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观史研究范式看晋商
2021-01-04邓小军
邓小军
聚焦榆次常家,历史与现实、微观与宏观结合,是对晋商探究的深化和补充。榆次常家首开中俄茶叶贸易,其儒商合一、多种经营和正确义利观的独特经营之道使其垄断中俄茶叶贸易数百年。
晋商是明清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探究常氏家族与中俄在恰克图茶叶贸易,首先要梳理以往晋商研究成果,从中借鉴经验,以补充不足。
目前,关于晋商研究的著作共有 100余本,学术论文 500余篇。晋商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05年英国人在《中国银行与物价》中首次论述晋商票号史,掀开晋商研究的序幕。同期,日本学者岸根佶等在其书中涉及一些晋商票号研究的内容,标志着海外晋商研究的开始。1912年8月16日的新闻报发表《票商顾全大局》一文,专门论述晋商票号史。1920年,晋商研究达到第一次高潮,马寅初、李宏龄通过发表文章和著作,研究票号兴起、发展与衰落。30、40年代,陈其田著《山西票庄考略》,卫聚贤著《山西票庄史》,但陈先生的书内容过于简略,信息量少;王先生的书仅是一些史料汇编,研究不深入。50年代发表过一些论文,还是票号史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出现研究某个家族票号的新方向。60、70年代中国方面的研究陷入停滞,只是开启票号史料搜集整理工作,而此时日本则开启另一个研究方向,即晋商起源、发展、衰亡及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成果显著。总之,20世纪初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晋商研究重点在票号史,很少涉及到其他方面,研究落后于日本。
80年代至今晋商研究持续升温,形成晋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除少量文章仍在研究票号史外,绝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方向已趋于多元化。主要有五大研究方向:综合性研究、专门化研究、管理和经营模式研究、比较研究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其中包含晋商兴衰、商业观、价值观、伦理教育和货币金融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与此同时,多种研究方法被运用到研究中来,如经济学、民族学、历史学、女性学、伦理学、建筑学和艺术学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引入,无疑推动了晋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但从整个大的历史观来看,以往的研究往往从整个晋商团体来着手进行,即从宏观方面来进行研究,而从微观史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这种研究范式无可厚非,虽然进入20世纪以来,传统的大历史、宏观史研究范式仍有生命力,但新兴的微观史研究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晋商研究的历史不长,中间还一度停滞,但在宏观方面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很难再有新的成果问世。原始资料整理汇编的缺乏和微观史研究的不足是造成研究新成果较少的主要原因。所以接下来的微观史研究道阻且长,意义重大,做好微观史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在宏观方面研究晉商。本文选取晋商中榆次常氏家族与俄国在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作为切入点,探讨常家在中俄贸易中的作用,说明微观史研究范式对晋商研究的重要意义。
常氏兴衰及历史作用
常氏兴衰。常家原居山西太谷县惠安村,明宪宗时始祖常仲林始迁居榆次,其后六、七代去张家口经商,但成果不大。到第八代常威时开始去张家口摆摊贩卖布匹,“凭着坚韧的毅力,淳厚的品质,吃苦的精神,到康熙五十年(1711),常威已由‘行商’发展成为开办小铺面的‘坐商’,但买卖不大,铺面在张家口连个正式名称也没有,就叫作‘常布铺’”。经过一段时间经营有了一定积蓄,在全国开设众多店铺,其中常威三子常万达把目光对准恰克图的对俄贸易,常万达这一支垄断中俄茶叶贸易达200多年之久。
常家衰落,主要由于俄国入侵和清廷的腐败统治。鸦片战争后,清廷在俄国武力威胁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俄国在北方两国边界中方一侧建立免税区,在南方允许俄国船只沿江沿海自由通航,这样俄国人就可以直接收购中国茶叶而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俄国还刻意降低从中国到俄国的茶叶关税,迫使清廷取消天津海关子口税,当时砖茶关税“每百斤六钱”。这样俄商运输茶叶成本降低,数以万计的中国茶叶被俄商收购,运往俄国。“1864年俄国人开始学习制造砖茶,1865年,经天津至恰克图的一半以上的茶,由他们在湖北内地制造,其品质比当地中国人所制者为佳”。机器生产茶叶产量高、质量好,1880年代以后中国的茶叶采集、收购由俄商垄断。在国内,清廷不阻止俄商,而且对中国民族工商业加征重税,“茶叶从汉口到张家口,要经过六十三个厘金税卡,俄国商人把砖茶运往恰克图只缴纳六钱的关税,中国人就不能这样做。同样的茶货中国商人要付超过俄商十倍以上的关税”。面临这样恶劣的环境,大量中国的中小茶商退出中俄茶叶贸易。
