省棉花长度变化情况图
(四)马克隆值
2019/2020年度,山东省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马克隆值级A级占比4.19%,较上年增加0.95个百分点,A级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39个百分点;C级占比20.87%,比上一年度减少39.02个百分点,C级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8个百分点;B级占比74.93%,比上一年度增加38.0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山东省棉花马克隆值指标较上一年度有所提高,但A级占比偏低,B级占比偏高,其中菏泽棉花B2档占比达到84.70%,相对其他产棉市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隆值指标过高,主要表现为棉纤维较粗、过成熟的问题(见图15、图16)。
图15 2019/2020年山东省棉花马克隆值级占比分布图
图16 2019/2020年度各产棉市马克隆值级占比分布图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6/2017年度马克隆值指标较好,A档占比10.84%,2019/2020年度B档比例最高,达到74.93%(见图17)。
图17 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全省棉花马克隆值级变化情况图
(五)断裂比强度
2019/2020年度,全省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断裂比强度值30.55cN/tex,同比提高了0.79cN/tex,高于全国平均值2.16cN/tex(见图18、图19)。各产棉市中,济宁棉花平均断裂比强度最高,为31.32cN/tex;滨州棉花平均断裂比强度最低,为29.73cN/tex,但仍高于全国平均值1.34cN/tex。山东省棉花断裂比强度指标较好(见图20、图21)。
图18 2017/2018年度—2019/2020年度各产棉市棉花平均断裂比强度变化情况图
图19 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全省棉花断裂比强度变化情况图
图20 2019/2020年度各产棉市断裂比强度占比分布图
(六)长度整齐度指数
2019/2020年度,全省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为82.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8个百分点。济宁棉花平均长度整齐度最高,为82.91%,高和很高两档占比达到49.94%;其次是菏泽,高和很高两档占比43.51%;滨州棉花表现较差,棉花长度整齐度指数为高和很高两档的仅占比4.90%(见图21)。
图21 2019/2020年度各产棉市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占比分布图
各产棉市中,除德州、菏泽、济宁外,各地棉花长度整齐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滨州在本年度平均长度整齐度为81.54%,比上一年度低了0.18个百分点,长度整齐度指数在省内最低。整体来说,各市棉花长度整齐度指标波动较大(见图22)。
图22 2017/2018年度—2019/2020年度各产棉市棉花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占比分布图
2019/2020年度全省棉花长度整齐度较上一年度略有提高,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为82.28%,低及以下档的占比1.84%,高及以上档占比27.77%(见图23)。
图23 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全省棉花长度整齐度指数变化情况图
(七)综合评价
2019/2020年度山东省新体制企业加工细绒棉综合质量与上年相比有所提升。从颜色级和轧工质量来看,颜色级指标区域化差异较为明显,白棉占比总体偏低。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档,中档占比达到99.98%。从纤维长度来看,平均长度及平均长度整齐度均有所提高,其中,长度指标体现在28毫米长度级及以上的棉花占比明显提高,较上年上升8.63个百分点;长度整齐度指数指标体现在低及以下档的棉花略有增加,而高及以上档的棉花增加明显,长度整齐度整体水平提升。从纤维内在品质来看,马克隆值指标A+B级占比大幅增加,B2档标准级棉占比大幅增加。平均断裂比强度同比上升0.79cN/tex,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6 cN/tex。综合来说,2019/2020年度山东省新体制棉花断裂比强度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度整齐度和轧工质量指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颜色级、长度、马克隆值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东省棉花质量不同地区间也存在较大质量差异,2019/2020年度山东省6个产棉区公检质量主要指标排名中,济宁、菏泽在纤维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标方面表现较好,但颜色级表现较差;而德州、滨州在颜色级表现较良好,而纤维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标方面表现较差;东营在颜色级、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指标等方面表现比较均衡。
三、山东省棉花质量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9/2020年度是在三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深化棉花价格改革的最后一年,也是棉花目标价格定期评估机制建立的起始年。目前,鲁棉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处于劣势,特别是受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棉花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大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产品订单减少、效益下滑、资金链紧张等困难,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大。2019/2020年度山东气候基本正常,棉花质量形势总体稳中有升。但从棉花质量监管部门在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管工作中掌握的情况看,山东省棉花产业上游环节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和诸多的发展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持续下滑,棉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山东省都是我国用棉第一大省、产棉第二大省。上世纪80年代,山东棉花种植面积达到峰值,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为2356万亩,产量17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5%。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滑,2016年棉花种植面积为700万亩,总产量为54.8万吨;2017年棉花种植面积约为436万亩,总产量为34.5万吨左右;2018年棉花种植面积约为 275万亩,总产量为 21.7万吨左右;2019年棉花种植面积为254万亩,棉花产量19.6万吨,仅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3%。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看,山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落后于河北省。产量和种植面积双降主要受到效益因素、成本因素、政策因素和风险因素等四方面影响:一是植棉效益低,随着棉花种植成本增加,籽棉收购价格下降,导致种植棉花无效益或低效益,与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收益明显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植棉积极性;二是植棉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用工多、成本高,且劳动强度大,导致部分棉农弃种棉花;三是政策性补贴偏低,内地植棉补贴低于新疆,与植棉成本比较显得微不足道,且植棉补贴发放滞后,政策引导效果不明显;四是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多,棉花生长周期长,受到天气、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等影响大。另外国内外市场形势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也增加了棉农的种植风险。
