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2021-01-04赵国弟
赵国弟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以更加智慧和有效的方式回答“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本研究基于时代性、国情、海派的地缘性,聚焦于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本课程建设问题,试图通过基于进才实验小学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形成支撑新时代学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建设理念与经验。我们依托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以课程为中心,夯实国家课程,构建全域式育人课程体系,探索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内涵、内容与实施过程,总结新时代的育人经验,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蓄力。基于此,我校的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从厘清概念、课程建设和实施管理三个方面着手,通过依托行动研究,探索学校课程体系的架构。
我校在厘清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教育理念基础上,理顺学校各类课程内在联系,关注课程各项要素一致协同,架构具有学校特色的,支持学生卓越发展内在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厘清概念,奠定基础
从“人的卓越”到小学生的“卓越发展”,特定的时代和人群给予了“卓越”育人的新内涵。人在不断构建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这种向上的积极性带给孩子们更有趣的未来。
我们厘清了小学生的“卓越发展”的内涵。上海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是“五四”学制,即在小学完成5年的学业,而小学6年级的学习将在初中完成。本研究中的小学生为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儿童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初步生活作好准备。
据此,本人将小学生的“卓越发展”界定为:小学生在学习积累优异的文化学识、形成越人的学习能力和卓然的生活素養、获得出彩的科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变化前进过程。小学生的“卓越发展”更倾向于其走向卓越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动态的、充满变化的。
(二)全域理念,建立体系
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生“卓越发展”的特征研究与梳理,本人提出了“全域式”的育人观,即,要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并实现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超越自我的一个前进过程。“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成长与发展的人生路上提供多元有效支持的可能,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8年,我校对已有的70多门校本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整合。梳理课程和实践运用的基础上,我校根据《意见》的指导,以“全域式”育人观下的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和校本课程体系化为要求,建立了将指向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模型——全域式课程体系。如图1:
其按照德、智、体、美、劳分为5个基本维度。每个维度划分两大核心类别,一共10大课程总分结构,针对具体课程可以继续划分若干子类别,既保持了100多门课程有类所属,又可以将分类共同指向5个基本维度,通过“五育并举”,实现全面育人,培养“有道德、高智能、强体魄、懂审美、会劳动”的“进才实小”少年,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课程建设,夯实多元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构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三类课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形成了育人的合力。”基于学情、校情等的考量,我校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丰富校本化课程的建设,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
1.夯实国家课程
国家基础课程是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石,指向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化课程建设首先要考虑到基础课程的有效实施。就此,我校开展“学习任务单式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倡导“以学定教”的学案式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如,2019年暑假,学校一至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进行了全面研究,编写《学习任务单》,围绕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并成套印刷发给每位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2019学年,学校语文老师将《学习任务单》运用于课堂,在一堂堂教学中修改《学习任务单》,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服务。另外,我校还实行“作业超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丰富校本课程
2010到2018年,我校共开设了70多门拓展课。半日快乐活动、城市少年宫、各种社团等是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的主要途径,这不仅使广大学生受益,而且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优秀学生,为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8年,我校在全域式课程体系的建构下,我组织学校各部门向学生、家长、教师发放问卷开展调研,对已有的校本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整合。我校进一步将校本化课程归分为:公民与礼仪、思维与科创、运动与健康、艺术与人文、生活与劳动这五大类,每一类又细分为3~4个子项(见表1)。
如今,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118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拓展课、探究课和城市少年宫的互相辉映,构建了课程的深浅程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实现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
3.形成特色课程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再次重视课程改革问题,并推动“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转变,即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将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我校进行的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也做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课程,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课前两分钟微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课前两分钟微课程”是指每节课开始后,拿出2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练习的舞台。语文每节课前安排一位学生演讲;数学进行计算训练;英语进行听、说、演;艺术、体育课技艺展示,名作、名家、运动规则等介绍;自然学科介绍科学、科技项目或学生自己研究的内容。学生在“课前两分钟”的快乐学习中拓展视野、积累学识、习得技能、怡情育德。教师改变了角色,成了幕后的观众、策划者和监督者。课前两分钟微课程助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形成了我校的校本化特色。