常家历史作用:榆次常家与其他晋商家族不同,他们的经商思想、方法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与众不同使得他们经商取得成功。
开辟中俄大规模茶叶贸易。蒙古帝国兴起之前,俄国远在东欧和中国不接壤,中俄之间贸易通过中亚、阿拉伯商人间接进行。中亚和阿拉伯的商人从中国购得丝绸、茶叶等货物,用驼队或船队运到欧洲,出售给欧洲各国。
蒙古帝国兴起后西征,先后征服中亚和东欧地区,建立钦察汗国,以前政权林立的中亚东欧从此共处于一个政权统治之下,使得中俄之间直接贸易成为可能。从钦察汗国到元朝大都,蒙古人修筑一万多处驿站,便利中俄交通,双方贸易变得更方便。但蒙古帝国很快灭亡,中亚、东欧又成多个政权并立局面,中俄直接贸易中断。
“晋商的茶叶贸易兴起于明代,明政府在山西大同开展的“茶马互市”给了晋商茶叶贸易兴起的契机,使茶叶从内地流入蒙古,转而输入俄国”。但明朝时双方贸易量小,直到17世纪以后,俄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急需向外扩张,俄国派人到清廷企图说服中国统治者准许中俄贸易,但为清廷所拒。此时的清廷尚属初建阶段,主要致力于对内巩固统治,加之清廷把俄国以夷狄看待,对他们有一种鄙夷的目光,乾隆曾说:“朕于众生,均一体慈爱,故一体怜悯其民,特命照其所请”,故清初双方贸易量少。康熙时期为集中精力对付北方蒙古叛乱,防止俄国与蒙古共同反对清廷,清廷允许俄国与其贸易,签订《尼布楚条约》,其中第五款规定:“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远不能满足俄国,雍正时期又签订《恰克图条约》,把贸易口岸改在恰克图。此时茶叶在贸易中已经“牢固地占据着第一位,成了任何商品无法比拟的硬头货,并在以后的全部岁月中尽领风骚”。由于双方要把货物运到恰克图交易,中间贩运困难重重,需要很长时间,忍受饥饿寒冷,南方人不能适应这种天气,无法承担得起这项重任,而小商贩财力不足,也无法承担得起这个重任。
这个重担就落到晋商,尤其是榆次常家身上。他们既有丰厚的资财支撑长途贩运,又能适应恰克图寒冷的气候,常家逐渐垄断恰克图中俄贸易,并延续下去。他们起先贩运各种物品,后来发现俄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量很大,便在福建亲自培育种茶基地,种植高品质的茶叶,逐渐发展成为以茶叶为主,兼营各种物品的贸易。据统计“19世纪以降,中国茶叶输入俄国的数量与金额都急剧上升。至1850年,茶叶贸易额占到了对俄总输入额的94.9%。”从此中俄之间的贸易一直延续两百年而未中断,既方便两国人民的生活,又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两国以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融儒家伦理于经商之中。常家是儒商一体,重视对子弟的文化教育。他们的子弟在很小的时候,家族就会聘请名师来教育他们,他们若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文化知识不合格,长大后不许经商。故每一代常家人都具有良好的文化水平,利于他们经商。因为从小接受儒学教育的缘故,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儒者风气。乐善好施,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员工,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因此,员工把常家的生死与自己的生死连在一起,尽心竭力为常家服务,这样其垄断贸易得以延续。
更重要的是,他们特别看重义气,若员工或者亲朋好友有困难则尽力帮助,由此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名声。常家因此有“中国儒商第一家”之称,其族人拥有良好的儒学修养和家风。
常家不同于其他经商之家,他们的经商活动中渗透着儒家风范,把儒家义利观与商业伦理相融合。例如有一次,一位沈老板从常家订了大量货物,临到付款的时候,这位沈老板却吃上了官司,无钱付款。有人劝说常家放弃沈老板另寻新主,但常家却把货物主动贷给这位沈老板。在沈老板官司结束之后,经营数年,数倍偿还了常家这笔钱,以示对常家的感激。
微观史研究晋商的意义
1970年代,微观史研究范式在欧洲兴起,逐渐传向全球。这是一种新颖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研究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代表作是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其对碎片化历史加以综合分析来反映大历史。
通过对近百年前人晋商研究成果、现状和常家主要历史分析,可以发现以微观史作为研究晋商的一种方法既能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的视野,又能“利用大量的史料将研究聚焦在一个历史中的小人物身上,用显微镜去放大和解读这个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以此作为晋商研究的一种主要模式,学界一定会出现一些新颖独特的研究晋商的学术著作,这一定会进一步彰显出用微观史研究晋商的重要性。