(二)棉花总体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综合来看,2019/2020年度山东省棉花质量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但除个别质量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大部分质量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低于新疆水平。另外,由于山东省棉花品种杂乱、棉田质量下降、规模化生产水平低,受棉花品种、采摘、收购、加工等环节因素影响,棉花质量一致性差、异性纤维等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制约棉花质量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造成山东省高品质棉和低等级棉“一缺一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棉花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棉花品种方面。目前,山东棉花市场上销售的棉花品种比较杂乱,各项指标优良且持续保持的优质品种少,棉农往往片面追求单产高、衣分高、抗病虫和色泽好的棉花品种,而忽略了棉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等影响棉花内在质量指标因素,造成生产出的棉花质量指标偏低。二是棉花种植管理方面。目前,山东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为主,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棉农质量意识不强,在采摘、晾晒、存放过程中,极易产生混等混级及混入“三丝”等问题。三是棉花收购加工方面。近几年,内地棉花加工企业步履维艰,一直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的经营状态,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就尽量减少用工、简化流程,出现质量把关不严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有的企业挑拣异性纤维只流于形式,甚至混等级收购加工籽棉,造成高品质棉花资源匮乏。四是棉花收购环节没有体现优棉优价,造成大面积收统花、混等混级收购现象。
四、有关建议
为促进棉花供给质量水平有效提升,满足消费升级对中高端品质棉花的需求,综合上述质量指标检验结果和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稳定内地棉花生产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我国棉花生产整体稳定,但生产分布变化显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而西北内陆棉花面积和产量提高,2019年度仅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76.1%和84.9%。新疆作为全国棉花主产区具有政策和自然条件优势,但也存在资源和区位特点的制约,美国炮制的“新疆法案”给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也给我们敲响保障国家棉花产业安全的警钟。目前,山东等内地传统棉区,亟须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内地棉区的支持力度,发挥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生长、棉花生产潜力大的优势,优化棉花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棉花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棉花在供需和结构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确保我国棉花产业安全。
(二)优化产业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对棉花产业引导作用。
进一步完善现行价格体系下的优质优价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拉大不同品质棉花的价差,用价格杠杆倒逼棉农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棉花质量,改善优质棉比例小的结构性难题。进一步创新棉花补贴政策,因地制宜改革棉花补贴机制,完善推广目标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制度,加大对重点棉区补贴力度,支持构建现代棉花产业体系,提升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规模大、信誉好、有发展潜力的涉棉企业扶持力度,特别对优质种子繁育企业、棉花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涉棉企业优胜劣汰,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涉棉企业集团,提高山东棉花产业竞争力。
(三)构建现代棉花生产体系,着力提升棉花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全国现有三大棉产区的基础上,结合2017年国务院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政策,确定山东棉花生产重点区域,将棉花生产向棉花生长环境适宜、生产发展潜力大、比较收益高、竞争力强的地区进一步集中,鼓励棉田向植棉大户、棉花合作社和植棉企业集中,推动形成现代化棉花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棉花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逐步实现棉花的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现代化经营,不断提高棉花供给质量和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棉花质量监测,更好服务棉花产业发展。
以棉花产业链下游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棉花供给质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棉花质量监测长效机制,加强对棉花品种培育、棉花生产加工、纺织用棉等环节的质量监测,深入挖掘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大数据作用,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的全产业链数据分析制度,建立棉花产品质量追溯和预警机制,促进棉花供给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
(五)积极探索棉花科学生产模式,走绿色发展道路。
针对棉花生产方面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比较收益低、机械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积极加大科研投入,探索科学发展生产模式,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真正使棉花生产走向“轻简化”模式,在用水、用药、用肥等方面科学管理,切实顺应新时代绿色发展要求,承担起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责任,增强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促进纤维产业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