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1-04王念
王念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重庆交通大学以材料物理菁英班的方式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调整、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着手,对地方高校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与重庆交通大学类似的地方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办学经验。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拔尖人才 材料物理菁英班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03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op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Material Physics Elite Class"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Nia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has mad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oftrainingmodebyMaterialPhysicsEliteClassonthemodeofrunninga school,thegoaloftalenttraining,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way of training talents and the mode of teaching, etc.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eform measures providing the running experience for the similar local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local universities; top talents; Material Physics Elite Class; training mode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国家越来越需要一大批具有宽厚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了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为响应国家拔尖人才培养战略,一些地方高校也开始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诸如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等一批地方高校就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
地方高校是由各省市直属管理的高校,主要依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和部属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教学科研水平、生源质量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能照搬部属重点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专业办学定位、教学科研水平和自己投入等因素,探索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开放联合的办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庆交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在21世纪初针对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公路工程材料人才培养专业几乎为空白這一状态,依托学校主干学科在交通行业多年的办学优势,通过数学、化学、物理学、土木类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办了材料物理专业。在专业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中,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专业不断发展和晚上,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专业定位已经显得落伍,为此,按照区域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学科特色,对材料物理专业定位进行了调整,明确了以培养在功能材料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新材料研发的创新人才为重点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材料物理菁英班也随之诞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方面对于重庆交通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明确的行之有效的路径,必然充满了挑战性。因此,探索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文件精神,结合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实际和重庆交通大学本科专业材料物理人才培养需求,经双方商定,决定按照“科教融合、资源共享、引领示范、提高质量”的原则,联合开办“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菁英班”(简称“材料物理菁英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人才。按照《重庆交通大学实验班管理办法》进行建设和管理,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实验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材料物理菁英班强化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基础,注重学科交叉,强化研究能力,培养能够从事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设计、研发与应用的拔尖创新人才。
材料物理菁英班按照“3+1”培养模式进行,学生前三学年在重庆交通大学完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第四学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分院各课题组,开展科研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科研兴趣,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在校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专家参与菁英班特色专业课教学、前沿科技讲座,增设暑期专业拓展等课程,开放相关的教学基地和实验平台,提供暑期实习实践机会。
重庆交通大学从学校层面高度重视菁英班的联合培养工作,积极制定了相关政策与规定,并将材料物理菁英班和材料物理重庆市一流专业同步推进建设。
2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培养目标的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3]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重庆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共同制定了菁英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双方全方位、全过程联合培养人才。为此,将材料物理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更加注重基础与拔尖两个方面,将专业方向调整为面向新材料,融合信息、能源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新技术,着眼于材料的光、电、磁等物理性能及其应用,主要针对电子信息材料、能源转换材料、增材制造等方面需求,开展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定位于能源、电子信息等新材料行业。
2.2课程设置注重基础与拔尖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为了达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培养方案中以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基础与拔尖的结合,理顺了各课程模块间的关系,统筹优化課程体系,对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材料物理菁英班”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功能材料的专业特色,按照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绿色智能交通材料的定位,强化了对专业方向具有强支撑作用的材料科学基础、化学电源基础与应用、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材料表征技术、计算材料学等专业课程的地位。围绕一流专业、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着力构建“教育培养、能力提升、竞赛实训、指导服务、孵化转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前沿微课模块(开设二次电池材料、新能源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半导体工艺与技术、纳电子技术、智能制造等微课)拓展学生跨学科的前沿视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依靠科研院所强化科研实训平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实践/实验项目,开展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发展“第二课堂”,体现学科专业和产业科技发展前沿,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3创新管理制度
材料物理菁英班学生的选拔在新生入学之后开展,入学选拔对象为材料学院材料专业本科入学新生,考虑到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对能力的要求,根据学生自愿并依据学生入学的高考成绩及英语、数学单科成绩综合评定排名,最后根据排名确定菁英班学生人选。为了进一步营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竞争氛围,构造菁英班学生能进能出的良性竞争模式,每学年结束进行一次淘汰和再选拔。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考虑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综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表现等,确定淘汰和入围的学生名单,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分院和重庆交通大学专家的共同面试决定最终人选。