(2)社会实践课程,助力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结合杜威的“做中学”和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我校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取真实的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我校形成了基于“快乐成长”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我校的社会实践课程分为三个板块:
①春秋季考察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秋游,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②社会实践。学校每年在春秋游的基础上,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两次走进博物馆、企业、敬老院等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根据制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目标,形成了基于“快乐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的六大主题模块:爱国主义、艺术人文、科普环保、法制安全、企业文化、社会服务(见表2)。
根据每个主题模块内容,我们分年级提出适切的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和学习任务单等,并设立了一些固定的实践基地,向学生进行活动场馆推荐。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以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小队等为单位,分别组织实施。
③“我快乐着,我成长着”的校级系列课程。这也为所有年级的学生在每学年安排一项重大的活动,即一年级的“争章活动”、二年级的“入队仪式”、三年级的“十岁生日”、四年级的“绿色有约夏令营”、五年级的“毕业之旅”。此外,我们每年的“四节一会”、国内外的各种交流活动,都让学生有了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感恩,享受健康成长的愉悦和学习生活的欢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两年我校在寒暑假推出了劳动、生活、体育、社会实践等课程,努力构建相对科学规范的校本特色课程,作为学生全体、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补充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超越自我的内驱力,从而实现当即的卓越发展。
(3)丰富的艺术课程,助力学生艺术技能修养的提升
为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艺术能力,我们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葫芦丝课程,将葫芦丝作为乐器进课堂,二年级起,让每一个学生开始学习。既学习乐器,又弘扬民族文化。我们还开设了交响乐、芭蕾、民舞、民鼓、口琴、葫芦丝、合唱、戏剧表演等,让学生们找到合适自己的艺术技能,在艺术熏陶下提升美育的实效。
(4)丰富的体育课程,助力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发展
坚持运动项目进入课表,创造每一位学生学习各类体育运动的机会。将健身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并进入课表,才能以刚性的规范确保其实施,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运动天赋、兴趣爱好、体制状况均有差异,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尝试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运动爱好与擅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健身能力。
因而,我校在認真贯彻执行国家体育课程纲要、严格落实体育教学课程课时,一至五年级每周都有5节体育课,每周都有4节阳光体育活动课。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加强体育课程校本化,将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等项目作为体育课拓展内容,设置在不同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学习。
我校在课堂普及、拓展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多元推进,分层提高。另外还开设了马术、击剑、高尔夫、网球、跆拳道等近20门体育社团课程。
多项目、多渠道、多层次、整体谋划、全方位推进学校校本课程,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全域式培养学生。
学校的一切文化活动都通过由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来完成,课程建设指向学生发展,有效的课程实施和科学管理,不仅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及优势,还能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一)教师为引领
教师是校本化课程最重要的开发者、执行者和组织者,我校在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课程校本化研究中,将教师研训纳入其中。根据“德智体美劳”的分类,我校鼓励全体老师根据自己特长爱好、专业领域开设相关的拓展课。教师发展处联合教导处定期组织教师相关主题的校本研修,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依托课程体系建设,我校将教师专业发展放于首位,注重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如:定期组织交流理论学习、参与修改课程设计、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与展示平台等。
基于课程体系的建设,我校鼓励老师们进行课题的申报、研究,并邀请市、区专家作有关提升教师素质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指导,让老师们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更新观念,提高科研意识和水平,从而反哺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管理有制度
有效管理能够促进课程有序实施,让学生在严格管理、松紧有度、井然有序的课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有张有弛,自觉遵守规定,在文明规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全域式课程在内容上不仅丰富多样,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发展阶段设置一定的梯度,呈现一定的层次感,可供不同类型的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能力水平,学校对课程进行了分层设计,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课程的开设情况,做出相应的科目调整。
2020年的暑期,学校制定了2020—2025年发展新五年计划。我校围绕卓越学生的发展特质,将积极落实核心素养下的学校课程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市教委课程计划,并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进一步完善原有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努力开拓新的校本资源,并做到课程优化。
课程中的校本化部分,我校注重过程性管理,并施行记录制。要求任课老师记录好每课“两分钟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主讲学生。校本课程实施任课老师点名制。行政在课程开展期间进行巡视,一方面查看教师的到岗情况,一方面检查学生的参与情况,在课程实施中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