拓展研究资料:研究历史,史学界有很多种资料可供选择,其中原始文献、考古材料以及历史著作是比较常用的资料。运用这些资料的研究多是宏观研究范式,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一个长时段的历史,但它忽视边缘性资料的运用,使我们不能深入剖析短时段历史的本质,这样会使我们对长时段历史的理解一知半解。微观史研究范式克服这一不足,大量采用一些边缘性资料:各地档案、家庭记录、税务账本、判案卷宗、契约文书以及人物的信仰、思想、习俗等。研究这些资料会得出一些碎片化的成果,需要我们把这些碎片化成果综合起来分析,就会对短时段历史得出新的认识,把诸多短时段新认识联系起来放在长时段历史上考察,我们的认识就会无限接近历史本来的样子。
深度解读晋商中个体人物及历史背景:微观史研究并不是简单研究某个区域或者领域的历史,更多关注个体人物、人物日常生活、历史细节、历史个案等。这种方式运用到晋商研究中就要求我们把晋商集团分成不同的家族,再将不同家族中的人物分别从其出生到死亡的思想、生活、家庭、商业活动、商业观甚至人物心理等详加研究,对一些边缘化历史事件做一些详细梳理。这样做看似多此一举,可是我们如果对每个明清商人和细小的历史事件都做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就会揭开覆盖在历史真相上的幕布,发现历史鲜为人知的一面,同时也会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从而避免对历史认识的机械化和片面化,达到对历史最接近真实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因为过去很长时间的历史研究都是用宏观方法去研究,这样利于从纵向和横向这样的大方向把握历史,但是忽略了历史细节,这就好比盲人摸象,认识不清历史的本来面貌。
文中在“常氏兴衰”部分着眼细小的事物,通过对常家一些重要人物和俄国、清廷分别对常家的打击这种单一性问题粗略描述,意在实践用微观理论研究历史的方法,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些论述,希望微观史研究晋商的范式可以在历史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以期创造出更多的高水平学术著作。
优化历史叙述方式:传统的历史叙述要求语言严谨、科学,这样的历史作品才会被学术界认可。但这也造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文章过于专业化,很少有人看懂这些文章,即使有人看懂,可能也是一知半解。这要求我们对这种叙述方式做出一定改变,让更多的非历史专业人士轻松读懂这些文章,需要用微观史范式来书写历史,因为“微观史不再使用科学化的语言来撰写历史,而是让历史语言回归叙述史的传统,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叙述历史”。这样就使得历史作品的读者从狭小的历史学界扩展到全民,让更多的人而不是小部分人从这种研究范式中收益,获得历史知识。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写作方式更像是在创作文学作品。的确,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樣,但忽略了一个细节,即我们只是依据历史本来的面貌用平实的语言来叙述真实的历史,而不是采用创造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漫无边际地自由发挥创作。这就好比解一道数学题,以前是解题步骤简略,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很难看懂从上一步到下一步的演变,现在还是和以前同样的题和解法,不同的只是详细列出了每一步的解题步骤让以前看不懂的人一眼看懂而已。所以,微观史范式的历史作品创作是有自己的原则和边界,它并没有跨过边界,迷失自我。
同时构筑起以宏观与微观研究范式结合的叙述方式,文中“常家历史作用”一节即采用此法。以纵向的时间顺序来陈述常家的兴衰、以横向的拓展陈述其儒商合一身份,这无疑是一种宏观的叙述,但一直着眼于常家与俄国在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这一具体历史事件,这即是关注微观史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创作历史作品的时候,不能抛弃之前的宏观的范式,而是要在创作中自觉地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有新意和深度,同时也会获得读者的青睐,也会使得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
晋商研究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但是一些研究具有重复性,近年来比较新颖的学术著作几乎没有。微观史研究范式出现也已经五十余年了,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创作的关于晋商研究的作品微乎其微。既然晋商研究已近瓶颈期,目前可能用微观史这种研究范式来研究晋商及各家族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吧。希望此方法的引入可以实现晋商研究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