菁英班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学习期间,学生管理实行“单独组班、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班主任、导师组和辅导员分工负责制。班主任由副研究员以上科研人员担任,负责班级的管理、服务和联络等行政工作。导师组由博导和助理研究员共同组成,负责指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实践等培养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辅导员由学院秘书担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并协助班主任和导师开展教学工作。
2.4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材料物理菁英班培养实行全程学业导师制,由重庆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分院联合遴选导师,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参与到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能力。同时,材料物理菁英班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重庆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分院共同聘请若干名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业界专家和其他有关方面代表,成立材料物理菁英班班教学专家组。教学专家组负责培养计划审定、教学研究等工作。在师资方面,共同选派教学水平高的主讲教师和专任教师授课。学生最后学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分院进行,毕业论文内容以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绿色智能交通材料为主。
为了增强菁英班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办学过程中试点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道路,重庆交通大学与西班牙马德里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和马德里高等材料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挑选成绩优秀本科生数名,接受国际一流机构实践培训。
以敬业精神好、科研技能强为质量目标,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科研、生产和管理一体型综合素质。现已开设多个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并建立课程库。按照“一流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建设要求,打破课程、实践、师资等方面的壁垒,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和整合,围绕“功能材料”核心专业定位,结合相关学科、区域经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需求和动向,整合课程内容,加大特色课程的比例,设置了面向能源转换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及其在绿色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等领域的材料应用模块,构建以“功能材料研究及应用为主线,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色课程。完善特色课程教学资源,打造“化学电源基础与应用”“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纳米材料及纳米器件”“计算材料学”等金课/一流课程建设。
2.5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和多元的学习机会,相较于“课堂灌输、学校圈养、流水线培养”为特征的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4]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个平台,材料物理菁英班着力打造基于研究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菁英班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双导师制,由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系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分别选派若干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菁英班学生的学业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同时,大力开展各类讲座活动,包括学术类讲座、论坛类讲座、名人类讲座、文化类讲座和社会热点类讲座。设置科研课题及项目制,针对学生发布各类项目。
为了培养菁英班学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菁英班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激发科学研究志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策划、组织和沟通协作能力,探索菁英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由教师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展各种项目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在具体实践环节,菁英班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展翅计划”,针对菁英班的本科二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从第三学期末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可以根据需要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和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系中任选若干名老师作为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创新团队在所学习的专业领域内自由发挥,通过集体研讨提出創新思想,设计创新项目,编写创新项目计划书,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通过项目答辩。在“展翅计划”中,学生自己担任课题负责人,提出研究问题并设计项目方案,重庆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主要负责提供研究资金的资助,相关课题组和老师在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生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3问题与建议
受多年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拔尖创新人才高起点、高标准的培养需求,尽管设立了大量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但受限于学校师资配置和教学考核等环节,不可能完全和普通本科教育相脱离。面对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传统的板书宣讲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尤其是如何提高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环节时间内掌握知识的能力。菁英班的实验和教学环节尽管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调整,但仍然较为薄弱,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科学研究之间尚未能构成有机的衔接关系。最后,囿于管理和现行体制的多方面因素,目前菁英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停留在跟踪前沿的初始阶段,在创新方面比较缺乏,这都需要在实践中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4结论
重庆交通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材料物理专业为突破口,通过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联合开办“材料物理菁英班”的形式,创造性的开展了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材料物理菁英班在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配套政策和支撑条件下得到了顺利实施,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形成了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菁英班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升了重庆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的办学影响力。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通过各项计划的实施,在人才培养的管理与选拔方式、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环节等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与重庆交通大学类似的地方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办学经验。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2005
参考文献
[1]赵磊,王良龙,张洪.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安徽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3:72-73.
[2]李晓燕.材料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5,9(上):33-34.
[3]张文玉,肖奎,谢忠祥等.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19,1:65-69.
[4]莫甲凤.研究性学习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5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