随着全域式课程推进,我校将继续依托项目研究,不断发现学生新的发展需求,研究校本课程内容与实施中的得与失,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校本课程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目前为止,学校开设118门校本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需求,学校每年还会调整或增加一些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模式多元化
丰富的课程需要更为多元的课程实施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多种需求,让课程实施多起来、动起来,学生才会更喜欢,学得也开心。我校根据实践,实施模式采用了两个“结合”:一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就是开设拓展型课程的时间主要为每周一的快乐活动日时间,而分散则是每天的学校少年宫时间,以及穿插至班级的特色课程活动时间。二是长课程与短课程相结合:长课程就是在固定时间为固定学生开设的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程,短课程就是没有固定时间,为有兴趣或有特长的班级或学生开设的短期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能为学生提供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指向学生卓越发展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实施模式更利于课程的推进,提升教学的效能。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校以“多元多维”为方向,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丰富的实施模式有机统一,保障学校的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有序、高效地进行。
我校在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中,实践和理性概括反复交替中,师生成长发展有了提升,还梳理了一些有关课程校本化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实践策略。
(一)师生共赢的发展路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和三年的课题化研究,我校师生依托全域式课程体系建设,得到了健康成有效的发展。我校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学业进步,艺体见长,综合素养强,老师积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教学严谨而又民主,团队和谐而向上。基于全域式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推进,“十三五”期间,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实效显见。
全域式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中,学校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能够超越当即的自我。学校通过优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教与高效实施,努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我校办学刚十年余,第一批毕业生仅大学三年级,毕业生在中学学习能力强、后劲足,不少毕业生被全市优秀高中录取;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进入复旦、交大、康奈尔大学等一流知名学府学习。我校开展的足球、羽毛球、马术、体育舞蹈等在市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也荣获了全国足球传统学校,上海市体育先进学校的称号。
(二)全域模式的操作图
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全域式模型结构简洁、清晰,符合国家教育纲要精神,覆盖中国小学生全面发展全部要素,重视“三全”(全域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发展思想,重视个体化在不同课程领域中的提高。结合现阶段学校项目化的新课题项目,我校再次将此课程体系概括提炼,形成了普适性较强的课程建设思路图(见图3)。
上海地区“五四”学制小学阶段的课程建设在紧扣“五育并举”和时代特点的情况下,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依据校情进行课程校本化,形成学校特色;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项目化建设,跨学科融合强化学生思维逻辑培养;整合家校、社区、社会资源,进行主题化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其對于同学段学校在课程计划的制定上有一定借鉴意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的课程进行微调,形成既符合时代和国家精神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又能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特性的课程选择机会,最终实现共同卓越发展的整体目标。
(三)课堂评价的梳理册
评价对学生的表现或学习情况进行正式测查是重要的,它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反馈、为家长提供了信息、为选拔和认证提供了指导标准,也为评估学校以进行问责提供了数据,同时还可以作为激励学生努力的一种诱因。关于指向学生卓越发展的全域式课程,我们使用多维度的评价形式。
我校的课程评价采取以定性评价为主,辅之以定量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动态观察,学生的共同参与,给学生以口头的、文字的及时评价。当课程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会采取形式多样的调查,用数据来表现学生的变化。我们让自主与多维成为一种评价机制,形成共同参与、尊重客观、定性为主、不断激励的评价文化。2019年暑期,学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年级进行了新探索,编写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自然等学科的学生学业评价手册。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辅相成,既有对学生行为的及时反馈,也有对学生学业发展的跟踪评价,进行让评价更加及时、科学和准确,评价册的推广与使用也能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虽小有成果,但我们发现校本课程还需进一步丰富与优化,与学生卓越发展的契合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体系架构还不够清晰,各类课程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没有完全梳理清楚。“卓越发展”是个极具时代性、地域性的变化前进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扩大其内涵。
课程建设是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的一项革新,它对学校优质发展、高位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向小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跟进的系统工程,我校将通过学生的个案跟踪研究跟进实效的检测,了解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和裨益,但个案的选择和影响因素的变量控制还需斟酌。据此,我校将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上海、浦东的教育2035规划,强化“五育并举”的要求,与时俱进地优化学校课程架构,完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图谱,进一步明确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架构更加清晰完善,也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丰富“卓越发展”的内涵,优化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地指向学生卓越发展。