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
2021-01-04袁平
袁平
摘要:目的:探究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2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超早期良肢位护理,观察组实施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入院生活质量以及出院生活质量、运动功能。结果:两组入院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出院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ugl-Meyer 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对入院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患者生活质量有极大促进效果,值得推荐,
关键詞:超早期良肢位;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卒中后偏瘫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3--01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卒中发病后偏瘫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患者中枢神经元受到严重破坏,进而促使大脑丧失对低级中枢平衡控制能力,机体可能够会存在痉挛以及异常运动,影响患者本人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以及相应康复训练[1]。超早期良肢位、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均属于临床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训练的基本形式,在临床获得良好实践效果。本次对已收治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超早期良肢位训练、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探析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在2019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2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55岁~85岁,平均(55.29±10.69)岁;观察组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56~85岁,平均(55.96±10.16)岁;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可参与比较。
1.2 方法
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先实施抗生素、营养神经支持溶栓以及降颅内压等治疗,并实施有效康复治疗。
对照组:超早期良肢位护理
医疗人员需要避免在患侧上肢对患者进行输液,可能会加重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健侧卧位:患侧向上且健肢于下, 小垫枕支撑前胸及后背。患侧卧位:患者肩部伸展且向肘部伸直,并保持前臂向内后旋背屈位,五指张开,且掌心朝上。良肢位摆放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获得家属理解与配合,促进康复依从性提高。并每半个小时进行一次病房巡视,监督患者肢体摆放情况。
观察组: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
超早期良肢位内容同上。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内容如下:
患者保持生命体征稳定之后,需要依据runnstrom分期情况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定期翻身训练过程中,需要用到Bobath 握手法,主要是为了促进本体感觉传入以及导出,这对手指屈曲挛缩有较好预防效果。四肢关节被动训练过程中,需要开展下肢大桥运动,主要是保持两膝屈曲合拢,脚心朝床立,一手抬臀成桥形。起坐训练主要是提醒患者将上肢做肘支撑、腕及前臂外展训练、下肢屈膝训练、屈踝训练。以上训练均需要依据患者恢复程度确定训练次数,护理人员需在患者训练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纠正患者错误的训练姿势。针对训练中依从性不高或是出现负面情绪患者,需要耐心指导患者,并提醒家属参与康复训练,促进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1.3 检查指标
(1)入院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患者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评估主要是以SF-36量表为主。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评分越高。
(2)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评估主要是依据Fugl-Meyer 评分量表。评分越高,患者本人运动功能相对恢复更强。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t检验、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入院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患者生活质量。
入院生活质量评估结果:观察组入院生活质量评估(56.62±7.05)分;对照组入院生活质量评估(56.60±6.82)分。出院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结果:观察组出院生活质量评估(94.68±3.11)分;对照组出院生活质量评估(75.02±8.16)分,可见两组入院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出院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
2.2两组运动功能
干预三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85.10±10.26)分;对照组Fugl-Meyer(66.92±11.89)分,可见观察组运动功能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卒中后偏瘫发病率相对较高,也有极高致残率[2]。因为卒中后偏瘫患者受损中枢神经细胞经常会存在休眠以及水肿等改变,需要实施必要康复治疗。超早期良肢位在对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获得较好治疗效果,但是单一运用该方法康复效果有限。本次观察组是在超早期良肢位护理基础上用到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其主要是将膈肌群平衡功能增强,加速创建脑侧支循环,进而增强患者大脑可塑性,将异常肌张力导致的异常减少,并促进患者正常运动功能的增强,诱导早期肢体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良肢位摆放主要是在静止性反射抑制以及持续性控制,实现对患者异常运动模式调整。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偏瘫,可以实现将两种康复治疗模式优势结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增强,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超早期良肢位配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并使其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极大提升,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旭东, 郭华平, 何曼,等.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41(6):3.
[2]李欣, 岳阳, 陈光荣. 脑卒中患者根据Brunnstrom分期采用针对性康复方案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0(6):3.
基金项目:吉林市医疗卫生指导性计划项目(20190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