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音乐团体首次双向交流的动人故事

2021-01-04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51期
关键词:大合唱爱乐合唱团

考察路上的“一拍即合”

1990年4月,我受全国台联联络部委派,负责接洽、接待一个台胞工商企业界的考察团。其中有位团员叫刘季强,跟我聊到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旗下的台北爱乐合唱团(以下简称“台北爱乐”)1989年6月25日冲破台湾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力,在台中首演了《黄河大合唱》和《游击队之歌》等大陆知名抗战歌曲,演出成为当年台湾地区的年度文化事件。

《黄河大合唱》是大陆民众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歌曲在台湾解禁,并被公开演唱,意义不同凡响。若能由台湾人来大陆演唱,不更体现了两岸人民心灵契合?考察路上,我和刘季强先生不断探讨着“台北爱乐”来大陆演出的各种可能性。

考察结束回到北京,我又向全国台联联络部领导汇报了此事,建议由全国台联邀请“台北爱乐”来访。这一提议得到时任全国台联几位主要领导的支持,叮嘱我继续跟踪此事。

回到台湾地区的刘季强先生,也在积极促成此事。他很快发来反馈,“台北爱乐”非常愿意来大陆演出。

后来我才得知,时任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的副执行长刘薇莉女士就是刘季强先生的妹妹。“台北爱乐”来大陆演出一事,就由她与我对接前期筹备工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990年8月10日,首个跨越海峡“登陆”演出的台湾地区大型演出团体——台北爱乐合唱团飞抵北京首都机场。

我在当年4月把台湾地区方面的“诚意”传递给有关方面后,相关方面拟定在当年8月初即抗战胜利45周年时,邀请“台北爱乐”到北京、上海各演出一场的计划。但因为正式演出项目需要向国台办、文化部报批;“台北爱乐”来大陆也需要向台湾地区主管部门报批,在报批环节双方都经历了些波折。由于《黄河大合唱》的曲谱是时任“台北爱乐”合唱团音乐总监兼指挥杜黑先生透过关系得自中央乐团指挥严良堃先生;《游击队之歌》的作曲贺绿汀先生居住在上海,因此“台北爱乐”早有与中央乐团及其合唱团和上海乐团及其合唱团进行演出交流的意愿。但是台湾地区的艺文团体体制与大陆不同,基本都是民间性质,大陆的国家级乐团与台湾地区的民间团体同台演出尚无先例;再加上当时正逢北京亚运会前夕,暂停审批台湾艺人和团体的大陆演出活动。因此,“台北爱乐”的大陆之行一度卡在了审批上,“台北爱乐”事先拿不到大陆的邀请函,便无法获得台湾地区主管部门的核准。作为事件经办人,我虽沮丧,但还不想放弃。于是,我尝试给刚出访回国,时任全国台联会长的林丽韫女士写信,阐明“台北爱乐”此行的意义,希望她能给予支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再争取一下。最后,由林丽韫会长出面协调,“台北爱乐”“登陆”演出的审批手续终于落实。

两岸骨肉亲,齐吟“黄河情”

1990年8月12日晚,“台北爱乐”“登陆”首场演出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台北爱乐”演唱了《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江南三部曲》中的《烟雨漫江南》《夜夜梦江南》和《歌八百壮士》5首抗战歌曲,及《康定情歌》《牧歌》《农村酒歌》等5首民谣。与中央乐团及合唱团联袂演唱的《黄河大合唱》将演出推向高潮。记忆中,“台北爱乐”每唱完一首曲子,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就是和着观众有节奏的掌声唱完的。那掌声是演唱者与观众心灵的共鸣,是一种深刻的感动,是亲切感和同胞手足之情。随后的8月16日晚,“台北爱乐”又在上海云峰剧院,与上海乐团及合唱团合作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海峡两岸骨肉亲,齐颂‘黄河’寄深情。”老音乐家孟波这句诗是对两岸大型音乐团体首次交流的最生动写照。

同台共吟,早一些,多一些,多好!

1990年8月,“台北爱乐”指挥杜黑先生在首次登陆上海站演出后的送别宴上曾表示,“这次能到大陆演出非常不容易,这是两岸各级涉台组织和艺术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希望大陆的同道也能去台湾演出,‘爱乐’愿意促进两岸的双向交流。”两年后,杜黑先生的承诺兑现了。1992年,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邀请“中央少儿合唱团”赴台演出,合唱团在为期两周的访问中,于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台东等城市做了巡回访问演出。作为这次参访活动大陆派出方与台湾主办方的联络人,我也随团同行。

“中央少儿合唱团”在台湾地区的演出,同样给台湾民众带来极大的震撼与感动。首场演出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最后一曲结束,场内爆发出長时间的热烈掌声,大人和孩子纷纷跑上台去献花。“中央少儿合唱团”谢幕,场中响起此起彼伏的“安可”声(英文单词“Encore”的音译。一般用在演出之后,乐迷发出此声,要求演出者返场加演——编者注)。于是孩子们又加唱一首《铃儿响叮当》。唱毕,观众们还意犹未尽,“安可”声又起,孩子们又唱了《乡间的小路》,还是没听够,孩子们又接连唱了《外婆的澎湖湾》《捉泥鳅》《大海啊故乡》,如此加唱了6首曲目。演出结束,一些台湾地区观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还围到台前,和小团员们招手告别,乐团指挥杨鸿年又带着全场观众一起唱起《送别》。台上的孩子们被眼前的场景触动,流着眼泪唱,台下的台湾观众一边用手打着节拍,一边跟着唱。彼时,观众与演员完全融合在一起,他们的心也随之联结在一起。

台湾地区文化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成明先生说:“我听音乐会向来挑剔,唯有你们是真正的成功。没想到比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巴黎木十字儿童合唱团还要好。不愧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骄傲。”中央少儿合唱团访台期间,不仅在台北受到欢迎,在之后的台中、台南、高雄、基隆、台东的各场演出中,也创下当地演出前所未有的受欢迎盛况。后来我才知道,“中央少儿合唱团”刚抵达台湾,台中和台东两站的演出票就已售罄。许多台湾民众看完台北站的演出不过瘾,又驱车百里,追到台中、台南去看孩子们的演出。最多的,有连续看过孩子们的5场演出!

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台联和“台北爱乐”一起共同努力,开创的首次海峡两岸大型音乐团体双向交流背后的故事。(摘自《人民政协报》简波 口述 简波为全国台联退休干部 修菁 整理)

猜你喜欢

大合唱爱乐合唱团
青蛙合唱团
春天的大合唱
爱乐之城
大合唱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好戏正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